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十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3-05-04 13:12:20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设计;师生交往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乏针对性、形式化倾向、简单化倾向、重心理咨询,轻心理辅导、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等几方面的问题[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所采取或运用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许多甚至是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可信度低,不适合我国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有些学校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形式上课,“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这种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冷淡,效果不好。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辅导为内容,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由具有一定心理学素养的教育工作者设计和组织的专门课程。

心理教育是否需要课程化,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反对课程化论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在实践上不能保证其实施的效果,课程化比较适宜于解决知识范畴的问题,但学生心理上还有情绪、行为等多种问题,不全是能够通过上课来解决的。也有学者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应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融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因此,应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本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上有所保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实施设计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必然的趋势,当然,也不完全否定其他学者的看法,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学校心理咨询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持有的是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心理的建构过程也是其自我不断生成的过程,自我的生成又不断促进其心理建构[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有:课程设计必须将学科、学生及社会三方面整合起来,课程设计必须以活动为基础,课程设计必须重视学生的整体参与,课程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课程设计必须凸显和谐信赖的师生关系,课程设计必须将情感贯穿始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步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单元设计、完善设计并评估。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以师生交往为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一种交往过程,只有当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可以信赖尊敬,可以交流思想并能获得帮助的朋友时,他们才会敞开胸怀向教师吐露真情。反之,学生一旦不认可教师,就会导致心理隔阂,引起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闭锁心理,此时,教师的所有努力,即便是最好的教学内容配以最理想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师生双方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建立一种和谐信赖的师生关系便至关重要。

(一)目标设置

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课程内容

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对于交往态度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分为如下水平,水平一是对交往对象具有较好的接纳,接纳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主要特点及话语方式;水平二是对交往对象以及交往活动感兴趣,乐于关注、善于体会;水平三是内化对交往对象以及交往活动的价值判断,体会与教师交往对促进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价值,形成对师生沟通的积极取向;水平四是建立对交往对象以及交往活动的积极价值观念,形成积极面对人际冲突的态度。

(三)单元设计

1.了解学生的需要。此环节就是了解师生交往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等找出一般性需要,如对老师的惧怕心理、老师的误解等,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或谈话等发现本校、本班学生或某些特殊学生群体,由于处在特殊环境中或遇到特殊事件的冲击或压力而产生的解除困境、度过危机的需要,如对某个老师的特殊看法、学校的整体氛围。

2.确定单元主题。根据调查和充分的学情分析,确定最符合的单元主题。如:走进我的老师、和老师沟通等。

3.确定单元目标。①教学目标陈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使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③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全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4.确定单元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关于师生交往主题一般1-2个单元即可。

5.确定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心理测量法、学生自陈法、联想活动法、演讲法、游戏法、辩论法、专题讨论法等等。针对师生交往这个主题,理解和沟通很重要,因此可选取体验式为主的角色扮演法、辩论法等,让学生通过体验有认识上的体会,从情感上转变,更能达到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更好的交流,使教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

6.拟定活动程序。在拟定活动程序时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近到远、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要符合逻辑规律,即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循序渐进,做到既完整又系统。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所需的用品、资料都要准备好。

(四)评估与完善

评估反馈是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完成一个方案后要进行评估并且反复进行修改和完善。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2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职业岗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任何课程都是依托这两者而设置的。社区康复专业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亚健康理疗保健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具有康复治疗能力、康复资源协调能力、心理康复能力的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亚健康保健员、心理康复员,能够在各级社区卫生康复中心、社会理疗保健机构和康复企业、残联等社会团体从事康复治疗与康复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假肢矫形器的制作等康复治疗技能,具备在康复医疗点、综合医院康复科、社区医疗服务康复点、各级疗养院、保健康复机构等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健康促进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以上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无论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还是康复治疗师,他们面对的的服务对象是老人、残障儿童、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是为人服务,所以要了解其心理特征,掌握心理交流技巧,另外自身也应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社区康复专业在对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描述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治疗专业对毕业生“业务素质”的描述为“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的运用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从事卫生工作;具有独立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以此做为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附合康复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强调对人的整体性研究,并把深入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全面阐述心理因素在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论述社会环境与人的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等重大课题,从而使医学能够更全面的阐明人类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本质,更深刻地揭示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科学原则,为人们提供更为宽阔的医学观、疾病观和健康观,以及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所以,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贯穿于医学的其它学科之中。《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把心理学与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医疗卫生实践中,研究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强调运用心理诊断和治疗等技术为临床服务,从而进一步改进疾病的防治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医学心理学》课程目标与任务为:使学生树立心身相关的观点,形成对人的整体认识,能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医学发展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医学心理学有关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等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掌握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常见心身疾病;掌握心理应激的基本理论和中介机制;掌握常见临床心理评估的基本方法;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掌握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森田疗法、催眠疗法等;掌握医患关系模式和病人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当前医学需要的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能适当运用医学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于临床实践中。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过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在选择时要考虑职业能力需要,并以课程目标分析为前提。将康复专业毕业后的岗位(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等)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然后找出其所需知识与技能,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知识时应考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突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特点,知识遵守“必须、够用”原则。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标准主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等部分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将要达到的水平,课程能力标准要求细化为知识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能力单元与学时分配、教学任务描述,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又细化为能力测试的方法与手段与课程成绩评价办法等。

1.课程能力标准要求

(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

(2)职业能力学生会使用心理相关技术,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会简单使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为病患进行心理调适与辅导,促进病患生理康复。

(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很好地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道德高尚,有耐心、爱心、同情心。

2.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该课程包括五个能力单元的学习,能力单元一为掌握医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力单元二为掌握心理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前者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医学心理概述,包括知晓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关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从而知晓医学心理学建立的根源所在;掌握医学心理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认理论等,共用6学时。后者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人的基本心理,如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规律;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与处理方法,共用14学时;能力单元三为掌握医学心理相关操作知识,是让学生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实施原则及学会使用常用的心理量表,掌握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心理评估;初步了解心理干预方法,共用16学时;能力单元四为掌握医患关系,是让学生掌握医患交往技巧,拥有协调医患关系的能力,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访谈技术;掌握医患关系的特点与应对;掌握病人心理特点及应对,共用12学时;能力单元五掌握临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是让学生知晓心身疾病概念及对临床疾病防治的意义,掌握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掌握简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心身问题特点与调适方法;掌握健康心理问题;掌握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因其后续课程中设计有《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因此,该部分仅用了较少的12学时。在进行教学任务描述时,每个能力单元包括项目标、学时、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实作技能、教师注意事项、学习资源等。

3.学习者能力测试方法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该课程改变以往仅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测试方法,具体而言,即该课程依旧采用百分制,学生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 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两项之和算总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不同能力单元测试中表现。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课程,易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x学时 y学时”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在校内上x学时课程,在行业锻炼y学时,即组织学生定期到实训基地临岗见习、实习,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用到实践,让学习更贴近社会所需。

2.教学方法与手段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选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团体游戏、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以赛促学、知识竞赛、网上工作室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即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自信,一举多得。在教学手段上,可选用ppt、视频、录像等。

