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利弊论文十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3-03-18 05:27:27 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的版权声明

化学利弊论文

化学利弊论文篇1

[关键词] 会计舞弊产生机理治理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上市公司披露“公开、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股东通过证券市场的信息传递,能够观察和控制经理的行为,即使股东无法达到控制的目的,但至少可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做出购买、继续持有或抛售公司股票的决策。然而,会计造假现象的屡见不鲜,使全球的投资者都因此而缺乏投资的安全感,引起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证券市场频繁出现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诸如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大庆联谊等。随着上市公司“掏空”“造假”等会计舞弊案件的接连曝光,使中国股民从曾经对股票市场趋之若鹜到现在的谈股色变。这些大公司的轰然倒塌,严重损坏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阻碍了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会计舞弊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会计舞弊?为什么会产生会计舞弊现象?该如何治理会计舞弊?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二、会计舞弊的产生机理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会计舞弊的含义及特征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一般具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

(1)行为的欺诈性,区别于会计错误。

(2)行为的违法、违规性,区别于盈余管理。

(3)行为的隐蔽性,行为人以种种伎俩掩盖其舞弊行为,是局外人难以发现。

(4)行为的危害性,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最终给他人、企业乃至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2.会计舞弊的产生机理

对于为什么会产生会计舞弊,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国外有代表性的会计舞弊成因理论有冰山理论(二因素论)、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gone理论(四因素论)和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这几种理论基本上都将会计舞弊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种:外因和内因,即发生舞弊的外部环境、机会以及舞弊者自身因素(动机、道德品质等)。国内部分学者通过运用以上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如阎长乐(2004)从压力、机会、合理化3个方面着重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条件。另外,国内大部分学者如綦好东(2002)、张宏亮(2003)、曹筱春等(2005)、曹立(2006)等,运用经济学、行为学等理论,结合上市公司性质及我国现状,对会计舞弊的直接和间接原因进行了不同的表述,一般集中在利益驱动、两权分离问题、信息不对称、委托―问题、公司治理失衡、内部人控制及一股独大问题等几方面。

本文认为,以上提到的许多因素都与会计舞弊的发生有很大关系,但一些学者在论述的时候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即所提到的各种原因之间要么存在重复,要么将直接和间接原因并列,所以显得有些混乱。为了弄清会计舞弊产生的内在机理,本文在借鉴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会计舞弊的产生有如下过程:在两权分离情况下,利益驱动下的委托人(股东)与人(经营者)的目标函数必然出现不一致,加上信息不对称提供的条件,人就存在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但由于交易成本过高或监督者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用来抑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失衡,出现内部人控制或一股独大问题,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就可能变为现实,从而产生会计舞弊。其逻辑结构大致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问题根源在于人自身利益驱动,而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治理结构失衡提供了客观条件,实际上就是在两权分离条件下产生的委托-问题。另外,从图中所示的ⅰ、ⅱ、ⅲ、ⅳ区域,也可以看出前述的一些学者对会计舞弊产生原因分析的混乱之处,即把ⅰ、ⅱ、ⅲ、ⅳ区域中的相关问题并列或重复地论述。

会计舞弊产生机理逻辑图

为了深入理解上述会计舞弊生成机理,下面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按图1中由左至右(ⅰ―ⅱ―ⅲ―ⅳ―ⅴ)顺序对会计舞弊成因进行分析。

现代企业与古典企业最大的区别是实现了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在现代企业理论中,企业是社会公众合作投资的一个具体项目,它是股东、管理者、职工、债权人、供货商、购货商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周其仁,1996)。其中,管理当局构成的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缔结的契约是企业契约的核心部分。企业财务资本的所有者即股东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剩余索取权的行使)受到剩余控制权的决定性影响。在现代企业中,债权人领取固定的要素投入回报,不享有剩余索取权,故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剩余控制权不影响其利益,债权人没有激励去争取剩余控制权。而如果由众多股东共同行使剩余控制权将造成过高的交易费用及搭便车的行为,并且股东作为外部人,对企业具体生产经营状况的信息掌握不多,经营才能有限,由其行使剩余控制权的成本太高。在此情况下,要实现企业产权就需要引入委托―关系。

在信息经济学中,委托―关系是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拥有私人信息或者说信息优势的参与人被称为 “人”,不拥有私人信息或者说信息优势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由于交易被视为契约的组合,委托―关系的形成也就是一种契约的订立和执行。股东通过契约将剩余控制权委托给董事会,而董事会又进一步委托给经理。通过这种契约安排,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这时两权分离问题可以转向对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离情况下的委托关系分析。

然而,在这种委托―关系下,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安排给经营者享有之后,股东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股东与经营者的目标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委托―关系中,“如果关系双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不总为委托人的最佳利益行动。”事实上,在利益驱动下,委托―关系中自利的每一方尽管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仍会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即“一方参与人不会仅仅因为该行动是另一方参与人所希望的就真的选择该行动。相反,每个参与人都选择能最大化自己他或她的期望效用的行动。”股东作为出资者,追求剩余收益的最大化,而经营者作为自利的个体,其理性选择是最大化自己经济报酬。然而,由于委托―关系下信息不对称存在的必然性、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公司契约具有很强的不完备性特征,即不可能在契约中把参与契约成员的所有权利和义务都规定下来。这样,作为掌握大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私人信息的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就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即不适当地利用手中的剩余控制权最大化个人利益的可能。如果公司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无法抑制经营者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必然使其变为现实,会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和一股独大问题。

公司治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存在公司剩余控制权的“公共领域”(用r3表示)(罗必良,2005),主要是中小股东由于行权成本过高、能力有限或搭便车动机等自愿放弃的部分权力。这部分权力的大小是不确定的,在法律上难以证实,公司经营集团往往凭借其竞争优势(或职位产权)攫取公共领域中的部分含租产权,这部分权力的模糊是造成内部人控制的根源。

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是经营者凭借自己对公司管理的权威,即拥有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特殊专门知识从而在有关信息(包括会计信息)占有及公布上享有的信息优势,可以借助舞弊等手段实现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不良意图。主要表现为过度的控制权收益,包括:过分在职消费、信息披露不规范(包括会计舞弊)、决策行为短期化、旨在扩大经营者控制权的过度的无效投资以及侵蚀股东资产的行为等。一股独大问题,主要是上市公司的股权过于集中,中小股东通过“用脚投票”行使控制权的约束力十分有限,大股东可以轻易利用手中的股权优势,将自己的代表按插入董事会,从而使自己的投票权比例大大超过自己拥有的股权比例,从而实现自己对具体经营环节的控制。通过对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的控制,大股东也很容易通过关联交易和人为利润操纵等会计舞弊行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在我国现有股权结构下,股权结构集中、未流通股及国有股比例过大,导致内部人控制及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严重,成为会计舞弊的盛行的温床。

三、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治理会计舞弊的必然选择

通过分析会计舞弊的产生机理,为有效治理会计舞弊提供了线索。由上述会计舞弊的产生机理逻辑结构图可知,要寻找会计舞弊问题的解决对策,只须按由右至左(ⅰ―ⅱ―ⅲ―ⅳ―ⅴ)顺序去找。可以发现,利益驱动、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司治理失衡都是与会计舞弊的产生有关。但会计舞弊问题的根本解决却很难前两者入手,主要因为:

(1)追求自利行为是人的本性,即使是道德品质良好的人也不例外。尽管道德说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毕竟只是软约束,作用有限,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会计舞弊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

(2)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以及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不到彻底解决。因此,有效地抑制会计舞弊的发生只能依靠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化学利弊论文篇2

关键词:财务报告 舞弊 态度 合理化借口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86-04

财务报告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公平性和经济运行的效率,公司经营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他们都需要通过企业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趋势。然而资本市场频频遭受财务报表舞弊丑闻的袭击,上市公司屡禁不止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不仅给投资者、债权人和广大员工带来灾难性的财富损失,而且直接动摇了资本市场的信心,损害了证券市场的公平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文献综述

财务报告舞弊有其深刻的制度环境与行为动机。loebbecke 和 willingham对sec的会计审计执行公告(aaers)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经典的舞弊三角理论(三因素论),认为舞弊行为的发生需要三大因素:动机/压力(incentive/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和道德价值观/合理化借口(attitude/rationalization)。具体而言,舞弊的动机/压力因素主要包括财务压力、不良习惯压力、工作压力等;机会因素主要包括缺乏内部控制、信息不对称、会计审计制度不健全、缺乏惩罚措施、难以评价工作质量、缺乏审计轨迹等;借口因素实际上属于道德价值判断范畴,是舞弊者自我安慰的手段。loebbecke和willingham选取了77家舞弊公司对舞弊三角模型进行了检验,根据每一项舞弊风险因素在舞弊案例中的出现次数,用单变量卡方检验测试了舞弊三角模型中的三类舞弊因子的识别能力,结果发现88%的舞弊案例中至少存在舞弊三角模型中的三类舞弊因子中的一类。

bell and carcello 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证明了基于财务数据的预测模型在判别舞弊公司方面比经验丰富的审计师表现出色;spathis、doumpos 和zopounidis采用一种多标准辅助判别方法对10 个财务指标建立预测模型, 发现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判别方法更有效;lin、hwang 和becker根据会计收益指标和会计收益趋势构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财务舞弊判别模型, 实证结果表明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审计师的偏见或弥补审计师的不足;skousen and wright (2006)旨在通过实证研究识别出与财务报表舞弊有关的当期风险因素,并利用这些舞弊风险因素构建了舞弊预测模型。

