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专业范文10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3-11-02 17:33:29

化学化工专业

化学化工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式反哺教学;实践实训;科研创新

“新工科”理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以“新工科”建设为主体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1],尤其是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在强化本科生科创能力提升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无论是从师资力量、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素质、办学水平上,都与国家重点高校、研究型大学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也是衡量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何构筑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本科生科创能力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1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1构筑科创能力系统性培养机制

[2]构筑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本科生科创能力系统性培养机制,以“科研导师全程引领-优秀学生创队-多年级学生参队”为模式,以“高层次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科创竞赛”为载体,以“科技前沿知识研讨-导师课题进展报告-科研团队组会讨论”为路径,构建“模式+载体+路径”的三维立体式科创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2凝练“笃实”人才培养理念

[3]构建“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实践实训—创新创业”递进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3构筑创新驱动模式

实施“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主管理”的多元化构建创新实验项目体系,构建“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竞赛驱动”的实践创新驱动模式[4]。

1.4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实验教学、综合训练、工程设计、创新创业等多维度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健全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保障机制,实现校内外资源高效融合和统筹利用。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1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1.1科创能力培养的理念认识教育理念更新滞后,存在着重灌输知识而轻思维训练,重创新结果而轻创新过程的理念认识误区。实验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自主性实验偏少,忽略对学生动手及创新能力培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需求脱节,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创业的能力不足等问题。2.1.2科创能力培养的氛围营造学生的创新氛围乏善可陈,科研实践环节不完善,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科研兴趣有待提高。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综合素质训练不足等问题。2.1.3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综合素质训练不足等问题;真实性、工厂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不完善,学生实习参与度低、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导致综合能力训练与岗位需求不对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及激励体系不健全,校内外资源配置、共享和开放不足,导致资源利用效益低下。2.1.4创新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及激励体系不健全,校内外资源配置、共享和开放不足,导致资源利用效益低下。

2.2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2.1探索“导师+学生+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激发科研兴趣[5]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突显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本科生创新团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科研导师引领,使学生充分感受科研氛围、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通过优秀学生创队,多年级学生参队,使学生通过科研团队的形式接受科研方法及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严格训练。通过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创造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本科生潜在的能量。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顶层设计,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校内实验教学、综合训练、工程设计、科研创新有机衔接,搭建多维立体、虚实结合的保障平台,构建“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实践实训—科研创新”科研式反哺教学体系。2.2.2培育“任务+项目+竞赛”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载体,加强创新实践驱动力以导师的高层次科研项目为源头,衔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科创竞赛,构建完整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载体,突出“以生为本”,形成导师科研项目不但保证科研经费的充足,而且实现科创反哺教学,形成“一导师一项目”、“一项目一团队”和“一团队一竞赛”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载体。2.2.3构建“研讨+报告+讨论”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促进成果产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以“科技前沿知识研讨-导师课题进展报告-科研团队组会讨论”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路径。2.2.4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内引外联,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按照资源优配、功能集群原则,组建网络互动实验教学平台;研制3套虚拟仿真实训软件,自研乙酸乙酯校内微工厂,组建智能高效综合训练平台;建成13个实习基地,组建校企共建工程设计平台及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组建师生联动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师生互评、企业方评价等动态评价机制,建立并推行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等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多方的积极性,确保实践教学运行平台高效运作。

3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3.1理念创新:凝练科创能力培养理念

浓缩多年实践教学改革经验,凝练成科创能力培养理念,指导实践教学“实学、实练、实用、实创”,构建“四层次、四模式、四平台”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7]。按照“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实践实训—创新创业”四层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搭建实验教学、综合训练、工程设计、创新创业多维立体资源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3.2模式创新:实施多元化科创实践教学模式

以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为靶向,探索实施“首扣意识、夯实基础”的实验教学模式、“虚实结合、四化合一”的综合训练模式、“引企入校、产教融合”的实践实训模式、“任务驱动、竞赛载体”的创新创业模式,有效解决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校内实验眼高手低,现场实习走马观花,创新探索束手无策,设计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等问题。

3.3平台创新:搭建校内微工厂

根据化工产业特点,搭建2d—3d智能高效综合训练平台,推进“以虚辅实、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8],实现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工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通过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研发校内微工厂(乙酸乙酯生产实训装置)图2为乙酸乙酯生产综合实训虚拟仿真操作流程图,开发实训教学职场化、结构及运行可视化、操作控制多元化、实训项目综合化“四化合一”的实训教学技术,实现实训教学、技能鉴定、社会培训和产品中试“四位一体”,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现场实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问题。

3.4路径创新:建立科创能力培养路径

形成以“科技前沿知识研讨-导师课题进展报告-科研团队组会讨论”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从加强引导启发,激发科研兴趣、利用业余时间、促进成果产出等多个方面融入培养路径,让给学生创造了与科研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之余还能够在自身兴趣下进行科研创新研究,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推广应用效果

4.1淬炼品牌,培养高素质科创人才

通过对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统计,近五年考研平均录取率为33.8%,其中考入985、211高校的学生数占总录取人数的43.9%。应用化学专业组建的“江苏锂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16年)。2016~2020年连续五届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016年华东区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特等奖,2018、2019年连续二届获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特等奖,学生的知识储备—迁移—应用—创新能力接受了系统检阅。近年来,学生完成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项目15项(部级4项),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学生参与发表文章34篇,并多次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和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团队。

4.2笃实”育人,人才质量社会认可程度高

基于“笃实”理念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系统工程在我院应用化学专业试点应用以来,“实学、实练、实用、实创”多维度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收益学生近3000人。推进大学生创新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纵横项目转化实验项目等各类训练课题200余项,“以虚辅实、虚实结合”建成包括网络课程、2d—3d虚拟仿真化工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微工厂在内的各类资源,年利用近万人次。依托校企产学战略联盟整合资源,打造13个实习基地,年接收学生、教师5000人次开展实验教学、实践实习、创新创业与科学研究活动。近年来,学生在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化工设计竞赛、化学化工实验大赛等在内的高层次竞赛中获得部级奖励7项、省级奖励30余项。专业对用人单位(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八巨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太湖新材料控股有限公司、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华化工有限公司、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学生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过硬,能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具有成长为业务骨干的潜力,特别是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给予很高的评价。

4.3导师引领成长,前期成果显著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一直倡导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室进行科研训练。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申请专利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导师在科研指导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题组形成“自信、勤奋、诚信、感恩、创新”的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9],其主要内容为自信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前提;勤奋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基础;诚信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底线;感恩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动力;创新是培养科研能力的源泉。产生1个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团队,4篇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完成1项部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5结语

通过构筑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本科生科创能力的培养模式,根据对研究院校化学化工专业的培养结果分析,该培养模式有利于本科生科创能力的提高,将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柳星,贺曦鸣,窦吉芳.“新工科”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实践———面向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主题式通识写作课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24-30.

[2]张庆禹,孙志勇,吴昊.针对工科院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81-82.

[3]姜丹,张琼琼.大学生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现状调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9(45):39-40.

[4]董超,王鑫,刘楠.基于学科竞赛驱动的实验室开放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221-223.

[5]谢志远,朱赛萍,张呈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4(4):52-55

[6]董超,王鑫,刘楠.基于学科竞赛驱动的实验室开放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221-223.

[7]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8]刘亚丰,余龙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理念及发展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4):108-110.

