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论文十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3-03-22 21:49:25 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的版权声明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篇1

知识管理尚无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通常认为,知识管理指个人、组织或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和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资产、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从而促进知识的价值增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合理利用高校内、外部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潜能,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知识产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效管理过程。对于生态安全来说,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结合狭义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安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权、生存权、健康享乐权、必要资源权、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或人文)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工程,它是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以上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的生态安全包括高校的自然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社会生态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即能为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高校自身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科研服务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二、高校生态安全的知识性分析

1.系统性。

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

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

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从该模型可知: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

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

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

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

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六、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篇2

(一)安全教育课程缺乏系统规划目前,通过网络可以搜索到的将安全教育纳入统一规划的有北京市教委、上海市教委、重庆市教委、山西省教委等一批教育部门,2013年9月5日,山西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继续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应急演练全覆盖工作。要将安全教育课设为学生必修考查课,课时总量本科32学时,每学期均需开设4个课时,每学年0.5个学分,共2个学分。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师生进行应急演练,确保演练不漏一所学校、不差一个班级、不少一个学生。〔3〕还有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天津大学、海南大学等很大一批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公选课。但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或学科进行系统规划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并不多,很难见到将安全教育课列为大学生必修课,尤其是将安全教育课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安全教育仍然没有统一的课程设计,据杨耀、张峰对四川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调查,“安全教育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高校仅占调查对象的50%;安全教育计入学分的高校仅占30%”,〔4〕安全教育课仍处在边缘化。

(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高校实施的安全教育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仍停留在一些关于防火、防骗、防盗等基本知识讲解,而风险社会下高校存在的安全问题类型越来越多,如关于国家领土、世界格局、地缘政治、半岛问题、网络安全、非法传销、生命价值、、事件、宗教民族等一系列新型问题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在风险社会下,这些新型问题的应对技能和技巧比传统安全问题更要科学、先进,假如在安全教育课程中没有涉及或涉及很少的话,就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安全教育除了理论教学外,辅助于必要的实践技能训练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仅围绕理论的宣讲,无疑在危险来临时,学生仍然不会逃生自救,那些逃生的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才能确保是正确的、科学的、便于操作的。比如,在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事故中,有4名女大学生死亡,在后期记者采访时,有教师回应称“从小到大的教育中,虽有火灾应急教育,但是流于形式较多,真正实用的信息并没有传达给学生,例如身处类似险情,该如何处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纯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尤其是实践技能训练比较少。比如,在火灾、地震中的逃生技能训练,消防灭火演练,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训练等相对比较薄弱。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但是,在实践中,以“填鸭式”、“宣讲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仍然长期存在。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由于各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时间不长,专门从事安全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较少,甚至有的高校一味的扩大教学规模,对兼职教师没有严格的选拔标准,有的高校随意从安全保卫部门或学生辅导员中抽取,这种业余性的安全教育教师大多缺乏专业的安全教育知识培训,他们对安全教育的知识还停留在一般性的认识,大多数是“现学现卖”,很难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目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师资培训基地,关于安全教育师资培训还较为偏少,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

二、风险社会下的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改进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2013年6月13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使学生了解现代法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高校安全教育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加强科学管理,确保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系统规划安全教育课程在高校中,我们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而针对每个专业都有具体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这是为了确保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大学生清楚在大学期间要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而安全教育课程也应该同此考虑,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调研,针对不同地区的高校实际,制定安全教育指导方案;二是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方案指导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既能保证教学的科学实施,同样也不会脱离实际。由于地域性和办学资源的差异,各高校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二)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要紧跟形势,尤其是要准确把握新时期高校安全面临的新问题,及时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注重对传统安全的宣传,又不能忽视新型安全问题。要及时修订教学资料,对于自编教材的高校,要及时组织编写人员对教材进行修订,确保每年教学中能使用到最新的教材和视频资料。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适应大学生的人群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体验式教学。“采取体验式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身体去亲身经历、体察,可以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5〕开通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用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手段,促进安全教育内容全覆盖。新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电子通讯行业等一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媒体已经被当前大多数90后的大学生青睐,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新媒体的越来越广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81.0%;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6〕丰富的多媒体教学会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有力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是确保安全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坚实保障。高校要结合各自实际,有计划的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专职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抽调学法律专业的教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一批安全类、法学类等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二是建立兼职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同地方公安、国安、消防、卫生等单位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同其他高校的合作,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促进资源共享;三是通过举办专题安全教育师资培训班的形式,不定时的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能力。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格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格局,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家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有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要不断整合现有的资源,比如,高校要加强同公安、消防、卫生、社区等单位的合作,建立安全教育基地,通过警校共育、校际合作、校地合作的模式,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三、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篇3

1、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中的安全教育往往不会男女生分别进行,而是集体上课。女生和男生在心理、身体都体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果不区别对待,往往会遗漏一些潜在的危险,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女大学生的群体劣势尤其体现在工科类的高校中。工科类高校中的女生人数少,但这种“众星捧月”的骄傲只会昙花一现,事实上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在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存在机会不均和性别歧视的两难境地,尤其在女生教育方面,需要高校教育人员摸索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2、安全教育未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高中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的自主生活空间很大,发生意外的几率提高。但高校的安全教育往往是在规定的时间设定相应的课程完成,缺乏实效性。

3、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近几年女生安全教育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但很少像发达国家那样,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或实践项目,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体系中。安全教育应更多的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

4、家长过分呵护,使孩子缺乏安全意识

对高校安全教育思考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据相关报到的案例中显示,很多发生事故的大学生,往往家长都是大包大揽式的教育模式,而缺乏和孩子的沟通,使孩子缺乏应对社会安全隐患的能力。

