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应急安全教育十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4-03-06 17:56:10

儿童应急安全教育

儿童应急安全教育篇1

关键词:学校;安全教育;数字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149-02

一、学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历数近三年来国内所发生的灾难中,少年儿童都是受到伤害最严重的社会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每年约有16万0~14岁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儿童因伤致残,平均每天约有44名学生死于各种伤害事故,相当于每天有一个教学班“集体死亡”,约80%的非正常死亡本来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对少年儿童构成的潜在威胁呈现新的形态和特点,关注儿童少年健康、保护儿童少年成长刻不容缓,如何对中小学生开展尊重生命的教育已迫在眉睫。

没有生命,无从谈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知识的主动普及和良好的普及效果,将大大减少伤害的发生率。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应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

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

1.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电视节目可以视为推进生命教育的积极尝试。2008年,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合制作了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它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倡议全国的中小学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9月1日,全国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约2.2亿人收看了该节目。

2.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安全应急教育工程专项基金。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加强全社会灾害防范教育、完善应急机制的号召,体现儿童少年权利保护的完整性和时代性,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倡议发起并实施了专项大型公益项目——“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同时设立了“安全应急教育工程专项基金”;“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的推出和实施,旨在凝聚社会爱心力量,唤起全社会对安全应急教育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普及、教育培训活动,改善有关设施,培养儿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对意外伤害应急技能的训练,全面提升安全应急综合素质,提高广大儿童少年安全应急技能和相关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少年儿童的安全健康成长,让孩子们在灾难和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多一些镇定、少一些伤害,多一些经验、少一些意外,使广大中小学生真正远离伤害、远离事故、远离犯罪、更加安全健康地成长。

3.中国安全教育网;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主办省略/。

(二)安全教育的实施模式

总体来说,加强儿童少年的应急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救技能,着重从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即教育的有效性上来考虑未来安全教育的研究方重点。

1.传统教育模式。目前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以学校老师灌输式为主,学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极差。从现状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应急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缺乏、教育教学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很多学校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仅有一次相关课程,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现在社会生活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针对性;教育形态多以大课堂宣讲为主,单向灌输,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理解和接受,互动交流性差;缺乏实际演练,即使有演练,也是走过场,直接导致学生对各种潜在危险和灾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对讲授的内容不理解;安全教育的定义相对狭隘单一,没有从多层面、多角度关注少年儿童的安全问题。

要解决这些困境,在传统模式下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教育成本大大提高:教育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相关配套设施需要跟进,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接受安全教育知识。教育的可行性和普及度也因此受限。

2.数字化教育模式。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借助数字技术讲解安全知识、推广安全理念,可以大大降低投入成本并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形态在现代数码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均将大为扩展。以安全教育电子出版物为例,其设计制作完成后,可推出光盘与网络两种版本,小学、中学、大学三种版本,并就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不同设计制作不同的教学版块,推广到国内城乡学校。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安全教育的实施具有更为现实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现代媒体均可作为安全教育的载体

现代媒体的受众面广,不仅针对学生,而且将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带动全社会学会真正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一)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1.用数码技术,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练的过程中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生命。在培养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的互动过程中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和解决,并能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生存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触摸屏、led展示屏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将使少年儿童有兴趣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

以电子出版物为例,分为可以观看的动画视频和互动性的动画游戏两个部分。动画视频以演示、讲述为主。电子出版物拟设计虚拟人物形象,如生命守护小精灵、生命守护神爷爷、小朋友平平、安安等,将一些抗灾避险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各种交通、自然灾害、溺水等事件发生的原因、学习急避险技能。在掌握一定常识后,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触摸屏参与互动性动画游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选择题中,选择一种选项后,即有相对应的动画形象显示出选择的结果:选择答案错误即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选择正确答案则会得到数码的精神奖励。电子出版物经过悉心策划,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动画角色设计活泼可爱,语言自然,不生硬说教。画面制作使用painter、illustrator、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与flash等交互设计软件,并配合ae软件制作效果,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形式生动,交互性强,寓教于乐,注重应用是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娱乐中学习到有用的紧急避险、防患于未然的知识与技能。电子出版物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以有限的投入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要,最大可能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将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2.数字载体和呈现方式还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跟动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教育已经不再囿于过去简单的形态和内容,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类型多、形态新,数字技术构架下的安全教育平台和载体可以随时更新,突出新情况下的高发问题及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的解决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季节和不同问题分别解决。这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同时,也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有利于不同群体的少年儿童找到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数字化还有助于构建复合型安全教育公共平台。安全教育公共平台除了有传播安全知识的作用,还将发挥“构架少年儿童和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等功能。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的关注。其中,离异儿童、遭受暴力创伤的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艾滋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聚焦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救助;网络还可以针对少年儿童问题的焦点,引发公众的反思,并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症结,消除弊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导,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二)期 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包括学校家长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少年儿童安全教育的数字化设计研究,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家庭的幸福,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四、小 结

数字技术使安全教育以全新的面貌和内容将更多的群体、单位纳入到安全教育的建设体系中,这将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系统工程。这在显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全民素质、提升社会整体精神文明的发展上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先蓉,罗紫初.数字出版与出版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儿童应急安全教育篇2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突发事故的原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00年6月~2008年6月急诊诊治的121例急诊儿童突发事故的临床资料。结果:儿童突发事故主要以误服、外伤、烧伤烫伤、溺水居前四位,占90.9%,多发生于4岁以下儿童(81.9%),发生地点:以家里为主(85%);监护人文化程度: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母亲59.5%,父亲54.5%;性别:男孩61.2%,女孩38.8%;发生后未采取措施为74%。结论:儿童突发事故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突发事故;年龄因素;性别因素;性格;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81-01

突发事故是指突然发生的事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突发事件已成为当达国家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主要问题,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死因[1]。儿童误服是儿童突发事故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将2000年6月~2008年6月急诊诊治突发事件儿童121例原因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21例,其中男71例(58.6%),女50例(41.4%);年龄最小1岁,最大11岁;≤3岁78例,占64.5%;3~5岁28例,占21.1%;≥6岁15例,占12.4%。

1.2突发事故种类误服32例(26.4%),外伤30例(24.8%),烧伤烫伤27例(22.3%),溺水21例(17.4%),其他18例(15.1%)。

2原因分析

2.1年龄儿童意外伤害是突发事故的高危人群,美国意外发生的高峰年龄在1~4岁[2]。这方面,与我们国内和本次探讨的结果是一致的。1~4岁儿童尚未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且好奇心强、模仿能力也极强。≤3岁71例(64.5%);3~5岁28例(21.1%);≥6岁15(12.4%)。

2.2性别性别既具有生理性,又具有社会性,且随年龄增加差异也逐渐加大。在本研究中发现男孩的误服发生率约是女孩的1.7倍。男76例(62.8%);女性45例(37.2%)。

2.3性格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突发事故状况具有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行为动机和气质、能力都与儿童突发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中好动91例,占78.4%;好奇21例,占18.1%,模仿力强2例,占1.7%,内向2例,占1.7%。