化学化工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化学化工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教学;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1引言

近年来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发现,毕业论文存在写作缺少创新,研究深度不够,如有的同学的毕业论文工作量仅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中的一个实验,对实验条件、实验结果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或重复了已有论文的实验条件,创新性不足;有的毕业论文存在知识点错误的问题,比如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吸光度为负值;有的同学在回答教师提问的时候,化学实验原理、概念不清;有的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引文不规范、甚至存在毕业论文等一系列问题。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启动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试点工作。从2021年1月1日起,每年进行一次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1]。加强对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科学管理,提高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构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以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2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为了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提高化学化工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

2.1政策上保障毕业论文的顺利实施

学校已经制定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从总则、组织与管理、工作环节基本要求、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撰写的基本要求、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检查、毕业设计总结与档案管理、其它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学院在9月份会开展动员大会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解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得重要性;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学校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加强对学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建立良好学术风气。

2.2优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队伍方面,化学化工学院学院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者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意愿指导本科学生论文的教师方能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实习基地化学专业相关科研人员可作为第二指导教师,化学化工学院教师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教师要熟悉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本科毕业生人数应控制一定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8名同学。同时要求指导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大四毕业生面临考研、就业,压力较大,要求指导教师不仅督促要完成论文,论文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要关注所指导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予必要的关心和考研就业压力的疏导。对论文抽检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的论文或专家意见审定为不合格论文的指导教师,参照学校和国务院毕业论文抽检办法规定要求,对相应指导教师进行谈话的同时,适当减免指导学生论文人数或暂缓指导。

2.3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选题应该符合人才培养计划,体现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能够充分考核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选题其次要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专业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最后,选题要和学生的实际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相适应,切忌选题过大、过难[2-4]。选题论证报告是学生在大量阅读、归纳化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进度安排、指导教师意见、专家论证意见等,明确的论文研究内容,既体现了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对选题的理解程度,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指导教师前期的指导工作,该环节的严格把控可以为毕业论文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指明方向。鼓励论文指导教师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的2017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光谱学光谱分析》杂志发表“普鲁卡因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论文1篇,指导的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光谱学光谱分析》杂志发表“缬沙坦分子的拉曼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会议论文1篇。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中的电极的制备和电池电动势测定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获得了“一种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实验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中期检查是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重点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已完成部正在进行的部分、待完成的部分和执行情况的自我评价。由指导老师结合选题论证报告中论文研究进度安排,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及撰写进度进行检查,根据学生论文工作完成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整改建议,指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中期检查的认真落实,能及时发现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若存在论文研究工作进行不下去的情况,也可以及时更换研究内容或者重新拟定研究方案,对学生能否如期完成毕业论文或论文质量密切相关。

2.4严格把关毕业论文答辩

我院成立了由学院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各专业带头人为组员组成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化学化工学院各专业系部成立各答辩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答辩小组的组长,专业教师任答辩小组成员,各专业制订本专业的答辩规程以及时间、地点安排等,上报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后,在中国知网大学生系统进行查重,论文查重率低于30%方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论文的评价指标分为5个方面,选题方面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或使用价值,能力方面重点考察文献查阅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论文的研究方案是否有特色,可行性怎样等,论文质量方面考察数据是否准确、逻辑性强不强,论文结构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过程材料是否完备,答辩过程中对论文是否熟悉,能否正确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等,由答辩小组长给出答辩小组意见。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学生毕业论文总成绩为指导教师成绩50% 答辩成绩50%,最后得分由系统转换为五等级制:优秀(≥90分)、良好(80≤分数<90)、中等(70≤分数<80)、及格(60≤分数<70)、不及格(分数<60)。答辩后,学校将分专业进行毕业论文抽检,抽检比例不低于5%,专家将重点从毕业论文的选题、论文数据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专业能力以及学术素养等方面进行考察。学校建设了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服务平台,,毕业论文完成的全过程材料可在该平台上传,加强了毕业论文完成过程的监管,可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5探索校企联合的毕业论文教学实践工作新模式

对化学化工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需要用到实验数据、仪器表征实验结果等。校企联合为化学化工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发挥了企业课题、场地和设备方面的优势,可以实现双方人力、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推动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5-7]。我院目前建设有专业相关的专业实习基地8个,经实习基地教师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意,可在实习基地结合专业相关的实习内容,开展完成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结合专业实习,近几年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分光光度法对汽炉水中磷酸盐含量的研究》、《化肥中氮、氯含量的测定》、《一种药物溶出度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等都是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完成的毕业论文工作,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上,探索校企联合的毕业论文教学实践工作新模式,可以进一步完善本科生教育培养体系,同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6量子化学软件辅助完成毕业论文

有的同学的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关于xxx分子的合成,合成的产物用红外光谱仪器采集了生成物的红外光谱,但是由于对有机化合物振动光谱的知识了解不够,对一些有机物官能团在红外光谱区出现的波段不熟悉,实验采集获得的光谱不能进行精确的指认分析,因而对产物的红外光谱图分析不够深刻,若结合gaussian和gaussview等量化软件,就可以模拟合成分子的红外光谱图,并对目标分子的特征振动模式进行详细的归属和分析;静电势对于考察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预测反应位点、预测分子性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静电势越负的地方对应的原子越容易发生亲电反应,越正的地方越容易发生亲核反应,分子静电势分析就可以通过量化软件计算的结果直观的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苄基紫精分子的静电势见图1,分子静电势分析结果表明,苄基紫精分子存在6个极小值点,16个极大值点。将电子激发过程描述为“空穴→电子”,从而可以以图形化的方式非常直观地考察电子从哪离开、到哪去,是局域激发、整体激发、电子转移激发还是杂化特征的激发,采用multiwfn程序[8],可以对待测分子进行“空穴”和“电子”分布分析,从而讨论电子跃迁转移的激发类型,苄基紫精分子的电子空穴分布图见图2。按照前线轨道理论,发生化学反应时,在过渡态附近,反应物与进攻试剂之间将发生电子转移,前线电子的电子转移最容易发生,对大多数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在一个反应物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highestoccupiedmolecularorbital)和另一个反应物最低空轨道(lumo,lowestunoccupiedmolecularorbital)的最大重叠方向上发生,重叠越大,成键越牢固,反应活性越大[9-10]。亲核反应物主要以其homo轨道参与反应,亲电反应物主要以其lumo轨道参与反应,自由基主要以其单电子占据轨道(somo,singlyoccupiedmolecularorbital)参与反应。能隙差为homo-lumo的能量之差反映了电子从占据轨道跃迁到空轨道的能力。苄基紫精分子的前线轨道及能隙差见图3。

3结论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学生本科阶段综合学业成果的具体体现。结合化学化工专业近年答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政策上保障毕业论文的实施、优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把关毕业论文答辩、探索校企联合的毕业论文教学实践工作新模式、量子化学软件辅助完成毕业论文等6个方面,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构建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高化学化工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教督[2020]5号.

[2]冯爱秋,钟丽.应用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质量调研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2):13-18.

[3]钮金芬,姚秉华,杜宝中,等.以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水平[j].大学化学,2015,30(4):16-20.

[4]宾幕容,应用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436:24-25,29.

[5]韩雪峰,陈乐培,陈泽民,等.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1):96-99.

[6]张良,柳建华,张慧晨.论毕业设计论文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协同关系[j].实验室科学,2021,24(1):140-143.

[7]周莉,朱虹,胡慧媛,等.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校企联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4):193-196.

[8]lut,chenfw.multiwfn:amultifunctionalwavefunctionanalyzer[j].jcomputchem,2012,33:580-592.

[9]刘中立,李笃,王玉琨.前线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1983(10):1-7 14.