二、高校女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根据新浪网对广泛报道过的女生侵害事件的分析与调查,总结出最危险几点:其一最危险年龄是20岁左右,大二也是危险的信号之一。其二最危险的地方是校外出租房和校内的宿舍。大部分女生受害的事件发生在校外,相较于校外,校内的环境稍稍安全一些,但女生宿舍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安全。其三最危险的行为是见网友,说分手。男性网友的危险性应该引起女生们的高度警惕。其四最危险的交通工具是黑车。今年8月份的3例女生受害事件原因都因搭黑车而导致恶性后果。其五最需要警惕的人是熟人。梳理的25起女生被侵害案例发现,有15例案件是熟人作案,占案件总数的60%。其六最致命的结果是至死。25起女生被侵害案例发现,28名被侵害的女学生中,死亡的女生有18人。

高校女生安全问题大体可归纳为刑事治安案件,高校安全事故,网络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四大块。然而女生校外意外事故往往是因网络安全以及日常的治安问题引起,很大程度需要我们加强对女生自我安全意识的教育。以下是对女生安全教育提出的几点对策性建议。

1、提高女生安全意识教育和自救能力

女生安全问题中,绝大多数都是安全意识薄弱,容易轻信他人等原因引起。高校要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女生安全教育贯穿于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高校要结合常见的安全事故科学设计演练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女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女生人防技防能力,组织开展女子自卫防身术的培训,使女生在面临危险时候能保持冷静,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安全的网络环境建设

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获取信息的工具。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女生提高网络的甄别能力,帮助她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大力宣传安全、法律等知识。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3、提高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中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和恶性事件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高校中心理问题人员要高于社会的同龄人,而且呈上升趋势。因此,教育教学人员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多参与学生活动,尤其参与到女生的生活学习中,了解她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给予帮助和疏导,降低心理危险因素,提高女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4、女生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

女生安全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女生的群体特点,利用各种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讲授教育。

5、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近些年高校科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依法治校、依法办学。高校应依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构建安全法制,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更好的保障女生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6、发挥学校、家长、社会的合力开展教育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篇4

1.1公安高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认知现状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公安高校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认知现状,笔者于2014年6月在中国刑警学院开展了非传统安全意识网络调查,共156人填写调查问卷。15%的学生认为我国周边威胁因素增多,形势不容乐观。12%的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正在逐渐步强,而高达86%的学生则认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在逐渐减弱。此外,还有83%的学生对我国所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并不关心。因此,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增强非传统安全意识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1.2对公安高校大学生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公安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对非传统安全的认知反映出他们对国内外社会的了解状况,体现出他们解决危机或协助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更强调个体价值等不足。因此,公安高校要针对这些个体因素,积极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安全机器”队伍。

2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公安高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

2.1实现公安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纵深发展

将新媒体技术与公安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相结合,既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为非传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广阔、先进的平台。更重要地是将该技术与现有的信息系统相结合,提供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实现对以往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的根本性跨越。

2.2更新公安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模式

公安院校具有较强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大多通过军事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等少数传统安全课程来获取信息。如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无论从解决问题的数量上,还是在平等沟通的氛围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利用网络新技术制作符合当前形势,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视频、教育网站,把他们通过“微信”和“微博”等新传媒传播出去,拓展了教育形式。

2.3抢占网络和舆论等新传媒非传统安全教育阵地

公安院校宣传部门、团委以及从事非传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密切配合,建立符合公安院校特色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网站,并紧密结合时事开展非传统安全形势政策教育,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对非传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理解。

2.4提高公安院校非传统安全教育水平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 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 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2 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1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2 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1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2 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1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2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3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篇6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品牌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不断加强平安校园文明建设,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环境优美、平安和谐的校园。

工作原则:“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是一项综合工程,推动此项工作所遵循的原则是: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综合治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把平安和谐校园文明建设引向深入。

二、活动创建领导小组

为保障我校“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纪律地确实保证本方案的顺利实施,现成立“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

“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以下设“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工作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各班班主任及全体教师

三、工作职责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平安文明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平安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主管安全德育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德育处、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为成员。

工作小组负责平安文明校园建设的日常工作:

(1)负责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安排落实学生的课外活动;负责学生的文体娱乐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安全文明班级创建评比()活动。

(2)负责校园的绿化、美化,督查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等室内环境建设和安全卫生工作;

(3)全面负责干部、教师的安全管理教育及道德教育。

(4)负责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整顿和安全综治工作。

(5)负责平安文明校园创建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负责督查安全教育理论学习工作。

四、主要内容

(一)注重安全教育管理思想建设

1、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教职工的安全教育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开展讨论。学习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我校实际问题进行。

2、贯彻教育部《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努力采取新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提升我校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和服务工作。

3、注意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把解决学生生活困难问题放在保证学校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实、做好。

4、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安全管理教育工作,配备能力较强、责任意识较高的安全课教师。

(二)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教师中倡导“爱校爱岗、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学生中倡导“爱国守法、敬业勤学、尊师爱校、勤俭自强、文明礼貌”的基本道德规范。

2、建立教师安全教育质量评估的规定或办法。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推行教师联系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家访。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

3、加强学生自我安全教育与自我管理,教育学生明确遵守法律法规安全保障的必须。

4、依法健全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按照学校安全、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加强教师及学生的安全、法纪教育,将安全、法制、国防教育列入校本教材和学生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1、通过各种载体树立学校总体形象,在师生中宣传倡导“文明、自主、博学、创新”的优良校风,制定学校的校徽,倡导学校特色。在学校大门及其他重要场所设置醒目、美观的校训、校风,使之深入人心。

2、加强学校安全宣传文化设施和对外窗口建设和管理,规范校园内安全宣传横幅和展板、报廊、宣传橱窗的管理。

3、坚持开展安全教育系列讲座或学术报告;坚持正确引导、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管理活动。

4、建立和完善学校有关安全、综治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顿和管理,净化校园环境。

