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十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4-03-12 18:18:02

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

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篇1

[关键词]阅读伦理; 规定主义; 描写主义; 解释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42 ― 02

对于阅读,我们一直强调作者、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或者抓住其中一点穷极其内涵与外延,或者只强调学生的阅读。但是对于教师阅读这一主题我们很少涉及。事实上教师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从职业认同角度透视教师的阅读伦理既有益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自我职业意识。

一、教师阅读伦理

(一)阅读伦理的定义

阅读伦理最早是作为文学评论用语由希利斯・米勒提出。一方面是针对当时学界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攻击性观点的反击。另一方面米勒试图解释在德・曼的《阅读的寓言》一书中出现的“伦理”这个词,并因此“呈现阅读的伦理在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显著的例子”。“(阅读伦理)指的是阅读行为对某种不可抗拒的要求产生某种反应是必然的,同时又是自由的,也就是阅读行为务必对我的反应和将来在人际、机构、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负责。例如它可以通过教学或者对某一文本公开发表评论的形式出现。” 〔1〕(p1)张颐武(2005)拿创作的伦理与阅读伦理进行比对,认为前者强调写作就是写作,要容忍他人讲出自己的意见,而后者则强调“从事阅读并发表自己意见的人敢于坚持讲出自己的看法” 〔2〕(p184)这一伦理。尽管理论目的不一样,但是两位学者都指出了阅读伦理的应用范围,那就是有限且自由的进行阅读。很明显现当今时代的教师就是承担了这一双重功能,他既要按照某种规范去阅读,同时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有自己的阅读自由。而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阅读伦理构建更为重要,因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推进,这些专业教师的精神向度应该更明显一些,他们要引领时展与创新的理论风潮。

(二)教师阅读伦理的嬗变及其特征

尽管阅读伦理一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但是阅读与伦理学的结合则是很早的事情。国内教师的阅读伦理从建国起至今经历了规定主义和描述主义两种阅读伦理模式,目前向第三种模式的嬗变也日益成型。

1.规定主义阅读伦理

道德哲学目的是阐明道德语言和陈述的性质。道德陈述告诉我们做什么以及被用来指导我们的选择。这样的陈述必定有不可简约的规定成分。表达对一个规定的同意或者接受其实就是表达一个人的决定或者是决心。规定主义强调对于某种伦理判断的典型的规定性使用。但具有规定性特征的语言不仅仅是道德语言,还有其他的语言。规定的普遍性将道德语言和其他的规定性语言区别开来。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是“继艾耶尔和史蒂文森之后的又一个非认知主义的元伦理学理论”〔3〕(p1)。规定主义的教师阅读伦理强调了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两个层面的规定性。从建国起到六、七十年代,尽管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是阶级与革命的观点已深入骨髓。人文社科作品的阅读虽然没有明确规定阅读形式,但是我们的潜意识仍然强调政治性、阶级性挂帅,如果谈到作者,我们得从阶级革命的角度去定位,为作者定位、为作品定位。如果谈到作者塑造的人物,要么是“高大全”,要么是完全自我、充满邪恶的恶人,这是极明显的革命、反革命二元对立模式。相应地,教师的阅读伦理主要呈现革命主导的一元伦理,即阅读就是为革命、为工农阶级服务。这种主导性和权威性,由上及下展开,决定着或者部分支配着学生的阅读行为。

2.描述主义的阅读伦理

描述主义在伦理学理论中一般被认为是认知的方面。它认为我们获得伦理陈述的方式与我们获得事实陈述的方式是同样的。该伦理对过程的描述中立于阶级性、革命性或者极端的权威性。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教师阅读伦理越来越淡化阶级性、革命性,教师的权威得到中和与消解,教师越来越强调自我情感的舒展与披露。在教师的理念中,虽然仍有部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作者所塑造出来的人物角色已经由平板化到丰满化演进、变成具有七情六欲的人。教师的感情溶于作者、内容与读者的期望这三方因素中。很多教师愈来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权威,或者尽量勾勒自己为一中立的形象。教师的阅读方式和内容也千差万别,而人们也已经从虚幻中惊醒,在作品中寻找现实中的自己。这种模式和社会的开放性速度互相促进,推动了我们对阅读内在本质的探究即我们在读作者、读书还是在读解我们自己的内心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阅读重构欲望与教师的指导与时俱进。

二、教师职业认同的构建

按照整体论的思想,教师是完整的人,他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对教师的定位也必须是全面的:既要考虑到教师的知识、能力、行为,也要顾及到教师的职业心理;既要考虑到教师是一个教师,但也要考虑到他是一个社会人。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阶段

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多维层级系统,它包括“教师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意志和职业认识等”〔4〕(p7)。这个系统的各个层级都是与教师的职业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个体建构的”〔4〕(p4),但是呈现为集体特征与无意识倾向;“它是动态的”〔4〕(p4),但是有阶段性的静态特征。教师的职业认同,既受到教师的个体特征因素,如性别、年龄、教龄、所从事专业学科的影响,受到个体的传记性因素如先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文化等的影响。

教师职业认同是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强调道德化认同,第二个阶段强调个人认知化认同。道德化认同主张教师是“作为教师”存在,教师是社会的代表、知识的权威、道德的化身。这是工具性价值的教师,它关于“教师应当如何”的角色期望与规则, 遮蔽了教师自己关于专业身份的知觉, 剥夺了教师个人成为预期角色以外其他身份的可能性。因此该阶段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愿景、职业技能认同、职业发展需求甚至个人职业情感投入都从属于整个社会,它剥离了个人的因素,因为教师个人就是政府、就是阶级、就是道德。第二个阶段的个人认知化认同就是对道德化认同某种程度上的否定。事实上, 教师专业身份的获取, 从根本上应源于教师本人的认同, 源于教师对于自己作为教师的内涵、意义、价值等的理解与追问。要强调教师是“作为人的教师”、强调教师幸福感、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心理积极程度等方面,充分尊重并赋予每位教师专业话语权利, 营造合作型教师专业团队文化,建立教师对各种改革的协商与认同机制。以教师叙事促进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身份要变成“共同开发者”、“共同遭遇者”、“共同管理者”。

(二)职业认同与教师阅读伦理的勾连

第一个阶段的道德化职业认同覆盖了规定主义教师阅读伦理和一部分的描写主义教师阅读伦理。职业就是革命、阶级与道德问题。它是规定性的。我们不能进行自我视角的阅读、描写和阐释,我们需要在革命、阶级与道德的范畴内阅读,即使要展现自我的期盼,也只能是小心翼翼的进行描述,根本谈不上阐释。而第二阶段的职业认同构建对教师的阅读伦理已经提出了某种需求即我们不能做规定主义者,也不能只满足于作为一个描述主义者,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共同阅读,共同叙事,教师的阅读模式不再是权威,阅读本身也不能只和革命、道德、规范相勾连,我们要挖掘我们自己、剖析阅读中展现的社会。这就是日益形成规模的解释主义阅读伦理。

三、职业认同视角下的解释主义阅读伦理

虽然教师的阅读伦理到改革开放前后已经经历了这两次嬗变,但是教师阅读伦理在90年代往后仍然大踏步的向前推进。在当前媒体多元化、改革快速化、教育多面化的大环境下,尤其是在职业认同的构架下教师阅读又获得了一种否定性的力量而且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解释主义伦理。

在解释学中,解释的标准萦绕于教条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逼得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贝蒂、哈贝马斯以及解构派众说纷纭。事实上相同的文本能够被无数次的阐释,根本没有所谓“正确”的阐释。那教师的阅读也要转向解释学中的视角主义。因为人类切实的存在于时间、空间与历史的某个特定点上,因此他们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无疑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像传统知识论所要求的那样,对现实做出客观与无功利的观察,而是只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做出评价。视角主义负责告诉我们,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解释主义阅读伦理就是强调视角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绝对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一条认识论理路。