化学化工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培养基地;专业教育;双创教育

1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等多方面原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多种途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已成为扩大就业人口、激发社会潜能的重要战略举措[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2];《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到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3]。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我国高校重要的教育职责之一。高校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需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5-6],美国斯坦福大学从1998年开始就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个专业之中,实现了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7-9],将创新创业理念与实践渗透进欧美高校教育体系中。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高校通过建设创新型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专创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这种创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激发专业背景下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有效的课程学习渠道[10-12]。

2研究内容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教育占据主体地位,专业教师通过课堂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夯实专业知识,获取专业知识,指引就业方向,专业教育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知识保障。与专业教育不同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帮助大学生锤炼专业技能、积累专业经验,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运用专业所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前瞻性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思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过程里不断提升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通过反复的认知、实践过程,使专业知识得到升华,从而提升其对专业所处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

2.1课程建设

兰州理工大学应用化工专业为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首先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以21世纪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高新技术能源与环境材料为切入点,建设“能源新材料与环境 ”创新创业实验班。通过整合并创建创新创业课程和研究资源,推出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且持续推出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能源新材料与环境 ”创新创业实验班的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导。实验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一对一”(一个教师团队指导一个创新团队)的“精英”培养模式,旨在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项目式”的创新创业实际训练,塑造学生勇于拼搏、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提升学生沟通、表达、实践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具有多学科交叉能力的未来创新创业工科人才。2.1.1课程体系迄今为止,实验班已经开发有十几门课程,这些课程均是化工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课程,其中《能源新材料与环境创新创业大讲堂》、《化工发展史中的创新思维》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实验班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设置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譬如,《创新思维与设计》、《产品服务系统创新》是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入门课程,《能源新材料与环境创新实战》、《能源新材料与环境创新生产实践》这两门课程为即将参加学生竞赛项目的大二大三学生的讲授的进阶课程,创新创业相关的研讨会是为已经参加过创新系统训练的大四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2.1.2学时分配“能源新材料与环境 ”创新创业实验班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及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合计25学分。其中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共5学分,小班授课,由创新创业学院完成;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共10学分,由专创融合理论课程(5学分)和专创融合训练课程(5学分)构成,由石油化工学院“能源新材料与环境 ”创新创业实验班导师团队完成。课程以强化学生在能源新材料与环境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实行小班授课,研讨式教学和“一对一”的实训教学。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共10学分,由石油化工学院“能源新材料与环境 ”创新创业实验班导师团队和签约企业共同完成。课程以项目为引领、竞赛为驱动,在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创新创业实战(作品制作)、企业实习、竞赛、项目路演等实践活动完成。

2.2人才培养

目前国际教育界普遍认可t型人才的培养目标[13],即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较广,能广泛涉及各领域知识、同时专业知识学习深入的综合人才。参考t型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化工专业培养出未来的专业技术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社会能力:大学生应具备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共赢得团队精神,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践中担任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的角色,在项目的进行中树立职业操守,遵守职业道德,培养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具备发展的能力。在多学科背景下,有专业特长,具备科学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运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科学归纳,通过设计实验提出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的解决方案,再综合分析得到有效合理的结论,能源与环境新材料,以及环境应急处理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保等因素。具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掌握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应用。学生通过撰写论文,帮助学生建立清晰表达观点的能力,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路演等方式与行业领域的专家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培养陈述发言及回应指令的能力。专业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行包含了“教学—项目—外部拓展”三位一体的开展模式,实施方案的教学部分主要包含了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做的创新创业相关讲座与专门培养计划,项目部分则涵盖了科研项目、大赛项目及课题组研讨会,外部拓展主要是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化工专业借助斯坦福大学资深研究员etzkowitz创建的三螺旋体系,将政府、大学、企业间的关系紧密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如图1所示。

2.3创新创业教育与化工专业教育融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兰州理工大学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削枝强干,形成了“四大课程群”为主干,化工化学分支方向核心课程为拓展的理工融合型主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主渠道,设计了“通识课程(1学分) 专创融合课程(3学分) 实践课程(2学分)”的“1 3 2”创新创业课程为核心,以《创新思维方法及其在化工中的应用案例》等3门选修课为拓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年不断线,形成了知识、体验、挑战、收获与反思的全过程、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增加学生非主修领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作为教改的重点,开设跨学科课程,形成了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项目式”课程模块;关注学习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通过学习成果反向设计教学项目和设计挑战性的实践方案,落实“聚焦成果、扩大机会、提升内涵、反向设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搭建了“学、研、创”三位一体、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依托兰州理工大学化工教研室及甘肃省应用化学主干课程创新教学团队,建设了3门创新创业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了“能源新材料与环境 ”创新创业实验班和兰州理工大学绿色化学科技创新基地等平台,签约了河南大朋电子、利安隆、皓天科技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组建了跨学科、校企联合的甘肃省应用化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在团队的指导下,专业学生近3年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全覆盖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结语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途径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兰州理工大学化工专业通过专业内涵建设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通过专业内涵建设及实践构成要素之间的影响,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化工专业教育的融合方式。通过对学生专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课程设置的侧重差异,真正解决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面临的现实问题。考虑到学生具体学习阶段的特点,确定化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所占的比例,设置科学合理的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教学体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课程设置,为推进我国高校化工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参照。

参考文献

[1]张超,钟周.创业型大学视角下的创业教育研究——清华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教育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3):91-97.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

[4]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118-120.

[5]朱晓蓉,王仙锦.美国大学的经典创业教育模式,“活在创业精神中”——以百森商学院为例[j].教育学论坛,2011(27):136-138.

[6]gibba.theenterprisecultureandeducation[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1993,(3):11-34.

[7]尚洪涛.借鉴英国经验构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208-210.

[8]klandth,volkmanngh.developmentandprospectsofacademic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ngemany[j].highereducationineurope,2006,31(2):195-208.

[9]李志永.日本高校创业教育[m]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10]高晓杰,曹旌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7):91-93.

[11]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4.

[12]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65-68.

化学化工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化工专业教育;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和新趋势。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是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价值的急切需要[1]。

1现状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造性头脑和相关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以期提升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能力。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深入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绝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一直以来采取传统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学模式难免陈旧和枯燥,教学活动单一,学生参与度较低,创新创业兴趣不够浓厚,且不能满足学生、。(2)大多数高等院校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资源、经费和手段严重缺失,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本科院校与当地企业联系较少,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契合度不符。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薄弱,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严重短缺,导致学生缺乏工程实践方面的锻炼。(3)不少高等院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化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有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流于形式,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够重视,使得两者并未真正融合。这些都制约着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急需改善和解决[2]。本文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平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探索并构建以“学生为本”,适用于我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化工专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创造出更加有利的条件。

2改革方案与实践

专业教育通常按岗位对口专业办学,反映的是“细、窄、专”,创新创业教育相反,是强调整体把握,目标是把专业知识应用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3]。专业教育是开展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指引。“创新创业教育 化工专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兼具两者特性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对学生的化工专业教育流程中,设置两者相辅相成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化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2.1明确教育目标,转变教育理念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再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与精神。要摆脱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问题,就必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转变以往既定的旧理念[1]。首先转变教师的理念与角色,紧紧把握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时代主题,以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专业技能结构,提升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其次改变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构建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利用新媒体渠道,让老师和学生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与知识,共同设计学习内容、方法,共享学习资源,共同成长。

2.2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是高等院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两者互相融合的桥梁。在传统的化工专业教育课程基础上,将创业常识、创业心理和创业技能等相关内容纳入到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并突显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与创业[4]。一方面通过修订化学化工类专业培养方案和各课程教学大纲,探索并初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的模式,将化工专业课程、创业课程、基础课程一起纳入到新的课程体系中来,从而实现专业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将创业的内涵与专业的特色有机融合并完全体现到课程体系中。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化工专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形成两者全面融合的新方法,以其研究创业教育中的经典案例。通过开展实际案例教学和探索研究教学,在创业教育中探讨基于问题、体验、情景的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2.3搭建创业课程平台

