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范文10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3-12-11 17:14:40

教育管理专业知识

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技工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方法

在新形势下,社会的深化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标准更高了,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也需要积极进行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通过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持续提升教育管理质量,有效向社会输入高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技工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

1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技工院校要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能够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能为人才的有效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技工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才能得到稳步提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能够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些学生”这个理念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建立符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目标,完善办学理念精神,能够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内容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奋斗精神和爱国精神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出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使师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收到熏陶与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的文化品味,促进师生思想修为的发展。

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系

在多元社会环境下,技工院校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同时还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全面素养的培养,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完善发展,并能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现代学生个性很强,他们不缺乏自信,也很勇敢,敢于挑战自己。但他们的自觉性较差,公众意识较差,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智慧适得其反。教育管理必须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制定管理措施,构建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依据学生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适当压缩专业课程,增开一些选修课程,丰富实践课程,要构建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习课程三大课程模块,以此为改革方向,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以促进学生完善发展。在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在学生专业化发展教育方面,在教育管理考核方面,都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保障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3重视学生发展潜能的挖掘,创新教学模式

技工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必须要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要重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重点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创新潜能,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要研究学生潜能挖掘方式,以学生为重心,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欲望为中心,以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在教育模式改革中,技工院校要能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对课程结构进行创新调整,要优化课程结构,降低课程难度,以实用,够用为准则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重新组合课程结构。在文化课程教育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进行文化课程创新设计。文化课程教育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突出德育课程内容,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人才培养的必须。在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中,要建立专业平台,不断创新专业知识教育方式手段,提升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质量,通过专业知识教育有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方面,学校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方式的创新,要通过通过多媒体网络化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突出实践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个人潜能的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育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有效的培养人才。技工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也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队伍建设,以学生有效培养为中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技工院校教育管理创新发展的关键。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循规蹈矩的教师只能培养循规蹈矩的学生,这个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循规蹈矩的人才不是时代所需,因此,学校要重视个性化教师的培养,只有个性化的教师才能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个性化的教师,教师就需要允许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不怕失败与挫折。要鼓励教师能够在创新中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其次,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不断学习,能够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深入到厂矿企业中进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要鼓励教师集体教研,每星期都要组织教师开展集体教研活动,通过教研,群策群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对于教师个人,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获得发展。教师个人要认识到新时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要不断砥砺自己的品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高尚的人格,品格,言行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作者:金路 单位:江西省技工学校教学研究室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学生;主体式教育

所谓主体式教育指的是高职教育管理中要重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状况等方面的分析,创设多元化教育管理方式,促使学生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自觉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此种柔性管理,学生显然更愿遵从,因此,如何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值得探究。

一、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意义

首先,一个人的行为如何是由其价值观影响所产生的,而教育者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将会决定学生所接收的信息资粮。以往高职教育主要受到社会本位价值观影响,未能充分凸显学生个人价值与主体作用,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我国开始关注到个人本文价值观的存在意义,并在具体教学管理中凸显个人价值。总的来说,这两个价值观念均有其利弊之处,一方关注点在于强调共同发展,另一方则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这显然都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只有将两者的优势充分结合一起,即立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新的价值取向,并满足于学生能力、职业等需求上,来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才能使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实现和谐统一。也就是说,高职教育管理中应当尊重、维护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个性化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培育出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其次,较之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旨在培育实践能力、社会所需的技术人员,因此,在文化教育方面带有一定的缺陷,课程安排也是各种专业课,教师重心只是将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这不可避免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带有厌恶性,甚至失去学习兴趣。而学生主体式教育方式的开启,则能帮助高职院校找寻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方法,使学生学习和精神需求更加受到重视,促使高职院校改革教育管理缺陷,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来促进学生发展。

二、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实践

(一)革新教学理念。主体式教育旨在从内化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出发,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从而实现自我身心的健康成长。主体式教育若想确切落到实处,教育工作者首要做的便是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切实改变以往教师课堂权威中心,牢牢把控课堂,而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学现象,而应当大胆放权,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人成长,科学引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活,合理运用实践,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之处,然后创设良好的发展机会,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得以充分发扬,还可根据差异化的学生特质来选取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和自我管理计划,指导学生摸索属于自己的学习管理方法,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而高职院校本身也应当积极加强自主意识的宣传,如通过宣传报、广播、校风等等,在潜移默化中使高职生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并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觉参与到管理中,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公。