国内对于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洪荭、胡华夏和郭春飞、秦江萍、许娟娟、陈志阳以财务指标为依据,分别建立多元判别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财务压力对于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发现财务压力指标包括应收款项比率、应收款项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比率、现金债务总额比、净利润现金保证率等,对于财务舞弊具有显著影响。蔡志岳和吴世农、刘英明、上官鸣和刘瑞娇、陈庆杰、杨清香等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机会因素对于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发现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度、国家股比例、股权制衡度、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显著正相关;法人股比例、股权集中度、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显著负相关。王晓明和施建军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得出当期财务造假是因为期望收益为正,多期财务造假则在于造假者效用贴现大于零的结论。李清和任朝阳依据“舞弊钻石”理论基于案例推理思想构建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陈艳、孔晨和于洪鉴基于行为人的基本决策规则,以行为人调查数据为样本,考察了行为人过度自信、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舞弊倾向的相关关系及影响程度。

二、研究假设

(一)财务报告者态度和性格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按照社会心理学对于态度的三因素结构的界定,态度的不同成分对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均支持这一假设,并在很多领域中都获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在态度和行为形成的解释理论中,态度往往被作为行为的前因变量之一。

在英语中“machiavelli”作为词根而导致的诸如“machiavellism”和“machiavellist”等一系列单词的产生,进一步说明在世俗社会生活中马基雅维利的影响。马基雅维利从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类的本性基本上是恶的,是自私自利的。马基雅维利指出:“人都是忘恩负义的,易变的,奸诈懦弱的,趋利避凶的,贪得无厌的。”这种贪得无厌的欲望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动力,欲望追求的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马基雅维利强调权术,强调“必要面前无道德”和“目的总是证明手段的正确”。法国人把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由于马基雅维利的“权术”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泛化,使得马基雅维利主义成为不择手段、背信弃义、虚假伪善的代名词。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舞弊态度偏好和舞弊行为正相关。

假设2:不择手段的性格特征和舞弊行为正相关。

(二)成本效益原则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犯罪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人选择犯罪的原因是因为获得的预期收益比被处罚的成本高很多。在存在大量分散化经济决策主体的经济中,政府及其惩罚机制选择,决定了这些主体如何在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之间的抉择,并最终造成了资源配置的差异。理性的经理人是否选择财务报告舞弊,取决于经理人对于舞弊收益和舞弊成本的对比分析。舞弊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直接收益有薪酬的增加、良好的声誉、股权的激励等等,间接收益主要包括潜在的期权,即管理当局通过舞弊财务报告提高股价,在股价较高之时行权。舞弊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包括遭受处罚、失去声誉和未来职业机会的减少以及要在监狱中度过的时光,机会成本主要指原有薪酬的损失。有些经理人会考虑提供舞弊的财务报告是否对其他人构成伤害,道德分离理论(bandura, 1991)指出个体将希望通过采取行动降低负面心理反应的影响。财务舞弊行为使得个体体验强烈的负面心理反应,他们会选择避免这种负面情感,选择如实发表财务报告。

在舞弊模型中,每个个体的成本权重和收益权重取决于个人的效用函数,当舞弊成本大于舞弊效益则选择如实报告财务信息;当舞弊效益大于舞弊成本则选择舞弊。基于此,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3: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与负罪感增加正相关。

假设4: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与心理不舒适度增加正相关。

(三)采用减少负面心理影响的方法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认知矛盾理论(festinger 1962; cooper and fazio 1984)指出当个体经历矛盾时将感到心理不舒服,矛盾导致两种认知或两种行为之间的竞争。如同当一个人吸烟时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当一个人舞弊时,他自知舞弊是一种错误行为,必然会产生负面的心理反应,为了降低这种负面情绪,财务报告舞弊者往往采取各种方法来降低负面的心理反应程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寻找各种合理化借口,如“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我的做法不会伤害任何人”;“可以打法律的球”;“我没有义务帮助别人”;“这是企业欠我的”;“我只是暂时借用这笔钱,以后会归还的”;“没有人会因此受到损害”;“我有权得到更多”;“我是为了做好事”;“一旦度过难关,我们马上修正账簿”等等。(2)自我肯定,认知矛盾理论中两种矛盾的认知在竞争过程中,认知中正面的自我肯定情绪被激发,如知道舞弊是错误行为的财务报告舞弊者通过向慈善机构捐助大量的钱财进行自我肯定。(3)转变态度,态度的转变是认知矛盾降低的有效方法之一,当个体在强烈支持原有立场和反对行为之间矛盾时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如果他/她可以转变态度,如将“舞弊是错误行为”转变为“舞弊也许没有那么糟”。那么,他/她的心理不舒适度会降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5。

假设5:能够预知个人行为将直接导致他人财务损失事件和舞弊行为负相关。

三、建立财务报告舞弊者态度模型

基于上述假设,结合认知矛盾理论(festinger 1962; cooper and fazio 1984)和道德分离理论(bandura 1999)构建舞弊者行为态度模型(图1),该模型描述个体在财务报告过程中的思想过程,模拟一个ceo、cfo或者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做财务报告时的决策过程。

该模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首先假设存在两个前提,舞弊三角中的机会和动机已经存在;财务报告者的态度、特征(品质)、道德价值观决定财务报告者没有舞弊倾向。第二层,财务报告者进行舞弊成本和舞弊收益的分析,如果舞弊成本大于舞弊效益则选择如实报告财务信息;如果舞弊收益大于舞弊成本则选择舞弊。第三层,如果财务报告者选择舞弊,他(她)将产生由于舞弊带来的负面的心理影响,他(她)将采取寻找合理化借口、自我肯定、转变态度等方法降低心理的负反应。

四、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一)测试者与变量选择

本文采取两种方法获得样本数据,一种是召集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会计系毕业班学生参与测试,他们多为各个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共有115名学生参加。首先,请参加测试的同学完成两份调查问卷,然后请测试者完成一份会计学试卷,按照考试成绩决定测试报酬金额,满分100分,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100元,如果测试者的会计学考试成绩为60分,那么他可以得到相应的60元报酬,但是报酬的发放不是按照考试的实际成绩,而是让测试者自己申报取得分数,组织者将按照申报的分数发放相应的报酬,而不是按照实际应发放报酬(考试成绩)支付;另外一种是通过网站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提交,主要对象是已经毕业的某高校会计系毕业生,而且现在从事会计工作,共发放调查问卷96份,收回有效问卷56份。前种方式主要用于数据的取得,后种方式主要用于问卷量表的修订。

假设1、假设2和假设5研究舞弊行为的独立变量为misr和misp,misr为两分变量,即有或者没有舞弊行为,若财务报告者发生舞弊行为,则值为1,否则值为0;misp为百分比变量,计算参加者舞弊与所有的可能性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报告收入-实际应得收入)/(100元-实际应得收入),反映参加测试者决定舞弊的可能性。

假设3和假设4采用的独立变量为罪恶感和心理不舒适度,罪恶感(guil)的量度分为烦恼、失望、内疚、后悔、自我否定、耻辱六级。不舒适度(disc)的量度分为烦扰、痛苦、紧张、不安、恐惧五级。

其他变量定义如下:

atti―趋向诚实报告的态度量度的得分,采用5刻度likert量表。得分范围从10到50。得分30为中间值,得分高于30分,说明报告人倾向于真实财务报告;

mach―得分基于马基雅维里性格特征量表,采用5刻度likert量表,得分范围从10~50,得分高于30代表高度匹配,性格特征可以用于预测舞弊行为的发生;

earn―会计测试中参与者获得的报酬金额;

repo―参加测试者报告的金额;

time―测试者参加测试的时间;

guil―两次测试负罪感的得分差值,第一次为发表报告时,第二次为两个星期后;

disc―两次测试心理不舒适度的得分差值,第一次为发表报告时,第二次为两个星期后;

rati―参加测试者找到合理化借口值为1,否则值为0;

char―若参加测试者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值为1,否则值为0。

(二)财务报告行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见上页)是对于财务报告行为的描述统计分析,分为最初样本,实报样本和舞弊样本三个部分,实报者在测试中比舞弊者赢得更多的测试资金(p=0.006),舞弊者在做出报告决策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p=0.005),舞弊者实际获得的比他们应该获得的平均多出23.03元,实报者在影响因素的测量上变化小于舞弊者,舞弊者反映出负面心理状态的影响增加,如负罪感、心理不舒适度的增强,而对于自我肯定则在减少。舞弊者比实报者更加积极参与慈善活动(p=0.045)。

