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十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3-04-10 04:10:19

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篇1

关键词:思想;德育教育;以德治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63-02

有德之人,即使不成才,也是个有修养的好人。人们常说,学生身体不好出废品,智力发展不好是次品,而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因此,我们要大声呼吁成才先立德。我们倡导家庭、社会、学校齐抓共管,架设德育立交新型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教育内容最广泛,受教育影响最长的场所。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毫无例外地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给他生命打上烙印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启蒙和奠基作用,即使当一个人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家庭教育仍然在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要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的,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广大家长中蕴含着巨大教育力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先入为主的作用。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繁荣的高度出发,克服一切不道德的行为,做好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终生教师。

一、德高为师

“德高为师”,顾名思义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就是老师。教育,是老师的本职。然而,德为师之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思想教育和道德行为示范者。作为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即:政治坚定、品德高尚、敬业乐教、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团结协作等。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决定着教师的工作行为,统帅着教师的全部工作,其中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启发、激励、疏导等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敬业、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关键。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一位好的教师必须既爱教育事业又爱学生。大量事实说明,教师的爱一旦被学生理解并接受,学生也同样会对老师充满敬意和爱。师生之间有了交流的平台,然后教师积极引导,行为示范,为搞好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以德治国与以德治校

党中央曾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就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的动员令。从社会的大系统来讲,有些事情是“法”管不了的,诸如道德行为之类的事情。道德触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德。因此,“德”的制约比“法”的制约更为量大面广。可以说,“修德养德”应该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根本,如果生活中不注意道德修养就会失去行为约束,做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事情来。

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灵魂和核心。我们要注意引导和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积极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师爱是德育之本,爱心是教师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倾注于对儿童的热爱。”离开爱心,德育的渗透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学校是青少年德育的摇篮

学校是培育具有良好品德青少年的摇篮,教师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工程师,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不无道理。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身教、言教如一,作好表率,方法方式得当,对学生良好品德教育的培养极为重要,学校也应该致力于创设良好校风、班风、学风,提供良好育人环境,保证校园文明,因此,除了加强对教师的良好的品德教育的培养、监督外,政府还应制订一套切实可行、公正、公平的对教师功、过评价的方案,切实改变单一用升学率、用学生分数来评价教师和评价学校。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学校最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做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强调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特别优异,但思想素质差,品行恶劣,这样的人根本不能说是有用之才。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放在教育的首位,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作为教师,还应具有真挚和诚实的本质,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用真情去感动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要无私而坦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亲近你、信任你,在平时无拘无束的漫谈中了解到学生的个性、爱好、实际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做到有的放矢,帮助他们解难释惑,并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只要老师具有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依照青少年的生理特点,精心培养,那么他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法得当外,还要有更高的追求,要以育人为终身目标,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完全出于对社会、对学生负责,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做文明、道德的表率。

校园是青少年德育的摇篮,教师的思想品质、工作作风,是学生的直接榜样。学校教师要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品德教育篇2

一、纵向与横向结合。纵向,就是上级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才规格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横向一是树立身边榜样,即“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刻苦学习”、“拾金不昧”等学生模范;二是走向社会,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退伍军人、老党员、老干部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教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榜样,从细小的心灵里孕育为祖国繁荣而发奋进取的良好品质。

二、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儿童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扬长补短。

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小学的班主任肩负着既教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完成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讲《小珊迪》、《年关》等在学生中开展“三对比”,即新旧社会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比、我与旧中国、资本主义儿童对比,使儿童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课外,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结合儿童的爱好,通过演唱、跳舞等形式歌颂老前辈,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英雄人物,使学生在欢乐中受到教育。

品德教育篇3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如现行教材中的“认识自我”、“学会交往”、“善待他人”等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教会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会善待他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还有“珍爱生命”、“自强不息”、“社会负责”、“立志成效,报效祖国”等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借助这些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讨论、感悟,将对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洗涤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时政热点,激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当今这个世界千变万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对于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需要学生去了解与认识,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与考验。当然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的。因此要把教材与时事相联系起来,让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时事的选题应该多正面少负面。比如在上到九年级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时”,可以举这些例子:“爱心送考”的哥车队、党的好干部牛玉儒等。其次,让学生亲自搜集时政热点,如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中日钓鱼岛事件、党的十八大成功召开等,让学生多了解时事信息,拓展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对时事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热情。