(二)革新管理体制。较之本科生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较强,思维能力也处于活跃化。根据学生这一特质,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色来开展相应的专业技能大赛,借此比赛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模式理当充分发挥团组织与班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在参与集体管理中来影响个人管理,教育者课在掌握好班级成员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应的活动监管小组、纪律组织会、评价小组等等,并实行定期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管理中,体验管理者工作。此外,还可针对教师日常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来成立学生监督会,即要求这些学生要认真观察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水准,然后积极提出自己的宝贵见解,而学生为了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想法,便会自觉去学习更多专业知识能力,这对于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自我责任感的提升帮助性极大。

(三)革新教学方式。高职教育工作过程中需依托于相应的知识技能,然后借助实践性操作来找寻教育工作中的逻辑主线,之后再汇总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成功经验,据此来制定出一份全面、系统的学习实践计划。也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过程若要实现学生主体式教育,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转变,即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足以启迪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工作方案,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能够提高自我学习主管能动性。尤其是在现代化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更要求着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为此,高职院校需自觉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制度,而教师实际授课过程中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更便于学习专业知识技术。

结束语

学生主体地位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管理意义重大,更是当今时代下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应适时转变教育管理、革新教学方式与管理体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所创设的教学活动、管理方案都应当立足学生的主体内在需求,如此,才能让学生更为主动地探索深层次的知识,并于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使培育出来的学生更符合当代社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楠.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研究[j].才智,2016(2):99-99.

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本科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高校本科教育管理研究的一项重点课题。

1新形势下本科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工作的重要性

(1)有利于改善学习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习惯、性格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因此,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及习惯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本科生的管理工作主要在辅导员,专业知识的教育主要在于专业老师,因此,辅导员在本科生的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又往往容易受不良思想的诱惑,因此,辅导员与学生的良好沟通至关重要,辅导员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有利于掌握班级学生的整体动态。(2)拉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国传统意义的教学地位,总是老师在上,学生在下的管理模式,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是吩咐式的模式,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老师通过一定的管理技巧,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利于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生活及性格特点,和学生做朋友,通过朋友式的沟通,学生可以将一些可能不愿意被别的同学甚至是家长知道的事情和老师分享,这样,老师不仅能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动态,还可以根据其生理心理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彼此之间的距离。

2本科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工作现状

(1)教育管理理念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随着我国新课堂的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对本科生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现阶段,我国本科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本科生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仍停留在过去的以成绩为本的阶段,管理模式仍旧僵硬而缺乏创新,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压制了其思想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科生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必须转变,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2)教育管理专业知识缺乏。随着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本科生的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师资队伍不完善、师资比例结构不合理,大学辅导员一人往往要管理好几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而且许多高校担任本科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是本校的研究生,工作任务繁重且学习压力大,而且学校也并不重视本科教育管理的模式与理念,所以一方面辅导员由于工作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而没时间学习专业的教育管理知识及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学校不重视教育管理的工作,未给辅导员提供专业的培训与学习的条件。造成当下,辅导员对学生只是灌输式的管理,而忽视大学生生特有的心理、生理特点。(3)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大学生虽然正处于智力、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自我管理能力也不断提升,但是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压力下,且大部分家长、老师只注学生学习、就业的情况下,把所有能管的问题,能解决的问题都替大学生解决,造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下降,最后带来的结果是,许多大学生觉得没有自由,出现逆反心理,家长老师叫苦不迭,没有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3本科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途径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与学生作为学校的两个主体,学生才是主体的地位,传统的本科教育管理总是把老师放在主体地位,老师制定一些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学生只能遵从而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力,所以常常造成学生的逆返心里,从而不利于班级的管理,为此,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制定一些班规时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制定班规时可以民主决策,让学生自己为班级制定规章,自己为自己定规则,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民主决策有效的加强了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的意见、心声进入老师的视野,从而加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性。(2)尊重学生的个性。大学生生由于其特殊的情绪、感知特点,要求辅导员在班级管理时必须注意其个性的差异。大学生正处于升学就业选择期,所以,可能心里压力大,加之许多学生在大学时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这都是大学生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因此,老师在平常的教育管理中应注重挖掘本科生的个性,而不是要求一味地学习守规矩,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从大学生的个性出发,拉进彼此的距离,制定符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3)关爱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关爱学生,时刻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例如,辅导员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习成绩差或者情绪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或者家访的时间与其交流,通过了解学生思想的原因,进而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入手,积极鼓励学生,给学生信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能够主动与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使辅导员更好管理班级,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其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使得本科教育管理工作变得系统而复杂,特别是对于辅导员而言,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因此,在本科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关爱学生,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徐莎莎,尼春萍,曹宝花,等.护理本科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06):418-419 427.