一方面利用qq、微信和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整合资源,以线上交流分享、微课堂等形式丰富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及时互助交流;另一方面,通过举办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的线下活动,如创业讲座、创业工作坊等,邀请化学化工类企业负责人、创业成功校友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研究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增强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训练,既能提高专业知识学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创业实践的参与性。同时构建pu学分考核制度,激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活动、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既丰富了第二课堂内容,又培养了创新创业能力。

2.4提升创新创业教师能力,打造多元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多元化师资队伍的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化工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保证。(1)引进化学化工行业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投资者等作为专业兼职教师,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拓宽学生视野。(2)加强化学化工系教师的培养力度,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多次组织专业教师通过寒暑假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提升创新创业理论、丰富创新创业经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3)鼓励教师更多地与地方企业开展横向产学研合作研究,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增加更多机会,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指导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发挥化学化工类专业特色优势,或者将学生参与的科研成果努力转化为创业项目,以提升学生创业层次。(5)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团队建设的专业化进程。

2.5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化工专业教育融合的激励机制

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纳入评教和教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奖励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和指导教师,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热情,从而增加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识外,还要熟悉相关的医学知识、实践知识以育学、心理学理论等。同时作为教师,要时刻重业道德修养,要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严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各方面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使教师真挥身正为范,立德树人的作用[8]。通过上述措施,初步构建一个在医学生理学中全程、全方位开展思政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

3展望

化学化工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化工专业课;aspenplus;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一、引言

当前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便捷性使得社会科技水平以几何级数向前推进,相应地,人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和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递增,在有限的学制时间内学习尽可能多的生存知识,成为教育界顺应时展、与时俱进所必须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人[1]。不同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要求也不相同。如图1所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所需培养的知识素养和技能层次不断提高,越往金字塔顶部,所需培养的技能就越丰富,对本科生的知识和素养要求就越多。在工程领域,大量的工作是常规性的,维护产品线的正常运转,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格,需要常规型技能人才,也就是工程师。还有一些岗位需要创新型人才,如改进生产线,进一步降本增效等。对于未来企业家和科学家,需要在大量实践中脱颖而出、逐渐起到领头作用的人才,是一个长久的实践培养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可能完全来自学校,高校工科教育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个大学生都培养成创新创业人才。这就要求面向创新创业的培养体系必须具备兼容性,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性格素养学生的培养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环境下,达到自己知识和素养所能够达到的尽可能高的目标层次。这对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提出一个难度很高的课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主动学习,培养创新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专业之外的“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顺应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及自治区产业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布局,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2012年开始招收化工类工科专业的本科生,虽然时间短,但在学校的重视扶持下,成功实现从理到工的转型,教学能力也从传统的培养基本化工技能人才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并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符合工科生培养规范,成为自治区紧缺专业和一流专业。几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普通本科高校或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2-9]。这些教育工作者从教育体系和平台建设的角度,对高校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根据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实践,以问题为导向,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毕业设计三个环节,针对化工专业工科教学中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进行实践性探讨。

二、化工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化工专业课学时压缩与创新创业素质教学内容增长的矛盾

随着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教育事业也从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化,工科专业教育目标也从培养工程师向培养未来科学家、企业家的目标转变,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提高。教育改革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我国经济产业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怎样在有限的学时下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效果,让学生既有宽广的知识面,又能掌握工程实践知识的精髓,是教学工作应该面对的问题。

(二)学生反映化工核心专业课难,公式太多,计算复杂,畏惧学习

人们常把理科和工科放在一起称为“理工科”,其实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别,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也许是因为它们都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理科是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的相关高级专门人才;工科是培养运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工程人才。如果说理科是定性解决“可能性”的问题,那么工科就是定量解决“可行性”的问题。工科对数学的要求比理科高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觉得工科比理科难学。还有一个原因是,理科的物理、化学是高考科目,具有延续性;工科则没有延续性,所以觉得工科“难”。

(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班学生不愿意做化工设计类题目

化工专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猎的知识面广,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工程实践经验。例如,化工过程中最简单的一段管路设计,要进行工艺参数设计(涉及课程: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物料性质计算(涉及课程:化工热力学)、设备尺寸设计计算(涉及课程:化工设备机械设计、工程力学)、强度校核(涉及课程:材料学、工程力学)、自动化仪表控制设计(涉及课程:化工自动化仪表、电工学)、走向和高低搭配和位置设计(涉及课程:化工设计)、工程制图(涉及课程:化工制图)、化工安全性设计(涉及课程:化工安全技术、材料学)等环节,每一个设计环节对应一门课程或学科。一个完整的产品设计过程往往由多个甚至成百上千个上述单元操作组合而成,设计过程公式多、原理复杂、步骤多、工作量很大,所以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而不愿意报化工设计的课题。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进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化工专业的兴趣。只有使学生产生对化工专业课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前大学生入学前的高考教育是不允许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造成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沉湎于手游和电脑游戏。如何将学生的这种兴趣向专业学习引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校首届化工专业毕业生只有2人选择做毕业设计,其他学生都选择做毕业论文,那时还没有将aspenplus化工专业模拟软件引入教学。结果,这两个学生都按照指导自主选择使用化工专业模拟软件aspenplus进行毕业设计,一周后都能熟练运用软件进行工艺设计。而且,毕业设计中答疑的都是与化工专业课相关的问题,很少有如何使用软件的问题,说明学生在适当的引导和指引下,在短时间内主动掌握了复杂的化工设计专业软件,并在软件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专业课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从而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够应用化工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发现原来的传统化工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因为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所答疑的化工设计知识都在相应的化工专业课中学习过,但是到实际设计时却不知道知识点在哪里。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从书本找知识并学以致用的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化工专业软件

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工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也是化工专业学生普遍反映最难的四门课,包括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涉及的单元操作多、物料种类多、计算公式多且繁杂,一点误差往往造成计算结果错误,没有成就感,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考虑到学生的畏惧心理和对计算机的兴趣,我们利用课程 化工专业模拟软件相结合的方式授课。通过使用发现,aspenplus的设计模块能够与课程紧密契合,因此将aspenplus软件穿插在化工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如图2所示,aspenplus软件包含物性、模拟、安全分析和能量分析四大模块,与化工专业基础课的联系非常紧密。在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计等化工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引入专业软件,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接触实践的体验,使学生把精力从“恐惧”的机理推演和数学公式演算中解放出来,关注对化工过程计算结果的分析、对比和理解,提高解决化工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成就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五、毕业论文组织团队进行化工产品工程设计

毕业设计是对工科大学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一次大考查,团队协同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工艺工程设计,不但能锻炼团队成员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成员的创新创业素养。因为是团队设计项目,每一个成员都必须进行全流程工艺设计。由于过程设备多,单个人无法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所以要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因为,一个团队成员的设计任务所用的原料可能是上一个人的产品,自己的产品也许是下一个工段团队队员的原料,如果自己的设计指标完成得不好,自己的产品在后续工段就会成为杂质,影响后续设计的正常进行。所以,每个人必须在所有人的协同下完成整个设计过程,直到所有成员设计的产品都达到指标要求,总的工艺流程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然后再进行各自工段的设备设计、仪表设计、工程图纸设计。这不仅使团队成员的个人自我学习能力大幅提升,而且团队协同能力也得到提升,学会了互通有无,学会了合作妥协,学会了敢于面对挫折和错误的能力。另外,团队成员的学习程度有好有差,这样组织也让团队之间的互助精神得到极大的发挥,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通过团队训练,化工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同时明白集体之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学会了审时度势的能力,企业家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六、结论