(三)变量相关性分析

通过person相关分析,两个舞弊倾向性变量atti和mach相关度相对较高。是否舞弊(misr)和舞弊程度(misp)均与影响变量(time、guil、disc)相关度较高,说明时间、负罪感、不舒适感对是否舞弊及舞弊程度产生影响。

(四)数据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1、假设2和假设5,分析态度偏好和性格特征是否可以用来预测舞弊行为的发生,有效的控制手段是否可以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采用两种类型的回归,(1)对于独立变量(misr)采用二元逻辑回归;(2)对于连续独立变量(misp)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模型如下:

misr(ormisp)=β0 β1atti β2mach β3mani β4earn β5time ε (1)

其中:

mani―若测试者操纵数据,则值为1,否则值为0;

time―测试者参加测试的时间。

首先分析两分变量misr,即财务报告者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misr=β0 β1atti β2mach β3mani β4earn β5time ε (2)

运用spss11.5做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如下:

再分析程度变量misp,即参加测试者决定舞弊的可能性。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misp=β0 β1atti β2mach β3mani β4earn β5time ε (3)

为了验证假设3和假设4,本文以负罪感和心理不舒适度为独立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guil(rodisc)=β0 β1misr β2atti β3mach β4(misr×atti) β5(misr×mach) ε (4)

其中:

guil―两次测试负罪感的得分差值,第一次为发表报告时,第二次为两个星期后;

disc―两次测试心理不舒适度的得分差值,第一次为发表报告时,第二次为两个星期后;

首先分析舞弊负面心理影响负罪感guil,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guil=β0 β1misr β2atti β3mach β4(misr×atti) β5(misr×mach) ε (5)

再分析舞弊负面影响心理不舒适度disc,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disc=β0 β1misr β2atti β3mach β4(misr×atti) β5(misr×mach) ε (6)

五、结论与启示

(一)假设结果分析

假设1讨论舞弊倾向(态度、特质)和舞弊行为之间的关系,假设1、假设2和假设5的测试结果见表3和表4,表3运用logistic回归以是否舞弊(misr)为独立变量,显示测试者操纵数据(mani)和是否舞弊(misr)(p=0.089)、会计测试中参与者所获报酬金额(earn)和是否舞弊(misr)(p=0.027)显著负相关,测试时间(time)和是否舞弊(misr)显著正相关(p=0.018),测试者态度(atti)和是否舞弊(misr)、马基雅维里性格(mach)和是否舞弊(misr)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表4以舞弊比例(misp)为独立变量运用线性回归,显示测试者操控数据(mani)和舞弊比例(misp)显著负相关(p=0.051线性回归),测试者态度(atti)和舞弊比例(misp)在线性回归中呈显著负相关(p=0.095)。

假设3和假设4讨论财务报告舞弊者提供虚假报告后的心理不舒适度及负罪感是否发生变化,表5和表6显示变量是否舞弊(misr)和变量负罪感(guil)显著正相关(p=0.001),假设3成立;变量是否舞弊(misr)和变量不舒适度(disc)显著正相关(p=0.001),假设4成立。

假设1得到部分支持,虽然初始的态度变量和舞弊可能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与舞弊水平存在最低限度的相关。态度变量在消除其他倾向性量度条件下和舞弊水平存在敏感影响。态度可以影响舞弊程度,但是不能影响是否发生舞弊。同样,对于假设2发现马基雅维利的不择手段的性格特征和舞弊行为不存在相关关系,但是马基雅维利的不择手段的性格特征得分和舞弊水平存在轻度负相关。总之,财务报告者态度和性格特征不能用于判别是否产生舞弊行为,但是可以预测财务报告者的舞弊程度。

(二)敏感性测试

主要进行部分舞弊与全部舞弊分析。有的测试者选择部分舞弊,如会计考试成绩为20分,即测试报酬为20元,但测试者虚假报告27元;而有的测试者选择全部舞弊,即无论测试者考试成绩多少,均报告最高值30元,故将样本分为三个组,实报(n=78)、部分舞弊(n=22)、全部舞弊(n=15),重新运行等式1和等式2分别采用样本实报和部分舞弊(n=100)、实报和全部舞弊(n=93)。

对于研究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等式1,采用全部舞弊样本时结果和没有区分部分舞弊与全部舞弊时结果一样,采用部分舞弊样本时财务报告者态度和舞弊程度之间存在弱负相关关系(p=0.063)。

对于研究财务报告舞弊影响的等式2,两个样本存在较大差异,是否舞弊(misr)和不舒适度(disc)全部舞弊样本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18),部分舞弊样本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01)。

总之,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对于部分舞弊者的敏感程度均大于对于全部舞弊者。

(三)结论与建议

认知矛盾理论和道德分离理论很好地解释财务报告者的舞弊行为,本文发现财务报告舞弊者的犯罪感和心理不舒适度水平明显高于真实财务报告的提供者,而且随着寻找合理化借口的难度加大,财务报告提供者的舞弊倾向会显著下降。建议通过减少财务报告提供者合理化借口;让财务报告舞弊者感觉舞弊只能使情况变得更糟;让舞弊者明白舞弊行为会给他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等干预措施来有效地降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

[课题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基金号:2013sjd63007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15glb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基金号:11yja870007。]

参考文献:

[1] loebbecke, willingham. review of sec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enforcement release[c].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utah,1988

[2] loebbecke. eining and willingham. auditor's experience with material irregularities: frequency, nature, and delectability. auditing[j].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1989(4)

[3] bell and carcello. a decision aid for assessing the likelihood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auditing[j].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0(19)

[4] spathis ch, doum pos m, zopoun id is c. detecting falsified financial statem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j] . 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2(3)

[5] lin jw, hwang m i, becker j d. a fuzzy neural net work for assessing the risk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j].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3 (8)

[6] skousen,c.j.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evance and predictive ability of the sas 99 fraud risk factors[d].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2004

[7] 洪荭,胡华夏,郭春飞.基于gone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j].会计研究,2012(8)

[8] 秦江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5(6)

[9] 许娟娟,陈志阳.基于前景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4)

[10] 蔡志岳,吴世农.基于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舞弊预警研究[j].管理科学,2006(4)

[11] 刘英明.基于制度理论视角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研究[j].财政研究,2012(9)

[12] 上官鸣,刘瑞娇.财务报告舞弊与管理者风险偏好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来自舞弊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0)

[13] 陈庆杰.基于经理人特征的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的改进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12(8)

[14] 杨清香,俞麟,陈娜.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9(7)

[15] 王晓明,施建军.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动机及治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6(4)

[16] 李清,任朝阳.基于案例推理的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3)

[17] 陈艳,孔晨,于洪鉴.行为人的舞弊心理及舞弊倾向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9)

[18] sxwyer s m, phelan b s, bowes;. reproductive health in young `women with cystic; fihrosis: knowledge, behavior and attitude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5(17)

[19] psihogios v, rodda c, reid e, clark m. caroline c, bowden d. reproductive health in individuals with homozygous-thalassemia: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j].fertility and sterlity,2002(1)

[20] [意]玛基雅维利.惠泉译.君王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1] bandura, a.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ration of inhumanitie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999(3)

[22] festinger, l. 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dissonance. in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3] cooper, j., and r.h. fazio. a new look at dissonance. in l. berkowic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j].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4(17)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江苏常州 213022)

化学利弊论文篇3

论文摘要:通过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呈现出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文章从注重培养大学生道德观及科学的改革考试方法和教育方法、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加强考试的监督与管理方面提出了防范考试作弊的对策,为高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检验方式,成为学生不断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是当前大学生对待学业和考试的态度让人担忧。虽然高等院校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考风考纪一直严格管理,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对考试作弊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是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还是屡见不鲜。个人作弊、群体作弊,利用通信手段作弊等方式层出不穷,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的清楚认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分析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完善考评制度,强化质量监督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呈现出的新特点

1.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成普遍现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存在于各类高校,作弊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作弊现象渗透在大学各种类别的考试中,无论在结业考试还是各种取得资格证书的考试中都能发现作弊现象。另外,作弊主体呈现多元化,不仅成绩差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存在作弊的行为。曾经是低年级的大学生作弊比例较大,现在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作弊行为也有增多的势头,甚至一些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和人情关系也参与作弊。