三、创设情境,营造德育氛围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漫画、故事、表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积极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1)讲故事,树榜样。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的“我们的社会经济权利”时,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穿插了中学生小智在购买到盗版的书,拿起法律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故事。通过故事,学生明白了应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道理。(2)利用播放歌曲、学生即兴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受到了深刻的德育教育,使得教学效果大大增加。如在讲到九年级“创造美好的未来”时,让学生齐唱《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导入方式,一种对国家的热爱,一种身为中国公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学生顿时激情澎湃,学习热情也被激发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在这热烈的气氛中逐渐懂得:作为中国小公民,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

四、言传身教,历练师德

古人云,言传不如身教。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灵魂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很多时候,教师会忽略了这种隐性的力量。因此想要端正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就要从细节做起,严谨治学,充分尊重学生。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才会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尊重学生,感化学生。这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重大。

五、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一些单元活动课。教师可充分利用活动课,加强实践环节。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会面对人生、面对挫折的本领,从而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开展一些如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如以“乡土”为主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究家乡社会与个人生活中的实际,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还加深了对乡土风情的理解,培养了热爱家乡、忧国忧民的思想品质。此外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

品德教育篇4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品德教育的第一种教学模式是强调认知层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源自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学者杜威(j•dew-ey),强调教育是发展与动态的历程,认知则是在“结构化———遭受冲击———调整适应———再次结构化”的循环中渐次成长,其又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本能与基本需求的基本层次,进而社会标准或礼俗的层次,最后则是发展为良心的层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也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历程,而人类的道德判断发展则是历经“无律”(缺乏对于规范或价值的了解与认同)、“他律”(依赖外在的规范与奖惩而行动),而至“自律”(自我立法、自我执行、自我监督)的层次。其后,对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阐释最为周全和完整的,当推美国学者科尔伯格(l•kohlberg),其运用纵贯性以及跨文化研究,发展出道德认知发展的“三层次六阶段”:第一层次为“成规前层次”,又区分为“惩罚与服从导向”(乖男巧女)以及“工具性相对主义导向”(以牙还牙)两阶段;第二层次为“成规层次”,强调“人际关系和谐导向”(重视次文化与同伴)与“法律和秩序导向”(重视法制)两阶段;第三层次则是“成规后层次”,重视“社会契约合法性导向”(平等、权利与义务)以及“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若干普世价值,诸如民主、自由、人权)[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运用约为两个面向:一是运用道德认知判断评价工具,进而了解学生或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状况,目前较为普遍的工具有三,分别是由科尔伯格(l•kohlberg)发展的“道德判断访谈问卷”(moraljudgmentin-terview,简称mjt),其次是莱斯特(j•rest)所发展的“道德议题界定”(definingissuestest,简称dit),另一个是林德(g•lind)近年所发展的“道德判断测验”(moraljudg-menttest,简称mjt)[2]。第二个面向是运用在教学上,也就是“道德两难”的讨论,借以提升学生道德发展的层次。如教师讲述一个丈夫为了救重病的太太而“偷药的故事”,偷药对错与否并没有标准答案也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着重的是“为什么要活不要偷药”,也就是学生必须思考并陈述理由,通过其理由便会发现学生有不同的道德认知,教师或其他同学可提供不同的思维或观点,进而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阶段。品德教育运用道德认知发展教学时,需要掌握下列重点:(1)道德发展的核心概念(或价值)是正义的,可逐步引导学生向这方面思考;(2)品德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道德发展的层次,不是只停留在鸽子陈述阶段;(3)故事中必须凸显出假设性的两难问题,且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4)将学生分组或团体进行讨论,尽量引发异质性与多元性,要让学生在自由安全受鼓励的气氛中发言,并避免同伴压力;(5)此模式是着重道德推理的过程,而非选择的结果;(6)教师可以适时自由询问,提供给学生稍高层次的思考,但避免成为答案来源;(7)道德两难故事虽然多为假设性问题,但仍然期望与学生经验相结合,以利于其在生活中实践与运用。