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管理策略;构建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家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和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自1978年恢复招生起,至今已有四十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也成了研究生教育大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继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高涨,达到238万人,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幅18.4%;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更是达到290万人,较上一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到21.8%,十余年来增幅最大。随着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策略,成为目前至关重要的问题。基于此,结合国内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状况和现阶段的学生特点,本文对构建当代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策略进行设计,以期能够逐步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

一、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主要因素

1.构建信息化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化概念的提出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也给研究生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为进一步结合现代化发展趋势,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高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传统教学管理体系进行一定的优化和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高校可根据自身研究生招收情况,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专项信息库,用以进行研究生教学管理的专项研究,有效确保每个研究生各方面信息的完整性,方便研究导师借助学生信息系统制定可行的、完整的、规范的管理体制,实现研究生信息资源在高校教师间实现资源共享。2.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教学过程管理体系。与本科生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方法相比,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更加偏向专业知识的定向研究。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会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因此,为进一步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需要高校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电气、机械、计算机等工科类专业,多需要导师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让学生选择一个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和深造;偏向人文科学类的专业,则需要导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传授和研究,以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理解。因此,对高校研究生进行教学管理时,需要构建综合性、科学性、合理化的研究生管理体系,注重日常专业教学的同时,适当兼顾其专业课题的应用性,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应用。3.构建系统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管理评估制度,是保证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评估,可以了解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便后期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达到优化研究生教育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的。研究生教育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主要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明确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估方式。其应当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来设计,主要是借助查课通报制度、课程教学过程监督、研究生教学质量调查、综合性实验课题报告等评估制度,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环节的评估和检验,确保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导师认真按照教学目标和大纲进行系统、专业的教学。此外,对于内容的评估和检测,需要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如果评估教师自身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体系,是无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信服的。对于教学质量的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匿名方式,让研究生对专业教师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才能最大程度上反映出真实情况,以及存在的教学漏洞。通过此操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自身专业学习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也能让导师在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做出一定的创新和调整,促进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的和谐发展。第二,研究生教学管理评估制度在设计和建立过程中,一定要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经过有效细化后,可分为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一般来说,会根据最终总分进行教学评价标准的划分,按照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进行评估。第三,构建系统的高校研究生管理评估制度,其目的在于能够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和效率。为确保研究生管理评估制度能够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发挥作用,需要对该项评估制度进行周期性优化,并及时汇总和处理实际评估结果,结合学生所提问题及时处理和完善,有效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策略结构设计

1.策略结构设计的目标。研究生教育管理策略设计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分析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和策略存在的漏洞,构建面向研究生全过程教育管理的技术先进、结构完善、高效率、高标准的教育管理策略。该管理策略体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能够满足研究生招生管理、学籍信息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导师管理、学位管理等多环节的要求。该系统运行过程中,借助网络信息工具对信息进行数据监测、处理等多元化操作,对学生和导师进行全方面的过程教学检测和评估,最大程度上实现国内研究生教学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在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提升研究生教学管理服务水平,进而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进程。2.策略结构设计的原则。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策略结构设计时,要根据高校自身发展情况,严格遵循相关设计原则,构建一个面向研究生全过程教育的管理体系。其构建过程中,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先进性和完善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设计面向过程管理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时,可借助先进的、成熟的技术进行有效开发,以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和完善性。第二,应用性和美观性。该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其主流人群是当代的研究生和导师,他们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因此在对该系统进行功能模块设计和研发过程中,要考虑其应用性和整体美观性,尽可能地将界面设计成整洁、简单、美观的风格,在功能操作上可以灵活运用。第三,包容性和标准化。该系统在设计时要考虑它的国际通用性以及业界主流技术的标准化和开放性原则。第四,稳定性和可靠性。由于该系统主要面向高校,必定要加强对该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测和提高。为防止出现系统瘫痪问题,需要在系统运行时对其进行时时监测,以便掌握动态运行情况,进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五,安全性。整个系统数据包括高校研究生的所有资源信息,一旦发生信息泄露,其后果难以想象。由此可见,在该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配备安全系数极高的安全装置,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第六,延伸性。该系统功能可以随着需求变化进行模块调整和变化,适应新的管理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来说,面临更大的挑战。在面向过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策略系统设计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过程管理、教学评价指标、教育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提升和优化,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严俊,阮成武.互联网 下硕士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思考———基于10所省属师范类院校的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2):50-56.

[2]张珂,刘炜航,刘清,兰昆,同晓.面向过程管理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12):142-143.

[3]方千华,王家宏,季浏,贾明学,王雷.我国体育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基于全国63所院校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2018,38(05):3-16 24.

[4]钟勇为,梁琼.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的误区与出路[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2):42-47.

[5]平洪.对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反思[j].中国翻译,2016,37(05):49-53.

[6]王红,欧阳宗书,袁雯,洪流,王斌伟,龚旗煌,张伟,柯炳生,吕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1):7-24.

