儿科实习主要内容十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4-02-29 18:08:30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篇1

美国儿科教学目的之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是主要内容,疾病方面则强调了解即可,儿科医师培养主要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然而目前我国儿科系大部分取消,且住院医师培训尚未完善,实习要完成很多内容。我国内外妇儿是临床核心课程,临床医学的教学主要由理论课和临床实习两部分组成,不同学制课时和时间安排略有不同。以我院五年制本科生为例,理论教学安排在第七学期,共54学时,大课教学,内容涵盖总论到各大系统常见病,课程结束后一次笔试,记为儿科学理论学习成绩。临床实习安排在第期和第十学期,与内、外、妇产科学等学科统一轮转,时间为4周。实习结束后评估,主要为专业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芝大在第三年临床实习中共8周儿科。理论在实习中以小课分专题讲,病房门诊各一月,实习期间理论与实践结合式学习。第四年毕业前如果对儿科有兴趣,可再次选科实习。安排紧凑,内容多,自主学习比重大,实习时间也较长。芝加哥大学comer儿童医院各亚专科齐全,学生实习机会多,师生互动特别多。8周学习结束,学生多已能了解儿童发育特点,会与孩子打交道,因此喜爱儿科的多。相比我国,强调儿科特点不足,或课堂讲后无实践,学生很快遗忘。由于我儿科医师不看正常儿童只有患儿,且儿科病种集中,季节性强,学生实习所见疾病有限。例如,冬季实习的四周里只看到肺炎哮喘。特别是没有见过相对年龄阶段的正常儿童,许多学生不会判断发育的正常与否,导致对儿科有畏惧感。

二、教学内容的比较

在美国儿童健康随访是儿科门诊工作重点,医生责任有儿童福利和权利维护等。教学内容按专题编排,如保健、生长、发育、行为、营养、防护、青春期问题、新生儿问题、常见急慢性疾病、儿科急症等,涉及到儿童医疗服务多方面。我国教学重点是儿科常见多发病。对儿童特有的生长发育、保健等所占比例小。另外我国目前儿科教学多只有内科部分,其他均属专科。而美国儿科教学则有外科如矫形,急腹症,还有眼耳鼻的体检、儿童常见急症皮肤疾病等。这些也与我医疗服务体系实际状况分不开。由于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医疗资源差别悬殊,多仅为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健康意识增强,儿科医师职责也必需改变。

三、教学形式的借鉴

(一)教学资源。美国无指定材,但教学资源丰富,除教科书之外有网络资源等。专业书籍,例如《尼尔逊儿科学》专业书籍外,提供多个网址供学生自学。此外还有网上模拟病人案例。在pritzker医学院两个月的儿科轮转实习中,大小查房,病例讨论,读书报告,老师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我国目前儿科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教材,五年制与七八年制稍有不同,此外学生可以找到的资料较少,也缺乏权威性。

(二)教学安排。在美国有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但更多是学生自学。芝大每周有一次讲座(1小时),一个主题。如心脏病学,皮肤病学,儿科急症,新生儿问题等。ppt形式,老师主讲,相关主题会涉及多个疾病,但点到为止,老师课上引导,提供参考文献及网址,学生课后自学。一个小时的讲座内容,学生至少要花4个小时的课后时间消化吸收。相比我国儿科理论课时看来多,但病种少,且多与内科重复。好老师能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但学生被动学习,一到临床则不知所措,且逐渐失去自主探索能力。

(三)小组讨论式学习。芝大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小组讨论学习。每组10人左右,每次一个主题,10个左右的病例形式的相关临床问题。如健康指导专题涉及内容包括新生儿日常护理、儿童安全防护、预防接种、新生儿筛查、铅中毒等。课前问题提供给学生,课上每人轮流解答问题,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倾听者。讨论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知识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病房晨会学习。每天一小时晨会,着重临床思维训练。主要是由医生和医学生参加,也有为住院医师培训设计的,实习生自由旁听。住院医提供病例,学生提出鉴别诊断,初步处理意见;住院医列出检查结果,用药后反应;学生提出进一步诊断处理,教师点评。步步引导学生临床思维,最后住院医用准备好的幻灯介绍这一疾病。这是疾病的学习,更是基于临床的思维训练。

(五)病房查房学习。每日上午查房学习。由主治医及不同年资住院医,实习医学生,社工组成团队,查房形式和我国相似:夜班住院医汇报病情,上级医生指导治疗,提出检查措施,出院计划等。学生同时在病房接触病人,与病人及家长沟通交流,学习对病人的关爱和保护、与同事协作等。住院患儿多为病情危重患儿,往往涉及多专科合作,学生在查房中受益匪浅。