3.师资配备师资配备在培养优秀学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配备的教师应具备心理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三十周岁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及临床工作经验。4.实训条件建立校内建立心理实训室,内设心理测试软件、音乐治疗仪、生物反馈仪等,另外,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寻找相应场所,实现“x y”循环学习。另可利用节假日带学生走进社区,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概述

不同于以往的注重课堂教学的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更注重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塑造学生的心理技能及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活动训练的开展,使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自主的感悟、深切的体会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模式研究

2.1明确的树立活动单元的目标及内容。首先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确定活动的实施对象。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学习需求、学习环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活动课内容。在明确了具体内容后,我们应确定一个体现活动特色、提纲挈领的名称主题,注意不要将个人情感、政治立场反应于主题中,力图用中性的描述、通俗易懂的思想紧扣主题活动的核心,避免专业性过强词语的运用。当然,中性的描述并不代表题目的枯燥,我们应运用创新的思维、新颖别致的思路注意引人入胜的主题确立,充分的发挥想象的空间,注重兴趣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热爱活动的积极性。接着我们应根据确立的活动主题制定相应的课程辅导策略及方法,要注重主题与目标的有效配合,内容与方法的严谨、协调,活动方法与形式的充分适应。

2.2活动课的准备工作。活动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应包括活动的时间、场地的安排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同时学生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及广泛积极的心理动员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信任之行”需要准备眼罩及障碍物等活动材料,活动方式可以是分组的、集体的,地点的选择则必须是平整、活动范围较为充分的场地。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充分的重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优势,创新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功能化软件进行心理场景的布置、演示、模拟及录制等准备工作。为了避免学生参与活动的紧张情绪我们应开展必要的活动课前辅导及动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做好活动前身心上的双重准备。

2.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过程设计。通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要由课程导入、内容展开、推进高潮直至结束等环节组成,从活动的层面讲具体分为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及结束活动三部分。

2.3.1热身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通过学生之间信任的建立、团队的合作上升到心灵层面的沟通过程,只有建立在了解、和谐、健康、安全、放松、自由氛围基础上的活动课程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敞开心扉、主动参与、热切交流,圆满的完成活动课程。因此科学有效的课前热身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整个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们可以用激情生动、富于变化、富于感召力的语言进行开场动员,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通过设置简单的互助游戏活动使大家在互相配合、互相协作中调动活动的兴趣,如站成一列依次互相为对方拍背。当然热身活动的时间不应太长,点到为止即可。例如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可先让每位学生主动发言,说出对自己身体中最满意的一个部分,通过学生自主的介绍,自信的描述,同学们的热烈观察引入自信的教育课题。

2.3.2主题活动即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主体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应重点的围绕活动课的主题和目标进行设计及实施,包括活动的展开、推进与高潮。

其中设计环节包括具体的流程设计、形式设计、方法选择、多媒体手段运用、活动时间安排等。活动、体验、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基本要素,我们应围绕课程的目标及内容,并严格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设计,运用感知、参与、体验、内化的方式逐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连续性。对于活动形式的选取我们应本着开放、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特性,进行与活动主题相适应、相切合的具体形式。包括游戏式、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式、讨论式、实践式等。针对多样的活动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方法也是生动多变的。例如游戏活动可通过学生互相配合、互相竞争、努力探索的游戏模式开展教育活动,角色扮演法可通过一定的情景剧、小品使学生身临其境的通过角色的扮演体会当事者的心理变化、体会多重人格特征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可让学生通过角色的互换、集体的配合表演体会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小组讨论法则较为简单可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自由分组讨论、固定人数讨论及持不同观点自由辩论等。

对于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要合理的评估课程环节的设计时间,注重重点的突出及不必要环节的省略,从而防止课堂教学环节头重脚轻、课堂节奏松紧不一现象的发生。

2.3.3结束活动。结束活动的教学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精髓的归纳与总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收获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外活动的延伸,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

3.结语。总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模式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应充分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求设立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活动环节,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力、创造力、总结力的塑造强化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牢固树立他们拼搏的意识、自主创新的精神,从而使中学生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质勇于开创他们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鑫鑫.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j].中小学校外教育,2009:34-35.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4

宋尽贤(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理事长)

伴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开始认真学习和讨论。在我们这次讨论之前,我想先谈谈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程改革,这样有利于我们学习理解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一、应该关注哪个学段的课程标准

首先,大学不需要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是由大学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公体不需要,是由大学生的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体育专业也不需要,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应各有特色。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高中也不应该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再次,对于学前教育,现阶段不可能有,将来也没有必要。

最后,只有义务教育阶段需要、也必须有(我国、现阶段)课程标准,而且是国家标准。2001制订课标实验稿,把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放在一起,很多人都不同意。

二、义务教育阶段为什么必须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1.义务教育是一代人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塑造合格公民的奠基工程。中央七号文件指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2.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几十年来,从“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亿计这里是指接受义务教育的全体学生。

3.由“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通过“和平发展”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要求我们更要重视义务教育――强制教育阶段。一代人和个体、国家前途与家庭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三、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健康

1.“三维健康”“四维健康”的实现是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课程的总目标,努力实现由学科特点决定的各门课程任务与科学分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的任务主要是增强学生身体健康。

2.人体生理学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健康。

四、深化课程改革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

1.实现地方管理为主。

2.课程教学与阳光体育有机结合――学校课程计划。

“阳光体育的内涵与实质是新时期一个引领学生走向健康的系统工程”;“阳光体育”不是“零起步”,是对“过去的总结和深化”;校内、校外一切体育活动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阳光体育”则是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的新的质的要求和向往。

3.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遵循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规律。

5.探索制定小学、初中体育课程各项目的教学要求和标准。

耿培新(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艺术分社社长)

去年底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事情。如何看待2011年版课程标准?首先应该弄清楚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课程标准是个什么性质。不明确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就很难把它定位好,定位不好在贯彻落实的时候就容易走样,因为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牵扯到如何执行,如何操作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明确课程标准的性质。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定教科书”。在《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义务教育工作”,又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根据法律的规定,教育部依法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组织、管理、实施,学校据此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由此看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一件依法制定的带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和审定教材、进行教学组织管理、开展教学活动和衡量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

为什么说课程标准是带有法规性的指导性文件,这要搞清楚什么叫标准。1988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标准化法》规定,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效果,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的使用规则、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的文件。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其中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标准具有法律属性,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手段强制执行的标准。而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调节自愿采用的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任何单位均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违反了推荐性标准也不构成法律责任。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不是推荐性的标准,而是事关二亿多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法律属性,是教育部依法制定、带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保障全体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