1.反对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与规定主义一脉相承,它要求一种绝对的真理,否定了作为教师的自我阅读的展现,它表现为类似不可更改的社会法条式的解读、阅读即为某种强制的规范。媒介的多元化部分客观地解除了这种限制。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目的的多元也促进了它的衰落。朝向统一规定性的冲动越强烈,就越表明衰弱与腐朽的存在。越是朝向多样性、差异性越能表明人存在的丰富与创新能力。我们一直在阅读视角的相遇这一条路上行进却永远不能达到完全的视角融合。因为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人,他的生理视角,他的直觉感知力、他的囿于自身周围大小环境而凸显的社会历史视角都形同千面。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教师不能拿自己的阅读包括革命性道德式的解读、完全个人际遇的碎片化解读来实施真理性的压制。而且他也不能只简单的对这些东西进行描述,他的角色只能是和学生一道剖解和解释这些英雄、这些道德、这些碎片。

2.反对绝对的相对主义、反对虚无主义

尽管每个个体的视角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并不希望每个教师都停留在自己阅读的模式中,实现唯我主义的意念独裁,也不期望我们获得的阅读行为是无意义的自我陶醉乃至是虚空的。因为这两种期望都有一种假定那就是阅读行为一定要有本体,但是事实是我们只能认识,阅读是认识,那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是呢?因此我们教师在阅读中能够做的就是通过阅读认识自己和别人的生理、直觉,竭力认识他周围的东西。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阅读行为占山为王,任何人都不可以。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自己的阅读能力,我们要在阅读中穷尽所有世界中的一切。

〔参 考 文 献〕

〔1〕 j・h・miller. the ethics of reading〔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43.

〔2〕 张颐武.新新中国的形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篇2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观摩实践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 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

一、引言

会计行业是市场经济链条中的一个较特殊的环节,众多的人依赖其提供的服务做出决策。同时会计师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是一种专业服务,这种专业服务很大程度上靠内在良知和专业知识。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整个社会及相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前沿。会计职业道德指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主体和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与其他各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会计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它是企业行为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精打细算。会计职业道德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一些原则大都表现为会计工作中的守则、准则,专业性强。会计职业能力与会计职业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则很难履行好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均要体现在其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数据的质量中。由于其财务数据的使用范围(银行、税务、政府、投资人等)较广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波及的范围具有相应的社会性效果,而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所涉及的对象仅是当事人而已。在各类大中专院校会计类专业就读的学生,是会计人员队伍后备储备力量。大都尚未进入具体的工作,而会计职业道德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因此在校学习阶段是他们会计职业情感、道德观念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会计学历教育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使其认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还可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潜移默化于未来会计职业活动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学对于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构建只是初步的且是空洞的。为了使学生空洞的理论知识有实际内容,让学生感到会计职业道德就是自己未来会计职业生涯的生命,必须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教学进行实践教育补充,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验证已学的会计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观摩会计职业道德,让会计职业道德通过观摩实践来潜移默化。

二、我国目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问题 我国绝大多数的大中专学校目前均未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有的高校虽开设有《伦理学》课程,也是选修课。虽然开设的《思想品德》课是必修课,但会计职业道德与一般的思想品德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课程如基础会计学和审计学,虽有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但多是规章制度,并且由于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和总课时在削减的趋势下均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因此,目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学历教育几乎是空白。在会计实务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仅集中在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法定的后续教育培训中,而培训中的这些内容是不系统的、零乱的。人们参加工作后,其人生观、世界观业已形成,并且可能形成了不完全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这个时候去补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课已经错失了在校时的最佳时期,效果也是低下的。

(二)道德观念问题 人们的道德观念,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是在人们长期的人生经历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学校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在教师的正面引导下将人们的反反复复、呈阶段性发展的道德、会计职业道德能够正确、有效率地构建起框架结构和主流观念。由于在学历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使得“反复性、阶段性”的特点过多地表现在社会会计工作中,给国家的经济工作造成了较多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学历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但仅靠思想品德教育和一般职业道德教育的有限知识积累来构筑未来全社会会计实际工作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不能按照目前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和一般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三、会计职业道德观摩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柯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理论 道德认知是人们在与其他道德角色和社会道德生活现象的接触、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其他道德角色或道德生活现象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其他道德角色的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或判断道德生活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状态,从而形成人们对于各种社会道德生活现象的认识、印象、评价和理解。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道德认知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主构建性。个体道德既不是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不是单纯社会文化模式强化的产物,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道德知识是通过对利益关系的约定而建立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价值联系,通过把握利益关系的特点而建立起善恶价值系统。因此,道德认知虽然要以一些道德知识、道德原则为起点,但绝对不是让学生把道德当成一门学科知识来学习,更不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些道德知识和原则的要求;相反,道德认知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理性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领会道德的实质,一步步经过与外界环境的“冲突”、“同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是平行相关性。即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平行相关,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三是反复性。如上所述,道德认知主要是通过体悟、理性的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判断、评价,形成道德认知。因此,个体的道德需要和情景的变化,往往会导致道德认知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出现道德认知反复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人们在面对新的道德观念时,总是要把这个新的观念与自己的理解比较,接受与自己理解相一致的道德观念、排斥与自己理解相悖的道德观念;或者把先前接受的道德观念作为排斥的对象,把排斥的作为接受的对象;可能社会对某些道德观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或者不稳定,从而让受教育者难以找到稳定的支撑,当然也就影响其道德认知的稳定性。四是阶段性。个体道德发展并不是一种单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直接感受过程,而是一种对道德认知结构中的矛盾冲突不断加以同化吸收和调节平衡的过程。每完成这一过程,个体的道德水平就实现一次飞跃。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二)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桑恩(thomel)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简述:道德反映灵敏度,即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充分考虑采取的各种行为将对有关各方的影响程度。设想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意识到业已存在的现实道德问题;道德判断,即根据自己的道德意识,判断哪一种行为是最公正的;道德动机,即采取道德行为的方式,自己的责任程度,采用道德价值形式对其它价值形式的估价,以及个人对道德后果所承担的责任;道德特征,即恪守职业道德,勇于坚持原则,克服麻痹思想,抵制诱惑,履行约定,认真贯彻执行行为道德目标而设立的详细的日常工作程序。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的两个基本分类是道德发展和品行,这些因素组成了品行道德理论,从而衍生出完整的组合模型,

表明道德发展和品行共同作用于首先行为。道德发展由反应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组成。品行包括道德动机(即描述一个以他人利益为先的个人意愿)和道德特征。此外,品行的过渡性内容还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行和载体性品行。所谓道德品行是指那些符合某个个人直接关心他人的性格之特质表现。所谓载体性品行是指完成品行任务的载体,它会使一个人将在追求目标结果的极大成功方面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个人的道德性格是他的载体性品行的一种反映,恰当的直觉即认知力活动(包括道德反映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导致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桑恩将此与导致道德行为的品行结合在一起,认为代表他人利益行为的道德意向是一种道德品行。而载体性品行包括诸如勇敢和顽强之类的气质,这将有助予个人实现其道德意向。

(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与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的协同作用 本文构建的观摩实践教育模式,在总体上以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设计方向或框架结构,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培养内涵和具体路径选择上则以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为指导。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中道德发展由反映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组成,这两项实际上也是道德认知的范畴;柯尔伯格理论的平行相关性认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所以桑恩的道德发展理论在本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具体化了柯尔伯格理论的平行相关性理论,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方面指出了具体的路径。