(六)门诊教学。芝大儿科实习一半时间在门诊,包括急诊科、专科诊室、社区服务中心,还有健康新生儿护理中心等,这是完成大纲所要求学习内容的主要场所。在急诊室,病人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学生可单独对轻症患儿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检,之后向带教住院医师汇报,再由老师看进行处置。重症患儿则由住院医处置,学生在旁学习。我国门诊流量大,看病时间短,学生参与困难,所以只能安排了解。此外还有读书俱乐部(journalclub)等,住院医师与亚专科医师的培训活动都向医学生开放,学生在8周内可集中精力学习儿科,并有考核(shelfexam)类似于我出科考试。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科学活动;幼儿教育;自主学习环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40-02

教学理论明确指出,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有效的环境创设和积极的环境利用,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学习环境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幼儿教育的关键,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活动中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是当前幼儿自主学习环境创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跟随教师的节奏,参与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为幼儿创设更加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幼儿获得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科学活动中创设幼儿自主学习环境的必要性

幼儿教育中,科学活动的开展是其整个幼儿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科学活动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所开设的一门课程,在具体的幼儿教育中承担着较为重要的教育任务。

众所周知,幼儿的可塑性极强,在初级阶段的幼儿教育中,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中,独立自由的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幼儿的自主学习具体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中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及适合自己的水平和行为方式的活动,独立的接触信息,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在幼儿教育中,为了使幼儿获得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的选择,运用自己的方式和习惯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而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科学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幼儿科学学习的关键就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其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活动中,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科学活动是一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为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自主学习环境是比较自由、宽松的一种学习氛围,只有在不断的活动中才能营造这样的学习环境。教师只有在科学活动的教学中,利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身边的事物,才能有效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

其次,科学活动本身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幼儿科学活动的课程中涉及了大量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可以激发幼儿的自我探索欲,使其自主地投入到一定的活动中去。另外,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及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要探索的欲望,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去探究问题。科学活动中的内容可以汲取每一个幼儿身上探索的可能性,帮助每一个幼儿获得不同的发展,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科学活动中如何创设幼儿自主学习环境

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对学习环境的创设,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科学活动是幼儿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科学活动中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势在必行。结合新时期幼儿教育的特点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在科学活动中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扩大科学活动内容的可选性

幼儿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也可以说,兴趣是幼儿学习科学最好的老师。幼儿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有着非常好奇的眼光,总是精力充沛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幼儿的年龄及生理特征决定了其对事物的认识是极为感性的,他们善于运用形象的思维去认识世界。因此,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要创设幼儿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到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走近每一个幼儿,融入幼儿的活动圈子,用心去倾听幼儿世界的声音,获取幼儿世界中有价值的内容。让科学活动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可选性,从而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上要求能在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例如,父母带领孩子去海洋馆参观,回到幼儿园后,幼儿会对海洋馆中的各种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们开展科学活动《海洋》,基于幼儿对海洋馆的参观,对海洋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幼儿也会具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通过探索海洋世界中的各种知识,认识一些基本的海洋动物,更重要的是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获得探索、合作的能力。类似这样的科学活动的内容很多,有的可能是幼儿自身的生活体验,有的可能是幼儿日常游戏的主要内容……这些活动的内容都是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定的,另外,在这些活动中,利用可选性的内容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其中有的内容是为了让幼儿产生好奇,更好地融入社会而选择的,有的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而选择的,有的是为了让幼儿获得一定的游戏乐趣而选择的……所有的科学活动中主体内容的选择都能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学习环境。

(二)丰富科学活动使用材料的种类

幼儿接触的事物要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才能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幼儿教育中,提倡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材料,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多种感知方式,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

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为其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利用材料,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例如,在中班科学探索的活动中,材料是纸条、纸杯、夹子、毛线以及吸管等,这些材料的用途是用来进行连接活动的,给幼儿提供无限的探索空间,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些材料都可以通过自身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工具进行有效的连接,幼儿可以思考同一种材料的不同连接方式。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由于不同幼儿的关注点不同,获得的信息也就不一样,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丰富的材料的使用,使幼儿的学习具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不同的感受来自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提供丰富合理的操作材料,使幼儿能够进行自主的选择,可以说为其创设了有效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三)尊重幼儿对其发展进程的选择

幼儿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幼儿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选择也各不相同。与他人有不同的选择是幼儿发展中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科学活动的教学中,幼儿会选择与自己水平和接受程度相一致的操作材料,相应地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进程,合理的适合幼儿自身发展的进程是创设自主学习环境的关键,只有在合理的发展进程中,才能优化自主学习环境,使幼儿获得更加长久的自主学习环境。