化学化工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化学工程;实践教学;实习实训

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前身是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遵义师专”)化学系。作为一所具有100多年师范办学经验和历史传承的师范类院校,在培养中小学教师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好评。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是遵义师专5个最老的系之一,自然也传承了老师专的优良传统。自2001年升本以来,化学化工学院在原有化学专业(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又分别于2008、2011、2018年成功申报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升本以来,遵义师范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赘述。作为遵义师范学院的一名老教师,亲眼目睹了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但也感到,我们在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背后,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难度逐年增大,专业已经显现出衰落的景象(在此不予讨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等工学类专业在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对化学工学类专业在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作者作了一些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实践教学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部在新时期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1]。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地方经济又与当地的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学生要服务于地方,就必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简称“留、下、用”),同时还需要有合适的平台,也就是接收学生的用人单位。学生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关键因素,特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除了先天因素外,在学校期间的相关训练是决定其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涉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广义的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对应的实验课、专业方向课程对应的实训课以及到相应的企业、行业进行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实习。作者讨论的实践教学,主要指专业基础课程对应的实验课程。化学化工学院有几十年化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经验,课程设置也相对稳定和合理。但对工学类专业,办学经验较少。如在刚开设应用化学专业时,其课程设置就是在原化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增加了几门应用化学专业的方向课,删去了几门化学专业的方向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技能),实(验)践课程几乎是原样复制。这样就导致我们应用型工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专业特色,基础实验课仍然沿用化学专业老的课程体系: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在这一课程体系中,由于各门实验课是独立开设的,有些实验项目在不同的课程中出现了重复开设的现象,如玻工操作在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中就重复开设,滴定操作在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中也出现了重复。在当前学分和课时数都大为减少的情况下,就显得极不合理。其他兄弟院校大多已根据实验体系,按初级、中级、高级分层次安排教学,并已有相应的教材[2],因此我们的实验课程体系亟待优化。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我们开设的运用新方法、新手段的实验还很少,如微波合成法、超声波合成法、微波萃取、超声波提取等均未开设;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缺乏综合应用合成技术、成分分析、性能测定等一系列实验手段的创新性实验,如树脂、涂料的合成、制备,性能测试,生产工艺、配方的优化等综合实验;也缺乏目前化学化工领域比较前沿的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等实验。化学化工学院工学类专业在经历了办学初期的迷茫、困惑后,通过走出校门到省内外高校取经学习、到大型企业参观、请企业、行业专家到学校座谈等形式,已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大的修订,但我们认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离完善还有一定距离,如我们的课程设置中能有效训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设计实验、综合实验还比较少;部分实验因条件不具备而延期开设;部分实验因实验时间长、操作繁琐、有一定危险性等因素而没有开设。

2实习实训

对于一所有100多年师范办学经验的院校来讲,如何培养师范生我们早已驾轻就熟,其中遵义师范学院独创的某些做法还是其他兄弟院校模仿的对象。在前些年的教师招考中,我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取得的成绩常常令其他许多高校自愧不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校近年来毕业的工学类学生在就业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不对口,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准备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工学类毕业生不是不能当老师,但对一所高等学校来讲,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3],如果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这是对我们培养质量的否定。造成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落后的就业观念,相当一部分学生受社会或家长的影响不愿到企业就业,二是贵州省整体工业水平还比较落后,企业员工薪资不高,工作不是很稳定,有的还有一定危险性等。但我们认为,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还与学生接受的实习实训不规范,培训时间不足,培训不到位,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存在一定关系。2.1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化学工学类专业由于是新办专业,受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场地(老校区)匮乏等条件的限制,在设置实训课程时针对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不多;仿真实训项目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对工厂的实际工作状况缺乏了解,产生了不必要的心里迷茫和恐惧,导致学生不愿从事化工专业类的工作。在实训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将其他专业的一些拓展实训操作课程加入化学工学类专业中,表面上看丰富了课程设置,实则偏离了专业的核心本质。作者建议,在结合专业特点,服务地方经济,调查研究遵义市、贵州省化工企业之所需,广泛学习老本科院校和同层次兄弟院校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建设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训中心,包括培养工学类学生的金工实训室(新设置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更应建设)。有的实训室可与校内的工学院共建共享(如金工实训室)。实训课程比一般专业基础实验所需的经费更多,占用的场地更大,有时还存在使用率、费效比较低等问题,我们可与当地化工企业或其他兄弟院校共建共享来提升费效比,最好能争取建设区域(黔北、贵州省)实训中心,开展对外合作或服务。2.2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工学类专业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工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4]。都昌满详细分析了当前工学类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工学类院校学生在实习前、中、后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总结为“难”“散”“浮”“假”“偏”5个字。“难”是指学校找实习单位难,学生找实习岗位难;“散”是指总体上看高校学生实习活动分散而混乱。“浮”是指学生实习难以深入企业生产等环节,实习效果差;“假”是指假实习;“偏”是指学生实习的目的和形式偏离了实习的真正目的和要求。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化学化工学院工学类学生在实习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影响最大的是“偏”。我们的学生在实习时,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尤为突出,学生在工厂的实习仅仅充当了简单、重复的操作工的工作,实习学生情绪不稳定,实习期间想退出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偏”也是“难”带来的副产物。作者曾参加了2016年9月在江苏镇江举行的“全国高等院校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与校企合作研讨会”,同样的会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召开过,这是时隔三十多年后举行的专门针对化工类学生实习的研讨会。与会人员除了各高校代表外,还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中石化燕山石化教育培训中心、中石油锦州石化实训中心、奥克(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会上,代表们对化工院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针对实习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分享了一些好的作法,并给出了一些可以操作的建议。奥克集团的主要领导,承诺支持各高校化工专业学生到该集团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实习,并在收费上给予优惠。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分享了很好的办学经验。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奥克集团董事长还从“国是”的高度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过相关的呼吁。2015年12月,我校教务处、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有关领导参加了由教育部主办在广西桂林举办的“全国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十周年总结及展望研讨会暨‘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交流会’”。会议是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实验中心建设、仿真实验室建设、工程实验中心建设的全国性交流年会,会议主要分享了上述实验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兄弟院校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于我们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有很好的学习借鉴作用,可惜,后来没有再去参会。作者建议,与实习实训建设有关的会议学院要定期派人参加,并尽可能多地认识相关的专家和教师,以便于今后的联系。同时,参会者会后应写出参会总结并将参会情况和有关想法向学院领导汇报,为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工学类院校(包括化工类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实习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4]。我校(也可以联系其他高校)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出席会议时,应积极向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或议案,大力呼吁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的实践模式,同时国外同类别院校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5]。对于像我校这种基本没有“化工校友”的新化工院校,解决实习“难”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和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联合招生,学生毕业后直接去企业就业,作者在带队见习过程中,就有企业提出过该设想。同时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改变就业观念,从企业的基层干起,经过数年的锻炼逐渐成长为企业的中层骨干。在前几年的毕业生中已有学生照此思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存在的问题是现在的大学生不管是实习还是刚就业阶段,大部分都认为他们是“大学生”,应该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工作,而不愿到基层吃苦。因此,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转变就业观念是化工类院校实现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时学校要高度重视实习工作,不能把实习工作认为是二级学院、教务处的工作,学校仅仅在签定相关合同时才出现。