弄清楚了《课程标准》的性质,我们怎样理解它的指导性呢?指导是“指点引导”的意思。是不是说国家城乡差距很大,用大统一模式解决不了各地、各校实际存在的复杂问题?用这个理由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指点引导的推荐的标准是不合适的。如果这样理解《课程标准》的性质,任何学校和教师就都有权决定是否采用国家指点引导的《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我想怎么执行就怎么执行,出了问题我也可以不负责任。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经常听说因为体育课出了一点意外伤害事故,学校领导、上级教育部门甚至家长、媒体都要问你上体育课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教师不按照《课程标准》、不按照国家依法审定通过的体育教材上体育课,学生受伤是属于意外伤害事故还是责任事故就很难判断,上了法庭底气也不足,因为你上课没有执行教育部依法制定、带有法规性质的《课程标准》。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方针,也是要通过各级教育行政或教研部门、校长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督导检查体育教学。因此,简单地说《课程标准》是指导性的文件,在法理上很不充分。如果我们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是教育部依法制定、带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保障全体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贯彻执行起来就不是随意的,而是创造性地、努力贯彻执行,在保证全体中小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不平衡等差异,发展好的地区和学校可以提高标准,发展还不太好的地区和学校要经过努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教育部颁发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汲取了课程改革十年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理解了《课程标准》的性质。课程性质部分在2001年版的基础上明确了“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这句关键的话,而且用了“四个强调”,即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强调课程的健身性、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指出了“用什么内容和方法达到什么目标”。我为什么提出要理清《课程标准》的性质,不能认为《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各地参照文件精神做就可以了,十年课改实践证明,最大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的泛化,老师头疼的也是这个问题,不知道如何选内容。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根据十年课改实践充实了课程内容,使地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制订《课程实施计划》,教师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和上体育课就有了抓手。2011版《课程标准》在规定性方面大大加强了。但如果和《教学大纲》相比,规定性不如《教学大纲》。近些年有一种说法,认为《教学大纲》是大一统、规定过死,要求全国都一个样。这是一种不够客观的说法。实际上“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一直是建国以来制定课程内容的重要原则,到1993年版和2000年版的《教学大纲》,小学必修内容是70%,选修内容是30%,高中必修内容是50%,选修内容是50%的,而且必修内容里面又有必选、任选、限制性选修。这样做就是为了保证国家对中小学生在体育方面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规定出几个最基本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各地和学校有很大的空间选择适合本地或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构建和指导体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是值得肯定的。现在,我们修改2001年版《课程标准》仍然需要肯定它的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找出它的不足,充实、完善、继承、改革、创新、发展。这次修订课程内容在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与冰雪类、武术类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类这六大类内容,要求各地和学校都要执行,而具体在田径类的跑跳投中教什么内容等等,给地方和学校以很大的选择空间。这体现了国家规定与各地选择的指导性与灵活性,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是适合国情的选择。

我理解《课程标准》不是推荐性的标准,是教育部依法制定、带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性文件,带有一定强制性,是国家保障全体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但是它和三级课程管理不矛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组织、管理、实施,学校据此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负责实施课程。《课程标准》为各地和学校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既规定了目标、内容,也提出了实施建议。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课程改革方案一经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因此,各地各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好《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就成为学习贯穿《课程标准》的基础环节,而唱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内涵这部重头戏,是贯彻《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

赖天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如何理解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总的来说我认为是要弄清楚,2011年版较之2001年实验版作了哪些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领会,以求对新课程标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件

我完全同意耿培新先生的观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一种法规性的文件。它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性质有所不同,《指导纲要》是一种指导性的文件,较之《课程标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为,基础教育较之高等教育共性大于个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学校教育与体育方针、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它是国家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课程标准》各地各校都必须贯彻执行,它是我们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组织教学与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依据。也许有些地方或学校,暂时受到课程资源的制约,一时还难以完全贯彻执行《课程标准》,但这并不能改变《课程标准》的性质,而是要求他们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贯彻执行《课程标准》。

其次,应当了解制订与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社会背景

了解制订与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社会背景,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认识与理解《课程标准》。我认为如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世界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素养的现实情况;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发;

5.十年来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积累的经验与发现的问题。

第三,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了哪些重要修改?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比实验稿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1.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完善

修订稿对课程的性质增加了两句话。一句是:“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这句话很重要,它是课程本质属性的主要体现,说明体育课程到底要学什么,它与文化课程的区别是什么。另一句是:把原来“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改为“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句话也非常重要,它揭示了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体育课程与其他体育现象的根本区别。

在课程性质中,还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四个特性,即“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与综合性”。这对我们深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保证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健康深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课程理念的论述更加全面了

例如:对课程理念(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补充了:“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这种补充对克服体育教学中兴趣至上的片面性是有重要意义的;又如对课程理念(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中明确指出“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而不是只强调地区与个体差异,而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不顾。

3.加强了对课程实施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对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教材的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都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建议,加强了对课程实施的指导性。

此外,附录1对制定《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也提出了具体的更便于操作的要求;附录2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供的案例,对基层体育教师如何科学整合学习目标与处理好知识技能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也有很好的启示。

总之,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比实验稿更加完善了,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并不是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就十全十美了,仍然也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规定性就显得有些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而我们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努力,但体育与健康课程到底要让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核心内容,仍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由《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来加以解决。又如,多元学习评价理论在评定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时如何运用等,也都有待于在今后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作深入的探讨。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刚刚颁布,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学习,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不一定完全正确,主要是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

“11版新课标”终于颁布了,它将是指导我们进行新课改的最高指导文件,也是具有法规性的文件。今后我们怎么学习、领会并执行它呢?我认为,首先要知道“11版新课标”和过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均称“实验版课标”)在编写的初衷上有了哪些新变化。我想先谈谈过去“实验版课标”遗留下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在前一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中大家普遍反映的几个热点。

第一,文件的性质

第八次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而不是延用了几十年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名称来称呼国家的教学文件,这本身就带来了基层教师对这个文件性质理解的难度。在新课改刚开始时,每个人都在想这个“课程标准”和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有哪些本质的不同,这个疑问分散了许多改革的精力。如果按字面理解,“课程标准”是标准,是一个有准度的到达点,实际上是体育的基础学力要发展到哪儿,教知识教到哪儿,教运动技术教到哪儿,发展学生身体发展到哪儿,培养学生的心智、意志品质、道德情操到哪儿的到达点的问题。这个到达点应该是由一个状态描述来表达的,最好是由一个可以用量化的操作性状态描述来准确定义出来的,这应该是我们用“课程标准”这个名称的本意和初衷。而“体育教学大纲”,从字面理解则更多的是一个内容的体系,是教学的基本内容的体系,它指向的不是到达点,而是达成终点所必须有的内容。其实两者是异曲同工的:“体育教学大纲”是看到了目标后,用目标来反推到内容;“课程标准”是想说“无论是什么内容,我们都必须到达这里!”从“体育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应该就是“更瞄准了体育课程的最后到达点”,同时也隐含了体育教学内容将有更大的弹性,并通过这个弹性来适应中国这样一个地域比较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现状。但是,从此产生了具有连锁性质的课程基本问题:即(1)课程标准制订出来了,那么内容的体系要不要确立?(2)如果在国家层面不宜确定内容,那么需不需要在省的层面予以确立?(3)如果在省的层面也不宜确立,那么要不要在更小的地区确立内容体系?过去几年,我们似乎在这方面思考很不充分,因此前一阶段的改革是“课程标准只是在努力设计到达点而放弃对内容体系的设计”,而且目标体系设计得也很庞大而粗糙。当然,一个目标体系能否设计得好依赖科学研究的基础,依赖于时间的积累,依赖于各学者经验之间的磨合,更依赖于与教学实践的互动,对原课程标准的问题,我在此不多加讨论,只是想说要达到编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标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