在科学活动的探索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直径为10厘米的塑料管,弯形的连接管,还有生活中常见的笔、积木、玩具汽车等。幼儿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不同孩子选择的材料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选择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有的幼儿则选择了简单的活动,在不同程度的活动中完成自己的探索。另外,在中班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筷子、勺子、呼啦圈、陀螺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幼儿探索转动它们的方法。然而在具体的活动中,有的幼儿选择了呼啦圈、勺子等,很快使其转了起来,而一些幼儿选择的物品就不容易转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让幼儿在自己的选择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因为幼儿的每一次选择,都能让他们自己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和认识。最后,引导幼儿通过与其他幼儿的交流,让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与其他幼儿的想法及认识相磨合,认识彼此之间的差异,并接受这样的差异,从而构建自己的认知方式。尊重幼儿对其自身发展进程的选择,在具体的活动中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为幼儿创设长久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在具体的幼儿教学中,科学活动课程的开设能为幼儿创设较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扩大科学活动内容的可选性,丰富科学活动使用材料的种类,尊重幼儿对其发展进程的选择等三个方面,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促使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文玉.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方式经验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5):128-128.

[2]姚云芳.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j].小学科学:教师,2012,(4):159-159.

[3]梁运佳.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2,(7):148-148.

[4]刘娟.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263-264.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篇3

1.教育实践的内容与时间安排

教育实践一般按照学科学习的先后顺序进行。顶岗实习原则上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0周。具体安排如下:①一年级:结合《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第一学期学生在保育员岗位实习工作2周。主要内容与目的:深入幼儿园和班级,获得与幼儿直接交往的体验;观察幼儿的生理活动和心理发展情况,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时间安排:在正常上课时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学习;连续两周到幼儿园进行保育员实习;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保育员实习。②二年级:结合《幼儿教育学》课程的开设,第一学期教育见习、实习4周。主要内容与目的:观摩幼儿园教育教学、游戏活动等,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幼儿园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特点,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形成正确的职业理解与认识。时间安排:在正常上课时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某个教学、游戏活动;连续4周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和部分内容(如组织游戏)的实习;利用寒暑假,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见习。③三年级:结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课程的开设,第一学期安排学生进行随堂见习,第二学期安排学生进行12周教育实习。

主要内容与目的:掌握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教育的学科特点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能力;了解实习、见习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提升“育人实践”的能力。时间安排:在正常上课时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某个教育教学活动;连续12周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见习;利用寒暑假,到幼儿园进行保育、教育的综合实习和见习。④四年级: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等课程的开设,开展点式实践课程安排,即散布在各课程中的见习活动,由各任课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和进度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实地考察。主要内容与目的:强调对学生设计与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整合各领域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设计和实施幼儿教育活动。时间安排:在正常上课时间,根据教学需要,到幼儿园观摩某节课、某个教育活动;利用寒暑假,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实习。⑤五年级:结合《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开设,第二学期至少安排10周的学生顶岗实习。主要内容与目的:强调未来幼儿教师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发展其实践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力求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缩短就业适应期,满足社会的需要。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教育调查可以在各个年级进行,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幼儿教师和幼儿,积累有关幼儿教育、幼儿发展等专业知识,培养职业理念,提高专业能力。

2.实施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完善“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实践应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全过程。为了让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教育实践收到实效。②成立专门的教育实践组织机构。幼儿师范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以幼教专家、专业科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商讨教育实践工作。③制订和完善各项教育实践的规章制度。由教育实践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期间的教育实践活动计划,确立各阶段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安排好学校及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制定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生守则,做好师生教育实践活动的考核与评价,做好与实习基地的协调工作。④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与幼儿园的联系。幼儿师范学校应与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幼儿师范学校应该为幼儿园提供幼教教学、科研信息和幼儿教师培训方面的便利条件,选派优秀教师到幼儿园听课、评课,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幼儿师范学校还应定期邀请幼教专家到幼儿园开展工作研讨。各实习基地的幼儿园也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到幼儿师范学校对学生进行入园前的指导、培训。幼儿师范学校应积极和大型幼教机构联合,利用学生实习、见习机会,推荐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提前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形成订单式培养。有条件的幼儿师范学校,应该建立自己的附属幼儿园、校内实训基地,使教育实践常规化。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篇4

1关于“双基多能”培养模式

1.1“双基多能”

临床实习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双基多能”培养模式是作者所在儿科系在多年的学生临床实习中,探索出的一种旨在提高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方法有机集合。其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双基”培养,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多能”训练,即一个核心能力加多个羽翼能力训练,核心能力指临床思维能力,多翼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双基”培养是基础,“多能”训练是拓展,“多能”训练是建立在“双基”基础培养之上的,而“双基”培养是为“多能”这个拓展而存在的。

1.2“双基多能”