[7]邵举平,沈敏燕,樊星.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04):82-85.

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篇5

(一)思维先进,但是集体感差,团结意识薄弱,价值取向功利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壮大的研究生队伍在面对社会转型、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的新环境下,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地被冲击,进而导致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研究生都拥有先进的思想道德理念,但是由于各种利益冲突,其价值取向不断地趋向功利化,团结意识不断地被削弱。此外,目前的研究生在思想上拥护党的章程,思想上不墨守陈规,接受新知识传递正能量的能力十分强。但是由于受到了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大部分研究生的思想不断的向功利化靠拢,并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个人的利益和发展为主要导向,偏重物质条件,并在逐步的脱离党的领导核心———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同时,大部分的研究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集体活动上面,不愿理顾全大局,以集体的利益为主,总是与自我为中心,进而导致大部分的研究生的集体主义感差,团结意识比较比薄弱。

(二)自主学习能力强,但是比较封闭,习惯于单打独斗。众所周知,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且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相对本科生要强得多,他们能够很自觉地到图书馆、资料室、期刊上面查找资料和参考文献,还能够主动接受导师的指导与教诲。同时,他们还能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阅读不同领域的资料,学到很多专业知识以及跨领域的学习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专业理论知识能力以及跨领域学习能力。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来说,他们的时间都是花费在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工作室等场所,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研究,此外,由于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研究的方向和领域都比较分散,使他们之间进行交流的时间特别少,进而导致我国的大部分研究生都处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科研方面单打独斗,自我封闭的状态。

(三)思想成熟,但是心理压力比较大。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由于研究生所处的地位、学位等都要高于研究生,进而大大增强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由于研究生的年龄因素影响,大部分的研究生的思想相对本科生来说都比较成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几乎都已经形成,对于很多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分析。但是由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研究生扩展现象的不断产生,导致研究生的生源有所下降,由于受到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年龄状况、工作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心理相对以前的研究生比较复杂。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强,研究生在就业和经济等个人问题上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思想负担。

二、对我国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合理的培养和定位目标。在新思想浪潮下,研究生的规模和队伍在不断地壮大,由于大部分高校都在追求研究生的人数,而忽视了研究生掌握的本科专业知识能力以及研究生是否在该领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新价值等问题。同时,大部分高校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工作没有合理的、明确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定位目标。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有着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即培养在专业学科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素质、高品德、高层次的人才,同时,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小规模的精英人才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被逐渐打破,进而使现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合理、明确的人才培养和定位目标。

(二)教育管理模式比较陈旧、单一。目前,大部分的地方高校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扩招之前都通常采用的是比较单一、陈旧的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会加大研究生主管部门的工作量,大大减弱了其原有的宏观指导价值。陈旧、单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惩罚性和束缚性的教育管理模式,缺少一定的激励、鼓励、服务性的教育管理理念,进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规范了研究生的创新、独立等能力。目前,有很大部分地方的高校针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经开始逐步实施了学院二级管理模式,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够有效、有序的实施,进而导致很多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分工不明确,出现管理工作人员冗余的现象。

(三)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够完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但是由于我国研究生规模的增长速度比较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不够完善,进而大大降低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质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十分贫乏,信息化管理仅仅只有对研究生的信息管理、成绩管理以及课程管理等作用,不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全过程的一个监督和调控,也不能够及时了解和更新学院的二级学院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情况。因此,针对研究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教育管理工作的平台应该不断被完善和进一步被改进。

三、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加大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投入。由于扩招研究生数量,大大壮大了研究生的规模和队伍,研究生教育资源投入的速度赶不上研究生规模的扩大速度,进而出现了研究生教室、实验室、宿舍等等基础设备不够完善,科研条件、仪器设备严重缺乏等现象。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这一现象的产生,应该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科研教学设备的补充,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进行多渠道的筹集资金,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进而实现真正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最终改善研究生的学习、住宿、科研以及实验等方便的条件,使研究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的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投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硬件投入。硬件投入主要是指从改善教学设备出发,即对多媒体教室的设施、实验的环境等;另一方面是软件投入。软件投入主要是从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即提高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改善教材、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进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和增强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回归正轨,不受功利化的影响。思想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品质、创新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十分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思想教育工作作为首要的教育管理目标和管理任务。众所周知,研究生在年龄、心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研究生的生源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就会很难统一研究生的思想。因此,高校应该十分重视这一问题,可以设立专门的校研究生的党支部,为研究生从进入学校到离开学校一直不间断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引导研究生正确的看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团体利益,为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地给研究生提供正能量,使其不受社会激烈的竞争市场功利化。同时,高校还应该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进而加强研究生的团体意识,增强研究生的集体感,进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建立健全通畅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信息平台。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丰富学习资源,还能够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特性和功能,将计算机灵活的运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而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及时的、合理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监督和管理的信息平台。在完善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中,主要将研究生的学生信息、成绩信息、课程信息、档案信息分为不同的管理模块,进而使各个模块相互制约相互支持,最终形成高效的、时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不仅畅通了对研究生各方面的管理,还能够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以及高效性。