3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我院的学生在选择做毕业论文还是做毕业设计时都不知如何选择,指导教师也存在许多困惑。结果一部分学生跟着有项目的老师做研究课题,大部分学生写的是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基础教育教学综述论文,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没有能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师,指导教师也没有相关的化工工程研究项目或化工设计经验,也没有企业的工程师愿意指导我们的学生,我们和企业的合作只是肤浅的表面合作。近些年来,我校也在进行转型发展,鼓励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到企业工作或开展联合研究,希望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但实际效果不佳。问题在于学校没有相关的鼓励教师到企业工作或锻炼的配套措施,新进教师大部分是高学历的博士,他们不愿意改变原来的基础研究方向转而研究实际工程问题(经验也不够),学校也没有将企业工程师引进学校进行指导的措施。由于我们的教师没有下到企业,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只是肤浅的“理论”上了解,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长此以往,企业就认为我们教师只能“纸上谈兵”,我们学生的见习或实习是“有求于他”的单方面的“恳求”,由于没有深层次的合作,企业工程师也不愿意指导学生。作者建议,学校应出台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高层次教师到企业短期或不定期工作的政策措施,并真正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兼职指导教学和实习实训,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校企联合招生。

4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高质量行业、企业、社会都能用得上的工科人才,除了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目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那莉艳,张丽影,赵轶男,等.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3):77-78.

[2]吴泳.大学化学新体系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22.

[4]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45-149.

化学化工专业范文篇7

一、秉承问题意识,促进计算机与化学学科的跨界结合

该书以计算机辅助分析功能为起始点,以建立化学学科数学模型为着力点,以增强高校学生化学化工数据处理能力为落脚点,是一部旨在促进计算机科学与化学专业学科跨界结合的教育专著。全书包含12个章节,各章节内容均以实践应用为主,包括构建化学问题的数学解决模型、化学数据统计、化学实验数据回归分析等,最大程度上简化化学化工概念、定义等理论知识,大部分篇幅用以容纳计算机辅助分析功能如何体现、如何构建、如何使用。由此,可以看出本书作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正如全书开篇之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快速实现化学原始数据测量与分析?如何有效从化学数据中提取隐含信息?如何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解决化工生产问题?计算机辅助既是一种问题解决思路,也是一种化学学科教学创新模式;同时,要实现计算机辅助价值在化学实验领域的有效渗透,“跨界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它可以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计算机软件知识、编程技能等与化学理论整合起来,督促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化学专业学生提前熟悉职业情境,为进入化工岗位筑牢基础。

二、突出建模思维,强调化学实验教学中数理统计分析

客观上,计算机(包含硬件与软件)是一种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工具,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两者的构成要素、存在样态、表达形式等差异巨大,是无法进行直接性结合的。为了消除计算机与化学之间的隔阂,本书在两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数学桥梁”,即数学建模。本书突出建模思维,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将碎片化、不相关的实验结果转换成定量表述形式,在此基础上反推化学实验过程,促成化学试剂用量、化学实验条件、化学现象观察等关联性,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的数据处理优势。同时,本书为读者展示了实用性较强的化学问题数学模型,包括曲线法、多项式拟合、多元回归等,相关数学模型都源自于化学理论的推导。此外,为了保障化学建模用途的多元性,本书十分注重基础数学知识的普及,例如第三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中,介绍了概率论、数理统计基本概念、实验数据统计检验等常规操作,并提供了一些化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模型,可供学生直接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拓展数据模型。

三、坚持创新理念,探索计算机辅助功能的多元化应用

化学化工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中职;化学化工;教学研究

中职化学化工作为为社会工业领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专业,其教育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近些年,化学化工教育由于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然还存在很多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实践与理论相脱离、教学模式传统等问题。为了有效突破教学瓶颈,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性人才,推动中职化学化工教育事业长足稳定发展,中职化学化工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探索。

1中职化学化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育理念具有滞后性。在当下中职化学化工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以化学知识、技能的讲解为核心,或是以教材为核心。换言之,这类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将书本上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技能等完全交给学生,要求学生记住和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需要什么”而展开,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学理念出现偏差,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1.2教学方法传统守旧。就目前中职化学化工教学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化学化工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扮演“主听”角色,而教师扮演“主讲”角色。由于学生并未真正参与知识的探索,获得的都是教师“咀嚼”过的知识,所以对很多化学化工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学习比较肤浅。1.3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当下化学化工教学中普遍存在。由于课时限制、基础设施的限制、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等各种主客观原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讲解理论性的化学化工知识,而很少带领学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或者带领学生象征性的进行实践操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中职教育特色,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1.4教学评价不够完善。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构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动机等。然而,在当下中职化学化工教学中,教师实施的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主体单一,只有教师一人进行评价,导致评价的主观性较强。又如,评价标准单一,教师通常只看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这样的评价不够客观、深入,而且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

2有效开展中职化工化学教学现状的具体策略

2.1革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新课改反复强调,将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所以,在中职化学化工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需要什么”展开教学活动,而不是一味地将教材上的化学知识或者依据自己经验而将自认为对学生有用的化学知识教给学生。要确保所讲的化学知识、技能具有实用性,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等有帮助。[1]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激烈,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立足,化学教师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生产最前线的技术人才,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素养、超强的技术能力等。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2]总而言之,社会需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要想适应社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品质,教师就着重培养学生哪些素养,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为教育教学取得理想效果奠定基础。2.2创新教育方法,打造活跃高效的化学化工课堂。教育方法就是教师将化学知识、技能等教给学生所采取的途径,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教学效果。新时期下,教师要摒弃旧的、过时的方法,而使用新的、先进的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创设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3]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就笔者个人教学实践来说,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化学化工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微观的知识,如化学分子结构等,而中职学生文化素养较低,尤其是化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所以,教师通过口头描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化学分子双键、单键等特点,熟悉物质的化学性质等并非易事。[4]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笔者就采取这一措施,将化学分子球棍模型等以三维立体构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直观的观察分子结构。除此之外,笔者还会运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特征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通过这些模拟的情境,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物质分子化学变化实质,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和学生学习负担,也让学生学习质量以及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又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并消化抽象的化学化工知识。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要注重案例的启发性、新颖性、针对性、真实性。譬如,可以从真实生活、科研实际、企业生产中选择案例,案例的内容要与生产生活实际贴近,能够将理论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等反映出来。除此之外,选择的案例需要与时俱进,具有时效性,不能是已经被社会淘汰的化工技术等。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就是将抽象的化学化工知识融入到情境中,从而实现化工化学知识由抽象向形象、由复杂向简单的转化,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消化和吸收。除了上述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也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之一。从本质上来说,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将待讲的知识融入到相对完整的任务或问题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任务,然后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有着突出的优势,能够实现学生的真正参与,让学生有效吸收知识,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互助能力等。例如,在讲解非金属单质氯气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项目设置为“了解氯气的理化性质,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氯气与几种类型物质的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在这个基础上将氯气的重要用途、原理等总结出来。”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项目展开探究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对化学化工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吸收。2.3优化教学内容,重视化学化工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是中职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中职化学化工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实践活动是必须要开展的,这是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确保学生在学习化学化工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一般来说,化学化工实践活动主要以化学实验开展为主。在具体的教学中,由教师确定实践活动主题,然后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当然,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比如让学生展开一项社会调查,同样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计划,然后展开调查活动,最后进行整理分析,以此促进学生消化。[5]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工学结合”方式,与校外的化工企业等相关企业合作,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方式进行,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以强化学生对化学化工知识的理解。众所周知,中职化学化工教学与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学不同,前者更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换言之,学生在学习化学化工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校企合作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现如今,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从而达到“企中练,校中学”目的的办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给学校提供专业性的实训设备,让学生以及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去企业中见习。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将有丰富经验的员工,尤其是带过很多优秀徒弟的员工提供给学校,让这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及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教师教学过于学术、学校设备落后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打开了直接从学校到企业的通道。即使毕业后学生没有进入见习的企业,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在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中获得立足之地。与学校模拟基地相比,企业这一实训基地要更加有效、真实,可以让化工化学实践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出独立操作技术强、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的复合型、技术性人才,于学校,于社会,于学生,这均是有益的。2.4改善教学评价,有针对性的提升化学化工教学质量。改善评价机制,这是中职化学化工教育环境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具体来说,教师要改变过去不注重学生技能培养而只注重分数的教学评价方式。首先,对评价主体进行多元化处理,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也要参与其中,比如以学生互评、自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其次,对评价标准进行多元化处理。除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方法、创新精神、进步情况等作为评价标准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朝着哪些方面努力,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和缺陷有待弥补,从而有的放矢的改正不足,这对提升化学化工教学实效性有积极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本质,但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还要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和专业的职业素养。然而,当前中职化学化工教学在这方面落实并不到位,教育理念未凸显学生中心位置,教学方式传统守旧、教学内容轻实践重理论、教学评价不完善等,这些问题若是不予以解决,很难有效突破教学瓶颈。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分享几点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有效开展化学化工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惠勤.简析行为引导式教学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化工设计通讯,2016(08):74.