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掌握“双基”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儿科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儿童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儿童的保健原则;儿童的营养特点;儿童常见疾病特点;儿童常见危重病的特点等。儿科学的基本技能要求掌握儿童疾病的基本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能”,要求围绕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这个中心,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临床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学习儿科学就必须有儿科学的思维,以儿科学特有的思维去分析儿童的生理病理,营养状态,疾病特点,诊断和治疗等。学生应以发展生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儿童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治疗特点等内容。在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献自学能力,和患儿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临床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而形成完整的能力体系和能力系统。“双基”加“多能”就形成了““双基多能”的临床实习培养模式。

2“双基多能”临床实习培养模式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2.1注重“双基”培养

明确““双基”训练内容。儿科双基训练是基础,在实习前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系统复习,强化要点;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儿科临床基本技能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病历书写、查体特点、体格测量、营养计算、喂养方法、补液的计算、用药方法、损伤性操作、基础护理、器械操作等,通过这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学生对儿科临床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通过双基训练,使在儿科只有短短3周实习时间的医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快速掌握儿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习效果良好。建立训练平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考虑到儿科患者总体配合度差,患儿病情变化快,病房实践操作风险大等不利因素对临床医学生技能训练的制约,作者针对性地建立起了儿科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平台,平台由小儿生命体征模型、儿童交互式急救模拟系统、小儿重症监护系统、儿童穿刺(腰、胸、骨穿等)模拟人系统、新生儿气管插管训练模型以及不同年龄婴幼儿模拟人等构成。此平台具有儿童体格特质,具有儿科临床特点。利用模拟教学平台,强化儿科实习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追求教学内容直观性、满足学生实践参与性、实现临床场景模拟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显著的提高了实习医师的参与性和兴趣,提高了临床素质和基本技能。

2.2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能”培养方式

明确医疗主体,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儿科临床思维能力是“多能”体系中的核心,培养医学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中所特有的临床思维能力,从理论大课就开始了。理论大课首先强调儿科学的学科特点,思维特点,临床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下,逐步具有面对儿童这个医疗主体所该有的临床思维,如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临床实习时,首先强化的仍然是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不过强调的更加具体,如儿童营养如何去计算?儿童用药如何去按儿童体重去换算等。总之,通过多次、重复、强化,让学生尽快建立儿科的临床思维意识,并在不断地临床实习中培养训练并形成儿科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典型电子病案库,加强病案文献学习。儿科疾病发生的季节性较强,而医学生在儿科的实习时间较短,所以能够接触到的疾病种类就很有限,为了弥补学生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病种单一的缺陷,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者所在科组织副高以上医师收集典型病案,整理成电子病案库,以供学生随时查阅病案文献,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训练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医学生英语水平的重点教学环节包括英文晨交班制度、英文教学查房模式以及英文医疗文件书写训练等,在英文交班时,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表达清楚,教师听完以后,要有针对性的予以点评,表扬优点,指出缺点,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交班中英语表述更趋完美;对每轮到儿科实习的学生,要求完成一份英文大病历,然后交给带教教师审阅,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书写水平。通过这些训练环节,医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听说和书面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对他们的考研也有很大的帮助。交互式教学查房模式,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儿科临床实习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带领床头查房,主管学生就诊治主题发言提问,大家讨论分析,带教教师点评,通过一定程度的教学主体互换,使临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双边活动中的主体角色,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成就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投入临床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迅速提升。以学生为主角的疑难病案讨论新形式,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提高临床实习生分析复杂疑难病案的能力,科室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室每周一次的病案讨论基础上,另由临床带教组长专门为学生选择1份复杂病例,让学生充当主角,互相分配角色,和病人家长沟通病情,网上查找最新医学资料,分析病因,提出诊治思路,制作ppt,准备成熟后,组织相关医师参与到学生的病案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式问答和交流讨论,最后由高年资带教教师对整个讨论内容进行总结[3]。

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今后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有裨益。实施儿科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位进入儿科实习的临床医学生都会由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教师一对一进行临床带教,分配给学生2-3个患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下医嘱、病历书写、知情同意签字等医疗活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所管病人的病情了解得更深刻,将医疗工作做得更细致,但同时这样也使实习生接触的病人数量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儿科实行了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天晚上由住院总医师带队,所有实习医师跟随,将全科住院患儿复查一遍,扩大学生的临床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临床教学上可能存在的教学盲区,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见识到更多的疾病类型。对实习生进行创新意识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实习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带教教师辅导学生结合临床实际,撰写儿科临床方面的综述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课题内容,设计临床小课题,教师认真审校,发现特别优秀者,先组织科室小讲座,继而向相关期刊上推荐,目前共有3篇综述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建立医患沟通技巧专项培训机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4]。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变,要求医生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等,与病人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关系[5]。而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大多“书生气”十足,社会化程度不足,缺乏和病人沟通的能力,急需带教教师给予相应的培训,以利于他们改变自信心不足、容易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作者所在科对每轮进入儿科实习的医学生,都要安排资深的医师给他们进行一次有关儿科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内容的讲座,同时在平时的交班、查房、病案讨论等医疗活动中,上至科主任,下到住院医师,都会有意识的结合医患关系中的正面例子和反面教训,随时提醒医学生,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重视患儿和家长的情绪变化,恰当地运用沟通技巧,使自己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融洽、更和谐。