(四)紧抓校园环境建设

1、加强学校校容校貌建设,不断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培育和维护现有的绿色资源,使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展示学校安全教育特色和风貌的重要载体。认真做好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工作;清理整顿校园内不文明现象。

2、扎实细致地做好安全防范、隐患排查工作,认真执行学校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强化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强化信息报送制度和重大活动安全责任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坚持安全巡逻制度,做好防火、防盗、防毒、防地震、防事故、防破坏工作;加强校园内车辆和道路文明秩序管理。

3、加强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办公室等校园重点部位的安全设施建设,完善有关的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制度。

(五)注重作风建设

1、从作风、校风、教风、学风入手,抓好作风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安全教育管理的公开化,加大社会群体监督、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达成“安全事关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的共识。

2、严明安全教育管理规定,严肃教风、学风。

五、工作要求

1、各部门应结合各自实际,把安全生产示范校园建设纳入到工作目标。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2、严格安全管理奖罚制度,把安全生产示范校园建设同教职工的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22-03

当前,高校面临多校区办学、管理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等现实情况,校园安全形势愈加复杂,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高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能够有效预防校园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发生。

高校应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有安全行为习惯、有益于社会安全稳定的公民。从全国范围看,高校安全教育发展情况受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影响而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高校将安全教育列入保卫工作范畴,由保卫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零散的和辅的工作,使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受到很大局限。

高校安全教育需要突破的主要问题

结合目前高校安全教育水平较低的客观实际,运用“why what how”的方案解决思路,提出以下问题寻求安全教育的突破。

(一)高校、学生为何忽视安全教育?

在大众教育阶段,高校将全部资源投入到校舍建设、设备购置、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高校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往往采用“亡羊补牢”的做法,学校并没有对安全教育予以更多的投入。这种做法进一步促使高校教育者、管理者把安全教育看作辅助教育或可有可无,主观地认为学生只要保证在校期间不违法、不出事就行。这种意识进一步导致高校忽视安全教育工作。

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忽视了从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这种安全意识的滞后性和固守性成为学生轻视安全教育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家长习惯性地给孩子安排好一切,避免孩子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危机事件,让孩子不自觉地感到身边很安全,安全防范意识很弱。此外,社会转型变革、市场经济发展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以追求金钱为目标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专业课学习尚不能按要求完成,更何谈安全教育。

(二)安全教育的内容、方式有哪些

安全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七大类,安全教育的方式可分为两种。见表1。

(三)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安全教育工作

第一,通过环境熏陶,从校园环境、宣传媒体和校园文化三个方面开展。校园配置完好的安全设施、有针对性的各类安全提示;设立安全教育宣传栏,用时下流行的语体宣传安全知识。设立校园安全微薄、微信账号;在校园内开展各类以安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现场。

第二,设立学生治安保卫组织,参与校园安全管理、义务巡逻、处理矛盾纠纷等工作。通过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第三,武警、公安、消防机关进校园开展安全教育。大多数学生对于身着制服的武警、公安、消防人员持有一定的敬畏心和崇拜感,对于进入校园的军车、警车、消防车保持一定的关注。利用这个特点,通过安全机关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到安全教育工作中。

高校安全教育机制创新

(一)思路创新——转变安全教育“无用论”观念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教育目标更加功利化,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也趋向实用化。一些领导者、管理者普遍简单地认为抓好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即可。即使学校再重视安全教育,安全问题、安全事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安全教育“无用论”的观点现在有一定的市场,造成一些高校不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而实际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安全工作虽不是中心工作,却能影响中心工作”的道理,彻底改变安全教育“无用论”的观念,加大安全教育人、财、物投入,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预防功能。

安全教育“无用论”的观念极易导致安全教育形式化的做法。一些高校仅仅在形式上、口号上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却没有设置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基本接受不到安全教育。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应树立大安全观,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筑好安全防火墙,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倡导全体师生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养成良好安全习惯,形成安全观念,建立“以人为本、预防在先”的安全思想,使安全准则深入人心。

(二)制度创新——推进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从严管理,落实责任,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领导、组织协调安全教育工作。要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的人、谁教育”的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安全教育工作责任到人,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关心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引入社会保险机制,强调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主体性和自律性,减少学校、学生的后顾之忧。尝试建立学生自律协议,在自律协议中写清学生不能参与或涉及的风险项目,告之可能发生的后果。建立安全教育教研机构,制定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与其他公共学科同安排、同布置、同考核、同评比。建立安全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纳入部门工作考核目标。

(三)内容创新——不断开拓安全教育新内容

高校具有广泛的开放式和社会性的特征,使得来自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信息、心理、财产、自然、国防等方面的原因都能给大学生带来安全事件。近年来,非法组织渗透、网络交友伤害、电信诈骗、心理疾病杀人、就业伤害等事件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在设置安全教育内容时,必须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考虑,教育内容既要专又要广。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在传授传统安全知识的同时,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与要求,不断拓展和延伸学生安全教育新内容。当前,以网络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为主要发案点的安全问题是安全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沟通的便捷性使得利用网络空间表达诉求,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犯罪的事件将愈加突出。

(四)方式创新——构建立体安全教育模式

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1)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依托消防、公安部门训练营地建立学生安全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安全预案实战演练,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2)加强校内实战演练。学校定期举办疏散演习、灭火演练等单项或综合应急演练活动,提升学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建立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团队 学生组织是带动学生自发参与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应组建以维护校园安全、人身财产安全防范为主要宗旨的学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安全教育与管理实务。通过参加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了解安全工作的性质,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责任感。同时,通过他们带动宿舍成员、班级成员,营造出群体学生关心安全、时刻警惕的安全防范特质。