第二,“实验版新课标”混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关系的问题

“实验版课标”里有一个很怪异的用语,就是所谓的“内容标准”,这个词很让人费解,估计是由不良翻译而来(这次“11版新课标”终于在最后阶段给改掉了,改成了“课程内容”)。“内容标准”到底是内容,还是标准?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的区别在哪里?这是“实验版课标”的表述体例乃至文件性质让人难以读懂的根源(现在“11版新课标”依然是“内容标准”的体例,问题依然存在),目标、内容和标准依然混淆在一起。比如,“学生应该达到……”既像是描述着“要达到的状态”,也像是一个要求,其中有的又有内容,目标混着要求,要求带着内容,内容映着目标,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费解的体例,引起基层教师在理解内容、目标和要求各方面的混乱。

第三,体育教学目标在明显的泛化

有人统计“实验版新课标”有240多个“学生应该达到”,每个都可以理解为目标,这就造成了体育教学目标的明显泛化,而体育教学目标的泛化又使得运动技术学习和身体锻炼这样的核心目标被大幅度地虚化和淡化了。

第四,“实验版新课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的完全放弃和回避

“实验版新课标”把目标、内容、标准混在一起,加上把所谓的三维健康的东西不加筛选地引入课程的目标,使得“实验版新课标”都是在描述目标,而在体育课中我们应该教什么运动技术、教多少运动技术、提高哪些方面的身体素质、教会学生哪些锻炼身体的方法等等指导和建议被压缩为“较好地掌握1-2项田径技术”这种几乎没有任何指导性的短句。可以说国家教学指导文件完全放弃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更不用说规定性了。

第五,“实验版新课标”对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以及体育课程功能的局限性缺乏冷静的分析,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体育课程主要要完成什么任务、能完成什么任务、不能完成什么任务、不应完成什么任务等都缺乏思考。结果体育的主要目标被庞大的、奢望的、想当然的目标体系所淹没,好像体育课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应该做,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冷静的。

第六,教学要求的某些偏颇

在“实验版新课标”中似乎更强调了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自主性的关注,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但却对同样重要的教育性、规定性、强制性、基础性、基本性、磨练性等却明显地予以忽视和淡化。

第七,具体教学方法的概念模糊

“实验版新课标”在匆忙中,随着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也提出许多新的教法概念,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并明显有用“新的学习方式”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意向。其实,“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根本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新的学习方式只有概念,而新的学习方式如何,应用在班级授课的体育教学中,其步骤和操作方法如何应该说几乎没有解说,偶尔有些也多有错误。“实验版新课标”还提出了“主题教学”,过度强调了“情景教学法”,这些都在过去的体育课改实践中发生了问题。

第八,评价的问题

由于“实验版新课标”放弃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因此没有具体教学内容的“实验版新课标”中也就没有了制定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由于没办法像过去那样编订对体育课学生学习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所以过去体育课考核方法和评分方案被一次性地全部放弃了,于是“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具体方法和定量标准成为了笼而统之的“课程评价”的理念和要求。

综上所述,“实验版新课标”文本本身有着不少问题。当然,体育课改的问题不全都是由文本的问题所引起的,许多问题是对文本的不正确理解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误导所引起的。但是,再修订“实验版新课标”时,还是应该先盯住文本本身的问题加以纠正和完善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纠正并没有进行得很彻底,为了顾全大局,也不得不放弃了对有些不足的纠正。这次“11版新课标”在文本方面的改进简单说有如下几点:

第一,课程的性质和文件,这次明确地提出了各省要编订《地方的体育与健康实施方案》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而且,对其中的内容做出了相当明确的规定,这一点对过去的课程标准文件的缺陷进行了一点弥补。以前提出过,但是就一句话,但现在是明确地提出了建议,但是还是建议,其实不应该是建议,应该是备案。

第二,将“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过去的“实验版新课标”一直有内容和目标混淆的逻辑缺陷。过去的课标主体部分一直叫做“内容标准”,让人不得要领,修订过程中多次有专家提出修改,但有专家一直在坚守,此次直到最后专家评审时才做了最终的改变,这就比原来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只改这四个字还是没什么用,因为体例还不是“课程内容”的体例和内容,如果,在当时修订的时候就予以改正,估计“11版新课标”的体例也就变了。比如“运动参与”就不是课程内容了,这是有进步但更有遗憾的地方。

第三,目标的精炼。目标的泛化是“实验版新课标”的明显缺陷。在这次的“11版新课标”中,在目标压缩和提炼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也为体育老师在目标理解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也具体了很多。

第四,教学内容的指导比过去具体多了,但实际上这些内容还是建议性的,但是比过去的内容指导要清晰。

第五,对体育课程主要功能局限性在课程的描述中做了强调,“体育与健康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健康知识、技能、方法为主要内容”,这个描述很重要,能纠正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的错误思想。

第六,在教学指导方面的描述更加科学。“11版新课标”在强调学生主动性、创新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基础性和规定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提倡也更加稳妥,去掉对“主题性教学”“情境教学”的不恰当的强调,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也更加符合实际。这些实际上都是在把过去一些不准确的说法和不确切的理论加以纠正的结果。

第七,体育教学评价方面。“11版新课标”更多地强调了要对运动技能、体能进行评价,这个要求明显地加强了。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和不具体,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层面,对具体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还是一个粗略的,或者叫以一个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思路,还不是方法的层面,实操性和指导性都很差,在这一方面,遗憾很多。

吴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

今天我是第一次看到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正式出版文本。初步浏览,发现这次修订版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总的看法,有课标从高空向地面降落的感觉,课标开始“食人间烟火”了。实验版课标,过于强调“顶天”,远离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实际;这次的课标有“立地”的明显迹象,从“好高骛远”变得比较“脚踏实地”。

初步浏览,第一反应,感觉有新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面:

第一个方面是目标与内容的一致化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有课标目标体系繁杂、不可操作的情况,一是使得目标表述简约了,删繁就简;二是将目标和内容结合起来,将目标转化为可以评价、可以观察的内容,目标和内容结合紧密。

课程的编制,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逻辑,一般地,有所谓目标为本、概念为本、内容为本。根据体育教学现实和体育学科的特点,现在这种目标和内容趋于一致的处理方法符合实际。

第二个方面是领域的划分集约化

正如本人强烈建议的一样,2011年的课程标准,将原来实验版课标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领域合并为一个领域,尽管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似乎不符合逻辑,但是,这种改变符合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更符合教学的实际。有时候,刻板的所谓科学性将遭遇不可操作性的挑战。事实上,在体育教学实际中,一项教学内容的实施,很难区分是促进了学生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更遑论是促进了心理健康还是社会适应。这是需要研究的事。对于一线的体育教师而言,最好的做法是课程设计者提供平衡营养的“菜谱”,教师开好“饭馆”“做好饭”让学生吃下去。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增减。