2.大学生考试作弊潜在的“认同”。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认为作弊行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偶尔作弊未尝不可,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就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更有甚者,则在公开场合议论作弊手法,津津乐道地介绍自己作弊成功的经验,视作弊为一种“技能”、一种值得炫耀的“本领”,全然不把作弊当作丢人的事。作弊纯属个人事情,并不损害社会利益以及他人利益,更谈不上违法或个人道德问题,没必要小题大做,折射出作弊者心理上对作弊不应有的“认同”。

3.大学生考试作弊形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大学生的作弊手段朝着多样化和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夹带纸条、交头接耳、换卷子等传统的作弊手法,没有因为高科技的运用而消失,而是不断地翻新。利用现代复印技术将答案缩小复印后折成手心大小的纸条,不易被监考老师发现。委托其他同学冒名顶替进入考场代考或者二人同在一个考场,由成绩好者做完试卷写上成绩差者的姓名,将试卷交上,差生则反之署名,反正成绩好的学生下次补考还能通过。有的学生为了保证考试过关,雇用“”考试,因此大学的校园里随处都有“”的广告。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各种高科技的作弊工具不断涌现。例如,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中,很多大学生使用只有黄豆大小的隐形无线耳机,这些工具无一不是科技与作弊的完美结合。还有的学生一起凑钱上网买答案,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转卖。

二、分析大学生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等外部原因。

1.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局限性,诚信意识不强,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将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产生了投机行为,非但不以作弊为耻,甚至炫耀作弊方法的高明,以作弊成功为荣,这就助长了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增多的不良风气。

2.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感觉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所学专业有很大差距,产生了“学非所用”的思想。因为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将主要精力转向了社会活动、谈恋爱等学习以外的事情,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考试时只能采取作弊的手段过关。

3.对大学生学习情况考核的方法单一。标准化考试在高校中已很普遍采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单一化,以标准化答案作为衡量答题内容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造成整个教育价值观只在追求一种一元价值,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被淹没在这种考试方式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逐渐形成了学习目标就是为了考试过关的思想,着重死记硬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不注意学生对内容的全面掌握,而将讲解重点放在考试范围内会出现的问题。考试形式单调,考试内容呆板,命题教条,仅凭一张试卷和分数就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会出现应付的心态。

4.学校确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不合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主要标准。很多本科院校规定,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达不到学校规定的分数线,学校不授予学士学位。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些英语基础较差、多次考试通过不过的学生为了拿到学位证不惜铤而走险,雇佣“”或花钱买答案,虽然学校对作弊的处理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将不授予学位,但学生都存在侥幸心理,妄想用作弊手段通过考试。

在学校对学生的激励方面,一般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发展党员、选拔学生干部、保研、评定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等直接挂钩,忽视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造成了对学生价值观的误导,导致学生为了获得这些精神和物质奖励而想方设法得到高分,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和得与失的选择中选择作弊。因为学生重视考试,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工作后未必能成为单位的骨干,但学习成绩一般而素质较高的学生却成为行业里的精英。

5.社会激烈竞争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带来的影响。随着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社会竞争加剧,就业紧张,优秀毕业生倍受社会青睐。各类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将用人单位迷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首先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在招聘人才时只选用成绩好、证书多的学生。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造成了很多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用作弊来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能在找工作时胜过别人,也加入到作弊的行列。

三、预防大学生作弊的对策

杜绝学生考试作弊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有序竞争环境。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要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平时要加强考试纪律的教育,考试前组织诚信考试动员大会,举行诚信考试签名活动。学生是作弊的主体,考试作弊与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低下和集体舆论错位有关,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作弊及其危害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原则,形成良好的品格,启发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齐抓共管,在各方面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高校中形成一种以诚信为荣,以作弊为耻的文化氛围。

2.科学地进行考试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应打破原有考试方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将平时测验、写论文、课堂表现、口试、开闭卷结合等相结合,在试题考核内容上,应减少记忆性的题目,将重点转向考核学生的能力方面,在题型上应当尽量减少客观试题,增加主观试题的比重,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高校任课教师应加强教学基本功的练习,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提高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把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3.积极深化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大学生们为了给自己镀金,为了考公务员或以后晋升增加砝码,努力地参加各类文凭考试,而考试又以分数的多少为合格标准。“以分数定终身”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唯文凭是举”的用人制度是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高校应改变目前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评奖学金、三好生、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除学习成绩之外还要综合德、智、体、美等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改变学习成绩好就意味着综合素质高的陈旧观念。

4.健全并严格执行考试制度,加强监督与管理。学校应制定并健全关于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考场规则,对命题、印刷、存放、组织考试、评卷、登分等各个环节周密部署,严格把关,防止试题的泄露和工作失误。应加强考试过程的监督,把重点放在防止作弊和抄袭上,比如考试前清场、排座位、宣布考场规定、提醒学生将手机关掉等措施,将作弊行为制止于萌芽状态。此外,还要加强监考教师的管理,使他们正确履行监考职责,对考试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必须按照学生管理规定严肃处理,一视同仁,必要时应开除学籍,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维新.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5).

[2]江畅.论教育考试作弊及其防治[j].教育学研究,2008,(1).

[3]齐爱朋.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文化教育1996,(4).

化学利弊论文篇4

[关键词]gone理论 电大考试违纪 考试管理

加强考试管理,抓好考风建设是电视大学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提高电视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中央电大及各省级电大对考风考纪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完善的考试管理办法、制度和规定加强考试管理。然而,由于目前所处的环境和学生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考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考风考纪形式不容乐观。根据gone理论,天津电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考风考纪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gone理论

gone理论是关于舞弊与反舞弊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由g、o、n、e4个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了舞弊风险的程度,没有哪一个因子比其他因子更重要。gone由4个英语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其中:g为greed,指贪婪;o为opportunity,指机会;n为need,指需要;e为 exposure,指暴露。上述4个因子表明了舞弊产生的4个条件,即舞弊者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名利、尊严和财富时,只要有机会,并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进行舞弊。

二、对电大考试违纪的分析

对电视大学的考生违纪作弊行为可以用g、o、n、e等4个因子解释如下:

1.“贪婪”因子。这里的“贪婪”超过了本来意义,有更广阔的含义。它表现的是个体价值的判断。对符合自身价值判断的行为就推动其实施,对不符合自身价值判断行为予以否定放弃。考生如果把考试舞弊当作一种正当的符合其价值判断的行为,就不会认为考试舞弊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并为这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提前找好借口。而一但这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抑制,就会不断散播、蔓延、恶化。

2.“机会”因子。一般舞弊的机会指舞弊者在所掌握的权力。电大考试舞弊机会主要来自于命题方式不合理,考试形式单一,脱离成人考核的特点,而产生的夹带、抄袭等行为由于监考教师的控制不力,使考生有机会通过不正当行为获取利益。

3.“需要”因子。也被称为“动机”因子,动机是舞弊行为产生的关键。不正当的考试心理动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产生不正当行为。考试舞弊的心理动机包括虚荣心理、不平衡心理、逆反心理,以及侥幸心理等。电大考生一般为在职学习,在晋升、评优、职称、学位等利益的驱动下,不惜通过舞弊来铤而走险。

4.“暴露”因子。包括舞弊行为被发现或披露的可能性和对舞弊者的惩罚性质及程度。当监考教师对舞弊行为的控制不力,考生发现考试舞弊被抓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即使被抓受到惩戒也无关痛痒,自然会更普遍的采取考试舞弊行为。

通过上述发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电视大学考试舞弊是由于电大考生处于社会大生产和社会分工而带来的利益驱动之下,因考试方式不科学、不合理,考场纪律有机可乘,舞弊又很少被抓且即使被抓而受到的惩罚机会成本较低而采取的错误的违纪行为。

三、加强考风考纪建设的措施

从gone理论的四因素出发可以看出,避免舞弊的方法是扼制贪婪因子,减少机会因子,引导动机因子,增加暴露因子。从而对电大考风考纪建设有如下措施:

1.加强学生教育,遏制贪婪因子

天津电大考试前都要求教学点认真开展学生考前教育,把考试的要求贯彻到每位考试,具体措施有:

(1)各教学点要成立考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考风考纪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学生。

(2)各教学点组织导学教师(班主任),在各教学班召开以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为主题的班会(15分钟以上),进一步阐明考试的有关规定、要求和纪律(《考试管理办法》、《考场规则》、《关于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理的规定》、《监考人员工作守则》等),开展以诚信教育、自律教育为重点的考前思想教育。

(3)向考生发放《致考生的一封信》,并要求每位考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一式两份,考生与单位各执一份。