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 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要节点前后的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毕业前夕、开学或放假前后、小长假、社会重大安全事件时期等时间段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二是重点部位的教育。教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及大型活动场所人员密集,易发事故和各类案件。三是重点人员的教育。对有身体疾病、心理障碍、性格孤僻、纪律观念差的学生,教育他们调整心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防止因心理问题造成伤害。

阶段性的侧重教育 为弥补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淡薄的缺陷,高校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每一阶段的安全教育工作。大一阶段时,重点在于法律常识及安全知识的学习掌握,要对新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知识培训,逐步增加大学新生的安全知识面,减少因无知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大二、大三阶段时,重点在于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安全知识的运用能力。大四毕业阶段,重点在于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引导毕业生以健康良好的心态步入社会。

(五)平台创新——创造安全教育新平台

有数据显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比例已达99.8%。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把网络建设成安全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

网络教育课程 高校可将安全教育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传至校园网,学生可根据个人时间安排随时学习,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有选择地学习。这种图文并茂的教育方式将会明显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以网络为载体的其他沟通方式 目前,qq、微信、微博、校讯通、移动飞信等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备受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利用这些沟通工具,可以及时给学生传授安全知识、通报安全信息。作为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传输方式,以网络为载体的通讯方式将会成为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径。

(六)文化创新——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高校在制定安全教育规划时,要从制度、硬件、软件等多层面考虑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把安全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中,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营造全校性的安全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安全文化的宣传,把各种安全知识、规章制度转化为每个师生员工头脑中的安全观念,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能重视安全、关心安全、践行安全。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以特殊意义的节日为契机,组织发动全校师生,举办以安全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创造出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浓厚氛围。同时,引导学生把安全教育与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安全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七)模式创新——建立安全教育良性运转模型

为理顺安全教育工作思路,增强师生参与安全教育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预防作用和社会传递功能,实现安全教育的良性运转,提出安全教育良性运转模型,见图1。

参考文献:

[1]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谷月娟.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08.

[3]张海清.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探微[j].高校教育研究,2008(17).

[4]张继延,潘道广.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5]罗松涛.大学生安全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0(2).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短板”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15-0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新的考验。从自然层面来看,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各种避险、逃生手段必须成为健康成长的必备手段。从社会层面看,随着社会分化日渐加剧,各种不良思潮不断影响,社会治安环境不容乐观,加之扩招后的高校早已不是封闭的象牙塔了,不但受社会环境影响,而且一些学生自身的素质出现滑坡现象,必须通过安全教育进行警示和提升,警钟长鸣,让每一位高校学生成为与其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的合格人才。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短板”研究的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角度而言,高校是培养合格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最高学府。安全教育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学会预防手段,实施安全行为,确保身心健康,将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从而“防患于未然”、“安居乐业”,是我们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增强整个社会和谐、平安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而言,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占社会人口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大学生毕业生很快就会为人父母,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如果能消除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短板”,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质量和后续影响力,使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成为懂安全、讲安全的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并通过他们来教育、宣传、影响亲朋好友和周边人群,整个国家的安定、和谐就有了基础性(中间层)的保证。

二、昆明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短板”现象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将这一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多方位的安全教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件大学生由于对安全的疏忽,导致受到伤害甚至失去宝贵生命的典型案例,告诫我们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短板”。而对比国际国内安全教育,昆明地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笔者通过对云南省在昆的几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短板”问题在经费投入、调查研究、教育团队、教育内容等方面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经

费投入不足的“短板”问题在我国,据笔者多方了解,目前没有对学校安全教育经费投入的一个官方比例要求,从昆明地区各高校经费投入来看,多数没有专项经费,而是混杂在其他经费中,数字参差不齐,但总量都较低,就事论事,无系统性和持续性。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昆明16所高校均无安全教育经费硬性规定,多为随机和靠部门协调争取,无长期规划;偶有专项安全教育经费,如禁毒教育专项经费、预防艾滋病教育专项经费,也是数量极少,断断续续。从理论研究看,目前关于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经费问题的资料甚少,尤其是缺乏具体的数字。从经费保障的角度来看,以昆明各高校为例,高校安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安全教育处于应景和应急状况,各高校的教育经费使用都是结合各学校的特点而定,没有专门的经费保障。

(二)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缺乏安全教育的专业人员或团队

昆明市各高校目前的安全教育工作主要依赖各级公安机关和消防部门以及极少数高校安保人员完成,临时性极为突出、针对性不强,缺乏明确的人员保障。一是从高校安全教育的教师构成结构来看,昆明16所高校很少有学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保障力量,各高校均无安全教育专业教师硬性规定,多为保社区民警、社区消防工作人员和学校保卫人员担任。二是从保卫工作人员的能力来看,根据昆明16所高校所收集的数据显示,许多从事高校保卫工作的老师均身兼数职,且并非专业出身,在处理一些高校突发事件时力不从心或能力有限,学校对工作人员无系统校园安全知识学习,无长期教学规划,很多日常工作的开展多靠保卫工作人员自身的积累,存在阶段性和应景性教学为主导的现象。

(三)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缺乏安全教育的专项科研力量

根据笔者的调查,昆明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缺乏专项科研力量,许多工作人员学历、职称较低,且保卫工作繁杂、危险,很多从事保卫工作的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相关的科研工作中,专项科研工作开展的较为单薄,科研成果总体数量少、质量。目前,高校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科研的一大热点,但纵观论文所涉及的思考和解决办法,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较好地开展。

(四)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涵盖的内容单调、狭窄

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多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自然灾害等几个基础的方面,而对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如情感教育、性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等等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众所周知,大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且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缓冲带,部分学生逐渐与社会有不定程度的接触,加之大学生身体、心理发展都处在敏感时期,很容易在情感教育、性教育等方面发生迷失,而学校在这一块的教育工作多表现在开展讲座、个案谈话,存在“短板”现象。