3“双基多能”培养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尽管通过多年在临床实习中实施“双基多能”培养模式,使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对儿科学的学科特点,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有了明显的提高,多能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教师的问题

儿科带教教师都有强烈的责任心,有管理好实习学生并把临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良好愿望。为了带好教,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从知识储备到实习平台,非常辛苦,但是,因为教师大都没有脱产,仍承担着繁重的临床任务,经常要值夜班,故有时可能会疲劳并仓促带教,对教学效果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如果带教教师疏于管理,或责任心不强,学生也会放松对实习的认真体会和体验,往往以应付为目的,错过了实习中训练的机会,其收获就不大。因此,要尽可能对带教教师少安排一点夜班工作,让他们精力充沛地做好带教工作。同时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是关键,只有教师工作合格了,学生才可能学习合格。

3.2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一是对大课上儿科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如果在儿科学大课上学生们能够认真听课,课后认真思考并复习,则可以较好的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但如果上课迟到,课中睡觉,课后遗忘,脑海里没有一点基本理论的概念,那么在实习中,就很被动和盲目,自然就不会有好的实习效果;二是不重视临床实习,有些学生或在临床实习时为了考研究生,或为了出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应试上,对临床实习采取应付态度,也不会有好的临床实习效果;三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四是儿科临床实践操作风险度高,学生心理负担重,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临床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对于以上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严格大课纪律,强调大课效果;二是在临床实习中,严格考核,要求对基本技能人人过关,如此才能保证临床实习有较好的效果;三是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换角色,共同提升实习效果;四是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细心操作,保障临床实践操作不出偏差,消除学生的畏惧情绪,以达到尽快掌握临床实践操作要点的目的。

3.3患者的问题

患者对儿科而言既是患儿的问题,更是患儿家长的问题。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管理条例等的颁布与实施,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病人大都不愿配合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导致实习医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临床实践任务,尤其是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患儿和家长配合度差,有些家长不愿配合临床实习,有些家长不愿多次配合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也有些家长不愿配合全面地临床实习等。如何解决?一是多说服,讲清学生临床实习的目的意义;二是多沟通,和患儿及家长之间建立信任感,以感情沟通获得临床实习的机会;三是耐心说明大学附属医院患者的义务和责任,如此多管齐下,为完成临床实习而让患儿很好的、自愿的配合临床实习。

4结语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儿科学;教学

1概念地图相关概念及特点

这里所提到的概念地图主要指的是需要进行学习的人对相关主题构建的相关知识结构的视觉化表征。概念地图通常也被称为心智地图、思维地图、心智工具和思维工具等。换句话来说,概念地图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示手段,是人们对某一个特定范围内的各种知识内容根据其蕴含的内在联系进行构建而得出的可视化类型的语义网络。概念地图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在相关知识所涉及的范围内学习者是如何将这些概念进行联系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知识结构的细节部分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概念地图主要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进行连接。节点是用来代表概念,一般都是选择几何图形或者一些图案等来表示。用来连接各个节点的连线代表在各个概念之间蕴含着各种联系,这些连线既可能是单方向的,也有可能是双方向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存在任何方向的。连接词也就是指在连线上面的文字,主要是对节点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作出的文字描述。

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配合模型练习的优点

2.1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配合婴儿模型练习拥有几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比如说生动和形象。以往教师只能够利用一些抽象的文字以及比较简单的绘图等来向学生教授儿科临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样一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感受到儿科学习的枯燥和无聊,很难认真投入,造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没有有效掌握临床技能见习的相关内容。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练习能够利用一些大屏幕投影来生动地展示在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些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将实际的操作过程进行很好的演示。

2.2信息容量大、操作简便快捷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信息容量丰富、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所以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儿科临床技能学习的效率,而且能够非常有效地缩短教学过程所使用的时间。在课堂上利用比较少的时间,就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此一来,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丰富的知识,增强对一些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以及教师备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下课之后,学生也可以复制和拷贝教学课件,这样一来,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也不需要慌乱地记笔记,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听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使教学标准化,具有可重复性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教学标准化、可重复性等特点,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儿科临床技能见习实践机会稀少等问题。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儿科临床技能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学生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控相关的知识,而且这种教学方式能带来更逼真的效果,还能使学生反复观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4丰富儿科见习教师的备课手段