2.4发生误服的地点对于孩子来说家是是最安全的。从本次资料看,家里是发生儿童突发事故的重要隐患,因此父母不能疏忽。家中57例(47.1%);幼儿园23例(19.0%);单独活动21例(17.4%);其他20例(16.5%)。

2.5及时采取措施从本次资料分析,突发事故发生后有74%发现意外发生后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由此可见,教育父母等如何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于减少毒素吸收、提高抢救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

3预防对策

3.1环境对于4岁以下的小孩应有专人看护,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3.2教育干预在儿童突发事故中提出了4项干预措施:教育干预(education)、技术干预(engineering)、强制干预(enforcement)和经济干预(economics)。有研究认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突发事故的发生[3]。

3.2.1专业人员的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急诊工作人员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应担负起重要角色,利用自己的节假日到社区或幼儿园开展健康教育,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促进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

3.2.2幼儿园、学校老师的教育父母和老师的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伤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故对家长和老师的培训是必须和重要的。

3.2.3开展社区教育通过电视、报纸、小册子、家长会、专题讲座及奶粉公司、保险公司的宣传资料以及网络等各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宣教,告知监护人及有关人员在怀疑儿童发生突发事故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初步处理。

3.3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药物的管理,危险品放在小孩摸不到的地方,并告知小孩药物的用途和危险品危害性,不能随便自取。

4结论

儿童的突发事故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社会的重视以及监护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和强化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以减少意外伤害地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美丽.儿童意外伤害及预防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6):553-554

[2]姚应水,叶冬青,等.儿童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3,22(2):150

儿童应急安全教育篇3

【摘要】 目的 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和需求的现状,为学前专业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对257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回答正确率达56.70%;来自城市、高中阶段读理科及接受过生理卫生教育者的知晓率高于来自农村、文科及未接受过生理卫生教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27.09、139.16和348.33,p均0.05)外,生理心理基础知识、日常护理技能和传染病预防的知晓率与总体知晓率相近。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电视等媒体;90.7%的学生认为从事学前教育者需要系统学习儿童保健知识,主要需求为日常护理与急救等技能;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教学模式为佳。结论 学前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有较高的需求,应采用互动教育模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 儿童保健 知识 态度 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the awareness of knowledge related to child health situation and needs of the situation, for pre-professional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to provide reference system.methods: a cluster sampling of 257 pre-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pre-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health-related knowledge and skills children have som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the correct answer rate of 56.70%; from the city,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received physical health awareness education than those from rural areas, arts and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did not receive thos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x2 respectively, 527.09,139.16 and 348.33, p all 0.05),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daily care awareness and preven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s similar to the overall awareness. knowledge came from the network, television and other media; 90.7% of the students that need to engage in systematic study of pre-school child care knowledge, the main demand for day care and first aid skills; 76.7% of students believe that education is better approach to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l . conclusion: the pre-professional student health-related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children low, there is high demand, interactive education model should be used.

【key words】pre-school education child care knowledge attitude health education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和各阶层人士对校园突发事件[1]应急认识的提高,对幼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儿童健康教育学”或“幼儿卫生学”等相关课程,但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如何构建[2],目前的研究尚不多。同时,对幼师及家长有关儿童保健认知和需要调查的文献虽较多,但尚未见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调查的相关文献。为此,我们对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原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5级至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需求调查,以期为学前专业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2004级至2008级学前专业学生。

1.2 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参照儿童保健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经2003级学前专业学生、住院儿童家长及部分幼师预调查后确定。内容分3部分:被调查者的一般信息、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对儿童健康维护的需求。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分为生理心理基础知识、日常护理基本知识、传染病预防及急救与安全防范等4个方面共80个问题;问题选择以幼师在工作中经常遇见或重要的知识点与技能为主;每一个问题,提供5个备选答案,采用单项选择题型。问卷调查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前)采用匿名答卷方式进行,由专人负责,当场发放并收回。

数据处理:收集整理后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共261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学生年龄在18~20岁之间。其中男生10人(3.9%)、女生247人(占96.1%);高中阶段为文科的学生152人(占59.1%)、高中阶段为理科的学生105人(占40.9%);来自农村的177人(占68.9%)、来自城市的80人(占31.1%)。

2.2 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257名学生总的回答正确率为56.7%。不同届别学生4个方面知识的知晓情况见表1。其中,紧急救

表1

257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援电话知晓率达100%,知晓率在85%以上的知识点从高至低依次是牙齿清洁方法、艾滋病预防、正常人心脏的位置、传染病报告、火灾逃生、停课决定机构、乙肝预防、语言发育及配方奶的应用等;知晓率最低的是婴幼儿骨骼锻炼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知晓率仅15.6%,其他知晓率在1/3以下的知识点从低到高依次是首任现场救援者、现场救援基本原则、蛲虫病预防、麻疹检疫、佝偻病预防、给药方法、抽搐的急救处理、止血包扎及喂养技能等。另外,05级以前的学生在洗手、消毒与隔离技术的知晓率较06级以后的学生低,3项技能知识前后总知晓率分别为40.8%和63.3%;07级学生在现场徒手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及固定搬运等技能知识方面的知晓率较07级以前的知晓率为高,总知晓率分别为34.8%和52.9%。

不同来源及高中文理科学生在4个方面的知晓情况见表2和表3。

表2 不同来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表3 文理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来自于城市的学生除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晓率与来自于农村(含县及乡镇)的学生相近外(x2=1.46,p>0.05),其他均高于农村学生,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关于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来源:32.7%的学生主要为网络,

表4 接受过教育的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其他依次为电视29.2%、书本或报刊杂志12.8%、学校7.4%、家人6.2%同学朋友或其他人员11.7%。

2.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知识与技能的需求:90.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接受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仅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其中76.7%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基础知识、疾病防治常识、日常护理技能、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识与技能等,以技能为主;96.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大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的教学模式为佳。

3 讨论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前健康教育中地位与作用

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排在学前教育目标的首位。学龄前期儿童除了家庭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托幼机构中度过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较高信任度。目前我国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托幼机构[3],作为未来托幼机构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及其态度、行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4];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而传染病高居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位[1] 。儿童一旦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老师常常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可在黄金时间内使发生意外的儿童得到有效的现场救护。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也可使校园内传染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与需求

本资料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率达56.7%,较国内报道的儿童父母、幼师及保育员的知晓率为低[5.6]。对止血包扎等现场急救技能的认知普遍较低,与国内师范生急救认知调查的结果相似[7]。是否接受过生理卫生等相关教育是影响认知的重要因素,农村学生大多未接受过相关教育,因而知晓率较低;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对认知也有影响。另外,本资料还显示,在07年手足口病流行及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年份,学生传染病与急救的认知均有明显的提升,与此前学生的认知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1.65和22.18,p均

3.3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

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幼儿卫生学”或“儿童健康教育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侧重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略或缺乏对儿童健康、疾病的影响因素、危害的认识[2]。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应该综合分析、评价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应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儿童生理心理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传染病预防、现场急救与安全防范的内容,且应将后者作为重点,尤其是技能应作为重中之重。教学模式应采用互动的模式。

参 考 文 献

[1]鲁琴宝,龚震宇,林君芬.浙江省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718-719.