2.深化考试改革,减少机会因子

针对电视大学成人考试的特点,中央电大分布实施了“网上形成性考核”,“一页纸半开卷”等多种考试改革,天津电大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针对省开课程开展了“教、学、管、考”一体化方案,强化“一页纸”半开卷考试方式等考试改革并加大监控力度,减少舞弊的机会因子。

(1)深化“一页纸半开卷”

为使“一页纸”半开卷考试的改革真正实现其设计的初衷,起到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理解概括能力,净化考试秩序的目的。为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将一页纸按顺序和试卷装订在一起,根据考生“一页纸”准备的情况,给与不超过5分的成绩加分。通过一学期的宣传和总结,09年7月的“一页纸”的考试,全市7659考次半开卷考试,仅有159人没有携带或准备“一页纸”,无论从考场秩序和“一纸业”准备情况对比都有了显著提高。

(2)“教、学、管、考”一体化方案

天津电大自2009年春季开始试点实行“教、学、管、考”一体化方案,该方案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和考试改革,实现省开课程教学、学习、管控和评价的一体化设计与智能化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网上教学上水平见实效。

3.加强违纪惩处,增加暴露因子

对于触及电大考试纪律的违纪行为,处理的办法不应该是姑息迁就,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处理。

现在国家逐渐重视个人的信誉和诚信记录,如果将来能够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表》,将学生在校期间违反考风考纪的情况计入个人诚信档案,以量化的方法记录学生在思想道德,组织纪律方面的情况,增大考试舞弊者的人生机会成本,最终会使那些企图考试舞弊的人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参考文献

[1]徐俊霞. 对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若干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04).

[2] 焦恩璋. “一页开卷”考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09,(06).

[3] 艾琳梅,蒋燕. 对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的思考及对策[j].文教资料, 2006,(26) .

化学利弊论文篇5

[关键词] 大学生;考试作弊;结构性紧张理论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25-03

在当今大学校园中作弊行为时有发生,为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阻力。对作弊行为发生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从社会学角度,选取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解释大学生出现作弊行为的原因,力图提出有效对策克服作弊行为。

1 问题的提出

尽管自有考试制度以来就有作弊现象,但迄今发生的作弊现象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1]。大学校园中考试作弊行为亦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如于建军、侯晓辉、张艳萍、缪瑾、缪柏其等人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展开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成果。于建军认为大学生考试违纪原因是受到社会中不良亚文化的影响以及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2]。侯晓晖、岑国祯认为影响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因素既有个体方面的也有环境方面的[3]。张艳萍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原因和环境的客观原因导致大学生作弊[4]。

然而对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以前的研究多是寻找作弊原因和解决对策的研究分析,缺乏理论深度,鲜少有人基于一定的理论来分析大学生作弊问题。大学生作弊现象原因是多重的,不能单一地从法律或道德视角来进行分析。大学生作弊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越轨行为。因此,运用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剖析大学生作弊现象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 结构性紧张理论:一个分析的视角

结构性紧张理论是研究越轨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对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加以扬弃后发展而来,用于解释美国社会高发的越轨行为。此理论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默顿从价值上把社会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社会所规定的文化目标。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会确立起一些它认为值得追求的目标,鼓励其社会成员为之奋斗[5]。另一部分是制度性手段。制度性手段是社会规范所规定的达到文化目标须使用的合法方式。默顿指出当社会全体成员都可以利用制度性手段达成目标时,社会将不会出现失范行为。然而并不是所有成员都可以通过合法手段达成社会所规定的文化目标。只有当一个社会对所有人宣扬共同的成功象征,同时社会结构又限制大多数人获得成功所需要的合法途径,行为才会产生[6]。因为社会宣扬的目标与允许使用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现象让人徒有雄心壮志却没有成功的机会,人们感到成功无望时便会产生挫折、愤怒等紧张情绪。如果这种状态持久和严重,就会产生“极度紧张”,处于紧张中的人可能通过失范行为来缓解紧张感[7]。

默顿通过研究发现,虽然社会对群体成员宣扬了同一种文化目标并规定了相同的制度性手段,但社会成员面对紧张时的反应却不尽相同,进而将人们应对紧张状态的方式归结为五种,见表1。

表1 个体对失范困境反应的类型学模式[6]

调适模式 文化目标 制度化手段

遵从

革新 -

仪式主义 -

逃避主义 - -

反叛 - -

注:“ ”表示接受,“-”表示拒绝,“ -”表示拒绝流行的 价值观并代之以新的价值观

遵从:遵从是常见的适应社会的方式,社会群体接受物质文化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制度化手段。遵从是社会稳定、长远发展的保证。

革新:革新的群体接受物质文化目标,但是否定了达到目标的制度化手段。这些人极可能从事违规范的行业实现社会中所宣扬的成功目标。

仪式主义:仪式主义者不认同社会规定的目标,但是认可社会中达到目标的手段。他们一味遵循制度化手段,在遵循手段过程中随机获得愉悦。

逃避主义:信奉逃避主义的群体既否定了社会中宣扬的物质文化目标,也否定了社会规定的获得目标的制度化手段。这类群体有可能脱离社会。

反叛:反叛者否定了社会中宣扬的物质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并提出了新的社会规范。社会中激进的改革者是这类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有可能会成为越轨者,但也是促进社会新规范生成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3 结构性紧张理论视野下大学生作弊行为 原因剖析

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之所以会产生巨大影响,原因在于它将对越轨行为的研究视角由越轨者本人转向社会,丰富了学术界对越轨行为的研究视角。根据结构性紧张理论,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在于学校对文化目标的宣扬和对制度性手段的限制,目标和手段之间的脱节使得学生群体产生紧张感。学生为了缓解紧张状态,在使用正当手段无法达到目标时,便会采取作弊手段。基于此,不难得出,结构性紧张是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前提。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缓解考试紧张状态,革新、仪式主义、逃避、反叛4种选择方式均存在作弊可能性。

1)结构性紧张是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财富和地位日益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指标。高校在这种大环境下也深受影响,评优评奖、保研就业中,成绩都是一个硬指标[8]。高校规定获得优异成绩为学生群体的文化目标,考试是达成目标的手段。然而,学校在目标的制定和手段的规定上,尚未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学生群体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不同,并非所有学生都认可学校获得优异成绩的目标,都希望通过学校允许使用的手段达到目标。当学生不认可学校的目标,或否定学校规定的手段时,学校极力宣扬优异成绩的目标与只允许使用考试手段达到目标之间就会出现脱节现象,这一现象使得学生产生焦虑、愤怒、不知所措的紧张状态。默顿认为强调目标而不强调实现目标的手段及限制不同的人群可以获得目标的合法机会,是失范感和紧张发生过程中的必要条件[5]。大学生群体为了缓解紧张状态,在使用学校允许的手段无果的情况下,极有可能采用作弊方式。因此,紧张状态虽不必然引发作弊行为,却是作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前提。

2)结构性紧张状态下大学生考试行为选择呈现多元化。学校提出的获得优异成绩的文化目标和通过考试达到目标的制度化手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应对紧张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根据默顿的紧张状态方式分类,大学生群体应对考试紧张也表现出相应形式。遵从者们遵从学校规范所规定的获得优异成绩的目标及考试手段,认真对待学习过程,积极备考,以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理想成绩,达成目标。即使不能获得优异成绩,也不会作弊。革新者们极其认可学校宣扬的成功目标,但是他们否决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制度化手段。这类学生极有可能使用作弊手段达到文化目标。仪式主义者们将考试本身当做唯一的目标,对他们而言,通过考试才是他们要做的事情。在使用正当手段无法获得优异成绩时,他们会采用作弊的方式。逃避主义者否定了学校宣扬的取得优异成绩的目标,也否定了通过考试达成目标的制度化手段,他们一般学业倦怠,消极应对考试,甚至弃考。虽然反叛者与逃避主义者一样否定了学校规定的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但他们寻找了代替学校目标和手段的新规范。这类学生有可能作弊,但也是促使学校优化评价方式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学校面向学生制定的目标和规定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紧张状态是学生发生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虽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以缓解紧张,但是在5种方式中,革新、仪式主义、逃避、反叛4种选择均存在作弊可能性。因此,要缓解和克服作弊行为,应从学校出发寻找有效对策。

4 基于结构性紧张理论提出的解决对策

结构性紧张理论将问题的解决主体由越轨者本人转移到社会,解决方法主要是缓解社会造成的紧张感。解决大学生作弊问题,可以从学校的视角,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学校给学生造成的紧张感,进而缓解和克服作弊行为。

1)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紧张感的产生是由于无法按照学校规定的手段达到学校规定的目标,才会采用失范行为。学校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锻炼学生的应考能力、实践能力。缓解学生在目标与手段之间的紧张状态,作弊行为的发生率将会降低。

2)确立多元化的成才标准。学校规定的文化目标是获得优异成绩,然而学习成绩仅仅是评价学生的一个侧面,不能将其作为唯一标准。这一目标也不被仪式主义者、逃避者、反叛者认同,所以学校应当增加文化目标,差异化的文化目标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诉求,缓解单一目标引起的紧张状态,克服作弊行为。

3)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学校规定学生利用考试这一单一的制度性手段达到文化目标,没有考虑到学生不同的手段诉求。显然,制度性手段的不合理也是造成学生紧张的重要原因。因此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获得优异成绩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采用正当手段达到目标。

4)重视个体思想教育。学校建构的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段脱节产生的紧张状态对全体大学生而言是相同的,但是学生群体却表现出5种不同的应对方式。除遵从外,选择其他应对方式的学生群体都有作弊的可能性。因此,重视对学生个体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趋于选择遵从行为显得非常必要。当学生群体都趋向于选择遵从的应对方式时,会建立良好的考试文化,作弊行为将会得到缓解。

5)加强监管及作弊惩罚力度。监管和惩罚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也应当涉及到教师。有研究发现,有的教师轻视考试作用,在监考过程中不负责任,使得作弊学生有机可乘。学生群体中也有部分学生对作弊持无所谓的态度,不在乎学校的惩罚。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监管惩罚力度,防止作弊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处辉.高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0.