(五)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缺乏,还没有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昆明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即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与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有隔离感,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讲安全,师生共关注”的良好校园氛围;另一方面,高校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有限的安全教育学生还学而不用,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不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安全隐患不会落在自己身上。

三、加强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短板建设的对策

首先,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转变观念,建立相应的高校安全教育管理体制。一方面,昆明各高校应改变对传统“安全教育”的认识,加大对安全教育的投入,制定安全教育的长期规划。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问题,必须通过不断的呼吁和争取获取支持。另一方面,各高校应设立相应的安全教育管理体制,诸如各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统揽全局,从机制建设、人员配备、经费管理等方面着手。其次,昆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应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教育主管部门应自上而下制定一个安全教育生均比例,对经费不充裕的学校给予适当补充,将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做实、做细,切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同时学校对安全教育工作要有专项基金,夯实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二是要加强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昆明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人员的队伍建设,强化知识、技能、素质培训,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尽可能地提高安全教育工作人员的薪酬、奖金,要与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有相同的待遇,并积极为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为其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安全教育工作中安心从教,乐于从教,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带头在校园安全问题研究上下功夫,重视安全教育教材建设,着力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教材的编写、设计校园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安排校园安全教育的授课时间,真正将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可以学到更多的安全知识。第三,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平台推动教育成果。一是昆明各高校要积极搭建网络互动教育平台。在大数据、互联网 成为教育全新媒介的新形势下,丰富、灵活、趣味、广泛、开放性的多媒体、互联网已成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能够为全面、深入、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qq的互动、广泛、即时性,搭建师生交流平台,运用全新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对其进行安全教育。二是昆明各高校要努力拓宽安全信息接收渠道,提高安全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好专题片、教学课件、案例选编等参考资料,将情感教育、性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等新的内容列入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三是要重视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安全教育。让每一位新入校的同学都深深地懂得,只有切实保证生命的安全,才能走好今后人生的每一步;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 建立健全高校校园安全教育体系,将安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材、学分等每一个环节,“达摩克利斯剑高悬”,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和谐平安的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燕峰.高校急救课缺位暴露防灾减灾教育短板.中国青年报

[2]王智新,冯时林.论大学生法制教育.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3]罗晴,董波.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初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7)

[4]王智新.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绍兴文理学院

[5]范正生,孙明杰.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6]王有洪,甘海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10(4)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陕西高校、大学生、安全风险教育

安全问题是目前发生在我国高校的常见重要问题,实施安全风险教育对于在校学生尤其重要。国内研究者对此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基本上都是从安全风险教育的定义、内容、国家政策、学校对策等宏观方面入手来研究,大部分也是分析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很少有研究者从高校学生实际掌握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教育途径和教育现状这些微观实际的层面进行研究。从安全风险教育的内容来说,李晓明“论高校学生的安全风险教育”的观点认为应该包括: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心理安全风险教育、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消防安全风险教育、交通安全风险教育、规章制度教育。杨绪霞,薛刚认为,高等安全风险教育包括国家安全风险教育、人身财产安全防范教育、网络安全风险教育、消防安全风险教育、交通安全风险教育和心理安全风险教育。二者都将安全风险教育的内容划分的更细更全面。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总的说来,高校安全风险教育定义和内容的研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这些研究主要认为高校安全风险教育是针对在校大学生,为了确保在校大学生生活环境、心理环境等方面安全而运用一些教育方法和途径来实现的教育措施。建议主要针对安全风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提出。

研究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西安石油大学学生为主体,同时还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走访有关专家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认真设计调查问卷。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在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资料室、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通过计算机检索查阅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相关的论文,并对所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参阅了国内外有关社区及社区体育的著作与论文,为全面、系统地研究陕西省高校开展安全风险教育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

2.2问卷调查法

调查在西安石油大学内主要是采用宿舍为单位的整群抽样,在其他高校采取随机抽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 150=200份,有效问卷190份,样本中男女比例相当,

2.3数理统计法。

运用计算机excel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结果分析

1.消防安全意识现状

45%的大学生在学生宿舍使用过大功率电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出,主要集中在热水壶、电饭锅、吹风机三大常用电器;60%的大学生不会使用消防栓或灭火器等消防器材;32%的大学生很少或不留意公寓楼、教学楼的安全通道以及“安全出口”等安全标志;25%的学生不完全知道所在公寓楼、教学楼的安全通道,如表1-1所示。高校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大学生一般4~8个人一个宿舍,在这样使用大功率电器而又缺乏消防安全常识,不留意安全通道具置的情况下,万一发生火灾,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

2.财产安全意识现状

25%的大学生离开寝室(如去其他宿舍)而寝室无人时,会有意识的锁上宿舍门;40%的学生发生过至少一次校园失窃事件;50%的大学生曾经在离开座位时把手机等贵重物品放在桌上,如表1-2所示。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阅历浅,以及自身财产意识淡薄;以至于诈骗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实现单纯、富有同情心对其进行诈骗。还有个别学生被骗到非法传销组织,进而发生了学生骗学生、学生骗亲朋好友的连锁现象。说明大学生还需进一步了解安全常识,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3.人身安全意识现状

30%的大学生不了解遇到自然灾害时的逃生方法;45%的大学生有可能会和陌生异性单独见面;60%的大学生表示在遇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时肯定会选择报警;50%单独外出时,通常会告知家人或朋友您的行踪;60%的学生认为晚归宿舍会有危险,但是有人陪同的话,安全感会更多一些,如表1-3所示。说明大学生对自身安全不能采取完全可行的应急措施。

4 卫生安全意识现状

65%的同学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肯定会服从学校安排,说明学校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还需对学生进一步做说服教育工作;40%的同学在购买食品时肯定会注意生产日期;50%的同学基本上不关注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表1-4所示。

通过指导学生社会调查环节进行实地调查时亦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反映学校食堂管理存在问题,部分人会随便吃路边摊,个体商贩有些饮食卫生难以达标,容易引起食物中毒,这都应当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