儿科学主要研究小儿生长与发育所蕴含的客观规律,致力于增强小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练习属于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备课手段。教师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理论内容和实践相统一,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3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重视教师授课能力的提高

在儿科临床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即使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也是发挥主导作用的,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要想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然后把概念地图引入教学中。

3.2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防止产生误导

在使用概念地图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时刻刻地重视教授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地避免产生误导。

3.3结合教学内容,注意时空的容量度

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提供帮助,但是也应该避免过度使用,应该充分地考虑实际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重视时间和空间的容量度。不能够过多地、没有任何目的地去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辅助教学,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儿科学教学过程都需要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当教学内容需要使用很多的图或者很多的动画时,就需要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而且能够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4结语

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已经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关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已经成为儿科学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儿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实践,充分考虑医学发展的方向以及儿科学自身所存在的特点,借助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注:张艳丽,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焦晖,周顺生.概念地图在教与学中的作用[j].大众科技,2006(5).

[2]陆怀平.浅谈多媒体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卫生职业教育,2004(8).

[3]宁华.正常人体学基础中多媒体教学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6(19).

[4]康明丽.多媒体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10).

[5]严媚,多力坤.多媒体技术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1).

[6]牟一坤,唐宗玲,纪经智,等.应用标准化病人技术辅助儿科临床教学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5).

[7]吴丽萍,张建军.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5(4).

[8]胡仁伟,杨正兵,欧阳钦.新时期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探微[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现状;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0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04

一、二孩政策下儿科护理教学现状调整

(一)教学法改革

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这种非“满堂灌”的教学手段,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学生在临床中的实践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优化

伴随着当前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疾病预防和治理,而是要以患者为本,在护理中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重知识为一体的模式。今后全社会都会注重儿科疾病的预防,保证儿童的健康。所以,儿科的护理学的教学应该多加强在护理评估方面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于疾病的防治方面。

由于护理教学目标的改变,因此,护理所用的教材以及教学内容也要进行改变。目前,儿科护理教学主要内容已经从之前的疾病护理,过渡到现在的儿童健康的各个角度,逐步完善儿童的保健指导方面,特别加强对于儿童心理问题发育方面的知识。此外,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在教学内容中,开始增设关于儿科护理的法律内容。

如何将学校的实际教学和临床护理巧妙地链接起来,这是学校进行临床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在,现在的新版教材,越来越和国内外的护理发展趋向于一致,目的一是为了适应国内的一些相关的政策,使得教学内容和护士的一些执业考试相连。二是为了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临床技术,学习一些儿童护理的新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而且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更多国际性的护理人才。

(三)教学技术改革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现在被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图形、视频动画以及声音文件等,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用口述的方式难以讲清楚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可以形象地展示出来,更加得直观、贴切。可以逐步录制更多的护理精品课,供给其他教师进行参考,学生课下学习等。目前,已经建立了儿科护理学的精品课程、网上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弥补了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困境。运用这个庞大的网络资源库,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视野范围,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为丰富的儿科医学护理知识。与此同时,也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网络互动交流,促进教学相长。另外,还有一些课件、医学机理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制作,如制作一个小儿心脏发育的形成过程,血液循环系统的制作等,这些都能够作为非常好的护理素材保存下恚以备今后的使用。

(四)在见习和实习资格上的改变

儿科临床护理实习这是护理教学的实践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完护理知识后进行临床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怎么样在最短的时间当中,让学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护理知识运用到临床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在护理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儿科护理中,见习、实习方面的改革也在悄然进行着,针对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如见习课程设置有某些问题,见习、实习生的学时比较短,而实习人数较多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思考,并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了改革,解决实习的相关问题。

二、二孩政策下儿科护理教学的建议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儿科护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运用了各种教学手段,这有着极大的意义。

不过只是单纯依靠教学方法的改变,却没有改革课程的评价方法,这样收到的成效甚微。

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知识内容,教学的主要目标,如何通过教学将这些知识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真正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该弄明白要通过何种评估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如通过何种考核的方式和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也起着决定的作用。

其次,在教学技术的变化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以往传统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小了理论护理教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

最后,通过运用一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优化网络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网络中获取到课堂之外的护理知识,提升个人的素质。真正实现护理资源的共享。