(四)加强研究生队伍的质量。“考研潮”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本科生的以及社会工作人员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考研潮”主要突显的是社会对知识和人才要求的逐步增高,是青少年为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一种求生的、对自身命运的一种反应,进而使考研的动机利益化、功利化。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目前研究生的自身修养和文化素质,导致研究生队伍的质量不断地呈现下坡趋势,最终导致研究生的名誉受损。“考研潮”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学历社会”所造成的,现在的社会主要是追求的学历和学位,并不十分重视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团队意识以及创新的思维能力等,进而导致大部分社会人士和本科学生都纷纷考研,为以后的工作和命运埋下伏笔,进而使考研的这种行为逐步功利化和利益化。因此,在实际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为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转变研究生的学习观念,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提进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茶文化;教学管理;评价研究

茶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从古至今的文人雅士们喜爱。茶文化中有很多与现代教育管理的共同点,如其中的哲学、管理思维、品德以及礼仪等。高校教学管理强调师生和谐,同学和谐,这是教育管理的目标,同时也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而茶文化之中,还渗透着儒道俩家的思想,所以其追求的思想就是和谐,从这个角度分析,茶文化与教育管理不谋而合。研究茶文化与教育领域的关联,不仅是茶文化在现代能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理念革新的需求,因此,研究茶文化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联系,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1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我国茶文化历史久远,从古至今,有过不少的文人墨客就茶文化写诗作画,作品无一不让人身心愉悦,这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诗画,往往都会将诗画的内容与茶道很好的结合起来,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画中的意境。而众多的诗词歌赋的作品与茶文化的结合,也体现了茶道文化在我国历展中的地位。茶道文化有着儒道俩家的思想,强调和谐的理念,对于培养人才有着很深的意义。茶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人们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追求着内外和谐,追求气质上的提升,人们在品茶的时候,都喜欢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与友人谈天说地,陶冶情操,思想得以升华,身心得以愉悦,在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好的作用[1]。除此之外,茶文化中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茶文化所强调的和谐理念,不仅表现在思想和哲学等方面,还表现在喝茶的步骤方面,如洗茶、冲茶、分杯、闻香等程序,便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尊重。因此,将茶文化引入高校的教育管理之内,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有良好的环境,气质和思想也会得以升华。

2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茶文化渗透着儒道俩家的思想,其文学思想就是和谐理念,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也需要和谐的体现,因此,提出将茶道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中,可以将茶文化的思想对高校师生进行渗透,从而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了良好的环境,就能够在教育管理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1和谐理念的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一直是新世纪以来教育机构的口号。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学管理中指的是老师和学生,若是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会在教育管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让老师学生在教育管理机构中得到尊重,正是茶道文化和谐理念的体现。茶道文化不仅在修身养性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喝茶的一系列程序,也能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融入茶文化,会让这种理念逐渐渗透,会让师生之间懂得互相尊重。而当师生之间互相懂得尊重,并且创造了和谐的环境之后,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带动教师上课的激情,因此,茶文化进入高校教育管理中,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并且能够促进全面发展。2.2和谐教育内容的制定。我国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在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会考虑到未来的就业,认为理科的就业面广,因此,大多有学理科能力的人都会选择理科,这样的做法只强调了就业,却忽略了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长期以来,学校也会随着这种观念,逐渐的减少人文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从而对于学生人文思想缺乏了教育[2]。秉持着人文培养也很重要的观点,当茶文化被提出融入教育管理中时,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茶道文化会让学生接触到相关的文化,了解相关的知识,还有茶道文化的历史,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3和谐教育环境的形成。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稳定和谐以及教学环境秩序的保证。茶道文化的和谐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能够有一定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以茶文化的思想来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同时要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用富有激情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以及茶文化的历史,体会茶文化带来的感受,懂得茶文化的和谐理念,高校将茶文化融入教学管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很大的作用。2.4和谐评教机制的形成。就评教机制而言,它能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水平,以及所取得的效果和学生的欢迎程度等,也能反映出学校管理和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是教育管理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的现阶段来说,教学评价机制还不够成熟,主要侧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上,而这样做会让学生思维有局限性,不懂得创新,另外也会对学校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茶文化的引入便能有效地改变这个现状,茶文化崇尚和谐自由的理念,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茶文化理念,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不再有局限性,不再延续传统成绩为上的观念,解决了教学评价机制的弊端,注重实用的同时,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不反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础。