(二)价值澄清与关怀模式

品德教育的第二种教学模式是价值澄清与关怀,前者是拉斯(l•rath)等人所提出的“价值澄清法”,其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策略七个步骤[3]:第一个策略是“选择”,包括:(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方案中选择,(3)深思熟虑各种方案后的选择;第二个策略是“珍视”,包括:(4)珍爱选择并感到高兴,(5)肯定并愿意公开其选择;第三个策略是“行动”,包括:(6)为选择采取行动,(7)重复行动并形成一种生活形态。价值澄清法的教学同时强调知、情、意、行等,尤其重视情感层面有关接纳、肯定、关怀等态度,并强调与学生经验相结合,是在当今多元价值的情境中,澄清与反思自我价值的良方。教师在推行价值澄清时,可以运用澄清反应或填写价值单、未完成的句子、价值排序或价值投票等进行教学活动。当然必须掌握的教学重点是:(1)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肯定其有自由选择与决定能力;(2)价值澄清是一个不断澄清、接纳与反省的过程;(3)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强调引发学生思考,且不能蕴含预设答案与价值取向,但是仍然应该扮演多元资讯提供与激发不同思考的角色,以免限于道德虚无或是相对论的主张。关怀取向的品德教育另一主张者是吉利根(c•gilli-gan),(是科尔伯格的学生)因有感于其师所提出的正义(justice)取向似倾向于男性观点,因而强调关怀(caring)取向的女性观点,并著述《另类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女性发展》一书,且提出关怀伦理,也历经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体生存导向”(自利阶段),其过渡为对自我和他人逐渐产生依附的责任;第二阶段是“自我牺牲”阶段,并在过渡时期寻求和谐关系;第三阶段是“不伤害的道德”(追求自我发展)[4]。这一发展过程恰好见证了多数妇女自年少的自利心态、至婚姻中的自我牺牲、而到子女成长后的自我发展的现象。关怀并非女性的专利,而应是人性的共通点,所以关怀取向的品德教学重点是:(1)强调尊重、同理心、爱与责任的重要性;(2)教师要接纳各种学生,并引发其情感的适切表达;(3)教师可以由经验分享、生活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品德教学,并提升其发展阶段。

(三)参与及行动模式

品德教育的第三种教学模式是参与及行动,强调“经验教育”与“做中学”的观点,所谓参与及行动可以多元方式进行,诸如参观、合作学习、体验、角色扮演、戏剧、艺术欣赏等方式,使学生在其中运用及发展若干技能(包括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沟通、问题解决、设计方案),以及在经验与活动教育中加以反省与修正自我的品德,教师则同时扮演共同参与、行动者以及模范的角色。近年来由“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提升学生品德的做法日益受到重视,也是参与和行动的最佳示例。服务学习必须掌握的特点是[5]:(1)通过主动参与以促进学生在服务经验之中的学习;(2)在学生服务过程中,必须另行安排时间让学生能将其服务经验加以思考、讨论或者记录下来;(3)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能熟练运用服务的智能与技巧(如通过反省以促进正向品德发展;通过分工合作营造社群的凝聚与共识;通过计划与执行使品德特质的表现卓越且可行);(4)将服务学习由教室推广到校园与社区;(5)促进学生具有关怀他人的情怀。所以,服务学习对于品德教育的功效就是[6]:(1)帮助学生发展公民与社会的责任感;(2)教师与学生更学会彼此尊重;(3)学校良好道德气氛的提升;(4)学生较少表现出危险或反常行为;(5)有助于学生人际互动与文化多元视野的拓展;(6)学生对社会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