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也有着一定的意义。由于学生的扩招,导致了临床教学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逼真的病房模拟环境、模拟社区等形式来实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在见习、实习的改革中,除了要增强教师带学生的质量,还要逐步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建立一些见习场所,让实习生多接触一些患儿,积累经验,加强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的评估。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高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55-02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也是衡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学前教育专业能否建立足以支撑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突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把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自己核心任务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必须建立符合自身课程任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的合格毕业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教学及其改革为导向,以构建学生的儿童科学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亲自参与为主体,以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系统。根据调查得来的现状可发现,在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状况:实践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一种内在的、系统的、科学的逻辑体系;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实现,值得深思。本文是针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呈现的种种问题,开展相应教学改革,以提高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以下将分而述之,以供同行商榷。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模块作为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认知、能力、情感构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目标。

认知实践教学目标涉及对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对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具有从事学前科学教育的教育观。

能力实践教学目标涉及具备和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技巧,包括观察和了解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能力;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出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科学领域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能创设以科学活动为主的区域活动;初步具备组织和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情感实践教学目标涉及注重对科学情感的培养,认识学前儿童科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喜欢本专业,树立专业意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能力为本,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为改变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一种内在的、系统的、科学的逻辑体系,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构建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式。

根据幼儿教师职业标准和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课程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主,重新设计与组合,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融入学习任务中。学习任务分为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和通用能力三个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围绕学习任务讲授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观看与之相配套的幼儿园视频课,让学生从教态、语言、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技能培养指设计教育活动方案并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待具备一定能力之后到幼儿园进行实践训练。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用“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三个递进式环节,把学习任务的难度逐步加深,理论和实践融合度进一步加强。通用能力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字排版、资料查找、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基本上在每一学习任务中都有所体现。具体内容安排见表1。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形式的设计及特点

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是教w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现重要手段和途径。根据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观点,构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图1。具体而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所需的教学时间为4个学时,具体分配分别为理论知识1.5个学时,观看教学视频0.5个学时,模拟课堂教学为2个学时,幼儿园实践教学所需时间为3-4周。教学时间的安排为学生参与课堂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理论后实践,在实践中又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交替,螺旋式上升。

(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模拟课堂教学活动分四步走,即设计活动方案―模拟试讲―点评―教学反思四个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得以完成。为巩固教学效果,通过搭建的教学反思微信公众号,把学生修改后的活动设计方案和教学反思的心得体会推送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参与到教学活动,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

(三)个别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运用合作学习法推进模拟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小组形式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具体的工作。活动方案实施顺利又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梳理好每一个环节。以小组点评和自我点评完成教学活动的点评环节,这要求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得以实现的。整个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有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亲自参与探究的活动,经历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基于教学实践形式的设计,学习过程的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学习品质的养成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学习任务完成中实现的。为更好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习过程需量化考核应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才是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性评价,从而改变了过去一考定好坏的现象。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量化考核表设计如表2 。

过程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占总分的50%。其中,在教案设计和活动实施与组织环节上分别设计集体和个人分值,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不同任务给予不同的分值,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结果性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占总分的50%。

(五)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模拟幼儿园科学教学情境来满足学生在技能训练上的需要,通过校内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反思,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实施的每一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模拟教学毕竟与幼儿园实际教学是存在差距的,这就需到幼儿园进行真正的实践训练。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先校内实训后校外实训,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先熟悉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每一环节,后到幼儿园有备实践。

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的成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与此同时,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和指导,理论知识与实践得到较好的衔接。分组教学活动,分工完成各项任务,自我点评和小组间点评、评分细则的制定等,这些方式的运用可以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例如,为做好点评环节,学生学会边听边做记录,讨论交流得出点评要点,课堂展示,增进学生间交流与互动;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极大增强,体验到参与的乐趣,自我效能感增强;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建议,最终设计出合理的活动方案,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王向前 张小培.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1)

[2]黄训君.关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5(10)

[3]郦燕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篇8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是多层次的,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针对特定年龄的教育对象而实施的,这些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特定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规律和任务,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定义及相应的研究能说明各类课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说明相异的方面。因此,课程研究还必须关注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及其特质,关注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特定问题。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此外,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课程。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首先,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其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次,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蕴藏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所以,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最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三、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别

幼儿园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特定阶段的教育,有它们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特殊性产生于幼儿园、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其他教育阶段的差异。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及与之对应的身心发展差异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幼儿园是为3~6、7岁幼儿特设的,这些幼儿身体的各器官、各功能系统正在发育和完善过程之中,身体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体智德美,把体放在首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尚不能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幼儿主要通过游戏及其他感性的活动使身心得到发展;幼儿园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既有教育的功能,又有保育的责任,幼儿园工作提倡保教结合。因此,幼儿园不仅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而且是任何其他教育机构都不能替代的。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篇9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是多层次的,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针对特定年龄的教育对象而实施的,这些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特定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规律和任务,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定义及相应的研究能说明各类课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说明相异的方面。因此,课程研究还必须关注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及其特质,关注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特定问题。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此外,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课程。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首先,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其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次,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蕴藏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所以,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最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三、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别