[2]欧新明.论儿童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193-194.

[3]张静,杜玉开,樊利春,等.社区儿童早期教育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470-2472.

[4]高峻璞.我国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55-557.

[5]易美霞,田本淳,刘翠霞,等. 卫ⅸ项目省7岁以下儿童母亲妇幼保健知、信、行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247-4248.

儿童应急安全教育篇4

牟宗芹 高 燕 孙庆云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1-0045-01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由网络通讯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等部分构成。医院电子政务是数字化医院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医院电子政务的实现,对医院的业务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办事程序更加透明,为制定计划、开展业务提供了大量信息,在行政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医院电子政务的特点

医院电子政务信息区域的划分包括“三网一库”即机关内部办公网(内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络(专网)、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外网)。医院电子政务是医院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相应信息资源,调动人力资源信息潜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推进政务管理现代化建设,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采用将大量繁杂、无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报表及图形输出,给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把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通过设定的程序在医院内部网上实施,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2 医院电子政务管理的内容

2.1 业务管理 医院每天的门诊病人量和住院病人量通过内网报至医院信息中心,还包括各科室疑难危重病人及转诊情况,信息中心会在每个季度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报表及图形输出,医院领导对医院业务总量的变化以及在业务发展上存在的薄弱问题形成宏观上的把握。医院大厅大屏幕上流动播放医院各科室开展业务项目情况以及业务专家介绍,各个辅助检查科室门前都有触摸屏,告诉病人检查的注意事项和检查流程,很大程度上为病人提供了方便,而且为医院进行很好地宣传。住院病人的各项治疗、手术、药物、辅助检查和护理收费都是通过网络化一体运行,病人出院时在住院处一次结清,而且收费细则化,为病人提供清楚和方便的服务。

2.2 行政管理 医院业务人员职称晋升量化评分也在内网上向全院公开,在职称晋升评选做到程序公开、透明化。上级卫生部门的卫生政策及相关文件和职称人员的业务考试、继续教育等信息也及时在网上,信息化管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信息传递。目前发达国家大量资金投入医疗信息化,建设国家、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3 医院电子政务的积极影响 医院电子政务为医院管理者与业务工作者、患者之间建立起一个互动平台,不仅可提高透明度,大大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工作运作环节,降低运作成本,推动行政管理的动态化,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吸取公众意见,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共化提供乐有力工具了。近年来,我院电子政务系统几乎涵盖了医院的所有科室,包括门急诊、住院部、药库、药房、财务、后勤、人事等,经过数次升级和更新,系统已日趋完善。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动了医院的整体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医院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医院电子政务在新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病人人院三天内医院财务科把病人信息入网,病人出院后便可享受到政府部门的医疗补贴政策。在当今医疗卫生改革的环境下,我们更要提倡医院电子政务的发展,因为它能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学龄前儿童安全教育的探讨与对策

袁安香 范丰鹤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1-0045-02

安全教育已成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掌握儿童安全教育的知识及现场抢救的基本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影响学龄前儿童安全教育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在更大范围内普及预防和控制安全教育知识,提出了保护儿童安全的对策。

1 影响安全的因素

1.1 儿童自身的原因 学龄前儿童的个性特点及认知的发展程度是导致儿童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活动度高、敏感性低的孩子更易发生意外伤害。儿童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对意外伤害的认识不足或有不正确的认知。有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的儿童对20项意外伤害危险因素的认知有7项正确率不超过50%,如有67.5%的幼儿“喜欢从阳台窗户上往下看”,70.0%的幼儿认为“红绿灯只管汽车和自行车,不管行人”,63.8%的幼儿认为“过马路的时候汽车不敢撞我”。可见及早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是致关重要的,而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课程尚不完善,因此对孩子进行适宜的安全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2 环境设施的因素 研究表明:环境设施导致的伤害占一半以上。改善环境设施需要家庭、幼儿园、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家长来说,积极改善家庭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危险因素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地重要措施。

1.3 监护人的责任 由于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尚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我保护的能力比较弱,其监护人尤其是家长能否尽到保护儿童安全的职责是非常关键的。虐待和忽视已成为造成儿童意外伤亡的第一杀手。虐待包括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待、忽视四种,除了直接造成儿童的身体损伤外,还会导致儿童心理的扭曲。引起间接、远期意外伤害的发生。

1.4 社会的责任 我们以往对一些伤害认识不足。例如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消费品,无时无刻不在制造明显或潜在的伤害:过期变质食品、毒酒、毒油和假药,造成骇人听闻的中毒事件,劣质电器和燃气热水器造成死亡事故,娱乐场所因设备设施不符合要求和缺乏安全管理造成悲剧,儿童玩具、旅游、化妆品等都在威胁着儿童的安全和带来不应有的健康损害。

2 安全教育对策

2.1 落实安全责任制 托幼机构、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必须建立严格的安全责任制,对意外损伤的发生有预见性,应具备预防意外损伤的常识,及时发现和排除意外损伤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健康环境,做到防患于未然。

2.2 提高儿童工作者和家长对意外损伤的警惕性,加强安全管理 儿童出入的门不要装弹簧,以免夹伤儿童的手脚;火柴、热水瓶、剪刀、药品等要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室内生火炉子要有排烟装置,以免发生煤气中毒;家庭的电源开关、插销要安在儿童摸不到的地方等。

2.3 加强儿童安全教育与安全训练 需要保护,但也需要教育与训练。因为过分受保护的“温室中的花朵”,可能不利于避免危险的能力培养。教师和家长应对儿童加以精神文明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独自应付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启发和诱导他们什么是安全,什么是不安全以及不安全的后果。目前,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各地方广泛开展的“小手拉大手”的活动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儿童应急安全教育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安排部署,按照民政部印发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一版)》内容要求,切实做好我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确保院内儿童及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制定我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具体如下:

一、 工作原则

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省市民政部门安排部署。

一是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全院人员要切实提高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二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科室要根据责任分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疫情应急处理的相关工作;

三是迅速反应,果断处置。面对突发疫情要做到反应快速,处置果断。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采取强有力措施,扎实做好疫情防范防控工作,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二、 组织机构

为确保各项防控工作能力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经研究,我院决定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xx市儿童福利院院长兼支部书记

副组长:xx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

成  员: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院内行政办公室,负责沟通、处理防控具体工作,xx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各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一) 行政协调组

承担日常管理,协调领导及各科室工作,起草文件、会议筹备等;承担值班安排,负责收集、归纳全院人员信息,并及时向省厅、市局报告相关信息;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相关事项。

组  长:xx

副组长:xx

组  员:办公室、创建办有关同志

(二)宣传引导组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和舆情监测反馈,加强本院工作微信群、qq群的管理;负责向省厅和市局报送相关宣传信息材料;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相关事项。