(四)德目教学模式

德目教学强调“核心价值”或“品德特点”的建立,源自于“德行伦理学”的影响。美国学者利科纳(t•lickona)认为德目包含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实践等三个层面:其中道德认知包括对于道德议题的意识与察觉、理解道德价值、具有角色取代的能力、有道德推理的能力、能慎思与做决定、以及自我知识整合等;道德情感包括良心、自尊、同情、珍爱善的价值、自我控制与谦逊等;道德行动则包括实践德行的能力、有实践的意愿、以及养成良好习惯。利科纳(t•lickona)(2004)又主张有效德目教学必须遵循的十一个原则是[7]:1.品德教育是促进核心伦理价值(例如关怀、公平、责任、自尊尊人等)以成为良好品德的重要基础。2.品德是包含认知、情感与行动等多个方面,以便使学生能够理解核心价值、关心核心价值并将之付诸行动。3.有效的品德教育必须要有意的、主动的以及全面的在学校各个层面(包括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加以规划和推动,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机会教育。4.要有效推动品德教育,学校本身必须是一个蕴含公民、关怀与正义的社群。5.学生必须随时有机会进行道德行动以发展品德,其同时被视为一个在不断经验累积中的主动建构的学习者,通过日常生活的挑战与练习,使其品德在与他人合作及共识中得到健全发展。6.有效的品德教育也必须配合有意义与挑战性的学术课程以教导其道德认知层面,另外也必须配合多元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经验为主的方案等)以促进道德思考。7.品德教育需要引发学生由遵守外在的规则,而转化为发展成内在的动机与潜能,并对核心价值有所认同。8.学校所有成员都应形成学习与道德社群,并且由共同参与和决定,以共享并共同实践其核心价值。9.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具有道德领导(包括校长、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自治组织),在共识中拟定长期发展计划并持续推动,而且建立反省检讨机制。10.学校也需要与家长结合,使家长成为品德教育的伙伴以纳入家庭的力量,并推而广之扩展到社会各界或媒体。11.品德教育的评价将侧重整体学校的品德教育实施成效,包括学校本身的道德教育气氛、学校教职员工是否成为品德教育模范与教导者、以及学生的品德(认知、情感、行动)表现。德目教学在我国以往中小学教育中,虽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品德教育方式,然而在今日重提德目教学所须彰显的精神在于:(1)德目须符合时代需求与社群特性(如学校特色);(2)德目的形成应是强调“由下而上”的凝聚共识与多元的参与;(3)德目教学须列出具体的行动准则与执行项目,以使德目精神与实际生活相结合;(4)德目的教导是要通过多元活动方式传达,而不是形成教条、敷衍、形式甚至意识形态。

(五)道德社群模式

美国学者科尔伯格(l•kohlberg)除了发展个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外,于1970年间也逐步形成团体道德发展的“正义社群”(justicecommunity)概念,强调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与民主社会公民教育是一致的,也就是其间是由学生、教师与行政人员共同决策、共同制定规则、共同负有责任及义务,以遵守和维护规则,进而营造学校成为具有团体道德气氛的社群,以利于个人道德的发展。科尔伯格的学生鲍尔(c•power)则进一步提出学校道德气氛也具有层次性[8]:团体道德气氛是从第二层次开始,该层次是指学校尚未形成一个整体价值或道德规范的社群时,学校成员仍各行其是,学校就像银行,仅可各取所需、互惠互利而已;第三层次则是学校已逐渐形成整体价值或道德规范,且认同学校的校风,此时学校就像个大家庭,师长如同父母般提供关怀与照顾;第四层次强调学校成员都自觉是学校中的重要成员,积极参与校务,并营造良好团体气氛,学校就好比一部机器,每个人都是螺丝钉,都能产生教育效能。道德社群模式就是一种所谓“校园文化营造”的概念,指由公民社会和社区总体营造的意蕴,配合“学校中心”(school-based)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以及把学校建造成为一个伦理或道德社群的思潮,逐步形成“学校共同体意识”,进而落实校园伦理重建与学校的永续发展。所以,道德社群的校园文化营造就是将品德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的一种学校本位德育推动模式。这个模式强调:(1)学校、地区、家长或地方政府积极合作成为伙伴关系‘营造学校整体校园与文化成为品德蕴涵的场所,使学生发展出当代伦理重要价值与规范;(2)品德教育是由民主参与及凝聚共识的方式形成的,使青少年在良好校园文化蕴涵中培养公民品质和社群生活的正向参与,以及良好公民德行;(3)学校除营造一个正向道德文化以外,教师与行政人员均扮演参与者、模范与良师益友的角色,并由具有民主和关怀的教室气氛,以及合作、反省、讨论等方式做出道德决定与解决纷争,使学生得以品学卓越发展而且能创造出整体优质的校园。

二五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品德教育篇5

一切教育皆来自生活。教师应广泛采撷材料,选取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为主要的素材,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让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一个故事,能引起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一个图片,能勾起一次大胆合理的想象;一个案例,能掀起一场激烈的辩论。在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下,让学生的情感、心理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的教学目标自然就能深入到学生心中。