第三个方面是评价方法的清晰化

与实验版课标相比,评价的修订显然是下了比较大的功夫。总体上感觉是,2011年版的课标向可执行、可操作性前进了一大步。一是评什么清晰了,二是评的方法简单了。

实验版课标的评价设计,出发点很好、很理想、很科学,但是实践性不够,与繁琐的目标体系呼应,设计的评价体系、方法实在是过于复杂。尽管还是强调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似乎没有多少改变,但是,“评价要点”的设定,特别是“评价方法举例”的设计,增强2011年版课标实用性。

以上是对2011年版课标的直觉感受,是好的方面,下面谈的是对课标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的认识。

实践证明,任何标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同时,随着教育和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以“可执行”这个尺度来衡量2011版的课标,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实验版课标的不足之处,是提出“目标引领”和目标虚无,与此前的《大纲》比,跨越太大,使得教学内容“空心化”,广大体育教师感觉“一脚踏空”,无所适从。现在内容回归,但是内容的逻辑性如何?还看不出来。

第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确定,仍然感觉距离科学界定和学生实际都有距离。比如,社会适应的核心内容“个性”“社会”等就没有涉及。

第三,评价还是不能满足需要。首先,课标没有一个整体的课程评价标准,评价要借助《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等等。其次,技能的评价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操作的程度,也没有给出思路。再次,有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评价更是隔空打牛。

总之,2011年版的课标,距离现实和今后发展趋势,无论是在学理基础和现实基础方面都还有改进、提高的地方。当然,这种提高是要建立在研究水平的提高上面。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副研究员)

作为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者来讲,我看到了新版本课标还真的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下面我着重谈一谈学习后的心得和未能理解的几个方面:

第一,对具体文本内容的理解

当然,难以面面俱到,我主要谈谈看到和感受到的几个关键点。

一是从十个“动词”看要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课改要求新课程干什么?《课标》前言的引言部分明确且连续用十个关键的动词包括“准照”“强调”“突出”“构建”“重视”“注重”“引导”“增强”“培养”“促进”等,高度概括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要求和方略。一线教师看到这些应该都能够明确课改方向和要求。

二是从三个“主要”看定位。有人或许会问,体育课名称由过去的“体育”变成了“体育与健康”,作为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定位它?新《课标》在前言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提出了三个“主要”,即“主要手段”“主要内容”“主要目标”。明确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对比来看,实验稿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就弱了点。如实验稿中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二者比较后发现,新《课标》的表述很简洁明了,更利于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

三是从“五”变“四”消困惑。实验版课改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五大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部分人错误地将这五个领域完全孤立来看,结果导致了有些人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采用死搬硬套的方式从五个方面来设定,而且,当设定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时候发现两者似乎很难分开。而新版课程标准果断地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合二为一,由原来的五大领域,变成了四个学习方面。由此,难以区分的困惑也就自然消除了。不可忽视的是,新版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四是从重“学生”到重“学法”变观念。通过比较两个版本的《课标》发现,单从四个方面所表述的课程基本理念上可以看出,2011版《课标》从课程基本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成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实验版表述中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提法,使部分教师偏面夸大了对其的重视程度,走向了极端。如出现过将学生看成上帝,教师看作导购员的说法;还出现过只表扬不批评的极端现象。修订稿中英明地将这一表述改为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看似一句简单的表述,实际上既隐含着观念的转变,也表明了“学会学习”才是学习型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教育。

第二,未能理解的内容

对于前一阶段课改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目标的问题争论较多,困惑也较大,包括我作为一个专门热衷于研究体育教学的工作者而言,也同样存在对实验稿中关于目标的困惑,尤其是对名称如此繁琐、种类繁杂的目标该如何厘清;一线教师应该如何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宽度和深度该如何把握等问题一直未能搞清楚。欣喜的是,新版《课标》在学习目标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依然还存在一定的疑虑。或许是目标问题的解决过难?还是我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这里也谈一谈我的未能深入理解的方面吧。

首先,我未能理解的是关于目标表述的完整性问题。新版《课标》就目标问题做了重要的变更,无论从表述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感觉有点遗憾,部分目标的表述更像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而非目标。如课程目标部分第7页中运动技能的目标的第一条是“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如果将其作为目标的话,还应该有未表达出来的内容,也就是说,作为目标表述的话,是不是还不够完整?因为,仅仅说“学习什么什么”缺少程度之分,学到什么程度,学习它是干什么的?都不十分清楚。因此,只将“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就作为一项目标,是不是还有待改进?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5

一、技巧项目的锻炼价值

1.增加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激情,而技巧类项目又具有其特有的技巧性和趣味性,技巧类项目对小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2.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技巧项目的开展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柔韧性,不仅塑造良好的体形与身体姿态,也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掌握和应用基本技巧项目的知识和运动技能。

3.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通过技巧动作的学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怕困难面对挫折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以及团结合作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在运动中逐步建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

1.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依据。依据是选择教学内容的根本理由,是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课程总目标而论,技巧项目内容选择的依据应是“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而在当前的条件下,则主要依托于:(1)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其所在阶段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技巧类项目;(2)学生能知晓足够的、可满足体育锻炼和观赏需要的技巧知识原理;(3)学生在身体各发展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身体具有较好的体能和适应性;(4)学生通过技巧项目的学习可以充分体验到运动的意义和乐趣,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

2.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指导与要求,结合小学生不同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如下表:

三、技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认真研读领会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中技巧项目指导的思想与要求。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全国教材专家在理论研究和汇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代替基层教师选出较好的教学内容”,那么这些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相对比较接近教学实际的,应多研读领会。

2.在《体育与健康标准》指导下,依据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删减和补充。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地方和学校的情况对“被建议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判断和筛选。如,可以因为没有合适的器材而删掉山羊分腿腾越,也可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集体舞教材而只选用个人舞蹈动作进行教学等。但是,删减必须是有据可依的,一般是因为教材条件和器材条件的原因而否定,而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或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而拒绝所建议的内容。体育教师在完成了删减之后,还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当然,这个补充也应是根据“建议内容背后的思想与要求”来进行的。比如可以在集体舞教材加入街舞、排舞、拉拉操等。当然,内容的难度要符合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校现状。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6

【关键词】体育基础 意志品质 体育道德 心理健康 小组练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39-01

1.分层制定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心理特点,可是教师往往由于对学生们的差异性关注不多,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评价中,以统一尺度去判定学生的情况,对不同学生的达成度很难做出正确、客观的判定,这不利于学生情感上的积极发展。所以,我认为可以按照差异性学生的分层理论来进行制定和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三大类:a类为体育基础好,非智力因素好;b类为体育基础好,非智力因素差;c类为体育基础差,非智力因素差。

以耐久跑教学为例,在耐久跑教学设计中,安排两种练习队形,一是分组练习,每组6人,进行迂回跑;二是设计3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或者按照操场跑道分为1、4、8跑道)依据学生能力差异选择相应的圆(或跑道)进行练习,具体制定策略见表1。

c类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肯定优秀的同学,形成积极心态 道德是体育课独特的育人价值,通过分层,明确各水平的学生该做出的素养表现,而不是笼统、模糊的表述。