组  长:xx

副组长:xx

组  员:指导中心有关同志

(三)医疗保障组

承担院内药品、口罩、手套、消毒液、洗手液、电子体温计等医务用品的计划采购、储备工作;做好院内儿童及职工疑似病例的留置观察及就诊工作;做好对养育区、儿童宿舍的消毒工作;加强对口罩等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相关事项。

组  长:xx

组  员:院内医疗组、护理组有关同志

(四)护理保障组

做好疫情期间儿童养育护理工作;帮助小孩子、督促大孩子做好个人卫生,特别是手部卫生;做好养育区及儿童宿舍卫生,消除“死角”,配合医疗保障组做好养育区及儿童宿舍的消毒工作;配合膳食科做好儿童餐具消毒工作,保障疫情期间儿童就餐环境和服务安全;监督、指导寄养家庭做好疫情防控、消毒工作;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相关事项。

组  长:xx

副组长:xx

组  员:教育科、养育科、寄养科有关同志

(五) 安全保障组

做好院内保卫工作,禁止院内儿童外出,指导物业公司切实加强疫情期间人员、车辆进出的管理,全面加强来访接待管理,入院人员必须测量体温并实名登记,禁止职工亲属(包括孩子)及其他闲杂人员入院;加强办公区域环境卫生管控,监督物业公司及时消除卫生“死角”,落实各重要区域和重点部位的消毒、通风等防控措施;督促膳食科及职工餐厅负责人落实炊事人员安全防护等要求,做好餐具消毒工作,保障疫情期间院内儿童及职工的饮食安全;做好对职工工作服及儿童衣服分类清洗及消毒工作;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相关事项。

组  长:xx

副组长:xx

组  员:后勤保障科、安全科、膳食科、物业公司有关同志

三、 工作制度

坚持各值班领导24小时疫情值班制,所有带班领导保证每天在岗,做好值班记录,本着“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的原则,将当日值班情况及时报送市民政局值班室;落实每日监测制度,及时了解员工日常接触亲属及共同居住人员身体情况。做好院内感染冠状病毒情况及接触武汉人员健康情况摸排统计工作,并于每日15点之前将当日情况报送市局儿童福利科,确保做到全覆盖、无遗漏。

四、应急规程

一是加强宣传。及时向孩子及职工宣传讲解防范病毒传染知识,提高员工和儿童疾病防控的意识。

二是加强儿童封闭管理。取消所有外出及院内集中性活动,坚决杜绝在院内过年的儿童外出,已经回到亲属家中过年的孩子,原则上暂时不允许回院,具体回院时间听候统一安排通知。 

三是加强工作人员的入院管理。由门卫、监控监督,院内职工家属(包括孩子)及其他闲杂人员禁止入院。上班职工入院前需测量体温,如有异常,迅速离岗,按照要求进行报告并自行隔离观察就医,严禁职工带病上岗。负责膳食科所采购每日食材及日常所需桶装水的运送人员,入院之前必须测量体温,无异常方可入院,入院时必须佩戴口罩,即送即走,不许逗留。除员工车辆外,所有外来人员和车辆一律不允许进入院内,入院车辆在门卫处喷洒84消毒液进行消毒。

四是划分管控区域。院内在岗职工,特别是养育科保育员、教育科生活老师、医护人员、炊事人员等与孩子们有密切接触的一线员工,必须统一着工装、戴口罩上岗,口罩一般4小时更换一次。将院内一楼两个特教教室用作养育科护理员、及教育科生活老师更衣间,餐厅楼道内小房间用于炊事员更衣间,医护人员在医护值班室更换工作服。所有工作服每天下午5点之前统一交到院内洗衣房,进行统一集中消毒,配戴过的口罩等医疗用品,集中用消毒液消毒后作为医疗废弃物处理。

五是设立隔离区域。将康复楼三楼作为隔离一区,隔离观察新入院儿童及过年因特殊原因回院的孩子,无异常情况方可回归正常学习生活;将康复楼四楼作为隔离二区,对外出治疗返回的儿童进行严格的医学观察。与此同时,将医护人员分组、固定排班,将院内医护人员固定分组进行三班倒,每班为8人(其中1名医生、2名护士、1名药剂为院内固定值班值守,另有4名康复特教老师负责外出送诊、辅助消毒、辅助护理等工作),提前把控风险,杜绝交叉感染。

六是严格执行防护流程。落实入院消毒流程,所有入院人员在入院前需用消毒洗手液洗手、消毒,佩戴、更换口罩,在更衣室更换工作服,脱外套挂在通风处,背包类及手机等其他随身物品统一存放于更衣室,不得带入儿童居住、活动区域等工作区域。进入隔离区开展工作的,需要消毒、带护士帽,做好防护。由院内物业负责,利用84消毒液、酒精等按照流程和规范做好公共区域的消毒工作,并定点配置消毒洗手液。院内医护人员与保育员、生活老师相互配合,每天对儿童生活区域、活动区域进行消毒、通风。安排两位同志作为院内专业控感人员,一人一天进行倒班,负责对全院的防疫、消毒等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并登记在册。

七是规范开展儿童护理。按要求开展儿童护理,做到刷牙、喂饭等护理环节前用消毒洗手液对手消毒,佩戴口罩。规范护理流程,院内膳食科、养育科、教育科统一配合,做好用餐前后的餐具消毒工作,不得多名儿童同时使用一套餐具,减少儿童感染几率。帮助、督促儿童保持手部卫生,测量观察儿童体温,加大儿童医疗救治、日常康复监测力度,减少儿童发热现象发生,及时留意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登记上报。

八是保障物资供应。加大对医用口罩、护士帽、体温计、常用急救和抗感染药品、消毒器械、消杀物品和防护用品的储备,为防控工作提供充足的医疗物资保障。按规定储备儿童及员工生活物资,确保生活正常有序。

九是强化应急保障。按规定比例配足工作人员,将工作责任、岗位分工落实到每个人。每套班保证一线岗位24小时值守,并落实备班人员,全院职工需时刻待命,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处理应急状况。遵循与市儿童医院签订的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将儿童医院120作为医疗应急保障车辆,与此同时提前预备院内应急车辆,并与防控、医疗部门、市区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协调,随时为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好应急准备。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各科室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和责任担当,按照中、省、市决策部署,采取得力措施,科学有序做好防控工作,形成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最大限度阻断病例输入,坚决通制疫情扩散、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二)统筹谋划,形成合力。各科室要统筹谋划,提前做好各项应对准备,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应对各类突发紧急情况,并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防控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各科室要加强防控,积极报送信息,主动加强沟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科学、有力、有序地进行。