[3]韩宇.中职化学课程背景下的有机化学在高分子材料合成中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8(11):163.

[3]丁华娟.中职学校化工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实施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9(11):152-159.

[4]刘源彬.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8(03):134-135.

化学化工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制备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具有实践性、理论抽象的特点,是本科化工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化工专业“有机化学”以系统理论和实践教学为主,出现了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落后、考核不全面等现实问题,导致培养的化工专业人才无法适应当前化工岗位的实际需求,制约了本科化工专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本科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本科化工专业学生从事的化工岗位工作需求,对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化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和挖掘个人潜能提供保障。

1优化调整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

根据本科化工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工作能力和知识需求,对现有教材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精简“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蛋白质等理论知识的介绍,增加重烃类、烃类衍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和含氮化合物的介绍,着重介绍各类化合物的反应性质、实践应用及分析与检验方法[1]。对于“有机化学”实践教学来说,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制备和合成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应适当地增加与化工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乙酸乙酯的制备、乙酰苯胺的制备、肥皂的制备、正溴丁烷的制备等,确保化工专业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具备化工企业生产岗位必备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化工知识应用分析和实践能力,为本科学生未来从事化工方面的工作夯实基础[2]。

2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在本科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激发化工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化工专业的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为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提供保障。

2.1自主讨论式教学

在新教育环境中,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据此展开教学设计。自主讨论式教学应用在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3]。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对整堂课进行整体设计,根据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或者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如太阳能电池的成分、肥皂成分、瓦斯爆炸原理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有效讨论来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要求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综合分析不同的思路,明确不同学生思路的优缺点,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性发言,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学生讨论为主线,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工专业“有机化学”的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聚合反应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课前收集各类食品袋、饮料瓶等,并提出问题:这些生活常见物品的成分是什么?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思考,并参与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物质构成的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的讲解,并导入聚合反应的概念,讲解聚乙烯、聚丙烯等聚合物的合成反应及其物理性质。在讲解物理性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微波炉盒(聚丙烯)可以进微波炉,而塑料袋(聚乙烯)却不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感受“有机化学”的实用价值。

2.2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由于本科化工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适应化工企业岗位生产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在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在恰当时机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化工专业“有机化学”课堂学习,突出“有机化学”在化工企业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4]。以“醇的氧化”教学为例,可引进检测司机是否醉酒驾车的“呼吸分析仪”进行醇的氧化制备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3应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教育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丰富课堂内容,并通过动画、图像等方式将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贯穿整个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课堂,利用动画模拟将乏味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借助动态的图片来形象地理解实物与视图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与提升,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5]。以各类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反应机理等教学为例,教师若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只能让学生机械式地记忆理论知识,无法让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若教师引进多媒体进行教学,可通过视频将各类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反应机理动态地展示出来,图文并茂,在促进学生理解的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除此之外,多媒体课件本身存储容量大,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并借助多彩的动画、图片和声音等,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多媒体课件、微课资源等都可以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巩固的资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4注重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科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自然学科,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因此,在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实验教学予以重视,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养成一种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针对实用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网络、文献自主探索实验方式,在此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完成一次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以“酯的合成”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进行自主探索,拟定最佳合成路线,列出反应的注意事项,并在班级里展开讨论,据此确定最佳合成路线。除此之外,学校方面需要鼓励学生走出去,让学生在外出实践中提升个人实践能力,为学生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化工企业生产岗位所需的合格人才提供保障。例如,本科院校尽可能地组织化工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以期通过技能大赛的磨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5课堂引导有机结合课外教育

在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唯有让学生感受到化工专业“有机化学”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引导学习予以重视,并在讲解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时,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介绍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应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跨越课堂学习,了解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在企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针对有机反应涉及的新工艺、新技术等,可邀请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开展课外专题讲座,丰富理论教学方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大幅度提升本科化工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

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3.1理论课程考核

化工专业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合理地划分为平时成绩、课程报告、期末考试成绩3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具体包括作业成绩、课堂讨论表现情况、课堂提问、出勤率、期中考核及平时小测验成绩等;课程报告占20%;期末考试占50%,具体包括闭卷笔试、基本技能操作考试。这种评定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不仅突出了对教材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还强调了化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2实验考核

在实验考核内容中,规范操作、科学态度、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是重点考核内容。具体方法是观察日常的实验操作考核中学生的规范操作情况;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及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处理情况、实验报告的完整性、结果讨论,考核学生的科学态度、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在实验考核中,实验实训成绩分为3个部分,其中,实训操作占40%,实训报告占30%,实训考试占30%,按照综合计算来确定最终得分。

4结语

本科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学科,且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应根据时展情况,对化工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行改革,确保培养的化工专业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化工岗位工作需求。在实践中,本科院校需要结合现有条件,不断优化和调整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科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案例分析法、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等方法,并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大幅度提升化工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为培养适应岗位工作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骉麟,谢昆,黄美英,等.工程认证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21,48(1):187-188.

[2]李望,朱晓波.基于科研思维培养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2020(35):169-170.

[3]吴梅,努尔古丽·拉提莆.基于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38(20):104,106.

[4]沈国良,张静,侯玲,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体系的研究[j].化工时刊,2017,31(3):48-50.