5 交通安全意识现状

65%的大学生经常搭乘摩托车或“黑”出租等无经营执照车辆,尤其是西安石油大学的学生们,由于要往返两个校区,要经常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在享受交通便利的时候,应该时时小心,保护自己。40%的大学生认为交通安全主要依靠行人的自觉性,30%大学生看见别人闯红灯,也就“随大流”了,如表1-5所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这样的侥幸思想:法不治众。希望大学生们进一步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减少城市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6.高校开展安全防卫课程现状分析

开设安全风险教育方面课程的学校50%;开设了自卫防身课程的学校50%;发生过歹徒抢劫等暴力事件的学校占50%,参加过类似安全防卫演练的学校占83%;被调研的所有高校对开设自卫防身课程必要性的认识都比较明确,达到100%,如表1-6所示。这说明了陕西高校对安全风险教育的认识是有的,但行动是相当的薄弱,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结论与对策

陕西高校大学生的总体安全风险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对安全意识的调查中,当代大学生除了日常生活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较强之外,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及交通安全方面的意识都较薄弱知识方面的欠缺是导致安全意识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存在的侥幸心理是降低安全意识的另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安全风险教育和自卫防身课程在陕西省高校还属于起步阶段。安全风险教育在大学生课堂上并没有得到重视。以往只是由家长或学校老师在口头上嘱咐式的安全提醒,或认为真正遭遇灾难或天灾的机遇很少。因此,导致安全风险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显得比较薄弱。所以近几年陕西高校的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有些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陕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教育作为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前,还是有必要为大学生补上这重要一课。

对策和建议:

1.普及知识,分析案例,增强安全意识

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必须首先普及安全知识。以各高校应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律为依据,以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步入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涉及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安全防范知识方面的教育。[9]同时应注重安全风险教育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案例短片,贯穿到教学中,使安全知识在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教学氛围展开,这样会吸引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安全风险教育效果。

2.参与教学实践,提高防范技能

如果将安全风险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将安全逃生课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制,安全逃生课以防灾预警和人身防卫为主要内容,采用案例教学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并把在突发事件中如何自救作为该课程学习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这种引导学生安全需求,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3.形成安全风险教育训练体系

安全风险教育训练体系应该是以自卫防身理论与实践为基础,以防范对象为前提,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大胆创新的精神,集水上、火灾、野外、中毒、酗酒等的遇险求生急救,事先犯罪预防,临场脱身,解脱、摔法、擒拿、跆拳道、空手道、合气道、散打、拳击等格斗技术为一体,融入特有的自卫防身思想和学术体系,使其成为既适合遇险救生、日常自卫,事先犯罪预防等,又适合于休生养性、强身健体的多元化体系。

4.在高校广泛开展安全风险教育课程

安全风险教育与自卫防身将时刻提醒学生对生命的护卫。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如何防范暴力犯罪及对付犯罪,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应用他们所学的技能于他们一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保证他们生命、财产及家庭的安全。实践证明,安全风险教育、自卫防身课程紧跟了科技高速发展的快节奏时代,紧跟当前加强安全风险教育、打造平安校园的形势,迎合了大学生身心需求。[7]凭着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理念,在高校开展安全风险教育、自卫防身课程教学改革是有效的、可行的,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雷福民,权德庆.体育统计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2010,02

[2]张锐.安全风险教育与自卫防身[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03:27-38

[3]郭凤安.大学生安全风险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0,06:15-17

[4]罗进强,朱建国,理阳阳.大学生安全风险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05:12-15

[5]王东敏,张锐.大学体育教育基础之上的安全风险教育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2期,2013,3:249~251

[6]杨得志.高校安全风险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07:05-06

[7]周水平,万江文,郭安平等.大学生安全风险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9卷,第4期,2010,12:148-149

[8]王能武.高校安全风险教育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77-79

[9]宋江浩.当前高校学生安全风险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南华工商学院考试周刊,2007,34:76-77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篇10

十年来,国内关于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概念、制度建设、开展的方式与途径、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原因以及改善的建议措施等方面。已有研究表现出视角多元、内容集中的特点,但也存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统一,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元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单一,实证研究不足,研究内容不全面、不具体,研究主体单一,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需要注重基本概念的统一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研究内容的全面化。

[关键词]

中小学;安全教育;研究述评

近年来,随着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安全事故不断出现,中小学生意外伤亡人数增加,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因此,研究与探索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他们提出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见解,丰富了国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充分地了解当前国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更好地指导后续的相关研究。

一、十年来国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研究概述

以“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为关键词,使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2005年到2016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共183篇。通过对国内主要教育学学术期刊、各级师范大学学报载入的论文以及国内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阅读分析,本文对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做如下概述。第一,从研究时间上来看,国内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专门化研究时间还不是很长。新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同时中小学校园内外不断发生各类安全事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遂逐渐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对校园安全教育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2005年,国内外200多位学者、政府官员和各非政府组织代表在上海出席了第五届“为了孩子”国际论坛,共同讨论“儿童安全与社会责任”。2007年2月7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及2008年汶川发生的大地震,引发了教育界对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的高度重视,国内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第二,从研究的主体来看,教育管理人员、一线老师、警察以及消防部门的工作人员等成为此项研究的主力。近年来,在个别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也可看到对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例如作为教育管理者的竹溪县教育局王世鹏、甘新东在论文《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中提出了“安全教育要常规化、序列化、活动化、社会化”[1];一线教师李小文从班主任的视角,发表了《浅谈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金磊发表了《“国际减灾日”主题对我国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的启示》等。总体来看,对该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比较专业、长期坚持的研究团队,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人员参与此项研究的人数仍然较少。第三,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进行了研究。有的从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减灾防灾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角度进行研究。如宋洋、王雪松开展的题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和中学生在过马路和乘车行为上表现较差[2]。也有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的现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改善安全教育的措施等角度开展研究的。如有学者发表了《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论文,探讨了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3]。还有学者从寄宿生安全教育、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等角度出发展开的研究。如陶海对寄宿生的安全教育进行了研究,提出要把安全教育及管理落在实处[4]。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进行研究使该主题更加丰富、广泛,有利于我们更广泛地了解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现状。