2.巧妙转化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制定模糊、笼统的特点,通常是以一句话概括性的话来表述要达到的目标,难以以一个客观的量化标准加以评判,如果用“通过学习加强了合作意识”,这句话就太宽泛了,怎么样才为判定学生有合作意识,在课堂中什么样的表现才为实现目标,却未作具体表述,导致难以评价。但是,若将其转化为具体练习中的表现,如“在练习中,能够帮助、鼓励同伴完成小组练习,并能给同伴语言、手势提示”,可观测性就立刻显现了。因此,在制定该学习目标时,可稍作转化,将其转化为学生具体的行为和心态表现,就变得具体实在了,详见表2。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量化的较少,更多的体现出抽象、概括性的特点,因此应该细化分解,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测量性。为此,可在各项练习中将大目标加以分解,将其合理地分配在每一项阶段练习中,使每一项练习都具有针对性的目的,最终,各个小目标的实现累加起来就是对大目标的有效突破。针对四项不同阶段的练习,应作具体安排,详见表3。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7

一、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学目标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重、难点 2.练字:练钢笔字,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练毛笔字,写正楷。

3.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练默读,默读重在练习速度和理解大意。

5.习浏览,练阅读速度和信息查阅能力

6.习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学习仿写。

7.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会用标点符号(如冒号、引号)。

8.习作养成整洁、规范的书写习惯,可开展限时作文及专门书写速度训练。

9.简单的读书笔记,学会写内容梗概。

10.书信格式,学会写书信

11.用普通话交谈;学会倾听、请教,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12.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3.会转述,能生动的讲述故事。

四、教学措施与方法

1.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语文,用语文的人,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关注的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让生养成会学习爱学习的习惯,这学期将继续关注以下良好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能够自学课文的习惯。特别是精读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己抓住重难点,学会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句的表达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以及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4)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爱写作也愿意写作。

(5)继续加强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其它学科、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古诗诵读和优美词句的积累,推广看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4.辅优补差活动

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那些优生,也要注意帮助后进生,缩小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使全班同学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5.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1)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强调真情实感的再现,给予写作技巧的指点,指导参与各种作文比赛。

(2)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多下工夫,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杂书”,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3)在指导写字和朗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和书写水平。五、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12---14课时

第二单元:10---13课时

第三单元:12---14课时

第四单元:12---15课时

第五单元:10---13课时

第六单元:10---14课时

第七单元:12---14课时

第八单元:11---13课时

班级工作

一、班级工作重点及目标班级教育工作

重点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进行热爱班级的教育、团结同学的教育,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工作:

1、继续抓好四年级学生的常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

2、搞好班级卫生工作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争创星级班级。

3、搞好每位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形成一定的能力。

4、搞好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地发展。

5、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主动探索新知。

本班学生奋斗目标:

1、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班风,增强集体凝聚力。

2、争当学校的“阳光班级”。

3、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健康。

具体工作:

(1) 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力争优异成绩,锻炼能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2) 注意育人环境的美化,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建立各种生动活泼的评比栏、中队角,每个园地力求美观大方,突出特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 开展丰富多采的主题班队会,在集体活动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便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地给予教育。

2、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实施有计划的教育。要多与这些孩子交流,找到问题的关键,及时进行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学生心理转化的记录,从中发现规律,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

3、上好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4、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家长、老师随时反映学生近期的家里、学校的表现,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心理空间。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社会的原因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安全教育

1、经常教育学生要轻声慢步,不可以在走廊里追逐打闹。告诉学生上下楼梯的正确位置,不要拥挤。

2、每天早晨7:50准时进教室,带领孩子心灵营养早餐。下午1:30准时进教室,阅读课外书、处理班级事务,注意学生安全。

3、课间要到教室里,等放学后再离开。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本班有几位学生属于特别活泼好动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保持时间不长。

针对上述情况,转化措施如下:1、班集体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用大多数学生良好行为来教育他们。

2、对于他们在行为上的不良之处,慢慢纠正,有进步时及时表扬。

3、多给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以促进他们积极严格地要求自己。

4、多与家长联系,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与家长一同把孩子教育好。

班内还有几位学生属于听话,举止文明的孩子,但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些吃力,接受新知识较慢。

针对上述情况,转化措施如下:

1、号召全体学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2、学习委员与学习助理组成学习小组定期在学习方面帮助他们。

3、当他们在学习上有进步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表扬。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8

1课程标准的变化

1.1课程名称的变化

课程标准修订稿将小学与初中课程名称统一起来。在2001年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名称是“体育”,初中和高中的体育课程名称为“体育与健康”。由此引起了一场关于课程名称的激烈讨论,尤其是改革初期,其一是为什么体育课程名称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其二是体育与健康是体育加健康教育吗?其三是为什么小学是体育,中学是体育与健康,为什么需要2个不同的名称?第1个问题随着改革的推进,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弱;第2个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的时候,毛振明作了解释,说体育与健康,既不是体育与健康完全并列,更不是体育加健康教育,而是体育为健康。为此,争论该问题的声音也渐渐消失。关于第3个问题,一直就无人作详细合理的解释。如今,尽管课程标准修订稿没有说明统一名称的原因,但已将中小学体育课程名称统一为“体育与健康”。因此,今后对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课程名称的表述也应随之统一起来。

1.2课程理念导向的变化

从对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实验稿课程理念的比较可以看出,由过去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成了现在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看似只是文字上的改变,实质上反映出一种新的导向,即由重视学生变为倾向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即提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回顾从2001年走来的新课改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有部分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时候出现了极端化现象,如课程理念中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出现了过分重视现象,课堂上反映出的是不批评只表扬的“无劣课堂”,或许是不敢批评了,或许是不愿批评了,甚至出现了不该表扬的都出现了误导性表扬,如有节小学体育课,课前任课教师在场地上放了几个新板凳,其目的是想让同学们在本节课上做跳凳子练习,在课的开始部分,老师问全体学生,“同学们,你们说咱们今天增添了什么新器材?”小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板凳!”老师接着表扬说:“你们真聪明!听了这样的表扬,估计大家都会产生一种疑问,难道知道板凳就是聪明吗?因此,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足可以表达出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课程修订稿“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实际上告诉我们,只有学生学会学习了,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也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因此,这种导向的变化,无论对于实践者而言,还是对于理论研究者而言,都需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其深刻内涵,以新的方式认真落实好新课标,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1.3五大领域结构的变化

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实验稿的“5大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整合成了4个学习方面,即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二为一,变成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过去的5大领域中,一线教师实际上在实施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无论是课前撰写教案制定教学目标,还是课中对教学过程的把握、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都存在着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难以截然区分开来的情况,结果导致目标的设置既像是心理健康目标又像是社会适应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有明显的操作界限将其分开。因此,过去的5大领域从理论上可以如此,但实际中难以清晰化。而课程标准修订稿,果断地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整合在一起,自然就消除了长期以来对该问题的不解,也便于实际中操作。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5大领域也好,4个学习方面也好,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并非完全按照这些方面照搬设置,因为,有些方面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是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得以增强的,这种增强并非能够在一两节课上有所凸显,而是系统的,甚至是长期的过程。