[2]于建军.高校大学生考试违纪原因分析[j].吉林省经济干部学院学报,2010,(2):117-119.

[3]侯晓晖,岑国祯.大学生作弊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2011,(6):1141-1147.

[4]陈艳萍.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5-116.

[5]李媛媛.浅析默顿紧张理论[j].新疆社科论坛,2008,(4):82-84.

[6]迈克尔休斯,卡罗琳克雷勒.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学科学院出版社,2011,(9):85.

化学利弊论文篇6

一、文化传递理论的分析

萨瑟兰德(e.h.sutherland)认为,每个人都受到了遵从和越轨行为的双重影响。这些影响在个人的思想中展开斗争,哪个占了上风,哪个就会引导人们的行为。如果走向越轨的社会化强度超过走向遵从的社会化强度,一个人就会变成越轨者。

考试作弊像遵守法纪一样,也是个人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失范的成人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不良的参照。虽然成人们试图劝导大学生遵从社会规范,但他们施加的影响并非总是一致的。父母、教师、政府部门、商家、媒体以及其他社会化主体,有时传达出的不是顺从规范的态度。在社会生活中,弄虚作假事件此起彼伏。许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视为一种生活的必然存在,丧失了对越轨行为价值判断的敏感性。因此,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其实映射出的是公众生活中欺骗事件普遍存在的现实。

二、社会失范理论的分析

默顿(r.k.merton)认为,人们在社会中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文化价值为社会树立起发展的目标,同时社会也为人们提供制度化的合法手段。失范是在人们用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2]

学业成功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目标,它主要是靠分数来衡量的。高校除了为大学生提供这个目标外,对于如何取得成功也提供了特别的指导:激发学习动机、教授学习方法、管理学习时间、传授考试技巧等等。考试作弊者大多认可学业成功的目标,但他们并不认可学校的课程、教学、考核模式等等。因为高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教学形式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考试中,特别是文科类的,试题大量是书本内容的再现。学生们只要考试前集中复习,花费短暂的记忆时间,就能在考试中过关。许多学生认为,学习的机会成本增大,而课堂学习的收益“变小”。因此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到了期末考试时发现通过正当的手段无法实现目标,作弊就成为其“备选项”。

三、亚文化群理论的分析

科恩(a.k.cohen)认为个体可能生活一个有着稳定的,但与主流文化不太一样的价值体系的群体中,这种群体被称为亚文化群。个体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群体里,受其价值体系的影响,就可能产生越轨行为。[3]考试作弊就是一种典型的学校越轨现象。

在亚文化群中,个人对于群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感,离开了它,成员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大部分社会空间。大学生易把同侪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通过同辈的反馈,与他们进行社会比较来构建自我概念,向他们学习来形成自己的态度,强大的群体压力使其作出与其他成员相一致的行为。大学生可能处于一个或几个亚文化群的影响之中,虽然多数群体在许多时候反映并强化成人社会持有的价值观(如诚实、责任、合作、竞争等),但其成员由于社会化不完善、不适当而拥有与主流文化不尽相同价值体系,有时甚至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相抵触。如果大学生受到违规型亚文化的长期影响,如考试作弊。那么他们为了寻求所属群体的认可、接纳、赞许,可能会在压力之下表现出从众的行为。

四、成本理论的分析

成本论认为,作弊率与作弊成本和作弊收益相关——作弊成本越低,作弊率越高;作弊收益越高,作弊率越高。违规者在违规行为和规范行为中之所以选择了前者,是因为其认为实施违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大于他从事规范行为的收益。

在中国许多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并不高。原因主要有:1.教师不愿意对涉嫌作弊的学生采取行动。有研究者曾对10000名教师做过调查,结果有44%的教师坦言虽然发现了学生作弊,但并没有向学校举报。2.一些作弊的新式高科技工具层出不穷,使得作弊被发现的概率降低,助长了作弊文化的形成。3.人们对作弊的道德敏感性逐渐降低,对作弊的社会宽容度正在增加。2005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做了一项关于考试作弊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作弊现象选择“介意”“不介意”“说不清”的比例分别为23%、51%、26%。4.中国的法律法规中上没有任何一条对考试作弊的处理作出清晰规定,多数学校对考试作弊者只记过处分或留校察看处理,最严重的后果——开除学籍有时也没有威慑作用。因为在作弊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校方败诉。如2011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一名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时,使用“电子橡皮”作弊,被学校开除学籍,这名学生状告学校处罚过重一审胜诉。5.学生朝夕相处,容易形成一个相对紧密的小团体。在这样的社会组织中,人际交往的空间非常狭小。如果有人揭发同学的作弊行为,这个“告密者”就被视为不光彩的角色,几乎没有任何的立足空间。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旦形成了作弊的文化,高密度的作弊就会产生。

五、小结

社会学的视角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扇窗,并不足以探明问题的所有症结,任何理论对某种现象的解释力度也是有限的。比如文化传递理论可以阐明人们的惯(如经常考试作弊),但无法解释因一时冲动而作弊的行为;社会失范理论告诉我们考试作弊者和遵守考试纪律者有许多相似点(如相同的抱负),但无法解释比率上的重要差距,如为什么多数大学生没有选择考试作弊?亚文化群理论让我们明白群体规范、社会互动在强化个体从事越轨行为动机中的重要角色,但它忽视了个体的自主性;成本理论把个体看作是“理性人”,认为考试作弊是个体“利益最大化”选择的结果,但是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同等条件下,有些人选择了作弊,有些人却没有?”“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作弊成本的高低会有不同的感受”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地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成因进行研究,以解决问题,促进教育和社会改革。

注释:

①作弊文化(cheating culture)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大卫?卡拉汉(david callahan)提出的,用来表征美国社会成型的作弊风气。

【参考文献】

[1]司洪昌.大学生作弊现象:一种泛滥全球的文化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7,(07):20-28.

化学利弊论文篇7

1、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阴平阳秘),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

2、为了补偏救弊,为佛教争得更大发展空间,北宋僧人契嵩在融合儒释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他选择以“孝”为突破口,对佛教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力图找到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

4、所有这些替代的组合,构成一个补偏救弊的系统。

5、最后,针对这种大学入学考试方案的不足,本文设想了通过完善本科生转专业制度作为大学统一入学考试的补偏救弊之策。

7、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地补偏救弊,这也是实事求是嘛。

8、苟不自其本页图之,则亦仅能补偏救弊,偷为一时之治而已矣。

11、在教育上,应发挥补偏救弊的功能,对弱势者施予更多的援手。

12、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

14、认真总结,可达到补偏救弊的目地,更有利于我们的工作。

15、我们要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补偏救弊,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

16、我们的研究成果存在很多错误和漏洞,必须及时补偏救弊,否则将前功尽弃。

17、说明协调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

18、我们一定要看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确有补偏救弊之益,但如果认为西方文明已完全丧失了自我更新的机制和能力,身处绝境而有待儒学的拯救,则不免将极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0、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割裂学术之间的传承关系,认识到自己的成绩乃是以前人的成绩为起点,对前人学术补偏救弊的结果,充分肯定了前人的成绩,表现出深刻的朴素历史主义思想。

21、而且,以儒学为传统资源而形成起来的现代人权意识,更会以其独具价值对欧美式的现代人权意识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从而对当今以至未来人类的人权思想与人权事业作出贡献。

22、一代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创辟,彼必具有一番济世救世淑世教世心,而又高赡远瞩,深思密虑,能补偏救弊,推陈出新,发掘出人人心中所蕴藏所要求之一个新局面与新花样。