四、会计职业道德多纬观摩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变革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模式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自主构建性,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必须实现将单向灌输的德育模式向多纬道德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路径选择上,应从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能力和二难推理能力、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动机、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特征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计划上可以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门课程看待,但不能把它作为一门纯理论学科让学生学习。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坚决摈弃过去的纯说教的方式,过去几年会计界造假成风以及行业自律协会不自律,说明思想品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失败,因此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构建过程中,更多的应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领会会计道德的实质。道德认知理论的反复性和阶段性特点告述人们。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仅靠一门理论课的说教、一两次的实践观摩,这种一蹴而就的想法根本达不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这就需要采用以引导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多视野帮助会计学生,让他们的会计道德观念在与公众认可的道德观念、社会公德和一般职业道德标准的每一次冲突中、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中,构建、完善自己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因此,应采用多纬会计观摩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多纬观摩实践逐步提升其会计职业道德素养,进而解决会计人员就业发展和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问题。

(二)适时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在应用道德认知理论的自主构建性时,应该考虑到会计专业学生年龄比柯尔伯格研究的儿童年龄要大,根据同步性特点,道德发展与其认知发展紧密平行的特点,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中把所有灌输教育模式完全变成会计道德观摩实践模式是没有必要的,灌输教育与观摩实践模式相结合、以观摩实践教学为主应是向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施教的新模式。具体开课时间根据美国的经验放在《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之后,此时效果比较好。会计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同样开设思想品德和一般职业道德课程,造成其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标准没什么差别,趋利行为更不会有实质性的区别。在会计专业学历教育中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更正过去按照传统职业道德德驯化的与会计职业道德截然不同的理念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和研究会计专业工作中的道德问题,提高道德反映灵敏度,强化良好的道德品行。除了适时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建立、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外,通过下面的观摩实践会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

(三)会计职业道德观摩实践设计会计职业道德的观摩实践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有效的设计:(1)专业技能观摩法。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原则一般较桔燥、抽象,若按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不易真正领会,甚至会反感,也不符合道德认知理论的自主枣构特点。教师若能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结合会计专业知识介绍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案侧,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活动,让他们了解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将会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判断。要特别注意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对会计职业道德习惯性推理的培养,区别传统习惯性推理、一般职业道德习惯性推理以及会计职业道德习惯性推理之间的不同,防止专业课的习惯性推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损害。品行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学中,要区分会计专业中的品行与教育学所讲的品行的不同点。(2)案例观摩法。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在于:教师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的背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帮助学习者理解实践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大的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实践性。道德教育借助案例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列道德问题较为敏感,又能够增强其对道德的感性认识。运用的案例一定要具有“鲜活”的特点,可在每年发生的经济案件中精选出一些违反会计准则和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典型案例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教育学生报表数据要真实可靠,不能出具虚假会计报告,从而启发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研讨会计工作中发生道德冲突时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应当如何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理解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界限。除了这些反面案例,也要注意通过收集、整理、列举大量生动、著名正面财经案例,让同学们讨论、分析,以培养他们符合会计职业道德前提下的判断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观摩法重点作用在于:充分践行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中的前两个因素,把会计道德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结合起来致力于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3)现场观摩法。向学生介绍会计丑闻案例中的道德问题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尚不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道德反映灵敏度,因为会计专业学生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趋利行为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应同时选择那些行为完全符合道德标准的会计英雄作为学生一个效法的典范,当学生面临道德挑战的时候,就可以激励他们采取同样的行为,从而既培养了他们坚持原则和勇敢的品格,又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道德反映灵敏度。也能够纠正一般职业道德课程中不适应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践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理论知识。(4)现身观摩法。现身观摩法也称第二课堂法。在校生由于社会实践知识的局限性,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了解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某些学生甚至把某些不良现象作为自己的效仿的榜样,因此有必要因地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现身观摩法的重点作用在于:参加工作后不可能集中展现较多的良好榜样,桑恩理论认为,

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篇3

【关键词】人职匹配 认识自己 职业诉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 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事业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而进行科学的决策,并切实地行动的过程。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中,不管依据何种理论都强调对自己的认识,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客观地评价自己,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身的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也是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的基础。一个对自身认识不清的人是不可能对自己有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认识自我”是重要的第一步。

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真实自我”会决定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发展方向,而“人职匹配理论”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职业指导理论,人职匹配理论是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都有不同的要求。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

在中职生的职业指导学习过程中,我试图积极运用“人职匹配理论”,来提高学生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知水平。但在实际职业指导过程中,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在“如何认识自己”这个问题上,陷入较大的困惑。而且,当某个学生陷入这一问题困扰时,作为指导老师,若不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一般是很难察觉到这一问题。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具有较强隐蔽性的“隐性”问题。在此,我就职业指导过程中的“认识自己”开展一些探讨。

一、在职业指导过程中,“认识自己”遇到的三重困难

“认识自己”是实施“人职匹配理论”的基础,若这部分有所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人职匹配理论作用的正常发挥。可是,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认识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制约人职匹配理论发挥正常作用的因素?

(一)“认识自己”的难度较大

“认识自己”并不像字面上表现那样轻松、简单。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哲学命题。苏格拉底总是自称:对自己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此名言来规劝世人。从哲学的层面上来看,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人要有自知之明。它表达了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他的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他的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为全希腊最具智慧的人。

第二,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人们都已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好像只有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他还说,我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不用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的机会被浪费掉了。

第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这种理解目前在哲学界最流行。

(二)认识主体年龄较小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其年龄段硭担大都是16-17岁作用的年龄。面对“认识自己”这样一个带有较强的哲学色彩问题,确实有不小难度。

(三)认识主体缺乏系统训练

当中职学生面对如何“认识自己”这一问题时,他们缺乏必要的系统训练,几乎每个人都是茫然不知所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认识主体几乎无法承担相应角色。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在这几年中职学生职业指导中摸索的一些经验,谈谈我个人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

二、实现“认识自己”的三个途径

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采取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克服。

(一)回顾个人成长历程

启发学生分析自己成长的立场,帮助学生发现在他们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最成功的事件。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初步地、快捷地确定某位学生是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的。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其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将人的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

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或多或少地暗含着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在俗语中常说到的“三岁看到老”。一个人在其成长的早期经历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他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回顾个人的成长历程,学生可以主动地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但是,这种认识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意识,因此,仅仅做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换个角度来认识自己。

(二)搜集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以人为鉴”之说。我们的中职生不妨主动寻找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亲戚、朋友,请他们自主地、客观地评价一下中职生自己。比如,随机地选择10位上述人士,告诉他们你的意图,请他们客观地对你评价一下,请他们每个人分别写出你的30个优点、30个缺点。然后,中职生自己再将上述30条优点及30条去点汇总起来。这就可以得到中职生自己的“素描式”自画像。

这些来自他人的客观评价,是对自我认识的补充与折中。完成了上述两个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完成对自我意愿的认识。“职业指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parsons),在阐明职业选择的条件时明确提出: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所以,在初步认识了自我之后,还要明确中职生个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职业诉求。

(三)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人和事

如果泛泛地谈个人对职业的诉求,可能又会出现脱离实际,变得虚无缥缈,缺乏可操作性。鉴于此,我往往是建议学生,先避开职业因素,首先挖掘一下中职生自己心中最喜欢的三个人的三件事。在确定了这三个人和三件事之后,再去观察一下,这三个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这三件事分布在什么职业领域?