记得在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我带了三种道具进教室:胡萝卜、鸡蛋、咖啡。然后问学生:如果这三样东西都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其反应有何不同?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掀起了讨论热潮。最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达成了共识: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坚硬结实的,而且毫不软弱,但放进开水后,它变得软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咖啡则更为独特,倒入沸水后,它们反而改变了水的味道。我趁机追问:“当逆境找上门时,你该用什么态度来应对?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问题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严肃。学生开始慎重思考起来。看似坚强,但遭遇痛苦与逆境后就退缩,变得软弱、失去力量的胡萝卜无人愿做;内心可塑的鸡蛋,经历了艰苦的逆境却变得更加坚强;而咖啡则在情况最不利时,变得更有作为,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如何选择,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通过这一形象的情境活动,问题的答案清晰明了,而且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更有说服力。

二、以情感渲染渗透品德教育

其实,当代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理想与信仰的缺失、学问与人格的背离、价值混乱、道德失衡、行为失范,如不断出现诸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的事件等。身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种令人深深担忧的现象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挑战。面对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感受心灵的震撼与道德的力量,获得道德体验。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我录制了《道德观察》,讲述了一名巡警勇斗歹徒的事迹。当主持人讲到该巡警身中28刀仍然抱住歹徒不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有许多学生泪流满面,深深被英雄的事迹所感动。看过录像后,我让学生谈感想。谈到激动处,他们潸然泪下;谈到激昂处,他们慷慨陈词。发自肺腑的心灵之声,表明学生的情感被强烈震撼,思想得到了升华,由此,情感渲染教学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引用来自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为学生正确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以实践活动深化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水准,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换句话说,思想品德课的能力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把个人谈感受、学生互评、演讲、编写小报、社会调查等都融入了课本中,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使学生不仅从情感上认同了知识,而且让学生通过活动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实现了知识的真正内化。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将深刻的理论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道德践行和生活实践,促进了学生知行统一。

品德教育篇6

一、在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的讲授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使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下,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促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二、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我国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我国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如在讲物体重心时,可以先介绍六千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当时我国人民对物体的重心已有认识;在讲力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三、在物理实践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

物理教学应根据需要,安排好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和不脱离工农群众的思想作风的任务。在物理实践课中,教师要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比如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究物理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不仅学会物理基本原理,而且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释和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三是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建设的本领。物理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实习,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和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矗(宁夏信息员陈哓东)""物理教学与德育""物理教学与德育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教育环节。

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建设新貌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特别是充分利用教材介绍我国科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文化史的巨大贡献,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讲经典物理学时,结合介绍古代墨翟和沈括在力学和光学力面的贡献;“讲近代物理学时,介绍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等物理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的贡献,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当然也应承认在某些方面由于历史等原因与其他国家也还存在一些羞距,要适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使他们能把目前的学习与将来的四化建设密切联系起来。又如,把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结合到物理教学中去,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他们树立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理想。再如,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多次遭迫害,监禁在孤岛上达五年,在一切书籍被没收的情况下,他把资料强记在脑子里,终于胜利地回到祖国。在我国西部,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奉献一生,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等等。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的崇高感情。

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方面,物理教材中同样也有不少内容。如邓稼先回国从事国防科研,为了保密的需要,几十年“消声匿迹”,虽然他的贡献极大,但以前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科学家们对待事业,不追求名利,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也是德育的好教材。

品德教育篇7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德育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动。教育学和心理学把12~16 岁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这段时间,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较矛盾。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不光要探究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树立把德育教学贯穿在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意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每位同学。教师只要有德育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会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正确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变学生。

二、利用教材内涵德育思想指导学生行动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众多的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主动去求索,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用自己亲身实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编写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教育。此外,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融汇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用自己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在探究“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时,应引导学生认识“父母赋予我们太多,我们要应该孝敬父母”,教师在备课中,分析教材蕴涵的德育情感,以“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对我们的爱———孝敬他们”为其内部情感联系。要把握这种条理清晰的情感思路,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及德育意识、德育情感的培养。