儿童应急安全教育篇6

【关键词】 儿童; 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 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9-0147-02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症状会在气道反应性增高的形势下引发多种症状,如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及气促等。若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患儿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将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1]。尽管最近几年出现了许多治疗哮喘的药物,然而由急性哮喘发作所引发的医院就诊率以及死亡率仍然呈上升趋势。基于此,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因素进行了解与掌握,可对哮喘发作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本文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2月前来就诊的47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7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男24例,女23例,年龄8个月~11岁,平均(5.26±0.71)岁。排除合并呼吸衰竭以及心力衰竭患儿;排除支气管异物患儿;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结核感染患儿。

1.2 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至少具备以下1项症状:(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性别、年龄、季节、呼吸道感染、长期激素类药物维持治疗、家族史、过敏史等基本资料,分析方法包括询问当事医护人员、家属及患儿,查阅相关病历资料等,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险因素包括季节、过敏史、家族遗传史、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维持治疗、发生呼吸道感染、性别、年龄等。详见表1。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临床儿科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目前常应用药物治疗[2]。机体支气管平滑肌发生痉挛、受到炎性细胞浸润、上层基底膜增厚及气道黏膜水肿、细胞碎屑混合上皮脱落、增加黏液分泌量,黏膜纤毛发生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支气管黏膜肥厚、内黏液栓塞,最终发生支气管哮喘疾病[3]。近年来,随着周围环境及生活结构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家长高度重视[4]。

本文研究可知,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季节、过敏史、家族遗传史、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维持治疗、发生呼吸道感染等,其具体原因如下。(1)性别:男性患儿大多气道发育狭窄,且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因此增加其发生支气管哮喘几率,急性发作期发生率也随之上升[5]。(2)年龄:年龄越小,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气道发育差异越明显,10岁以后性别差异逐渐趋于平缓,提示年龄越小则男性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数量则越多;(3)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维持治疗:目前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常用的治疗药物为糖皮质激素,患儿经临床正确用药治疗后均可显著降低其急性发作期几率;但长期口服皮质激素后,机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将由于患儿个体差异而受到不同程度损伤,一旦患儿停止服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将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情况,增加再次诱发哮喘急性发作期风险[6]。(4)季节:冬季是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主要时期,其次为春季,原因包括寒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感染率增加、花粉传播等 [7]。首先冬季有着较大的气候变化和温差,气候比较干燥,冷空气对呼吸道产生刺激之后会使支气管收缩,从而引起哮喘发作。其次年龄越小的幼儿比较大儿童更容易在冬季患呼吸道感染,这是因为幼儿的免疫以及解剖能力差,而诱发儿童哮喘发作的主要因素就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因此在冬季,幼儿更容易出现哮喘。除此之外,由于冬季和春季有着较低或者较高的室外温度,人们为了保暖或去热而减少或增加室内的通风换气,这就增高或降低了室内过敏原以及有害气体,最终引发支气管黏膜充血与支气管壁平滑肌痉挛。(5)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包括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细菌感染等,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为感染降低了患儿气道防御能力,使其具有呼吸道高反应性,破坏上皮细胞完整性,为变应原入侵气道提供条件[8]。目前,还有待研究儿童哮喘被呼吸道感染诱发的机制,其中嗜酸性细胞炎性细胞(浸润与活化气道内)、呼吸道高原反应是由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破坏,使气道防御能力得到削弱,导致变应原在气道中更容易侵入,以此加快哮喘速度。另外,增加了呼吸道通透性和变应原敏感性,刺激β2受体兴奋抑或对m2受体功能造成损害等也是可能发生的机制。基于此,让孩子多参与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此使其免疫力和自身体质得到提高,对于有效预防哮喘的作用重大。(6)家族史和过敏史:哮喘疾病具有遗传特点,因此若家族中具有哮喘患者,则应提高警惕以免儿童发生哮喘。根据儿童哮喘遗传学的理论得知,家族聚集性是家族遗传哮喘的科学依据,相比同卵双生儿,异卵双生双胞胎的哮喘发病率要高[9]。所谓个人过敏史是指患者以往患有过敏性疾病,接触过敏原是导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主要原因,常见过敏原包括粉尘、食物、霉菌等。这样的儿童体质过敏,特别是遗传父母而来。过敏体质即儿童特异质,遗传倾向较为明显。如果儿童的家庭有哮喘家族史,其发病率也高出没有哮喘家庭家族史儿童很多。(7)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是最多接触孩子的人群,如果父母教育程度较低,孩子的教育程度就会比较低,预防支气管哮喘的知识没有做到位,就会诱发哮喘急性发作。而如果父母亲有着较高的教育水平,就会对哮喘急性发作的预防知识进行提前掌握和了解,有效对哮喘发作进行预防,即使病情发作,因为父母亲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能够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孩子,但不会溺爱,注重激励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抗病力得到增强。有研究认为,导致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亲教育程度低,而成为孩子哮喘急性发作的保护因素则是父母亲教育水平高[10-11]。

综上所述,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因素包括季节、年龄、性别、呼吸道感染、家族史、过敏史、激素维持治疗等,因此提示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宣教力度,对符合上述因素的高危患儿应采取必要措施降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几率,保障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harada m,hirota t,jodo a i,et al. 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s are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bronchial asthma[j].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2011,44(6):787-793.

[2]邹洪,吕有道.支气管哮喘患儿反复发作住院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4(17):62-63.

[3]徐哲,陈华英,张绍义,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7(1):47-49.

[4]宋竹涛,张海燕,袁晓霞.呼吸道诱导哮喘的免疫学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1(1):18-20.

[5]李昌崇,蔡晓红,胡晓光,等.浙江地区2012年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浙江医学,2013,26(3):227.

[6]卢灵莉,钱家珍,张四雄,等.小儿支气管哮喘防治现状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2(9): 101-102.

[7]陈明,高金星.呼吸道诱导儿童哮喘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4(18):22-24.

[8]李淑丽,孙和才,宋小青.小儿哮喘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25(4):287-288.

[9] peng z f,zhao j s,yang f,et al. progresses of studies on diseas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 bustion on bronchial asthma[j].zhongguo zhen jiu,2014,2(1):72-76.

[10]刘艳丽.青岛沿海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诱发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85-87.