这些职业领域,往往就是某个人心底里孜孜以求的职业方向。最后,结合前面两项认识,中职生就可以明确自己的方向。

三、在实施上述三种认识方法时遇到的难点及化解方法

(一)中职生大都不善于也不愿意回顾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

由于大多中职生在传统的普教评价体系中,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因此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不愿意真正地去回顾自己并不太成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这就使我在实施“回顾个人成长历程”时,遇到不小的困难。根据我的经验,要真正使用这些中职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环节,就必须首先取得中职生对我的信任。只有中职生真正了解到,这种深刻得对以往学习与生活经历的回顾,是为了促进他们的职业选择,是有利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他们才会以配合的态度开展此项工作。

(二)中职生在搜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也遇到沟通上的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许多中职生仅能在要好的几个同学中搜集到一些评价,而在对其他社会关系的评价资料搜集过程中,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这些中职生的交际沟通能力较差,不知该怎样向他人说明事情的缘由。鉴于此,我就帮他们起草一个《意件征询稿》,在《意见征询稿》里明确此次征询的目的,这些评价将对这位中职学生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此项操作能以顺利实施。

在被征询的人选上,我也教会中职生多罗列几个可征询人员名单,然后教他们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征询人。这就最大限度得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三)注意引导中职生表述切合实际的职业诉求

在鼓励中职生放开思想,充分展示自己的职业诉求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不要严重脱离实际情况。否则,他们会认为整个职业指导工作是在“高谈阔论”,进而对职业指导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如果,确实发生了学生的职业诉求与现实情况产生了较大的反差时,作为职业指导人员,也不要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定,而是要以协商的态度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将“较高”的职业诉求,作为一个较长时期目标去追求。但是,眼前还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进入现实可行的职业状态。

综上所述,在对中职生职业指导中的实际运用中,一定要注意激发中职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并总结一些适合中职生现状,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不断促使这一理论“本土化”。否则,这个“舶来品”会遭遇“水土不服”,无法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本土化”过程,不但不会削弱其理论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会丰富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使“人职匹配理”在中职职业指导教学中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梁小坚.职业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玉.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篇4

关键词:汽车维修;发展;措施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1 建立牢固的诚信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当前,要从我做起,重在实际行动建设,贵在持之以恒践行,要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社会主义诚信体系真正为人们所接受、所掌握、所认同。诚信是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大诚信建设力度。

1.2加大社会公德建设力度

社会公德就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包括社会主义公共生活规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社会公共生活规则是千百年来逐步积淀起来的,为社会的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范。大体包括(1)日常生活中处理私人关系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2)公共场所中处理人群关系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3)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社会主义的今天,日常生活中,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有两条:一是文明礼貌,互相尊重;二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有的良好的社会公德才能促进事业的发展。

1.3加大职业道德建设力度

职业道德一方面体现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行为调节上的多样性和具体性,另一方面,又只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的某一方面在人们特定活动限度内的职业化。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必将醇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从而使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不断进步和发展。汽车维修行业从业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才能促进行业的发展。

1.4加大家庭道德和个品德建设力度

汽车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了良好的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就能够诚信的开展工作,树立良好的形象,夫妻相互帮助,父母教诲、子女影响。如果从业人员出现了不良信用记录或者品行不端,直接影响到家庭稳定,对子女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所以该行业从业人员一定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加大个人品德修养建设。

2.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2.1 完善汽车维修市场秩序

提高汽车维修行业的准入门槛,加强汽修行业的监管力度,对汽修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整顿。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必然与工商、物价、技术监督、劳动和保障等部门频繁接触,与这些横向部门加强交流和合作就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市场整治活动中,适当地借助一下公安、城管、工商、这些部门的力量或者可以借助市综合执法局的力量,将市区邻街两侧的三类专修店纳入到综合执法局日常额执法内容中。对汽车维修企业进行排查,并对其归档,对无资质、无设备、无专业人员的“三无”修车铺进行整顿维护市场秩序。

2.2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市场监管机制,

治理整顿汽车配件市场,严查假冒伪劣配件,从源头上切断假冒伪劣配件进入市场,杜绝有安全隐患的配件流入维修企业,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为规范汽车维修市场的价格,交通主管部门应把工时定额和收费标准的执行情况列为日常检查监督的重要内容,对违反规定者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行政和经济制裁。同时,要与当地物价部门积极配合,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和价格备案制度,定期向社会公示汽车维修价格,引导企业和理收费。在管理手段上应采取制定统一结算凭证的办法,以便各管理部门和广大用户对各汽车维修业户实施监督。严密排查,打击“黑车行”。对无证经营、售假偷税、搅乱市场的“黑车行”予以取缔,

2.3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办法加快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一定要注重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加强技术培训,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维修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要加强培训人才学校的建立和完善。其次是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为汽车维修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的汽车维修工作从体力时代转向脑力时代,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汽车维修技术的水平,更好地推动汽车维修行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4 连锁化的维修经营模式

连锁经营模式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组织,以一定的形式组织一个联合体,通过企业形象的标准化、经营活动的专业化、管理方式的规范化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复杂的商业活动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相对的简单化,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要对各品牌4s店要严要求勤管理,进一步提高其员工服务意识,加强技术力量储备,引进先进设施,拓宽服务范围,增加服务网点,为更好的服务州城广大汽车用户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利于维修企业的快速发展。

2.5 加大投入,提高技术含量

伴随着现代汽车运用技术的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电子产品,现代汽车诊断设备、维修管理软件在汽车维修企业发挥的作用,处处体现现代汽车维修的高科技特征。汽车维修向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维修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方向发展。汽车维修已不再是简单的零件修复,顾客对汽车售后维修服务也要求更高, 因此提高维修质量,减少返修率,以顾客满意为关注焦点”,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形象、统一管理,增强企业诚信度和社会认知度,是现代维修行业的当务之急。

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汽车维修方式、维修制度以及经营模式。提高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生产规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以服务好客户为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明文,肖君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亟待法制保障.光明日报?(求是理论网)2012.6.2

[2]韦钦 如何看待国内汽车维修业的现状与发展《汽车工业研究》(n)2011年第2期

[3]田光辉.汽车维修企业人才现状与人才培养.北京汽车, 2005

[4]邵松明 汽车维修企业职工培训及改革探索汽车维护与修理[j],2003,(1):1-2.

[5]王春华 现代汽车维修业5大特征?《汽车维修技师》(j) 2009年09期

[6]杨城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2011

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篇5

    个人的道德取决于个人的认知与修养,而个人在社会责任则取决于其在社会角色的要求,即取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纯粹是取决于个人的认知和修养。这种不分在古代用语不会带很大的麻烦,因为中国古人的思维都是推已及人的,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今天职业多元化的世界中,这种一元的思维方式就行不能通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能简单以是否一个“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来评价职业人。对职业人的评价应当根据其职业的性质要求来确定。然而,这种思维确实在影响着我们:一个“好人”不管其是否符合职业的要求更容易得到普通群众的认可。其中的逻辑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好人”,而一个“好人”所做的事容易为人们所信任和接受;因此,若一个法律职业者有比较高的道德品质,显然有利于法律职业的开展。从这个角度讲,道德的强调有利于消除职业的外部性问题。但是道德与伦理是区别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未必能够成为一个好的法官。因此,区别伦理与道德是重要意义的。其实,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古代也是区别使用的。伦理中的“伦”主要是指秩序、次序。《孟子》:“识人事之序,从人从伦。”“理”则是指道理和准则。而道德中的“道”主要是指世界的本源性的东西。《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德”则指合乎道理。朱熹《四书集注》:“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又曰:“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简单地说,伦理主要是指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与准则,而道德则指个人对天理的把握。在英文中伦理“ethics”是指“一套在人们中形成共识的理念,这种理念可以控制人的行为,尤其指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理念”。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遵守道德的重要性。综上所述,两者既有区别也联系。区别在于伦理是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而道德强调准则的正当性来源,即世界的本源,同时,道德强调个人的认识和修养对道德实现的重要性。两者的联系在于伦理需要通过道德来发挥作用,道德应当体现伦理的内容,否则社会和谐就是空话。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关系也如此。就法律职业而言,职业道德包括法律家的职业行为规范、道德品质以及调整法律工作中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3]18然而,实践中,我们往往只是将对一般人的道德要求也加在职业人员身上,或者说是一般道德要求在职业中的体现[4]也而很少从职业的要求来考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观,并且同一个人的道德观在不同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仅以一般道德来要求职业者,这是不够的,也是靠不住的。因此,职业化还需要对职业从业人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要求特定从业人员在处理与相关人员之间关系时需遵循特定准则和规范,以确保职业人员的行为能够为社会公众所接受。显然,这些内容与一般所理解的“道德”是不同的,它不涉及对职业从业人员品质的“好”与“坏”的评价。就其内容来说,它主要取决于职业本身的性质:不同职业,由于其专业性不同,从而带来的外部性表现并不相同,为消除这个外部性,从而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在处理相关人员关系时就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职业的进程与职业伦理是最直接相关的,只有职业伦理才真正产生于职业化的过程中。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在功能上的相近性使得“职业道德”一词在客观上会产生模糊职业伦理与一般社会道德的效果。的确,将一般社会道德纳入职业道德的范围,使职业人员更容易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但是,职业道德的强调,其实并没有促进职业伦理的建设,也没有促进职业化的进程,因为道德问题与职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由于道德建设强调的是社会的同构性,它的最终目标是促成社会的大一统,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消除职业的分化而不是职业社会所体现的多元性。从这个角度讲,不能过于强调一般社会道德,更不能用一般社会道德代替职业伦理。否则反而会忽视职业伦理的建设,不利职业化的进程。因此,将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作出区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综上,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这三者都渊源于社会分工所造成的职业外部性,并且都是一个特定职业得以维系的要素;职业能力是对从业者在处理专业问题时的要求,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则是对从业者在处理与社会大众的关系时的要求。其中,职业道德是出于一般社会道德和个人的认知和修养的要求,职业伦理则是出于职业本身性质的要求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或者说确定职业从业者的行为准则。