24、应该说,我国文艺学研究中由价值论倾向向科学论倾向的转换带有某种必然性,就实际情形而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是一种补偏救弊之举。

26、其实,问题不在批评本身,而恰恰在于批评观念的不由自主地改弦易辙,虽然有时是为了补偏救弊,但矫枉过正仍然是当前批评的症结所在。

27、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的立场,任何文化都不应该偏离这样的一种立场,一旦如此,则必然要进行文化上的补偏救弊的工作。

29、中医药膳以此为据,巧妙合理的利用五味之偏性以调整脏腑之偏颇,补偏救弊从而使五脏之间恢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30、同样,他们力图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成就的现代性补偏救弊所立足的智慧资源也明显是源自于中国传统的。

化学利弊论文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126-03

证券投资的效率决定着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而财务舞弊则是影响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风险因素,使证券投资效率大大降低。自证券市场开市以来,财务舞弊就如影随形不曾间断,近年来,国内外频频发生影响力巨大的舞弊案件更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巨大震荡和社会广大公众的强烈不满,这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危机。

一、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一)财务舞弊概念的界定

对于舞弊的定义,美国sas16解释为:“舞弊指故意变造虚假的财务报告。可能是漏列或错误地反映事项与经济业务的结果;篡改、伪造记录或文件;从记录中或文件中删除重要的信息;记录没有实现的交易;蓄意乱用会计原则以及为管理人员、雇员或第三者的利益随意侵吞资产。” 2006年,我国财政部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41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该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在新准则中,对舞弊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舞弊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甚至非法利益而使用欺骗手段的一种故意行为。”

借鉴上述定义,本文所研究的财务舞弊具有违法性、蓄意性和危害性三个方面的特点。

(二)财务舞弊成因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对于财务舞弊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完善成熟的证券市场为国外财务舞弊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下面将国外有代表性的四种主要财务舞弊成因理论阐述如下:

1.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著名的“冰山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从结构和行为方面考察舞弊,海平面上的是结构部分,海平面下的是行为部分。舞弊结构的内容实际上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这是客观存在且容易鉴别的。而舞弊行为的内容则是更主观化、个性化和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该理论强调,在舞弊风险因素中,个性化的行为因素更为危险,必须多加注意。

2.三角理论(三因素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舞弊的产生是由动机、机会和自我合理化三个因素构成,这三种因素相辅相成,缺少了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构成企业舞弊。其中,舞弊者具有舞弊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舞弊者的自我合理化(借口)是指主观上存在的某种态度、性格或价值观念,使得管理层或雇员能够将舞弊行为予以合理化,是舞弊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组织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上的缺陷会给舞弊者提供成功的机会。

3.gone理论(四因素论)

“gone”理论是流传最广的反会计舞弊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会计舞弊由g、o、n、e四个因子组成,分别为greed(贪婪)、opportunity(机会)、need(需要)、exposure(暴露),即舞弊者有贪婪之心且需要钱财时,只要有机会,并不易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进行舞弊,带走被欺骗者的权益。四个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企业舞弊风险的程度。

4.风险因子理论

在gone理论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风险因子理论。该理论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舞弊动因理论,它把舞弊风险因子划分为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两大类别。其中,个别风险因子,主要指道德品质与动机,这是因人而异的,并且存在于一个组织的管理控制范围之外;一般风险因子,主要有进行舞弊行为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可能性以及舞弊被发现后舞弊者可能受罚的程度,这类因素是由组织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因素。当实施舞弊者认为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舞弊就会发生了。

二、理论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分析的启示

(一)理论评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四个理论各具特征,但实质差异不大,没有孰优孰劣的绝对区分,对会计舞弊成因的诠释也并没有质的差别。一方面,其理论框架均从组织(制度)、个体(行为)两个维度建构;另一方面,虽然各自理论中因素内部的细分有所区别,但所包含的基本因素大同小异。具体而言,在组织(制度)维度,主要包括有无预防舞弊的制度、制度是否有效两方面。在个体(行为)维度,主要从行为人的压力(或动机)、道德两因素来构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四个理论观点虽然都基于组织和个体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但是较少涉及对这些舞弊成因进行深层次原因的探究,这是上述观点共同的理论缺陷。本文将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财务舞弊成因深层次探究分析。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国内学者娄权(2004)提出了财务报告舞弊四因子假设,认为当文化、动机、机会和权衡四因子皆备时,财务报告舞弊就会发生。根据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2003)对216家企业总会计师进行的问卷调查,45.24%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假账的根源在于“政府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44.54%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假账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要“业绩”,另有33.61%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假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一些官员要“政绩”。

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催生舞弊

化学利弊论文篇9

【关键词】会计舞弊动因 理论述评

一、观点综述

因会计舞弊从属于舞弊,故国外学者尝试将舞弊动因理论用于分析会计舞弊的动因,进而对甄别会计舞弊形成了有力的规范性理论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和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四个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该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并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第一类因素;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是更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为第二类因素。从结构和行为方面考察舞弊,海平面上的是结构部分(第一类因素),海平面下的是行为部分(第二类因素)。该理论认为,审计人员在考察舞弊问题时,第一类因素一般能较为直观地甄别;而第二类因素因更主观化、个性化及更易被刻意掩饰,需更为谨慎地对待。

2、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

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内部审计之父l.b.sawyer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舞弊的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其后,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创始人w.s.albrecht博士(1995)进一步发展了舞弊学理论,他认为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机会和藉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一般而言,压力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包括经济压力、恶癖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其它压力四种类型。机会是进行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形成舞弊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包括缺乏发现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无知或能力不足,审计制度不健全等。藉口是舞弊者进行舞弊的理由,使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使其行为“合理化”以说服自己;舞弊者常用的藉口包括:法律条文本身含混不清,被人曲解利用;别人都这么做,我不做就是一笔损失;我们只是为了暂时渡过困难时期;凭自己的贡献应获得更多的报酬;我的出发点是为了一个很好的愿望……等等。该理论认为,舞弊三要素缺一不可,形成了互为依存的关系,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舞弊。

3、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

该理论由g.j.bologua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提出,他认为舞弊由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等四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舞弊风险。其中,g(贪婪)和n(需要)与行为人个体有关,o(机会)和e(暴露)则更多与组织环境有关。其理论可形象地表述为:舞弊者既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钱财时,只要有机会,并被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舞弊。在现实情形中,舞弊四因子均有不同的不利影响,而当特定环境中全部因子组合形成重大不利影响时,舞弊行为必会实施。

4、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该理论是g.j.bologua、r.j.lindquist、j.t.wells等人(1993)在gone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舞弊动因理论。他们把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一般风险因子包括舞弊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以及舞弊被发现后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主要由组织或实体来控制;个别风险因子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一般因人而异,且不为组织或实体所控制,多与行为人个体有关。当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并被舞弊者认为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

二、理论评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四个理论各具特征,没有孰优孰劣的绝对区分,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能力也并没有质的差别。它们均以舞弊的形成因素研究出发,试图建立相关理论以解释会计舞弊问题。四个理论建立于不同的阶段,各位学者的观点包含有各自阶段所固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结构特征的影响,兼之有考察视角的细微差别,使其理论看似区分明显。但如果仔细解读,可以发现四个理论不仅实质差异不大,还可体现出一些共性特征。

1、基本从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

在四个理论观点中,虽然其表述差异很大,但基本均从组织和个体(舞弊者)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从组织维度来看,更多地强调其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制度层面;而从个体维度来看,主要是基于个体的行为层面,包括对行为人的压力、道德、动机、态度、价值观等的考察。且在各自理论中,不约而同地更为强调个体(行为)维度的考虑,这可能与相关理论以美国背景为主、且基于其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如经理人市场、独立董事市场、控制权市场等)所提出有关。相对而言,其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制度建构更为合理;在制度约束相对严谨、有效的前提下,舞弊动因可能更多地源于行为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2、理论实质基本一脉相承、因素分类大同小异

一般而言,在特定环境中舞弊的形成包括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因素分类的多维视角导致了理论观点的差异,但在大多数理论中综合决定舞弊风险的因素大致相同。在上述四个理论中,一方面,其理论框架均从组织(制度)、个体(行为)两个维度建构;另一方面,虽然各自理论中因素内部的细分有所区别,但所包含的基本因素大同小异,尤其是三角形理论和风险因子理论的因素近乎一致。可见,其理论实质一脉相承。具体而言,在组织(制度)维度,主要包括有无预防舞弊的制度、制度是否有效和是否能揭示舞弊两方面;在三角形理论、风险因子理论中,增加了舞弊惩罚的要求。通过上述分析,这基本反映了在制度层面从舞弊机会、发现、惩罚等角度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路径。在个体(行为)维度,主要从行为人的压力(或动机)、道德两因素来构建;如果行为人面临压力(压力会催生舞弊动机),且道德抵御能力欠缺,其舞弊实施的可能性很大。