幼儿园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特定阶段的教育,有它们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特殊性产生于幼儿园、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其他教育阶段的差异。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及与之对应的身心发展差异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幼儿园是为3~6、7岁幼儿特设的,这些幼儿身体的各器官、各功能系统正在发育和完善过程之中,身体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体智德美,把体放在首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尚不能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幼儿主要通过游戏及其他感性的活动使身心得到发展;幼儿园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既有教育的功能,又有保育的责任,幼儿园工作提倡保教结合。因此,幼儿园不仅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而且是任何其他教育机构都不能替代的。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篇10

1.1教学方法

两组护生入科后均由教学组长统一带领介绍儿科病房的的环境、规章制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及护理流程。然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入科后跟带教老师上班参与临床学习,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主动传授,护生被动接受的方法完成实纲规定内容。试验组: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已有的儿科知识,以儿科病房中的常见病及常见急症为基础,以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实习的内容为目标,设置有代表性的问题案例。具体内容如下:(1)案例一般资料。如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及在这些病例中涉及到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核心制度、健康教育、常见的技术操作流程,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吸氧、婴幼儿灌肠、肌肉注射、头皮静脉注射、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等。(2)根据各病例特征设立“问题”情境。如:晨间护理发现热水瓶放置在床边桌上,桌面上有牙签、水果刀,患儿床边熟睡却未拉上床档;肺炎合并心衰的处理、坠床、高热惊厥、婴幼儿窒息的急救等。护生入科用1d的时间,由带教老师集中进行儿科相关知识宣教,提出相关要求,告知护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运用模具进行模拟教学,边讲解、边指导儿科常见的技术操作项目如肌肉注射、头皮静脉注射、留置针单手送管法、高热惊厥的急救、新生儿、婴幼儿心肺复苏等。第2~3天由带教老师将所设立的问题情境介绍给护生,对模拟演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估计,并组织护生学习。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护生小组讨论,并通过看书、看录像、网络等形式查阅相关资料,对情景模拟活动做充分的准备。然后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演练,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观察护生是否能察觉到患儿的病情已发生变化,是否能关注到患儿所处的环境不够舒适和安全,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护生观察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演练后,将学生分给临床实习老师进行一对一带教,出科时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以及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护生的带教效果。

1.2评价指标

出科前对两组实习护生的操作和理论考试成绩、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带教老师满意度调查方法:护生出科时由其一对一的带教老师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含服务态度、沟通技巧、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内容,共发放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100%;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方法:护生出科时随机选择10名患儿家属对护生做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操作熟练度等内容,12组学生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操作与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组操作与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两组护生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护生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问题情景教学法激发了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临床带教一般都是护生被动的接受带教老师的传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自觉性、独立性、个性均被淹没,缺乏独立性思维,学习积极性不高[3]。儿科患儿是相对特殊的群体,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儿、小皇帝、小公主,家属对实习护生基本都有抗拒心理,不喜欢护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做治疗性操作,护生动手的机会受到限制,心理受打击,使其学习主动性更加不高。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各种情境,引入入胜,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查阅资料,策划情景。角色扮演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护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和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4],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表1显示,试验组护生出科考试时,操作与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3.2加强了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技巧

沟通能力是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医院对本科护生沟通能力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高[5],而她们在学校多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沟通技巧的培养,进入临床实习前接触的社会关系较为简单,不善于与人们交流,尤其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组织沟通内容,而儿科患儿家长经常对实习护生不予理睬,使护生产生恐惧心理,更不愿意与其交流。问题情境教学法演练过程中,护生经常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提高了语言沟通的能力和掌握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通过模拟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扮演,能够揣摩患儿家属的心理,体验家属的感受,能够大胆地跟患儿及家属去交流;熟悉疾病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护理要点,能够更好地为患儿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在与患儿及家属交流时有了自信心,减轻了恐惧心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3.3问题情境教学提高了护生的临床实践综合能力

问题情景教学以带教老师作为主导、护生为主体,带教老师利用护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结构,以教学大纲所要求完成实习的内容及儿科临床常见病为框架,设置不同的场景,护生在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中对老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推断,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练习临床技术操作技巧。由于提前模拟了临床的工作环境,熟悉了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懂得了沟通技巧,熟练了技术操作,对临床实习产生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及陌生感有所减少。同时通过开展创设问题的情境教学实践使护生的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得到锻炼,在跟随带教老师前已进入角色,增强了自信心,进入临床后不再缩手缩脚[6],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症案例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得到提高。

3.4问题情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