儿童应急安全教育篇7

【关键词】美国;早期学习标准;身体发展与健康;内容分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49-04

自2000年《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在美国颁布后,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日益引起美国民众的关注。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良好开端,聪明成长》(good start,grow smart)议案,各州纷纷开始制定自己的早期学习标准。时至今日,美国全部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早期学习标准。所谓早期学习标准,即美国各州政府通过文件的形式具体界定了儿童“应该知道什么,应该会做什么”,以引导各界形成对儿童早期学习期望的共识,帮助教师更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1〕本文拟对美国各州早期学习标准中涉及到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health)的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搜集了美国各州及哥伦比亚特区教育部门的最新早期学习标准文件,共51份。因为纽约州和俄亥俄州的早期学习标准没有涉及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所以研究者从剩余的49份相关文件中选取了5岁年龄段涉及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的早期学习标准进行分析。

归纳发现,大部分州的早期学习标准在内容结构上均包含三个层次,即子领域、子领域标准条款、每条标准的行为表现指标。〔2〕研究者运用名称分析法将各子领域的名称按出现频次高低依次排序,再根据各子领域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最终将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分为大肌肉运动(gross motor development)、小肌肉运动(fine motor development)、身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和安全(safety)四个子领域。之后,研究者运用内容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各子领域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肌肉运动

所谓大肌肉运动是指依靠整个身体或者是人体中体积较大的肌肉来完成的运动,包括走、跑、跳、爬、攀登等。〔3〕49个州的标准均涉及这一内容,但是在对子领域标准条款的划分上,各州要么按照身体素质类型将其分为协调性、控制、平衡、力量四类,要么按照身体动作类型将其分为位移运动、非位移运动以及操作性技能①三类。本文采用第一种分类方法。

(1)协调性

协调性是指自己控制全身各部分肌肉配合完成运作的能力。〔4〕有37个州的标准提到要利用走、跑、跳等一些位移运动来促进儿童协调性的发展,如单脚站立能保持平衡,根据简单的曲调和节奏跳舞,行进间运球等。

(2)控制

控制主要是指儿童迅速改变身置、转换动作的能力。32个州的标准对儿童控制能力的发展有所要求,关注的焦点是方向和速度。例如,大多数州都要求儿童能够调整自己的步伐来控制运动速度或者是能够按照要求将球、飞碟投至指定位置等。

(3)平衡

平衡是人的基本活动能力,是进行任何动作和保持任何姿势的必需因素。儿童平衡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先能保持一部分姿势的稳定,之后才能做到在做各种动作和各种姿势时都能保持稳定。〔5〕28个州的标准对儿童平衡能力的发展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并且大多集中在位移运动方面,如能端一碗水走过一个房间而不将水洒落,在宽度不超过8厘米的平衡木上行走时不会掉下来,会骑三轮自行车等。

(4)力量

力量是指儿童能够使用适当的肌肉力量来完成一些动作。20个州的标准提到希望儿童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一些操作性技能或位移运动,如能够用适当的力量将一个较大的球踢到指定的范围,跳跃有力,能够单脚站立几秒钟等。

调查结果显示,各州对大肌肉运动的协调性与控制力最为关注,绝大多数州都强调利用走路、跑步、跳跃等位移运动来促进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

2.小肌肉运动

所谓小肌肉运动是指由身体中的小肌肉完成的活动。手眼协调、操作性技能、力量、敏捷性和控制都是小肌肉运动必需的素质。〔6〕49个州对小肌肉运动这一子领域的标准条款的划分比较一致,均将其划分为手眼协调、小肌肉运动的力量与控制、运用工具、积极参与小肌肉活动四类。

(1)手眼协调

手眼协调是指手和眼能够配合协调,共同完成一些精细动作任务,如搭积木、拼拼图、用剪刀等。有42个州的标准对此有具体要求,如能够开启容器的盖子,能够拼拆一些操作材料(如拼插积木),能够完成比较复杂的拼图等。

(2)力量与控制

力量与控制是指儿童能够合理控制肌肉力量,敏捷灵活地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对力量与控制提出具体要求的州有38个。行为表现指标包括能够正确使用订书机和打孔机,能够拆装彩笔,可以自己拉拉链、扣纽扣、系鞋带等。

(3)运用工具

运用工具是指儿童能够使用各种书写、生活常用工具,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对运用工具提出具体要求的州有27个。在这一方面,各州不仅强调儿童能运用书写、美术工具,还希望他们能够在成人的帮助下使用一些日常生活工具。

(4)参与活动

参与活动是指儿童能够积极参与小肌肉活动,如浇水、拼拼图、搭积木、捏橡皮泥、串珠、临摹、绘画、书写、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等。共有17个州强调儿童对小肌肉活动的积极参与性。

可见,大部分州在小肌肉运动领域最关注手眼协调性的发展,其次是力量与控制。

3.身体健康

所谓身体健康是指儿童通过了解相关的营养知识与生理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子领域标准条款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和适当休息、营养、认识身体四个方面。

(1)日常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习惯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有44个州对此有具体要求,强调儿童要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自己刷牙洗脸、饭前便后洗手等,还要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系鞋带、梳头发、穿脱衣服等。

(2)体育锻炼和适当休息

这是为了鼓励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适合自己的室内外活动,从而增强体质,同时也懂得适时休息,以保证身体健康。共有30个州对此有具体明确的规定。

(3)营养

营养是指儿童具有足够的营养学知识,能够正确选择食品,从而保证自身的营养摄入。有26个州对此有明确要求。具体的行为表现指标包括:能区分不同种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食物,如芭蕉和香蕉、犹太人的薄饼和印度人的烤饼;愿意尝试大量新奇的有营养的食物,特别是来自其他国家的食物,如愿意到唐人街去品尝中国菜;了解一些食物的功能和价值,如知道牛奶可以帮助骨骼和牙齿生长等。另外,在成人的帮助下,儿童还能解释自己或他人的食物过敏现象。

(4)认识身体

认识身体是指儿童能够认识身体各部分的构造、名称、功能,从而加深对身体的理解。有7个州对此有具体规定,如能够命名身体的常见部位等。

调查发现,得克萨斯州的标准中没有涉及身体健康这一子领域。而在其他48个州中,超过九成的州认为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否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半数以上的州强调儿童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适当休息,并且掌握相关的营养学知识;个别州还要求儿童具备相关的生理学知识。

4.安全

所谓安全是指儿童开始有安全意识,掌握相关安全常识,理解并能够遵守相关安全规则,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寻求帮助,能识别环境、物品、行为等是否安全。34个州的标准对此有具体规定,大致可分为应急常识、个人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四类。

(1)应急常识

应急常识是指儿童在紧急或危险的情况下能够运用一些自救知识。有22个州希望让儿童知道在危急情况下可以拨打911寻求帮助,或找到能够帮助他们的成人;在发生枪击、化学液体飞溅、他人呕吐等情况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应急演习,如火灾演习、自然灾害演习等;能识别危险标志;可以对常见的危险信号作出正确的反应等。

(2)个人安全

个人安全是指让儿童养成有利于保护自身安全的行为习惯。21个州要求儿童在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身体侵犯时会及时求救,或者说“不”;不和陌生人说话,不从陌生人那里接受食物、钱财,不上陌生人的车;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家庭地址、家庭电话等。

(3)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指儿童能够在其生活的环境中安全成长。有21个州要求儿童了解哪些动植物有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知道枪的危害性,不玩火柴等易燃物品,注意活动安全,能够安全使用工具等。例如,儿童要知道与晃动的秋千保持适当距离,能够提醒同伴手持剪刀走路时将剪刀头朝向地面等。

(4)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是指儿童能在平时走路、骑车时注意交通情况,保护自己。有17个州要求儿童过马路时会左右观望,遵守公共交通规则,骑自行车的时候戴头盔,在安全的地方骑车,坐车时知道要系好安全带,认识一些交通标志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等。