二、十年来国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透视

(一)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概念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国内还没有统一界定。欧文姬将学校安全教育概括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文化程度、社会经验、学业安排、日常生活、生活环境等),对其在安全意识、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分阶段进行的培养和训练[5]。蔡之青等人从安全教育目标的视角出发认为学校安全教育包括三个维度的目标:第一个维度的目标是领会安全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安全问题上建立起“是”与“非”、“可”与“否”的概念,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认识安全知识与技能;第二个维度的目标是掌握知识构建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与方法,也就是在操作层面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个维度是培养正确的安全思想观念,理性支配自身行为,这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6]。刘畅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中小学安全教育旨在加强中小学学生对周围环境中潜在危险的认识,增强防范与处理事故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其预见性和保护技能,减少意外伤害发生,提高生命质量[7]。尽管学者们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界定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教育者和学校管理者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特点,增进他们对潜在危险的认识,养成他们应对潜在危险的技能、习惯和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等是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所在。

(二)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制度建设研究

孙盼想在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制度建设进行分析时发现: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科学的规范制度,导致安全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主要表现有:学校缺少安全教育的专门负责人;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要求开展安全教育,相关政策、法规成为一纸空文;学校缺少有效的安全管理评估检查机制[8]。曹海永则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内容不安全,不具有超前预见性和现实可行性;二是制度执行只要结果,使安全教育陷入了“堵截多、引导少,灌输多、启发少,训练多、体验少”的死胡同;三是制度检查走过场,致使学校疏于防范、教师疏于护导、学生疏于应对,发生安全事故成了“偶然中的必然”[9]。此外,还有学者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建设应该怎样做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如王霞提出以下五种制度在学校安全教育制度体系中非常重要:强化政府及各级领导责任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经费的制度;对组织实施安全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的制度;安全教育与学校课程整合的制度;建立安全教育合作网络的制度[10]。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建设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忽略了这一环节,一所学校的安全教育就无法做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让我们认识到国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为完善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相关制度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开展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方式与途径的研究

王玉政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主题班会,此外还有专题教育、学科渗透和以活动、实践为形式的安全教育实践课。同时,中小学进行安全教育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班会课、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还有校长和政教主任、德育主任进行的讲话上[11]。易丹的研究表明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安全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专门式和渗透式两种。就专门式而言,一般表现在《安全与健康》、《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这三门课程中,时间大部分集中在15分钟以内。就渗透式而言,学校一般会在安全事故多发期间、过节放假前或开学后以及在升旗仪式上进行口头的安全教育。此外还会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渗透安全教育最成功的科目是体育课和语文课。同时也会利用营造安全氛围、通过小黑板及信息栏等介绍安全知识的方法渗透,但是大多数学校对这几种方法利用得不好,对学生也没有产生影响[12]。此外,也有研究表明食品卫生安全、防溺水安全、交通安全构成了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则相对薄弱,网络安全、性安全和自然灾害的安全则根本没有涉及[13]。还有研究表明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多是流于形式,往往在事故发生后才进行被动的安全教育,在平时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安排和详细的教学计划,也没有具体、确定的课时安排[14]。方式与途径对教育教学效果有关键性的影响,如果方式不正确或者途径不科学,那么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国内学者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实施方式和途径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改进与完善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法与途径,从而提高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质量。

(四)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编写了相关的教材、读本,也创建了专门网站并上传了大量的安全教育资源。可以说十年来国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周定平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学校重管理轻教育,安全教育仅仅被理解为安全管理;二是安全教育难以得到家庭及社会的支持,造成“5 2=0”的结果(学校五天的“正面教育”,加上双休日两天的“负面教育”,其教育的效果就是零);三是安全教育没有突出安全特色,如时间不足、资源匮乏,而且实际演练少;四是安全教育大多是应景之用,只局限于纪念日和一两次的活动[15]。王玉政则认为当前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存在形式化突出,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安全教育资源不足,安全教育工作者缺乏以及安全教育的教材使用随意,安全教育时间难以保证[16]等问题。欧文姬也认为目前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存在课程安排无视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等特点,难以调动中小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安全教育过度,“关起门”办学、“封闭式”管理成为很多学校规避责任和风险的一种方式[17]等弊端。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学生家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生在放假期间的安全教育也属于学校及教师,并且学校承担对学生安全的无限责任[18]。这让“安全教育”变为“安全负责”,给学校安全教育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同时也导致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安全教育的疏忽,这不利于学校安全教育的正常发展。除此之外,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还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前的中小学生很少接触手机、网络,学生大都处于一个相对闭塞、稳定和安全的环境里,而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学生中已经很常见。网络上散布的各种不良信息、网络诈骗等对中小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应对这个新环境的方法策略却跟不上,所以这也是威胁中小学生身心安全的重要组成方面[19]。以上这些研究揭示了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改善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有利于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者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效果。