3茶文化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需要有和谐的体现,因此,便提出了将茶道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方法,茶文化的思想对当前的需求很有作用,但是,其应用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茶文化对于教育管理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所以将茶文化的理念融入教育管理中迫在眉睫,但在融入的过程中,务必保证其合理性。3.1建立二者融合的导向机制。随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理念在不断地进行着革新,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系而言,茶文化融入教育管理中是一项很好的决策,茶文化的和谐理念正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所需要的部分。社会普遍认为学习方面要偏向务实,因此,会更多地开设一些实践方面的课程,而这种做法无疑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领域,还需要有很好的人文素质,高校对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忽视会对学生的未来造成影响。茶文化的融入会很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所以,茶文化融入教育管理体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3.2设置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以成绩为上,追求一种务实的状态,以学习成绩为主从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这样很难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而且人文教育的空白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3]。所以,茶文化主张的自由和谐的理念,对于教学管理很有帮助,遵从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并且协助其很好地完成,这样不仅能激发教师的激情,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3体会茶文化的思想。传统的教学思维里,教学管理者往往都会注重于学生专业知识教育,而很少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缺乏人文关怀的学生难以在社会立足,这很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当茶文化融入教学管理体系后,教育管理者便会潜心研究茶文化,当他们从中感悟到茶文化的思想,便会得到启发,革新固有的教育理念,消除传统的教育管理的弊端,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之下,高校的教育管理也需要创新,教育管理中应体现出和谐理念,茶文化融入高校就是一种创新,它的和谐理念能够让师生之间懂得相互尊重,从而创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这将激发老师讲课的热情,同时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教育管理百利无一害。茶道文化的融入,能建立正确的教学评价机制,支持学生个性发展,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注重其人文素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将传统的茶文化融入到教育管理体系中,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管理的改革,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能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者能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化.从中华茶艺大赛谈对高职院校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思考——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7,14(12):196197.

[2]刘晓燕,王爱辉.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旅游管理专业茶艺实践教学创新与实践[j].福建茶叶,2016(5):292-293.

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旅游专业;学生教育;教育管理;链式管理

1针对旅游专业学生着重行业认知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态度

1.1学生心理状态分析。大一新生学生心理较为敏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发展充满向往。学生的可塑性最强,是培养学生观念和职业态度的最佳时期。但是大一新生刚刚接触旅游专业,对专业的认知程度较浅,部门学生认为旅游专业就是到处旅游,甚至有的学生认识旅游专业至和旅行团和旅游景点有关,而不知道饭店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学生时通过专业调剂转入到旅游专业,对旅游专业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旅游专业低端、没有技术含量。对专业不了解造成了部分学生活力无处释放,对未来发展十分迷茫,面对旅游行业知识不知从何学起。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旅游专业已有一定认识,随着学生逐渐开始理性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开始思考自己的目标,因为旅游学科暂时还没有独立成一级学科,理论部分是基于管理学理论演变而成,旅游专业主要是面向应用,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践。学生很难掌控旅游专业理论知识重点内容,部分学生认为旅游专业知识较为离散,知识面过于繁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过多,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甚至对旅游专业失去兴趣。三年级学生已经可以进入实习岗位进行实习,学生将进入实战阶段,学生将不再是进行模式训练。学生将会真正的面对企业的考验,学生设想的工作环境工作薪资和社会现实的差距,会再一次打击学生的自信,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的调整心态,逐渐的融入企业,逐渐的成长,但是部分学生会承受不住打击丧失对旅游专业的认可。会对行业从新认识而进一步的从新规划职业目标。

2链式教育管理模式旅游专业学生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

对于大一新生在管理方式上,应当适当的设计入学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初步的了解旅游专业的内容和发展前景,可以通过活动时间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企业,聘请专家到学校讲解旅游方面知识,让学生了解旅游专业的发展前景,组织趣味性较强的游戏,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对学生的服务意识着重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优秀毕业生返校,谈谈其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毕业生是如何解决的,开拓学生视野。二年级是学生初步职业化转变的重要阶段,学生已经逐渐的理性化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时期一定要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明确学生目标。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模式训练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指导学生如何在繁杂的专业知识内提升出重点,吸取精华,从意识、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制定团队协作机制,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建设的方法和如何和团队人员更好的合作。三年级学生已经逐渐的进入社会进行实习,应当结合学生在实习中常见的问题和市场需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适应阶段、能力提升阶段、学习管理阶段、经验总结阶段,依据每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状况分层次的进行管理,运用激励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多用专业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校在和企业合作时,应增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工作、能力的引导。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自发的思考实习时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思考和总结,让学生在审视自身不足的同时,从自身出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完善自己。

3结语

链式教育管理模式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自身出发,将教学各环节连接起来,分层次的逐步实施教育管理,提升了教育的层次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栎娜.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j].学周刊,2013(21):5-5.