综上所述,大部分州要求儿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作好安全准备,同时也要求儿童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能够自我保护。

三、启示

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一直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该领域涉及运动学、卫生学、营养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所以有其特殊性。然而,相较于学前教育中的其他领域,目前国内对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的研究尚不深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各州针对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制定的早期学习标准值得我们借鉴。

1.重视运动与健康的重要作用

正如蒙特塔纳州颁布的《早期学习指南》中所说,“身体发展与健康对于幼儿的早期学习至关重要”。美国各级政府向来重视儿童的身体发展,几乎所有的州都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规定。在早期学习标准中,各州均将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放在第一位讨论,可见其重视程度。此外,该领域与语言、艺术等联系紧密,相互渗透,其在儿童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2.促进儿童均衡发展

在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美国各州的早期学习标准均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主要从四个子领域展开,每个子领域又分为若干标准条款,每条标准条款都有明确的行为表现指标,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全面而又系统地涵盖了儿童身体发展与健康的各个方面。从标准的框架结构看,各州的早期学习标准都既注意到了儿童运动与发展的全面性,又能突出重点。这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具体内容上,美国各州的标准尚有需要改进之处。例如,绝大多数州都强调儿童要有较好的协调性,但对力量的关注较少;在对儿童的身体素质提出具体要求时,各州更倾向于通过位移运动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而对同样重要的非位移运动和操作性技能则较少提及。此外,虽然绝大多数州都强调儿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较强的自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便为将来适应小学生活作准备,但是这些州对儿童营养的关注相对来说却少得多,这也是导致美国肥胖儿童人数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脂肪含量过高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7〕要避免肥胖儿童的大量出现,除了加强锻炼外,让儿童了解必要的营养学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3.注重生活化、游戏化

在美国各州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的早期学习标准中,各子领域标准条款均注重生活化、游戏化。这些标准条款不是深奥难懂的理论条目,每一条标准都为教师、家长提供了易理解的、可操作的指标,有些指标还附有生动有趣的游戏,以便真正为教师和家长所用。如何提高各种指导性文件的可理解性和实用性,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目前,我国正在计划推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早期学习标准,取其精华,全面提高儿童的各项身体素质,注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强调儿童的营养健康,同时兼顾儿童的安全教育,促进儿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力平.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冲突、融合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418(10):13.

〔2〕scott-little catherine,sharon lynn kagan,victorian stebbins.inside the content: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early learning standards executive summary 〔eb/ol〕. 〔2009-08-03〕. fpg.unc.edu.

〔3〕〔5〕〔6〕祝士媛,唐淑.幼儿教育百科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81-183.

〔4〕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06.

〔7〕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97.

the content analysis and inspirations of early learning standards of the united states: domain of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health

zhang jing, guo liping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儿童应急安全教育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快与慢;儿童视角

不可否认,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加剧:焦虑、畏难、自卑、胆小、敏感、孤僻、压抑、敌对、失望、不安、孤立……一些留守儿童家长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物质轻精神、重管教轻沟通――“成人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感受判断儿童的感受,置换儿童的体验,最终改写了儿童的真实处境。”那么,如何剥x和剔除这些粗糙的东西,让留守儿童的生命更敞亮呢?一些教育的先行者,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在“快”和“慢”的调控中,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深处,一起参与了留守儿童的生命成长,将“特别的爱献给了特别的你”。

所谓“快”,是指教师要快速进入留守儿童的内心。比如,新接一个班,或者新转来一个留守儿童,第一时间就应当记住留守儿童学生的姓名,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特长以及可能的“短板”……一周后就应该建立比较全面的“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快速了解留守儿童的过去,把现在和过去“藕断丝连”的地方做对比,从而做出准确而细微的甄别、诊断和梳理。在此基础上,立即和这些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协商并制定“留守儿童”之教育方案。

【案例一】

樊某,父母亲都到南方打工,留下她和爷爷生活,家境比较贫苦。由于爷爷和她几乎不怎么交流,但又严格限制她和邻居玩耍,所以孩子从小就显得内向,不爱说话。平时上课她几乎都低着头,不敢举手,不敢看老师,不敢说话,一旦让她说话就显得特别紧张,语无伦次,结结巴巴。下课时,其他学生在操场做游戏,尽情释放自己,唯有她,默默无语,独自坐在教室里或者站在一旁观看。

我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和她的爷爷取得联系,多渠道、全方位地向她的爷爷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端正其家庭教育的方向,树立为国教子的正确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立即和其他任课教师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快速给予留守儿童温暖和爱,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上课时多关注这个特殊的孩子,课余时间如何让这个孩子融入其他孩子的游戏和玩耍中,让教育的更多阳光频频播洒在留守儿童的头顶。

事实证明,有些事是不能等的,好的教育就是在恶性循环还未开始之前,就在留守儿童的心田播下“爱、责任、尊严”等精神层面的种子,就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就首先在观念、心态、情感方面积极转变,使之转向一个更活泼、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向,正所谓:“经验、技术的问题尚可修修补补,思想、观念的贫血则是一个异常危险的倾向。”面对留守儿童,教师应该及时快速杜绝这种“倾向”,让留守儿童首先在精神层面上转入正常的轨道。

所谓“慢”,是指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对孩子的错误或者行为急急忙忙“盖棺定论”。“慢一些,再慢一些”,通过“慢镜头”去观察、放大、细化留守儿童的问题,从而找到一种开启他们心灵的密码,这是走进留守儿童心灵深处最重要的视点之一。

【案例二】

曹某,父母在外地打工,从小由姨妈带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随意插话,调皮捣蛋,经常起哄,有时还爱做小动作或危险动作,影响他人学习,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至于捉弄同学、打架闹事则更是他的家常便饭。任课教师和班里的同学都非常厌恶他,不愿与他相处。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疾风骤雨式的教育肯定不管用。怎么办?我想,唯有慢下来,耐下心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去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进,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和影响,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想到这一点,我决定不急于处理这个孩子,而是每天陪他一块儿上操、一块儿玩耍,一块儿做作业……尽可能和他做朋友,尽可能通过家访等多种渠道去了解事情背后“隐形”的真相――所谓的故意捣乱,其实是想通过犯错引起教师或他人的关注,这种心态叫关注饥渴,是缺乏父爱和母爱引起的……最终,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这个孩子终于改变了,不再任性调皮,不再打架闹事……

可见,当教师或成人慢下来时,以一种“老牛耕地”式的方式进入孩子的内心时,才有可能找到一种更为柔软、温润、灵活的教育方式。正如毕淑敏所说:“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

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需要“快”,也需要“慢”,关键就在于教师在这种“快”与“慢”的调控中,是否真正走进了留守儿童的内心,是否以一种唤醒和解放的力量参与了他们的光合作用?无论快慢,都应该从基于留守儿童,体贴留守儿童,扎根于留守儿童真正的内心,真正为留守儿童打下学习、精神和健康的底子。

参考文献:

儿童应急安全教育篇9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青少年非正常伤亡的事故层出不穷。据湖北省教育厅的统计,____1年全省中小学生溺亡176人,____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78人,分别占到当年学校非正常死亡人数的44.4%和46.3%,在各类非正常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而卫生部近年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每年约有57000人溺水死亡,溺水死亡儿童占非正常死亡儿童的40%,据调查溺亡者大多不会游泳。儿童溺亡事故接连发生,不仅是家庭之痛,也是社会之痛。

由于社会环境多变、自然环境复杂、极端天气无常、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人们遭遇突发性天灾人祸的几率倍增。同时,我们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社会加速转型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事件频出,对青少年应急自救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每当遭遇突发事件时,很多青少年既无应急安全机智,又无自救能力;不是处变不惊、沉着淡定,而是惊恐失常、手足无措;甚至难中出错、忙中添乱,导致更加混乱的局面,造成更具破坏性的结果。这方面,惨痛教训实在太多。

青少年应急能力尤其是自救技能低下,充分暴露了青少年应急安全教育的“短板”。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在青少年应急安全教育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中小学校对青少年文化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对事关学生安全成长的应急安全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少;一些学校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少学校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搞安全教育,比如出一份卷子,设置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题目让学生填填空、画画钩了事,学生可能把题目都做对了,但安全意识并没有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生存、自救、互救技能;一些学校虽然组织了一些安全教育活动,但缺乏系统性,往往是失火了就搞一下消防演习,地震了就来一次逃生演习,应景作秀色彩浓厚,“演习”与同“演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补救方法无疑彰显出学校在急救常识、求生技能教育上的匮乏。

应急安全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是每个人重要的素质教育,应当抓早、抓好。既然天灾人祸在很多时候是无法避免的,通过加强应急安全教育,让青少年了解灾害常识,掌握正确的应急自救技能就非常必要。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提早做好青少年的危机意识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危机的认知程度,引导青少年远离危险、珍爱生命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到应急安全管理中来。

二是将应急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孩子掌握诸如游泳等基本技能。要编制《应急安全手册》,安排一定课时向青少年讲解相关知识,利用媒体和各种文化活动宣传应急安全管理和避险、自救、互救基本常识。

三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安全预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常态化的情景模拟演习,提高青少年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儿童应急安全教育篇10

在儿童喂养、行为习惯培养以及教育等方面,家长的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而目前,家长中存在不少不利于孩子健康的老观念、老做法或普遍现象。新时代的“潮爸潮妈”们在育儿实践中应具备哪些健康“潮”观念、“潮”行动呢?本刊特别邀请儿童保健等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具有时代感的健康观念和做法,希望能助“潮爸潮妈”们一臂之力,奠定孩子一生身心健康的基础。

 

专家简介

樊民胜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伦理学教研室教授,国内最早涉足医学伦理学和性医学领域的学者之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常委,中国性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性教育协会副会长。

 

潘曙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医学专科分会中青年学组组长。致力于急救、儿童和青少年意外伤害预防研究。

 

盛晓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微量元素学会理事,上海市优生优育科学协会理事。致力于儿童营养和儿童保健的研究,擅长儿童营养不良、生长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等的诊治。

 

徐秀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儿保学组副组长。擅长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营养及饮食行为等儿童营养与发育行为问题的诊治。

 

姚国英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儿童保健所常务副所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妇幼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儿保学组副组长。擅长儿童性早熟、儿童生长发育异常、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儿童糖尿病等的诊治。

 

章依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疾病预防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儿保学组委员。在儿童语音和语言障碍、行为问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困难的诊治以及儿童发育评估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老观念:母乳6个月后就没营养了

生活故事

孙小姐在宝宝刚满4个月时,考虑到上班问题,加上周围的朋友都说6个月后母乳就没什么营养了,于是就采用传统方式给女儿强制断了母乳,以配方奶粉喂养。为了安全,孙小姐专门拜托亲戚朋友从国外带回进口奶粉,希望给宝贝女儿足够安全的营养。不料,断母乳后很多问题接踵而至:刚开始,孩子以拒吃、少吃、哭闹等方式强烈拒绝奶粉,渴望母乳;紧接着,孩子开始接二连三地感冒咳嗽、拉肚子,三天两头跑医院。这一来二去,宝贝的体重和身高增速明显减缓了,如今,看着已7个月宝贝女儿消瘦的脸庞,孙小姐非常心痛。她开始反思:断母乳到底对不对?

 

传统的过早给宝宝采取骤然断离母乳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不适应,尤其是有些妈妈在断乳母的同时还会离开宝宝几天,这会给宝宝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于是,宝宝拒奶、哭闹,营养和睡眠都受到影响,最终发生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不得不频频出入医院,搞得家人身心疲惫,正常的生活被完全打破。其实,就营养价值而言,6个月以后的母乳同样有营养,分娩后1~10个月期间的母乳,被称为成熟乳,是宝宝的最佳营养来源。

 

母乳喂养,不仅对孩子有很多好处,对哺乳妈妈来说也益处多多。

宝宝:更健康、更聪明、更有爱

对小宝宝来说,母乳的各种营养不但品种齐全、搭配合理,且容易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溶菌素及抗发炎与免疫调节因子等,可以保护小宝宝免于各种病菌的感染,同时还可以降低宝宝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成长后发胖的概率。

 

母乳中还含有大脑发育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如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脑黄金”)、核苷酸、氨基酸与乳糖等物质,能促进脑细胞发育,有利于宝宝的智力发展。

同时,哺乳的过程中,婴儿和母亲有皮肤对皮肤、眼神对眼神的接触,满足了婴儿对温暖、安全及爱的需求,增进了母子感情,更与婴儿的人格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此外,母乳为直接喂哺,温度适宜,不易被污染,经济、实惠又安全。

 

妈妈:更快乐、更健康、更苗条

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使新妈妈更容易享受到为人母的心理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子宫恢复,同时排卵会暂停,可达到自然避孕的效果。

哺乳还可以减少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危险,降低以后发生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风险,保护母亲健康。

对关心身材的“潮”妈来说,哺乳还有个好处,那就是能有效消耗怀孕时累积的脂肪,促进身材恢复,避免产后肥胖。

“潮爸潮妈”看过来——

“潮行动”:母乳喂养可至2岁

母乳喂养多长时间为好?建议没有特殊疾病的妈妈最好哺乳至宝宝10个月~1岁,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哺乳时间,将断奶安排在宝宝8个月~1岁半都是合理的。其中,建议纯母乳喂养4~6个月,给宝宝添加辅食后,继续母乳喂养可至宝宝2岁甚至更久。

 

断奶不宜骤然进行,而应循序渐进,让宝宝生理和心理逐步适应。一般情况下,如果选择9个月完全断奶,则可以从宝宝6个月开始逐渐减少哺乳次数,以辅食等代替。比如:原来一天喂8顿母乳,从宝贝6个月开始逐渐减少为6顿或4顿母乳,其他以辅食替代,到8个月时,减少为一天喂2~3顿母乳,到最后完全断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