    法官职业伦理的理论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会对社会分工有不同的认识,相应地,职业的定位也就会不同,进而影响对职业伦理的认识与建构———这也是职业伦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重述的原因。这就使得在分析职业伦理时,应当将其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这是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认识论前提。对法官职业伦理的分析当然也是如此。具体来说,法官职业伦理的“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法官的职业化,这是法官职业伦理的前提;二是法治的要求,这是法官职业伦理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法官的职业伦理就是在法治的价值取向下、法官的职业化过程中的衍生物,也就是在法治的背景下从事法官职业处理与相关当事人之间关系时所应当遵守的那些准则和规范。所以,对职业化和法治两方面的认识,共同构成了法官职业伦理的理论基础。(一)以职业化为前提法官职业伦理的前提是法官的职业化。韦伯在论述近代专业化官僚产生的时候说:“近代官吏团体已发展成一支专业劳动力,经过长期的预备性训练后有专长。并且近代官僚集团出于廉洁正派考虑,发展出一种高度的身份荣誉意识,若是没有这种意识,可怕的腐败和丑陋的市侩习气,将给这个团体造成致命的威胁:没有这种廉洁正派,甚至国家机构纯粹技术性的功能也会受到威胁。国家机构对于经济的重要性,一直在稳步上升,尤其是随着社会化的扩大,这种重要性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5]68韦伯的这一论述对于法官职业也是适用的;但是,仅考虑“廉洁正派”和“荣誉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般社会道德的要求;换言之,这一论述并没有严格区分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对于法官来说,首要的职业能力是熟悉法律,其职业群体在社会中形成了涂尔干所谓的“有机团结”,从而需要特殊的共同价值作为维系群体的机制;[1]3-45在职业共同体和社会大众的关系上,以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为代表的“利益交换论”认为职业伦理的功能在于职业共同体和社会大众的利益交换,即职业共同体以职业伦理的自我约束为对价,以此换取社会大众对其垄断社会职业资源的容忍;[6]125-157对于法官来说,其职业领域垄断了法律资源,作为交换而对于社会大众承担的一定责任,例如法律援助等。但是这一点对于所有的法律职业都是一样的,还不足以区别法官与其他法律职业。与另一个主要的法律职业———律师相比,法官职业有其自身的特征:律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当事人摆明对其有利的事实,并从有利于当事人角度来理解法律。从这个角度来说,律师从来不是中立的,也不会被要求中立。但在某种中立的规则下,由于律师的专业性,他们的参与更有利于法官查明事实并恰当适用法律;所以,律师毋宁说是法治的参与者。而法官则不同,他们不仅要熟悉法律,而且要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据法律作出判断。所以,以职业化为前提的法官职业伦理呈现三个层面:第一即一般性的职业化群体,其职业伦理基于韦伯所说的“廉洁正派”和“荣誉意识”,但仍然是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混同的;第二即法律职业群体,其职业伦理主要基于因垄断法律资源而对社会大众所承担的责任,但这一层面涉及所有的法律职业;第三即法官职业,其职业伦理主要基于法官中立的职业地位和判决终局性的职业属性。(二)以法治为价值取向:两种法治观的影响一般认为,法治就是指法律的统治,它反对的是人治,即反对那种出于统治者的恣意、从而令社会成员无所适从并没有安全感的统治方式。然而,法律本身又来自于哪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引致不同的法官职业伦理观。一种关于法治的观点是,法律是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制定的那些规则,即法治就是立法的统治。由此出发,法官的基本作用就是查明事实,并根据法律的规定作出裁判。它最大的特征是不需要法官有比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只是法律的执行者:法官对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求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秉公执法。所以,法官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其比别的社会成员更多地了解制定法的内容,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其他要求,其极端的样态就是“上面投入案件事实,中间经过三段论推理,下面掉出判决结果”的自动售货机式法官———换言之,只要熟悉法律的人,都可以从事这样的职业。这种法治理念下的法官职业化程度是不高的,因为它只是法律的“发现者”,并且不是唯一的发现者,任何熟悉制定法内容的人都可以对其“发现”法律的过程进行实质性的检验和评价。这种职业化程度比较低的状况,也就使得法官的职业伦理局限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即更多地强调法官与审判的客观对象(案件证据与法律文本)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法官与审判的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对就较为忽视了。另一种关于法治的观点认为,法律的统治不能仅简单地理解为立法的统治,法官通过具体的案件审判确立的判例也是法律的重要来源,即“法官造法”。因此,法官就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被动的法律执行者了,而是法律的“发明者”。特别是,由于判决效力的最终性,法官的判例在某种意义上还高于制定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就是司法的统治或法官之治是不为过的。从这一点出发,对法官职业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公正审判每一个案件。为此,法官需要极强的说理技巧———我们称之为法律方法。为能够胜任这种任务,法官就应当有更高的要求,包括专业水平和个人道德,在处理法官与相关人员的关系上也有近于严苛的要求。因为职业的重要性,所以将个人道德纳入职业道德的范畴加以规范也不为过;因为专业,所以严格设置职业的伦理才显然特别有必要。只有做到这点,法官才被真正看成是法律或正义的守护神,才能被信仰。相比较而言,第一种法治观以人民主权和民主的理念作为假设前提,从古希腊开始,直到今天仍然被许多国家所遵循。但这种理念下,法官的独立性相对较小,职业化程度较低,职业伦理也就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二种法治观滥觞于古罗马时期,并由英国的普通法体系传承下来,以自由主义理念为假设前提。在这种理念下,法官的独立性有实质性的意义,其社会功能也比较大,因此法官的职业伦理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它并不以民主为前提,因此法官的判决,特别是针对权力争议的裁判权和违宪审查权的合法性就会存在质疑。但是,这两种法治理念本身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相反甚至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第一种法治观强调立法,必然要求制定法本身能够事无巨细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但事实证明这种包罗万象的制定法是无法实现的,这是由立法者的有限理性和立法本身的滞后性所决定的,此时就需要法官在个案的审判中通过对制定法的解释,来将法律规范具体化;第二种法治观强调司法,但是在缺乏普通法传统的国家,法官审判的正当性依然要从“民主”中获得支持,即法官审判所依据的法律必须是经过民主程序所制定的,尽管法官对该法律的解释与其字面含义已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受这两种法治观影响而产生的对法官职业伦理的认识也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进而可以成为确定法官的职业伦理的共同因素。综合来说,基于第一种法治观的职业伦理,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法官职业伦理的底线;而第二种法治观可以设计出更具体的、更有针对性的职业要求。