3、存在相同的理论缺陷,缺乏外部因素的考量

从上述分析可知,四个理论观点的研究视角侧重基于组织和个体维度的企业自身分析,较少涉及外部因素的考量。可以说,舞弊行为的实施,既有舞弊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应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这或许是上述观点共同的理论缺陷。国外理论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背景,舍象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公共会计准则对会计舞弊的影响,这对于美国舞弊问题的有效解释并不能高度舍象出其他国家的应有特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上述理论的普适性。

三、简要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企业舞弊以空前的规模在全球蔓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美国、中国、欧洲概不例外,在世纪之交时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灾难。因而,借鉴国外理论以分析我国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社会科学是深深植根于其文化土壤,并反映特定思维模式的一门科学。在借鉴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存在的社会环境特性,并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不宜将其完全照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进行比较评述,可以起到师夷长技、为我所用的效果,为我国舞弊审计的开展提供参考。在我国开展舞弊审计时,它能为职业界提供有益的借鉴。但在借鉴时,尚需注意几个方面。

1、关注理论的适用性

目前,对会计舞弊动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美国,其运用于会计舞弊的动因分析、识别、防范与治理等研究也多以美国背景为主,且相关研究大多基于美国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因此,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推演出的会计舞弊动因理论,也应相应地基于上述背景或前提。而我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尽相同(或可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无疑会影响到相关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对我国会计舞弊动因的诠释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

2、注意法律背景的差异性

上述研究主要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背景,而我国大陆法系的法律背景与上述研究基于英美法系的法律框架背景差异甚大。因而,需特别注意法律背景的差异对其研究结论及运用的影响。并且,四个理论观点均舍象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的影响,实质上是将法律法规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可以说,将相关理论运用于分析不同国家的现实问题,舍象掉正式的法律法规的影响,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3、重视制度环境的差别性

化学利弊论文篇10

【关键词】会计舞弊动因 理论述评

一、观点综述

因会计舞弊从属于舞弊,故国外学者尝试将舞弊动因理论用于分析会计舞弊的动因,进而对甄别会计舞弊形成了有力的规范性理论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和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四个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该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并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第一类因素;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是更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为第二类因素。从结构和行为方面考察舞弊,海平面上的是结构部分(第一类因素),海平面下的是行为部分(第二类因素)。该理论认为,审计人员在考察舞弊问题时,第一类因素一般能较为直观地甄别;而第二类因素因更主观化、个性化及更易被刻意掩饰,需更为谨慎地对待。

2、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

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内部审计之父l.b.sawyer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www.lw881.com他认为舞弊的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其后,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创始人w.s.albrecht博士(1995)进一步发展了舞弊学理论,他认为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机会和藉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一般而言,压力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包括经济压力、恶癖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其它压力四种类型。机会是进行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形成舞弊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包括缺乏发现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无知或能力不足,审计制度不健全等。藉口是舞弊者进行舞弊的理由,使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使其行为“合理化”以说服自己;舞弊者常用的藉口包括:法律条文本身含混不清,被人曲解利用;别人都这么做,我不做就是一笔损失;我们只是为了暂时渡过困难时期;凭自己的贡献应获得更多的报酬;我的出发点是为了一个很好的愿望……等等。该理论认为,舞弊三要素缺一不可,形成了互为依存的关系,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舞弊。

3、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

该理论由g.j.bologua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提出,他认为舞弊由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等四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舞弊风险。其中,g(贪婪)和n(需要)与行为人个体有关,o(机会)和e(暴露)则更多与组织环境有关。其理论可形象地表述为:舞弊者既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钱财时,只要有机会,并被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舞弊。在现实情形中,舞弊四因子均有不同的不利影响,而当特定环境中全部因子组合形成重大不利影响时,舞弊行为必会实施。

4、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该理论是g.j.bologua、r.j.lindquist、j.t.wells等人(1993)在gone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舞弊动因理论。他们把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一般风险因子包括舞弊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以及舞弊被发现后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主要由组织或实体来控制;个别风险因子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一般因人而异,且不为组织或实体所控制,多与行为人个体有关。当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并被舞弊者认为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

二、理论评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四个理论各具特征,没有孰优孰劣的绝对区分,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能力也并没有质的差别。它们均以舞弊的形成因素研究出发,试图建立相关理论以解释会计舞弊问题。四个理论建立于不同的阶段,各位学者的观点包含有各自阶段所固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结构特征的影响,兼之有考察视角的细微差别,使其理论看似区分明显。但如果仔细解读,可以发现四个理论不仅实质差异不大,还可体现出一些共性特征。

1、基本从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

在四个理论观点中,虽然其表述差异很大,但基本均从组织和个体(舞弊者)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从组织维度来看,更多地强调其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制度层面;而从个体维度来看,主要是基于个体的行为层面,包括对行为人的压力、道德、动机、态度、价值观等的考察。且在各自理论中,不约而同地更为强调个体(行为)维度的考虑,这可能与相关理论以美国背景为主、且基于其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如经理人市场、独立董事市场、控制权市场等)所提出有关。相对而言,其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制度建构更为合理;在制度约束相对严谨、有效的前提下,舞弊动因可能更多地源于行为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2、理论实质基本一脉相承、因素分类大同小异

一般而言,在特定环境中舞弊的形成包括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因素分类的多维视角导致了理论观点的差异,但在大多数理论中综合决定舞弊风险的因素大致相同。在上述四个理论中,一方面,其理论框架均从组织(制度)、个体(行为)两个维度建构;另一方面,虽然各自理论中因素内部的细分有所区别,但所包含的基本因素大同小异,尤其是三角形理论和风险因子理论的因素近乎一致。可见,其理论实质一脉相承。具体而言,在组织(制度)维度,主要包括有无预防舞弊的制度、制度是否有效和是否能揭示舞弊两方面;在三角形理论、风险因子理论中,增加了舞弊惩罚的要求。通过上述分析,这基本反映了在制度层面从舞弊机会、发现、惩罚等角度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路径。在个体(行为)维度,主要从行为人的压力(或动机)、道德两因素来构建;如果行为人面临压力(压力会催生舞弊动机),且道德抵御能力欠缺,其舞弊实施的可能性很大。

3、存在相同的理论缺陷,缺乏外部因素的考量

从上述分析可知,四个理论观点的研究视角侧重基于组织和个体维度的企业自身分析,较少涉及外部因素的考量。可以说,舞弊行为的实施,既有舞弊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应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这或许是上述观点共同的理论缺陷。国外理论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背景,舍象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公共会计准则对会计舞弊的影响,这对于美国舞弊问题的有效解释并不能高度舍象出其他国家的应有特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上述理论的普适性。

三、简要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企业舞弊以空前的规模在全球蔓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美国、中国、欧洲概不例外,在世纪之交时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灾难。因而,借鉴国外理论以分析我国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社会科学是深深植根于其文化土壤,并反映特定思维模式的一门科学。在借鉴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存在的社会环境特性,并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不宜将其完全照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进行比较评述,可以起到师夷长技、为我所用的效果,为我国舞弊审计的开展提供参考。在我国开展舞弊审计时,它能为职业界提供有益的借鉴。但在借鉴时,尚需注意几个方面。

1、关注理论的适用性

目前,对会计舞弊动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美国,其运用于会计舞弊的动因分析、识别、防范与治理等研究也多以美国背景为主,且相关研究大多基于美国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因此,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推演出的会计舞弊动因理论,也应相应地基于上述背景或前提。而我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尽相同(或可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无疑会影响到相关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对我国会计舞弊动因的诠释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

2、注意法律背景的差异性

上述研究主要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背景,而我国大陆法系的法律背景与上述研究基于英美法系的法律框架背景差异甚大。因而,需特别注意法律背景的差异对其研究结论及运用的影响。并且,四个理论观点均舍象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的影响,实质上是将法律法规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可以说,将相关理论运用于分析不同国家的现实问题,舍象掉正式的法律法规的影响,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3、重视制度环境的差别性

由于制度环境的不同,我国与美国在舞弊动因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可比性不高。以舞弊动机为例,虽然我国也存在降低政治成本、提高股票价格、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等动机假说,但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而分红计划动机、人竞争动机等假说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充分的基础。同时,我国会计舞弊还存在一些植根于我国具体国情的特殊动机,如上市公司获取上市资格动机、保持或获取配股资格动机、保留“壳”资源动机、利益补偿动机、职务升迁动机等,以及近年出现的国企mbo动机。在分析舞弊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制度环境差别的影响,以探索各国具体国情下的特定答案。

【参考文献】

[1] w. s. albecht, g. w. wernz & t. l. williams 1995. fraud: bring the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m]. new york irwin inc. 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