三、德育思想在问题情境中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

例如,讲到“天下父母心”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录音播放儿子给父亲的一封信,设置道德情境,形象直观地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境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播放后有很多学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道德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实践体验中实现德育目的

品德教育篇8

一、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进行“灌输”教育

所谓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性质和任务,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当然这里的“灌输”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接受的自然,亲切。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以使政治课具有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灌输”在思想品德课上是一种巧妙的、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方法。教材进行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之有所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比如:教科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材,认识新校园―结识新同学―培养新感情―调控情绪―缤纷情感―规则秩序―法律常识―走进社区,这样的教材结构就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思想认识。

二、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思想领悟

如在讲授《同学交往》一课时,按小组把相应的讨论题目教给学生,让他们展开思绪尽情的讨论探究,然后把各小组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再由大家共同质疑达成共识。学生情绪高昂,就会提出很多很有见地的好主张。学生们都用上了所有他们知道的知识和现实例子进行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探究,学生在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领悟到各种同学交往的优点和不足,给那些不爱交往和不善交往的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方法和见解,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交往观。

在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讨论、探究的题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好好利用这些材料。而且在每一单元的最后都有综合探究,这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辩题,如“如何正确对等待友谊”、“怎样做好情绪的主人”、“有序与无序的规则”、“你是如何认识他律与自律的”这些问题只要稍加改变就成为很有探究价值的主题。通过这些讨论、探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友谊观、道德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三、广泛开展活动,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思想品德课新教材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内容。“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比如,我们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这就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一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烈士墓、烈士陵园等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和纪念活动,请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等,学生们感受会很深,回校后,写小论文,感到有话要讲,有文可写,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所写的论文质量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

以情导行,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容忽视。因此,要顺势而为,重视导行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

四、重视环境重陶,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一个秩序井然、正气弘扬的氛围,可以催人砥砺奋进、蓬勃向上。

在讲授我国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时,组织学生到嘉积中学、海桂中学参观。一流的教学设施,幽雅的教学环境,令学生瞠目结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撩拨起学生对这一神圣殿堂的向往。

另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里醒目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是师生工作、学习的“座右铭”,教室内,伟大名家画像高悬,锦言荟萃,激人奋进;办公室里,生活哲理,名人字画,赏心悦目;饭厅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条幅,告诫学生莫忘珍惜粮食;校园阅读栏,及时传递着党的声音;黑板报的哲理名言,为学生指点迷津;每周的升旗仪式,庄严隆重,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

环境熏陶,还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思想健康、学风端正、积极向上的集体,集休内人人争先进,个个争上游,使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教育。

(4)进行品行表现评价,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品德是人生的灵魂。对学生进行品行表现进行评价是德育教育的量化。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品行表现评价标准:

①爱祖国,爱家乡,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家乡建设成就;②尊重师长,孝敬父母;③诚实,不说谎话,守信用;④热爱集体,能和大家一串活动;⑤不欺负弱小和残疾人,关心爱护小同学;⑥办事公道,爱憎分明;⑦进取心强,有竞争意识;⑧兴趣广泛,有独到见解。

品德教育篇9

而我国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恰恰是相反的,它是从全人类、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到个人这样的顺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更多的是从高处着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很少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家庭或是对个人的德育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德育效果并非是令人满意的,它存在种种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注重情感体验活动

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以勾划、讲解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极易使学生感觉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德育教育的渗透功能了。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来,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心灵得到净化,德育得以内化。

二、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所谓正面教育,就是指应通过教师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积极诱导,使学生提高认识,辨别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学校,在课堂,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探索与求知的最佳时期,他们的好奇心重,但同样好学心也重,且模仿力特强,所以教师的为人师表就显得更为重要。要知道,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所以,我们要树立自身的正派形象,由内到外地去影响学生。