[2]孙惠君.从提高职业能力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1):130-131.

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现状;重要性;改革创新

高校教育管理是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高校的教育质量以及教学秩序,以及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今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决定了高校需要对于社会的人才输出,而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准人才的高校则需要抓住高校教育管理的这一决定性环节,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教学管理制度老旧。如今许多高校都承袭许多年下来学校适用的管理方法,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老旧的管理办法自然不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教学质量也起到相对的限制作用。普遍高校的修课方式十分单一,学生在学校只有两种选择,必修课和选修课,而我们众所周知的是,必修课的比重相对较大。虽说,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有着相对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对于提倡素质教育的新时期下,由于学生的个体性较强,统一的必修课课程限制了学生对于课程的自主选择权,这一教学管理制度则显得并不完善,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并不有利。其次,高校的教学模式都普遍单一,普遍采取学分制。学生的期末成绩普遍与平时的考勤挂钩,教师上课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对于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也不会太高,也忽视了素质教育强调的学生处于主体的要求。(二)教学管理制度固定。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制度大部分都是沿袭单一固定的方式,注重形式感。一般都是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显得十分统一而教条性,高校不能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的制定教学计划,从一方面来说,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从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学的灵动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校的自主培养性降低,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容易变得相对较难。(三)教学管理制度不成形。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形。当前高校对于学生的教学一般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如今高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除了指专业素质,同样也指心理健康素质。除此之外,对于教师评价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最近的接触者,是最能了解和反应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人,而教师对学生的主观性评价更有利于高校针对性的对人才进行培养,而如今的大部分高校忽视了教师评价这一环节。