化学化工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单独设课,与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实践性更为突出,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食品、生物、医药、环境及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1-2]。通过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树立“量”的概念、“误差”和“偏差”的概念及“有效数字”的概念,熟练掌握电子分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称量瓶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掌握常规滴定分析基本实验方法与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并能掌握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合理地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对实验现象能够细心观察和认真记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确保获得可靠的定量分析结果[3-4]。通过这些实验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以期为学生后续课程和将来参加的工作、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析化学实验》是我校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我院分析化学教研室每年为200~300名本科生授课,开课学时为54学时,实验室总面积360m2。

1我院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院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讲授和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照方抓药”式的开展实验内容,被动的接收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总的来说,我院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分析化学实验课开设的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较少。目前,我院分析化学实验项目有17个,演示性实验1个,验证性实验13个,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3个。验证性实验较多,使得学生认为进入实验室就是按照老师和教材规定的内容去开展实验,并且一定能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这种现象一方面造成学生预习不深入,敷衍了事,觉得进入实验室后,按照教材上的详细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就可以顺利完成实验内容,课堂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实验内容相对枯燥,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不紧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重理论,轻实验。教师讲解以实验原理为重点内容,侧重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巩固理论课相关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要求不严格。存在少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理解不清晰,基本实验操作不规范,比如滴定终点颜色判断不准确,三种滴定速度方法未完全掌握,滴定管读数不准确,锥形瓶振摇不充分等等,最终都会影响学生对该实验传递的分析化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此外,分析化学理论课是专业考试课,分析化学实验课是专业考查课。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3)分析化学实验课开课过早,使得学生在开展某些实验项目时,与其相关的理论课尚未讲授,学生预习实验的工作量和难度增大,对相关实验原理和知识体系比较生疏。(4)学生不重视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往往预习不充分。学生预习实验通常只看实验教材,对将要开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案一知半解,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验,并指导实验工作。实验前,学生较少去翻阅分析化学理论课本,也不会主动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来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并加以整理和综合分析。我们滴定分析开展的第一次实验课是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练习(一定浓度的hcl和naoh互相滴定),实验教材书上介绍的原理主要包括酸碱中和反应,滴定突跃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学生如果不预习和巩固滴定,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终点误差,滴定突跃,滴定突跃范围,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等概念,就不能建立滴定分析实验相关的知识体系框架,不能将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对拟将开展的实验步骤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细节要求无法准确把握,无法深入理解分析化学强调“量”的概念。此外,由于该实验是分析化学实验课首次介绍酸碱滴定管的使用方法,滴定管使用方法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每一个操作细节都会对滴定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学生不提前预习熟悉滴定管的使用,仅通过课堂教师的演示,很难记全滴定管的操作细节并在实验过程中规范基本操作。因此,要获得较好的实验课学习效果,学生在实验前充分预习是十分必要的。(5)两次实验课间隔时间较长,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过后学生容易遗忘相关实验内容,影响学习效果。(6)教师指导学生不到位,存在少部分学生基本操作不规范,某些实验细节有误,未能及时发现并一一纠正。(7)实验课成绩考核不科学,需要进一步完善过程考核细则。目前,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是否完整,格式是否规范,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是否正确)在实验成绩考核中占的比重偏大。当前的考核方式使得老师和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忽视了基本操作技术的培养和训练上。规范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的一项重要培养内容。实验报告反映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认识,对实验现象的细心观察,对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但是,实验课成绩考核过多看重实验报告,会使得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成绩,刻意篡改实验数据,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培养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技术和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2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一些改革措施,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1落实课程思政

当下,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量十分巨大,但是良莠不齐。这要求任课老师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能够对错误的言论信息进行有力抵制和批判,并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抵制错误思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前行。卢佩章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也是我国色谱理论奠基人,可以向学生介绍卢佩章院士的光辉事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能源供应严重匮乏,卢佩章院士参与了国家从煤里制取石油这一国民经济急需的科研任务,承担了其中水煤气合成产品的分析任务,完成了“熔铁催化剂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项目,195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为开创中国色谱学科,卢佩章院士开展了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理论、新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他带领研究小组设计出我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使分析石油样品的速度由原来30多小时缩短到不到1小时,并且需要的样品量是原来的千分之一,这项技术迅速在全国石油化工企业普及应用。20世纪60年代,卢佩章院士的研究方向转向为国防工业服务,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他和团队成员建立了真空熔融色谱法,测定了金属铀中痕量氩的含量,解决了国防工业的急需。卢佩章院士从事色谱研究工作60余年,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我国分析化学事业,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来重大的贡献。通过介绍卢佩章院士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激励学生们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2.2改革教学模式

目前,学生的预习报告流于形式。通常是根据实验教材,学生把实验目的、原理、试剂和步骤抄写一遍,应付老师的检查,达不到预习实验的目的。课前,教师会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和提问学生相关实验问题[6-7]。然而,由于实验课时有限,教师不能把所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全部讲解和演示一遍。所以目前的预习方式不能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预习实验,达到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的要求,对实验方案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按照固定的格式书写预习报告,建议学生以流程图的形式将实验步骤和实验装置画出,并将相关的实验原理和理论知识,所需实验试剂和仪器在流程图上标记,能口述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案。学生通过绘制实验流程图,可以更好的预习实验,指导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信息教学平台“雨课堂教学软件”,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与本实验相关的几个问题。学生通过查阅实验教材,理论教材,网上资源,以及分组讨论等途径,自己总结回答问题,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实验原理。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没看清或记不住教师的实验操作演示,教师可以利用“钉钉软件”提前录制相关实验操作视频,并建好群组,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操作技术。如果学生对基本操作技术细节不清楚,也可以利用钉钉群与老师互动讨论。以此为基础,教师还可以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了实验课,替代当前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8-10]。

2.3优化实验内容

我院现在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偏重于与基本操作和知识验证,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偏少。应当对当前的实验项目进行了一些调整,删除了一些简单的、有环境污染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项目。比如“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实验是演示性实验。通常,在分析工作中使用的是电子分析天平,这种天平称量时间短并且操作简单,不需要单独设立课时,应该删掉本实验项目,把课时留给综合性实验项目。“铋、铅混合液中铋、铅含量的连续测定”实验中,要分析测定的铋、铅属于重金属,对环境有很大污染,并且实验产生的废液不好处理,所以这个实验项目应该删除。应当增加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例如,增加“维生素c片剂中vc含量的测定”作为综合性实验项目。一个完整的样品分析过程,包括样品的采集、分析前的样品处理、分析、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整个分析过程中,样品前处理是最繁琐、最花时间的步骤,主要的分析误差也是来自样品前处理环节。这个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维生素c药片处理的操作技术,以及掌握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及方法,从而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混合碱分析”作为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在实验开始前需要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查阅相关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包括选择基准物质去配制标准溶液,选择哪种指示剂,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混合碱组成。这种立足于生产生活的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深入理解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对考核方式进行优化,具体方案为:本实验课程的考核由4部分组成:实验预习(占比10%),实验操作(占比30%),实验报告(占比20%,包括实验结果及小结)、期末考试(占比40%),各项成绩和总成绩均以百分制计算。期末考试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让学生独立操作进行考核,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与我院旧版的考核方案对比,增加了实验预习和实验操作的分值比重,降低了实验报告的分值比重。新版考核方案细化和量化了各项评分标准,考核方式更加科学。科学的考核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规范基本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近几年,我院分析化学教研室一直致力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研究。通过以上几点措施对我院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课堂实验效果显著改善。我们将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和新思路,提高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优秀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娜.浅谈师范本科生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课程综合一体化[j].广州化工,2018,46(14):138-140.

[2]杨川宁,张钧旸,王建华.化工专业留学生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j].云南化工,2020,47(1):189-190.

[3]周文峰,鲁润华,张三兵.定量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考核方法探索[j].大学化学,2018,33(10):21-24.

[4]刘丹,唐江宏.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7,23(6):116-118.

[5]朱丽丽,孟令国.分析化学实验中“课堂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22(3):49-51.

[6]杨桂珍,李志果,陈伟珍.强化课前预习,提高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效果[j].广东化工,2015,42(24):180-182.

[7]张叶臻,柳文敏,孙瑞雪,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进[j].广州化工,2016,44(4):146-147.

[8]何梦媛,朱倩茹,尚宁.基于兴趣导向的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方法初探[j].山东化工,2019,48(18):244-245.

[9]张雷,曾丽媛,李川江.“分析化学”混合式教学实践[j].现代盐化工,2018(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