思想性是品德课的灵魂,品德方向明确,思想内容健康,具有正面教育效果,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保证。初一学生思想未定型,具有反复性和动摇性,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所以如果对初一学生如果能不失时机地施以正面的良好教育,会获得极佳的教育效果,对他们整个中学阶段以至一生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记得曾经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字,也许是天冷的关系,手抖,字写的有点草,于是我又重新擦掉,然后一笔一画地认真写了一遍。尽管下面的学生说没事,都能看得懂,但我说:“这是不行的,我想与大家一起达成一个约定,以后我写每个字都一笔一划,你们大家写字也都一笔一划好不好?”在以后几次的测验中,班里的所有学生都开始认真地一笔一划地去写字,就连平时写“天书”的那几个男同学,字迹也有了很大改观!后来,一位曾经因为字迹问题经常被我批评的女学生考上了一中,在去年教师节给我的来信中说:“老师,谢谢您的批评,从来没有哪个老师像您那样,初中了还抓我们去练字。但如果没有您当初的严厉,也就没有我的今天。老师您知道吗?语文作文我写得很一般,可是却得了高分,语文老师说与我的字迹很有关系,在这,我想深深地谢谢您!”从这些事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所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施行正面教育最好应从四个方面入手:1.强化教师职业意识。2.提供正面典型材料。3.理解学生,尊重学生。4.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个性。

三、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我们教师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激励赏识,唤醒学生对道德的欲求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觉醒,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言行、人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并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学生往往把自尊感放在其他情感之上,处于优势地位。当自尊感与其它情感发生冲突时,其他各种情感,都可以让位;当自尊感受到损害时,常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恼羞等消极情绪,并易爆发,甚至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针对上述特点,思想品德教师实施德育渗透时,要十分重视学生被尊重的需要,教学评价中要运用激励和赏识手段,唤醒学生对道德的欲求,并着力在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品德教育篇10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对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尤其要注重知行统一。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生活、学习等经验基本没有,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来做指导,否则行为就是盲目的。同时,只有在行动中运用到和体会到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记住和理解,也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贯彻这一原则需遵循这样几点要求:首先,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品德内容,促使他们提高品德能力;其次,是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实践锻炼,将认识落实到行为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要切实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必须组织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教育者要坚持做到对学生知行统一的要求和评价。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一方面渴望长大,凡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教育者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在教导学生品德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行为,指导他们按品德要求做,并且善于克服急躁、冲动等错误的行为。

(二)品德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首先,品德教育内部要统一,形成合力。品德教育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将品德纳入其中,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认识作为工作的指标之一。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统一、外部形成合力。正如恩格斯所阐述:“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综合为一个总的力量时,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了“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善于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沟通,消除差异,形成强大的外部合力,共同致力于品德教育。再次,品德教育要保持连贯性,前后形成合力。品德工作要顺利开展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上列举了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还得不断吸收新的原则,更新原来的一些原则。

二、新时期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对策

(一)改进品德教育的内容

品德内容作为品德教育关键一环,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成功与否。首先要强调品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四大领域,即交往、责任、法律和关注社会,总体上的内容安排是考虑了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的,但从表中明显感觉到各知识的断层,缺乏整体的内在联系,没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思想进行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打破书本的局限性,将知识横向纵向联系,并适时添加新的内容。其次,赋予品德内容新思想,如正确竞争观念的教育,体会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又如全球意识和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行善与防恶的统一,我们要教导学生在见义勇为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做到见义智为。

(二)改进品德教育的途径

首先,我们要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倡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品德教育就特别重视它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都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从具体现象和事例入手归纳教育理论。这样的方式才可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深处的东西,而只有彻底理清了人的思想,理论才可能在行动中化为现实。以中立的方式解读课本,以第三方的视觉来阐释其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索,判断和提出看法。教师就是指出片面的不足的地方,并为改进提出更好的建议,最后回归课本,优秀的落到实处加以学习,不足的予以补偿甚至改正。其次,开展学校层面的活动,如红色旅游,可以带着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思想品德意识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开展校园内的争做十好少年,将同学们在书本上学校的礼仪规范落实到行动中去。开展班级层面的活动,除了学校统一组织活动之外,班级也可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品德,做到知行统一。

(三)改进品德教育的管理

1.加强品德的常规管理,更新品德管理理念,品德管理者要树立“育人为本,品德为先”的工作理念,自身对品德工作要认真和重视起来,端正工作态度;完善品德考评制度,学校品德工作主要靠教师完成,加强对教师品德工作的考查力度,规范其品德行为。

2.引领学生自主管理,一一落实岗位责任制,切实将品德教育与自身行为相对比,找出应积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周写一个总结与反思,同学之间也可开展互评互助活动,为对方找出做得好与不好的方面,针对不好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