 

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篇6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一摘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状况的分析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目前状况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目前状况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和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和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2.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摘要: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非凡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和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新问题分析

1.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目前状况和教学目前状况的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摘要: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重,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重,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摘要:

首先摘要: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其次摘要: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非凡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摘要:

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摘要:

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非凡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功能,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熟悉,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征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探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摘要:只熟悉到职业教育和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非凡性熟悉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征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二摘要: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非凡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摘要:

(一)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摘要: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

7.专业思想教育

8.劳动生产教育

9.职业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二)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摘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摘要: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和,言传身教的功能。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碰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功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征,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摘要: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征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摘要: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征,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奇、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摘要: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摘要: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摘要:根据学生特征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奇、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3.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把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篇7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非常有幸地走上这三尺演讲台,与这么多年青上进的税务干部一起展示才华,证明能力,阐述观点。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经历,我是一九九四年税务机构分设时,分到博乐市地税局工作,时任市局管理科科长,一九九六年担任纪检员一职,分管业务科和稽查局工作,一九九九年八月调任州局征管科科长,负责征管科工作,二oo一年任州局业务科科长,负责业务科工作至今。几年来,无论是税政管理、征收管理、税务稽查,还是纪检纠风,无论是在市局,还是在州局,本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及业务知识的学习,秉公执法,严格律己,热情服务于纳税人。

地税分设以来,本人多次被为市地税局先进工作者,博乐市优秀党员,97年被市政府评为十佳执法员,在州局征管科和业务科任职期间,所主持的各项工作均名列全疆前列,多次受区局通报嘉奖。

本人这次参加竞聘的第一志愿是税政法规科科长,让本人填报这个岗位的直接原因是本人有能力、有信心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做的更好。在谈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职务的优势和工作思路之前,本人想先谈谈竞聘这一职务的劣势。年龄相对较大是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主要劣势,年龄的问题在本人参聘之初可以说是最大的心理障碍。在看到区局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文件时,本人也想过不参加竞聘或者享受区局的优惠条件告老还乡。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优势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本人参加工作以来,从事财会工作19年,从事税收工作13年,在税务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税政法规管理和税收征收管理,可以说对这方面的工作非常熟悉,本人在市局工作时主要负责集体财务管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地方各税的税政管理,主持制定了《博乐市地税局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博乐市地税局关于加强客货运输市场税收征管办法》等规定,使市局的税收征管更趋完善,到州局后主持修订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考核管理办法。从97年企业所得税实行自汇自缴以来,本人亲自主讲每年的企业所得税培训,1995年本人主讲了对党政机关的个人所得税培训,20xx年主讲了对水利系统的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等。因此,本人尽管年龄相对较大,但经验丰富,能熟练掌握现行税收法规,业务水平较高,对税政法规科各项职能设置,非常熟悉并且熟练,主持税政法规科工作可以说是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二、德能双过硬,一颗赤诚心。

税收工作是一项执法行为,税收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纳税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税收工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税务人员的执法形象、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直接反映了税务部门的形象,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因此仅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过硬。本人从参加税务工作以来始终不忘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自觉地将自己的形象作为税务部门一个窗口,自己要对自己所承担的那份形象负责。在执法工作中严格遵守税务人员十五不准的各项规定,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对待纳税人热情细致、耐心周到,始终坚持善待纳税人就是善待自已的观点。如果此次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成功,本人将一如既往地追求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这一目标,并且会严格要求本科室人员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使整个科室成员都成为德能双过硬,适应形势,符合时展的新时期税务人。本人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将这颗滚烫的赤诚之心献给党的事业,无论在任何时刻,任何工作岗位上,也无论此次竞聘的结果如何,本人一颗赤诚之心都将献给我所热爱的税收事业。

三、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在区局的文件中归纳为八项,这些都是税政法规科所必须做的本职内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则远远不止这些。除此之外,税政法规科的工作还必须体现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的特性,这是征管法和现行征管体制所要求的。税政法规科负责地方各税的政策业务管理,不只是简单说明对什么征税,按多少征的问题,还要搞清如何征、怎么查。

随着新征管软件的启用,网络运行的深入,信息工作将成为各项工作的先行军,税政法规科应当将最新的税收法规通过信息科公布,将税政法规管理与信息管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挥更大作用。按照税政法规科的职能要求,就必须将税政法规科放在一个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位置上去展开工作,因此,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将不再是过去的一种简单配合,而是将各业务性科室融合起来。同时,税政法规科还负责对区局税政法规工作的上传下达,报表总结报送,接受上级检查,对下级局的税政法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等工作,因此协调上下级也是税政法规科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上下级关系协调处理的好坏将影响全州整体的税收工作。

四、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全州税收工作的进步关键体现在县市局工 作的进步上。而县市局工作的进步则最终要落实到一大批热爱税收事业,道德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中、青年干部肩上,做为税政法规科的科长更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们,同时要擅于学习、总结、汲取他人的工作经验,其他地州的先进经验和工作做法,并将这些经验及时的传教给基层干部,如果本人此次竞聘成功,本人将亲自定期到县市局蹲点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与县市局的干部共同工作,互相学习,共同使博州地税系统的税收业务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不可能干一辈子,工作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在位时,应当毫无保留地传给别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这样才能使我州的税收工作持续稳步的发展,才能使我州税收工作不落后于其他地州。今天,我在竞聘演讲中提出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经验丰富的税务干部,让我们共同关心、支持、帮助身边的同事,让不强的变强,让强的更强,在整个博州地税系统营造一种传教帮学带,后进赶先进的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好学实干的工作、学习氛围。

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篇8

我非常有幸地走上这三尺演讲台,与这么多年青上进的税务干部一起展示才华,证明能力,阐述观点。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经历,我是一九九四年税务机构分设时,分到*市地税局工作,时任市局管理科科长,一九九六年担任纪检员一职,分管业务科和稽查局工作,一九九九年八月调任州局征管科科长,负责征管科工作,*年任州局业务科科长,负责业务科工作至今。几年来,无论是税政管理、征收管理、税务稽查,还是纪检纠风,无论是在市局,还是在州局,本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及业务知识的学习,秉公执法,严格律己,热情服务于纳税人。

地税分设以来,本人多次被为市地税局先进工作者,*市优秀党员,97年被市政府评为十佳执法员,在州局征管科和业务科任职期间,所主持的各项工作均名列全疆前列,多次受区局通报嘉奖。

本人这次参加竞聘的第一志愿是税政法规科科长,让本人填报这个岗位的直接原因是本人有能力、有信心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做的更好。

在谈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职务的优势和工作思路之前,本人想先谈谈竞聘这一职务的劣势。

年龄相对较大是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主要劣势,年龄的问题在本人参聘之初可以说是最大的心理障碍。在看到区局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文件时,本人也想过不参加竞聘或者享受区局的优惠条件告老还乡。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优势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本人参加工作以来,从事财会工作19年,从事税收工作13年,在税务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税政法规管理和税收征收管理,可以说对这方面的工作非常熟悉,本人在市局工作时主要负责集体财务管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地方各税的税政管理,主持制定了《*市地税局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市地税局关于加强客货运输市场税收征管办法》等规定,使市局的税收征管更趋完善,到州局后主持修订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考核管理办法。从97年企业所得税实行自汇自缴以来,本人亲自主讲每年的企业所得税培训,*年本人主讲了对党政机关的个人所得税培训,20*年主讲了对水利系统的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等。因此,本人尽管年龄相对较大,但经验丰富,能熟练掌握现行税收法规,业务水平较高,对税政法规科各项职能设置,非常熟悉并且熟练,主持税政法规科工作可以说是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二、德能双过硬,一颗赤诚心。