1.4实施指导的变化

课程标准修订稿从多个维度对实践者提出了指导。具体变化是:其一,实施建议更加具体、实用。如实验稿在教学建议这一部分的内容是:(1)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2)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3)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4)教学方法的改革。每一方面的内容都较为笼统,也就是说缺乏可操作性指导。而修订稿突出反映该部分的内容更“实”了,指导性更强了,可操作性突出了。如在教学建议部分是:(1)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2)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3)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不但从3个方面把主要教学建议提出来,更是告诉老师具体如何操作。如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一方面要求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另一方面要求细化标准提出课程目标,重点提出“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景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3部分”。且提出“为了更好地表示目标的层次性,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应使用能够体现不同层次意义的行为动词。”同时提出了目标难度适宜的要求。总之,该部分内容看上去便于操作,也就是说一线教师不但看得见,还够得着、用得上了。其二,增加了内容丰富且具体的附录,课程标准修订稿中的附录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如附录“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线教师在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时的困惑,如过去对探究学习理解上的偏差,出现了将“反复扎堆”当成形式上的探究法。该附录中通过具体的案例明确地给一线教师以指导。附录“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目前尽管还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尝试,但提供“体育与健康行为小组记录表”、“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个人评价表”以及“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班级总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一线教师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因此,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的指导性更强了,更加实用了。

2几点困惑

2.1课程内容表述的困惑

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实验稿的“内容标准”调整为“课程内容”,从形式上看合理了、更明确了。但实际上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不少困惑之处。首先,课程内容应该指什么?从该部分中未找到答案;其次,假如将课程目标又重新归到课程内容上的话,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能够划等号吗?基于此,期待人们在解读课程标准的时候在课程内容部分多做一些思考。

2.2课程目标定位的困惑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上尚不十分清晰,就课程目标本身而言,其定位也存在困惑。关于目标的困惑,过去主要集中在如何制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方面。现在的困惑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是什么关系?二是学习目标的表述是内容要求还是目标的具体化?三是“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是什么意思?能够达到的情况是设定合适进行评价的结果吗?这一连串的困惑,足以让人们反思学习目标究竟该如何设定,尤其是该如何表述?

2.3课程评价操作的困惑

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实施建议和附录中两次阐述评价问题,一是评价建议,一是评价参考用表。评价的内容已迈出了一大步,不再是泛泛地谈评价为什么要多元化,多元在哪些方面,而是不但有评价操作建议,更有评价参考用表,按理说应该是可操作性较强了。但是,在具体描述如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如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如何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方面,依然留有困惑。如在附录3所提供的评价参考用表的操作者该何时填写内容?案例1水平二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行为小组记录表表头上表明记录员是体育小组长。那么,体育小组长何时填写该表呢?假如说是在课堂上的话,小组长为了认真观察客观填写每一个同学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情况,他自己该如何兼顾体育学习和评价?假如小组记录表是放在课结束以后的话,小组长是否还能记清那个同学是如何表现的?这些问题都可能使有效操作大打折扣。假如评价方式缺乏可操作性的话,能否真实地评价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参与情况,学生的情意表现和合作意识呢?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9

【关键词】 小学生;体能测试标准;体育教育;存在问题;身体潜能;提高对策

一、《标准》关于体能测试标准的具体规定

在《标准》出台以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就对体质健康标准做了规定,二者分别就社会大众和学生群体的体能测试确定了一个具体的参照标准。通过比较,前者把单个体育项目成绩的合格作为确定学生身体素质的依据,评判标准过于狭窄,没有考虑到学生身体状况的差异,同时也会打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只参加自己擅长的、能取得高分的体育活动;后者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全面反映体质健康的真正内涵,如心理健康、抗压能力的提高等。

基于以上原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出台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标准》适用于各年级在校学生,按照年龄段的不同,设置了三个小组和测试项目,兼顾卫生和医学,科学地反映了小学生体育教学的方向。同以前的体质健康标准相比,《标准》有以下特点:1、体能测试的内容和指标更具科学性。《标准》宏观地规定了三类主要评价指标,第一类是形态指标,第二类是功能指标,第三类是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扩大了评价指标的范围。另外,身高、体重和肺活量成为必测项目,再区分不同年龄段进行其它测试,整个体能测试更加科学合理。2、评价项目的设置更具科学性。按照《标准》的要求,评价方式有必测和选测两种,根据身体发育水平的不同,选测项目也有区别,体现了评价项目设置的科学性。

二、体能测试标准研究对于提高学生身体潜能的意义

《标准》从测试项目、内容、方式、评价指标为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形态协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参照,对提高学生身体潜能有指导作用。

1、为体育教学提供参考方向

体育教育不单纯就是每节体育课,体育教育的目标应当是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锻炼意识,这也和体能测试的目的不谋而合。体育教育可以参考《标准》的规定,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提高学生身体潜能。

2、促进体育教育内容改革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多表现为“放养”的形式,即学生的自由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起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反而会引起意外伤害的发生。实施体能测试标准后,学校就不得不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内容,注重开发学生各项身体潜能。

3、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标准》具有的激励、教育、反馈和引导锻炼的功能是极其重要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了在线查询和在线评估服务,向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使学生能够在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1]激励、教育和反馈功能把学生、学校及家庭三者相结合,由此形成长期的监督机制,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体能测试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至今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大学生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2]表明体能测试标准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需要不断完善。

1、体能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机构不够重视。学校作为体能测试的主要实施机构,负责体能测试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育经费投入不够,体育器材缺乏;甚至有的学校只抓文化课,置体育教学于一边。

(2)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的监督制度可以保障体能测试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是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能测试流于形式,缺乏监督保障机制,为了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上报虚假数据。

2、体能测试工作开展的对策研究

(1)把体能测试考核纳入学校工作评价体系。如前所述,学校一般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能测试流于形式,数据弄虚作假,原因就在于体能测试不属于学校工作评价体系的考核范围。把体能测试的结果作为先进学校的评价指标,纳入素质教育的评价范围,由此,学校必然会重视体能测试和体育教育。

(2)建立体能测试监督机制。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文化课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一些学校的体能测试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因此,应当加大监督力度,贯彻《标准》的相关规定,加大对流于形式和弄虚作假的体能测试行为的惩罚力度。

四、合理提高小学生身体潜能的对策

少年强则国强。提高小学生身体潜能对于以后的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要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标准》的相关规定,合理提高小学生身体潜能。

1、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评价项目与内容开展体能测试工作

前文就《标准》的适用对象和评价指标进行了叙述,具体而言,各年级的测试内容不同,例如,一、二年级可以选测投沙包,三、四年级则不可以,应当严格按照《标准》确定的评价内容开展体能测试;其次,评分过程应当严格谨慎,因为这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可参照标准,保证评分的真实性可以使得学生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更加科学地提高自己的身体潜能。

2、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的教学,有其自己的特点。体育教学不能单纯采取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应当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应当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引的作用。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取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3、创新体育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总是有一套固定的上课模式和教材要求使得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因人制宜地进行教学。在学校管理实践中要使《标准》的实施工作和学校各项体育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实施《标准》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与开展“体育、艺术2 1项目”及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激励学生积极锻炼来提高测试成绩,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3]

【参考文献】

[1] 王鹏. 浅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意义[j]. 成功(教育),2008.08.37-38.