(五)改善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对策与措施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改善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对策与措施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是比较大的,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涉及到了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易丹从整体上对如何改善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进行分析,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建议: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安全教育观;二是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三是丰富和规范校园安全教育教学内容,把握中小学生特点,结合时代要求;四是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注重实践操练;五是为校园安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缩小地区差异,创建校本课程;六是做好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的保障工作,加强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20]。李开勇和冯维则认为改善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现状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要开展灵活、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实践,对学生进行实地演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逃生技能;此外,还要注意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21]。牧兰还提出要使学校安全教育常规化、方式灵活多样化、系统化;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以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合力的对策[22]。也有学者从某个具体的问题出发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杜德栎从师资问题切入,提出目前要提高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要充分发挥好职后的培训与职前的师范教育两个基本途径的作用。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教师公共安全教育素质缺失的现状,必须从教师素质培养的源头着手,在师范教育课程中加入学校公共安全教育课程,把它作为教师的公共必修课程[23]。高敬霞、许志青提出要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加大青少年安全教育知识学习,提高其安全素质。因为网络教育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并且有利于资源共享[24]。张伯邑提出应该将电脑游戏应用于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中,因为电脑游戏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学习环境的交互式、沉浸式的环境,学生能在自己的操作和及时的反馈帮助下练习,有效地接受安全教育[25]。以上这些研究范围广、内容宽、视角多,是改善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效果的重要参照。当然,在这些研究中涉及网络安全教育、信息安全教育和性安全教育的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就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而言,这些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很有必要的。

三、十年来国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十年来国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

纵观十年来国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出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研究视角多元。从搜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出,十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展开了研究。有的学者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强调在中小学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学者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制度建设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有的学者从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切入,调查了当前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改善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措施;还有学者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角度着手,就开展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方式、途径提出了新的对策。多元的研究视角,丰富了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对推动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二是研究内容集中。十年来,虽然国内学者就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所做的研究角度多元,但是内容则相对集中。在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有相当比例的研究集中在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现状的研究,指向的是当前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与改善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与对策有关。这对我们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改进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升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十年来国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够统一。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概念的界定我国还没有一个比较清晰、权威的界定,这就导致在研究中出现“名同实异”的现象。从现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一些学者研究的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是交通安全教育;一些学者研究的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是食品安全教育;还有一些学者研究的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是防灾减灾安全教育。此外,由于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概念内涵与外延的不统一,学者们在研究时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同。我们认为这不利于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相关研究的开展,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加大对其的关注力度。第二,缺乏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元研究。十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做了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现状的调查,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改善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措施的探讨上。但就“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是什么,它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它的内容应该包括什么,它的研究范式应该是什么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有些内容甚至还未曾涉足。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元研究对规范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促进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的发展,提高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的质量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这方面的缺失,导致我国学者在开展研究时概念不统一,内容不一致,范围差距大,不利于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发展。第三,研究方法单一,实证研究相对不足。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十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研究是经验、说理之谈,是学者的个人分析,且内容相近、观点相似,主观性较强。实证研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硕士论文,其他研究主体几乎很少有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关于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强,就改善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措施的研究而言,其缺少很强的针对性。第四,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和具体。首先,目前中小学生处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大都开始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对其开展信息安全教育以及网络安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然而,国内学者关于“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几乎未涉及到信息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这些内容。长久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性安全教育也是缺失的,这导致很多问题,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发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开展性安全教育,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推行或推行的不够理想。我们认为性安全教育作为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对其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完整。其次,现有研究不够具体和深入,集中表现在对改善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措施研究上。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多是宏观层次上的强调,并没有有效说明具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等问题,致使所提对策不具有实践操作性。第五,研究主体单一,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主体多是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交警或消防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稳定专业的研究团队,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的相关研究人员参与到此项研究中来的寥寥无几。就研究成果发表情况来看,发表在权威及核心期刊上的成果也很少,这从侧面说明国内在此领域研究的成果质量还有待提高。

四、国内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研究展望

第一,廓清基本概念。研究者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概念的不同理解会使所讨论的问题简单化或者复杂化,也易于造成理论表述和研究主题的模糊不清,影响研究的有效开展。因此,今后的相关研究首先要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含义做出更为深入的分析,以保证相关研究能够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对话。第二,研究方法多样化。今后研究者要突破当前以文本分析、经验说理为主的方法,多做实证研究,创新研究方法。要克服过去单调化、简单化的倾向,使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整体的抽象分析层面,更要走进教育现场,深入教师、学生的教育生活情境中了解其复杂性与真实性。这样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其研究质量才会提高,研究的可信度才会增强。第三,研究主体多元化。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等研究者的参与,使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研究现实性和实践性更高,是此项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的参与可以规范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相关概念,夯实理论基础,从而使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更好地开展。因此,今后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人员应该参与到此项研究中来。只有研究主体的多元参与,才能从多视角、多层面对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进行研究,才能真实、准确地揭示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改善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对策。第四,研究内容全面化。今后要拓宽研究范围,将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所涉及到的内容全部纳入到此项研究中来,推进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更全面地发展。要关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目前几乎未涉足的信息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性安全教育等给予充分的重视,弥补相关研究的空白,从而推动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的充实。这有利于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全面化,有利于中小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安全知识。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关注,以全面推动我国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的发展。

作者:王等等 薛瑞英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王世鹏,甘新东.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j].河北教育,2006(4):24.

[2]宋洋,王雪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155-161.

[3][21]李开勇,冯维.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86-87.

[4]陶海.寄宿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4(14):122.

[5][17]欧文姬.应试教育归因下学校安全教育的异化[j].小学德育,2010(6):9-11.

[6]蔡之青,陶渊博,徐培全.安全教育三维设计的基本架构[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7):107.

[7]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8][13][14]孙盼想.江西省潘阳县s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

[9]曹海永.莫让制度管理成为安全教育的软肋[j].教学与管理,2010(5):6-7.

[10]王霞.学校安全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j].教育与教学究,2010(11):19-21.

[11][16]王玉政.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与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2][20]易丹.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校园安全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15]周定平.关于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2):24-25.

[18]顾世如.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3(5):16-18.

[19]史鹏霜,麻稳炎.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3(17):229.

[22]牧兰.内蒙古农村中小学校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巴彦淖尔地区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3]杜德栎.安全教育素质是教师必备的素质[j].教学与管理,2011(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