税收工作是一项执法行为,税收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纳税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税收工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税务人员的执法形象、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直接反映了税务部门的形象,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因此仅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过硬。本人从参加税务工作以来始终不忘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自觉地将自己的形象作为税务部门一个窗口,自己要对自己所承担的那份形象负责。在执法工作中严格遵守税务人员十五不准的各项规定,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对待纳税人热情细致、耐心周到,始终坚持善待纳税人就是善待自已的观点。如果此次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成功,本人将一如既往地追求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这一目标,并且会严格要求本科室人员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使整个科室成员都成为德能双过硬,适应形势,符合时展的新时期税务人。

本人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将这颗滚烫的赤诚之心献给党的事业,无论在任何时刻,任何工作岗位上,也无论此次竞聘的结果如何,本人一颗赤诚之心都将献给我所热爱的税收事业。

三、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

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在区局的文件中归纳为八项,这些都是税政法规科所必须做的本职内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则远远不止这些。除此之外,税政法规科的工作还必须体现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的特性,这是征管法和现行征管体制所要求的。税政法规科负责地方各税的政策业务管理,不只是简单说明对什么征税,按多少征的问题,还要搞清如何征、怎么查。

随着新征管软件的启用,网络运行的深入,信息工作将成为各项工作的先行军,税政法规科应当将最新的税收法规通过信息科公布,将税政法规管理与信息管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挥更大作用。按照税政法规科的职能要求,就必须将税政法规科放在一个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位置上去展开工作,因此,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将不再是过去的一种简单配合,而是将各业务性科室融合起来。同时,税政法规科还负责对区局税政法规工作的上传下达,报表总结报送,接受上级检查,对下级局的税政法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等工作,因此协调上下级也是税政法规科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上下级关系协调处理的好坏将影响全州整体的税收工作。

四、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

全州税收工作的进步关键体现在县市局工作的进步上。而县市局工作的进步则最终要落实到一大批热爱税收事业,道德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中、青年干部肩上,做为税政法规科的科长更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们,同时要擅于学习、总结、汲取他人的工作经验,其他地州的先进经验和工作做法,并将这些经验及时的传教给基层干部,如果本人此次竞聘成功,本人将亲自定期到县市局蹲点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与县市局的干部共同工作,互相学习,共同使博州地税系统的税收业务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不可能干一辈子,工作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在位时,应当毫无保留地传给别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这样才能使我州的税收工作持续稳步的发展,才能使我州税收工作不落后于其他地州。今天,我在竞聘演讲中提出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经验丰富的税务干部,让我们共同关心、支持、帮助身边的同事,让不强的变强,让强的更强,在整个博州地税系统营造一种传教帮学带,后进赶先进的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好学实干的工作、学习氛围。

五、老骥伏枥忘天命,无须扬鞭自奋蹄。

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篇9

我非常有幸地走上这三尺演讲台,与这么多年青上进的税务干部一起展示才华,证明能力,阐述观点。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经历,我是一九九四年税务机构分设时,分到博乐市地税局工作,时任市局管理科科长,一九九六年担任纪检员一职,分管业务科和稽查局工作,一九九九年八月调任州局征管科科长,负责征管科工作,二oo一年任州局业务科科长,负责业务科工作至今。几年来,无论是税政管理、征收管理、税务稽查,还是纪检纠风,无论是在市局,还是在州局,本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及业务知识的学习,秉公执法,严格律己,热情服务于纳税人。

地税分设以来,本人多次被为市地税局先进工作者,博乐市优秀党员,97年被市政府评为"十佳执法员",在州局征管科和业务科任职期间,所主持的各项工作均名列全疆前列,多次受区局通报嘉奖。

本人这次参加竞聘的第一志愿是税政法规科科长,让本人填报这个岗位的直接原因是本人有能力、有信心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做的更好。

在谈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职务的优势和工作思路之前,本人想先谈谈竞聘这一职务的劣势。

年龄相对较大是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主要劣势,年龄的问题在本人参聘之初可以说是最大的心理障碍。在看到区局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文件时,本人也想过不参加竞聘或者享受区局的优惠条件胬匣瓜纭?br>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本人参加此次竞聘的优势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本人参加工作以来,从事财会工作19年,从事税收工作13年,在税务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税政法规管理和税收征收管理,可以说对这方面的工作非常熟悉,本人在市局工作时主要负责集体财务管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地方各税的税政管理,主持制定了《博乐市地税局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博乐市地税局关于加强客货运输市场税收征管办法》等规定,使市局的税收征管更趋完善,到州局后主持修订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考核管理办法。从97年企业所得税实行自汇自缴以来,本人亲自主讲每年的企业所得税培训,1995年本人主讲了对党政机关的个人所得税培训,2001年主讲了对水利系统的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等。因此,本人尽管年龄相对较大,但经验丰富,能熟练掌握现行税收法规,业务水平较高,对税政法规科各项职能设置,非常熟悉并且熟练,主持税政法规科工作可以说是"老马识途,轻车熟路"。

二、德能双过硬,一颗赤诚心。

税收工作是一项执法行为,税收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纳税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税收工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税务人员的执法形象、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直接反映了税务部门的形象,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因此仅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过硬。本人从参加税务工作以来始终不忘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自觉地将自己的形象作为税务部门一个窗口,自己要对自己所承担的那份形象负责。在执法工作中严格遵守税务人员十五不准的各项规定,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对待纳税人热情细致、耐心周到,始终坚持善待纳税人就是善待自已的观点。如果此次本人竞聘税政法规科科长成功,本人将一如既往地追求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这一目标,并且会严格要求本科室人员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使整个科室成员都成为德能双过硬,适应形势,符合时展的新时期税务人。

本人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将这颗滚烫的赤诚之心献给党的事业,无论在任何时刻,任何工作岗位上,也无论此次竞聘的结果如何,本人一颗赤诚之心都将献给我所热爱的税收事业。

三、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

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在区局的文件中归纳为八项,这些都是税政法规科所必须做的本职内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则远远不止这些。除此之外,税政法规科的工作还必须体现"融合征管查,协调上下级"的特性,这是征管法和现行征管体制所要求的。税政法规科负责地方各税的政策业务管理,不只是简单说明对什么征税,按多少征的问题,还要搞清如何征、怎么查。

随着新征管软件的启用,网络运行的深入,信息工作将成为各项工作的先行军,税政法规科应当将最新的税收法规通过信息科公布,将税政法规管理与信息管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挥更大作用。按照税政法规科的职能要求,就必须将税政法规科放在一个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位置上去展开工作,因此,税政法规科的工作将不再是过去的一种简单配合,而是将各业务性科室融合起来。同时,税政法规科还负责对区局税政法规工作的上传下达,报表总结报送,接受上级检查,对下级局的税政法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等工作,因此协调上下级也是税政法规科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上下级关系协调处理的好坏将影响全州整体的税收工作。

四、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

全州税收工作的进步关键体现在县市局工作的进步上。而县市局工作的进步则最终要落实到一大批热爱税收事业,道德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中、青年干部肩上,做为税政法规科的科长更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们,同时要擅于学习、总结、汲取他人的工作经验,其他地州的先进经验和工作做法,并将这些经验及时的传教给基层干部,如果本人此次竞聘成功,本人将亲自定期到县市局蹲点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与县市局的干部共同工作,互相学习,共同使博州地税系统的税收业务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不可能干一辈子,工作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在位时,应当毫无保留地传给别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这样才能使我州的税收工作持续稳步的发展,才能使我州税收工作不落后于其他地州。今天,我在竞聘演讲中提出"传教帮学带,点拨后进人",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经验丰富的税务干部,让我们共同关心、支持、帮助身边的同事,让不强的变强,让强的更强,在整个博州地税系统营造一种"传教帮学带,后进赶先进"的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好学实干的工作、学习氛围。