[2] 李小伟.“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举行[n].中国教育报,2013-01-09-02.

[3] 赫忠慧.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j].体育教学,2007.03.8-9.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0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安全便是春季开学第一课首要任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观看2021春季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五篇,欢迎参阅。

春季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一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内容。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健康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班级中各色各样的学生,我常感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欠缺。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讲解,收获颇丰。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的教学生涯中,我也常感受到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对学生影响之大。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你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我认为教师心理素质的健康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教育实践中,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的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这次学习,我也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责不仅是传道受业,还在于呵护学生的心灵。在日常教学之外,也应抽出时间来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问题及行为。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都影响重大。我们常常能在新闻及生活中听到学生自杀的事件,有学习方面、也有生活方面等,这也说明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也该多学习,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当我们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学会同学说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可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

总之,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弄懂知识,更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通过这次学习,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方法技巧上我都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为了孩子们能够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学习,继续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将所学心理知识应运到教学之中。

春季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二我感到非常幸运。因此,除了周五需要值班外,从周一至周四都在空闲时间去听了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这个过程中我是受益匪浅的。不仅学习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还拓宽了视野。在这短短的4天的培训中,我却对其中的很多观点都印象深刻和感兴趣。

在第一天的培训中,我对席老师的几个观点印象比较深刻。第一,小孩子是玩出来的,要注重小孩子的各种感官的训练,形成感觉统合。在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这个观点没有认识和想法,但是在此之后,我非常认可这个观点。不管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方面,我们都要注重感官功能的开发,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第二,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性过程。遇到问题不逃避而是面对它是我们选择成长和变得更加强大的过程,这是符合心理弹性的概念范畴之内。第三,学校应该注重积极教育。有研究者发现,幸福者会发展得更好。积极教育不仅是有益于学生内心感受,而且对于个体未来的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第四,发展教育咨询有三项重点工作:课程、实践和督导。其中课程对于学校教育很重要是可以理解的,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但是实践和督导是很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都没有看到其中重要性。实践出真知,理论上的专业知识学得再好也需要经历实践的检验!督导是所有咨询师都需要和应该进行的,它不仅能促进咨询师咨询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帮助咨询师进行疏解负面信息,维持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咨询师才能更好地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

在第二天的培训中,我对李媛老师的一些观点也有很多感想。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立王国,而是与学校其他工作相融合的。在李老师的整个讲述的过程中,这个观点穿插在其中,处处的工作都显示了这个理念,如她们学校的电子科技很厉害,于是便充分利用这个人力、物力资源,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app,拓宽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或是成长的途径,是一种很便利的方式。第二,学校心理咨询的目标应该是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性和预防性相结合。虽然我们需要明确工作开展的大方向,但是我们还是要随机应变,对具体问题做具体的应对。针对问题/矛盾变化展开工作,不能一成不变。第三,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李老师根据他们学校的特色提出了她们发掘出来的她们学校的资源,如教务处的课程与学分资源、文化素质中心的老师与学生资源、图书馆的心理学书籍推荐、后勤集团的园林科等、学工内部资源和教育重点项目、校医院的资料资源合作、与校外资源合作以及咨询机构的兼职咨询师等。当然不一定每个高校都可以开发出这些资源,但是我们都可以积极发现自己学校的资源,让心理教育工作的资源更加丰富,推动心育工作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第四,不断总结模型,强调机制了解。总结和反思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模型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和供人借鉴。行为需要有依据,我们不仅需要理论基础,也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它。第五,游戏没有错,学生打游戏也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玩游戏的投入,那么你玩游戏就是存在问题的。这其中就涉及到自控力和自律的问题,只有当自己能够随时进入又能随时出来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沉迷才是健康、适宜的。

在第三天的培训中,我听了关于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问题。对于这个内容,我最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我们是心理咨询师,对于心理咨询范围内的内容要熟练地掌握,而对于需要转介到心理治疗的情况我们应该能够准确地把握其界限,这也就要求我们了解心理治疗内容中的一些诊断标准。虽然我们不能够做出诊断,但是对于可以鉴别是否需要转介。遇到以下几种来访者情况,我们需要及时转介。1.具有自杀意念或是自杀尝试;2.中度以上的焦虑、抑郁等障碍;3.间断反复发作、持久的焦虑或抑郁障碍;4.伴精神病性障碍的抑郁障碍;5.近期严重社会应激,丧失或情感创伤。这五种情况我们需要烂熟于心。若延误病情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不论是对咨询师还是来访者。这些需要转介的情况要灵活运用则还有赖于我们对于常见的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的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简易量表来辅助判断,如phq-9心理健康量表、gad-7广泛焦虑量表、抑郁症状量表和焦虑症状量表等。

在第四天的培训中,我听了岳晓东老师和徐凯文老师的讲座,他们都阐述了心理咨询上的知识和观点。我收获到了几个印象深刻的点。首先,更加详细地了解到了精神障碍的内容,还了解到了各个流派对于心理咨询的观点与技术,对不同的来访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融合使用,关键是需要适合该来访者。其次,徐凯文老师对于多重咨询关系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虽然我现在还不是老师,但是我的职业目标是老师,那么老师在做咨询的时候就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也就和来访者既是咨访关系也是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多重关系下,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被这个所束缚,而是发现更多的有利于解决来访者问题的资源。最后,对于咨询中的伦理关系,我今天也深刻地意识到他的重要性,虽然目前还没有遇到过法律纠纷,但是还是需要严肃而慎重地看到这个问题,我们要提高专业知识、尽力去帮助来访者,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咨询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短短四天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的干货,也感受到了,原来有这么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和热爱者在发展着心理学,在心理健康做出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和热情也深深地感染到了我,让我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向往,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前进,不断地打好基础,增加实践经验,成为一位有想法、有热情的心理学学习者、工作者。

春季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三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这是理想与现实出入太大不得不给自己的安慰。而如果你的确认真规划了你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而且会努力为自己的最终理想而奋斗不已。目标清晰与昏昏噩噩根本就是两种不同人生的选择,规划好你的人生,你会奋不顾身地为理想而努力,而你行动的动力,也是你每一个阶段不同的规划目标。所以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助了我。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春季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之骄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春季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五邗江区教育局在暑假中开展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真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有幸与心理学导师毛春梅老师,心理学专家李传伟,顾小扬两位教授近距离接触,他们是和蔼可亲,自带气场的人。参加这样的培训活动,让人倍感亲切,内心温暖而充实。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做教育工作,是当好一名好教师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三天的课程学习,虽然有点疲惫,但是收获满满,实用性强,相信每位参训老师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一些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实施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