五、老骥伏枥忘天命,无须扬鞭自奋蹄。

简述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篇10

1、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传递人类文明和传授思想的专业人员。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教师职业的历史考察

(1)、中国

①、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教师职业

a、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政府官员兼任教师。

b、春秋时期—官学失守,以孔子为首的大批私学大师涌现,成为最早的专职教师。

c、秦国统一后—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客观上阻碍了教师职业发展。

d、汉代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各级教师制度逐渐完备。

②、中国近代公立师范教育的成立和兴起,标志着中国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开端(1897年上海南洋公办师范学院成立;1902年,清末民族资本家张謇创办通州私立师范学校。)

③、进入现代社会,中国逐渐形成了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体系。职前培养、职后继续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教师资格制度逐渐完善。

⑵、外国

①、教师职业最早与宗教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僧侣兼任,教学内容传授宗教教义或武士教育。

②、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很快,专门师范教育机构、系统正规教育训练保证了教师职业素质更高,推动了西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规定教师具备扎实学科知识,深厚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

3、职业:

是由于社会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职务和特定职责,

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4、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

、劳动对象的能动性与多样性。(能动性:不是被动接受加工,而是有独立性、选择性、批判性、倾向性。内外因相结合。多样性:先天素质、后天环境与受教育不同,导致学生智力、个性、气质、兴趣、特长、爱好不同,而且不断变化。)

⑵、劳动任务的全面性与示范性。(目标、内容、时间、空间上的全面性;“立体教科书”的示范性)

⑶、劳动过程的个体性与创造性。(个体性:备课、上课、辅导、谈心、处理问题都是以个别方式进行。创造性:将教材内化,需要高超艺术、教育机智,捕捉教育灵感,传授给学生,使之领会内化。二者决定学生的多样性、能动性、影响学生的广泛性。)

(4)、

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与长期性。(集体性:是校内外、家庭、社会、教师、党团组织等多渠道进行教育影响,但不是各因素简单相加,是各因素内化的综合反映。长期性: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品质习惯的养成、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见效慢。)

5、道德:

西方道德指风俗或习惯,也有规范规则,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现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主要指人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有时是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和道德教育活动等。

p13

6、职业道德:

指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们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p14

7、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p14

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典范性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准则,而且是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发挥着“

以身立教”的突出作用。

(2)、深远性

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而且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人格特征、世界观、人生观,进而影响学生的家庭和社会。

(3)、崇高性较其它职业道德相比,教师职业是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要求教师道德境界更加崇高,做到

“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⑴、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⑵、对教师自身的激励作用。(是激励和调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动因。特别是责任感、使命感、良心。)

⑶、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教育行为效果的好坏,而且关系到教育过程的优劣。)

⑷、对社会环境的优化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整个教育过程以及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

10、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

指那些概括和反映老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老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教师的幸福、教师的良心、教师的义务以及教师的公正等。

p21

1)教师的幸福:

①定义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状态。

p22

②为什么说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人们理解教师职业的真谛的最终归宿?p22-23

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状态。

㈠教师的幸福总是与教师道德需要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不仅满足了个人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能满足自己精神方面的需要,特别当精神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愉快舒畅的体验,感到幸福。如:劳动被认可,讲课受欢迎,教学受表彰

……

㈡教师的幸福是教师教育劳动创造的结果,教师的劳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和发展了自己,自然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与幸福。如:

“教学相长”、教师自学进修的体会

㈢教师在自己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会随时产生幸福的体验。如:一节创造性的授课,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与同事的一次成功能够合作

2)教师的良心:

①定义:

教师的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指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道德心理的内在评价机制,也是教师进行自我道德调控的精神力量。

②作用

:对于教师自觉履行职业道德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成为一种习惯的道德能量,可以随时引发教师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和有机调控,从而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

③表现:具体表现在教师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如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和团结协作等。

④意义

:教师的良心要求教师遵守工作纪律,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不敷衍了事,不误人子弟;教师的良心还促使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促使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成长;教师良心往往贯穿职业道德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教师思想情操的重要支柱,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完善的最强大的内部动力。

3)教师的义务:

①含义

:教师的义务通常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向教师提出的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自觉意识到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并把自觉遵循这些合理的道德要求作为自己内心的一种习惯意愿,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通常指第二方面含义,即教师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并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②目前存在的几种教师道德风险,即违背教师的义务要求,教师面临的“风险”和危机。p25

a、缺乏敬业精神。如:不思进取,混日子,莫不关心等。

b、教学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如:备课不认真,辅导不及时等。

c、主次颠倒,无心教学工作,热心于社会兼职或第二职业。

e、不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对违纪等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不及时教育。

4)教师的公正:

①概念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正直无私,不偏不袒地处理各种业务关系,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全体合作者。

②范畴:

a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平等施教、体贴爱护是教师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b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同事关系。(互相理解,互助互敬。)

③意义:

教师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同事关系,有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这种条件下,大家心情舒畅,各方面教育教学工作都会顺利进行下去;教师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就会使教师在学生中间树立起威信,获得学生由衷的尊敬和德赞扬。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其道德品质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章中国教育史上的教师道德观概述

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家经典语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欲正天下之心,须顺天下之受。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源,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王夫之

2、孔子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也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被称之为春秋末期的

“显学”

。同时,孔子还是创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教师鼻祖,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⑵、师德观:

①、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的境界;他认为谦虚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他主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热爱学生、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热爱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育学生不应该存在偏见。

3、孟子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名轲,邹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使儒家学说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

”。

⑵、师德观:

①、热爱教育事业。----他高度赞扬教师职业,他说:“

君子有之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②、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以师礼相待,有问必答,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大丈夫

”的理想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③、教育者要具备德与才两方面的素质。----即:“入则孝出则悌”;“

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道德修养和知识修养。

4、韩愈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说》集中反映了他的师德修养的观点。

⑵、师德观:

①、教师的任务:-----

传道,即儒家仁义之道;授业,讲授儒家经传与古文;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②、求师标准:----学有所成,合乎儒术可以为师。他提出“圣人无常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求师标准。

③、师生关系:----可以互相为师,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蔡元培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

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⑵、师德观: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他曾经在北大组织“进德会”,要求教师“

不嫖不赌,不要妾”

。他认为要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必须具有谦虚、正直、爱国、爱生和知识渊博等品德,具有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

6、鲁迅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1909

年留学归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⑵、师德观:教师应该成为“后生的模范”

;要从人格、道德及精神气质上来影响学生;要有善于向自己学生学习的精神,要善于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7、陶行知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他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他一生都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捧者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⑵、师德观:

①、陶行知提倡民主教育,十分强调教师民主素质的培养。他号召教师“

和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争取真正民主的实现”

。他认为教师要实现民主教育,就要首先进行自我教育,树立民主作风。他主张教师应树立远大的理想,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力量。他指出教师的理想和使命是

“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与后代”。

②、他认为教师应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主张生活即教育。

③、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他主张“教学相长”。

8、叶圣陶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解放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语文教育部主任等职。

⑵师德观:

①、核心即情感教育,尊重教育。他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是“

认真当教师的人的起码条件”;提倡“爱的教育方式”,即所谓情感教育。

②、他认为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的公民。

③、他人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可分为“言教”和“身教”两个方面,与“言教”相比,

“身教”更可贵。

第三章国际组织与西方教育中教师职业道德及道德特征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师德规范的有关论述

⑴、师德理想:

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作的贡献上。而制定师德规范的指导原则是:

“将对学生的教育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⑵、师德规范:p57-58

①、教师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成分或经济状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

②、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应适当注意对教育活动有特殊要求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