二、高校教育管理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传统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反之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这一思想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死记硬背,从而在考试中获取高分,这样的教育方式从一方面来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不利于社会的教育进步。目前高校基本都采用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的教材,不同地域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采用这种统一的教材并不能完全套用在不同的学生上面,学生会缺乏学习激情,课堂失去高效性,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高校都缺少“互动式”课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然是课堂的主人,而目前高校的课堂普遍采取教师灌输式教育,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课堂缺少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观高校聘请的外教的课堂,由于外教从小受到的教育不同,没有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外交的课堂互动多,教师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课堂极具趣味性,因而外教的课程基本都十分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二)行政管理方式影响。高校的管理方式有着统一明显的分级管理现象。为了实现“应试教育”的高效化,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的管理采用的是明显的行政管理原则。教育部门之间有着明显的分层管理,负责不同的教育任务,传统到高校;而高校之间也有明显的阶层关系,学校有各种各样的部门,负责管理学校不同的事项,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从教育部门到高校,乃至是班级里面,高层将决策传达到下面,最后执行,这种由上到下的阶级关系显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的诉求,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育决策往往不含“以人为本”的观点,失去了教育的初衷。另外高校做出的决策普遍都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自行执行决策,无视学生的意见。学生的个性遭到遏制,学习环境显得单一枯燥,缺乏生动性,这样的教育管理制度容易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三)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人才缺口也愈加增大,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社会的关注点都聚焦在高校。迫于社会压力,高校按照人才培养的“模板”,刻板的培养学生,制定统一的教学方案。按照所谓的“好前途”,也就是工资高的工作,“功利性”的培养学生。高校传输给学生的观念往往是重于现实,而非鼓励学生追求自身理想,教师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可以说,在经济化的社会形势下的教育充满了“功利性”,教育失去了初衷,教育成为了学生就业的前提,而非培养学生、培养人才。在功利性的经济影响下,对学生的评价也充满“功利主义”,评价一名学生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被长辈、老师全盘否定,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更难以发掘学生的潜能,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革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飞速,任何不良风气都容易摧毁中国的高速发展,高校通过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少年强则中国强,学生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高校承担着这个艰巨的任务。在战火连天的艰苦年代,高校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国人士和能人志士,在这些人的力量下在有了如今的中国;如今国际竞争加剧,社会急需人才,在这种形势下的高校自当勇于创新,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二)有利于教育的发展。高校担任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如今弊端良多的教育管理制度并不能充分的发挥高校在培养人才中所应该发挥出来的作用。受到陈旧管理制度的影响,如今的教育停滞不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而改革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可以从根本出发,针对如今大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做出改变,更多的关注学生本身,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合适的学生发展方案,以便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准人才,从而推动新形势下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有利于高校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对高校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国际上知名高校的教育现状,随着几百年的不断地改革创新,国外的高校的管理原则与时俱进,培养出了一代接一代的杰出人物,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是相对比较落后的,高校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行陈旧的管理原则,如今老旧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这种弊端随着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只会越来越放大,而暴露出许多问题,而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人才的艰巨任务,是取决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问题导致高校在社会的竞争力变弱,并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和对人才的培养。(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前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起到一部分的限制作用。首先,传统的教学管理对于必修选修的侧重比例不同,必修课时按照教育部门的教学大纲统一安排学生强制性学习,而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资源不足,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抢课”,被动的选择选修课,学生失去了自主权,选修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的情况不能促进学生发展课余爱好,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多方位发展。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令老师处于讲台上,学生处于下层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僵硬,具有明显的上下阶级关系,学习方式也较为死板,学生只是一昧的倾听,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也不利于教师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目前,高校管理学生主要是学分制管理,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多少分才能毕业,学生为了学分会被动的上许多不热爱的选修课课程,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也浪费了教学资源。因此,在这种形式下,改革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可以改善这一问题,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改革创新教育管理制度的措施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观念。高校的主要主体是学生,着重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应该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遵循素质教育观的理念。高校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按照教学计划一板一眼的进行,而是应该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适当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应当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教学计划应当随着学生而变化,而不是学生刻板的遵守教学计划。一切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课堂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需求,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即使的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变化教学计划,制定出合理适当的教学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二)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课程学习方式大部分都是必修加选修的方式,虽说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加强,可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学生并不能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一条成熟的课程管理体系,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注重其他知识的多方位全方面发展。而心理健康的课也要合理分配到高校学习的学习中去,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高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状态,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唯有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课程应当丰富化,多样化。使现代信息技术方更多的融入于课堂中去,增加更多的创新教学设备,创造更多新鲜的教学资源,使学校的教育材料和资源处于不间断的更新状态,让学生更能契合的接近外界信息,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新颖的课堂中去。(三)建立完整的评价管理体系。教师对于学生应当有着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当注意学生,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教师也应当给予关注。而教师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的分析,教师更能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对于教师也应当有着完整的评价体系。对于教师的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评价的关键;教师的备课情况、课后反馈、教学反思以及科研报告都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这个就不仅仅针对学生对于教师的课程评价了,应当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对教师进行评价分析。对教师的师德,考勤,能力,成绩都要进行质量评估,考核教师在学期中的教学成果,另外,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也将成为教师的评价内容中的一项,往往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反映出一名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完成状态,确保考核结果真实有效,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教师集体的竞争力,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团体的高质量高水准,从而保证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愈加艰巨,因此社会也应当树立起对于改革创新教育管理制度的意识。而如今的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老旧、固定、不成形等弊端,必将阻碍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改革创新教育管理制度迫在眉睫,我们应当从学生本身出发,对课程管理方式,评价管理体系都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创新,这样,高校才能满足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需要,才能屹立于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不倒。

〔参考文献〕

〔1〕华炜.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举措探讨〔j〕.江苏高教,2017,(07):34

〔2〕周先培严先琴.影响高校教育管理的因素及改革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15,(05):101

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篇9

一、大学教育管理概述

大学的职能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在不同的时代中,大学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等均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在现代社会中,显然的大学作为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在其职能上也实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1]。大学教育管理可从两个层面进行定义:首先,广义上来分析,大学教育管理可定义为是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培养。其次,侠义层面上可定义为在某个目的下,有规划的对受教育对象给予道德与精神以及文化素质培养。大学教育管理涉及到量大主体,包括大学生与教师,大学生属于受教育对象,而教师则是整个教育活动开展的引导者。大学教育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在此任务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大学教育管理被细化为综合能力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项工作。

二、大学教育管理对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作用分析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均处于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在此期间,大学教育管理对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起到重要引导作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大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就人生观而言,将会影响到大学生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会间接的影响到其职业发展;价值观将会左右大学生的价值倾向,也就是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取舍;世界观所影响的是大学生的格局,而格局会干预到一个人对于事物的判断以及对人生各个阶段所做出的选择[2]。大学教育管理工作在大学生三观养成中所起到的作用为,经由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驾驭,促使大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从而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情商与智商。现代社会中,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到处可见,此类人群在个人职业发展与生活上均会面临着主动的阻碍性因素,这与其情商较低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而大学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养,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给予一定的指导。大学生的未来归属于整个社会,为此,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均属于情商范畴。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能力,对其未来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三)有助于对理论与实践进行检验。大学阶段与高中及初中等阶段所存在的主要差异为,大学阶段中,学生可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能力与人情,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胆的做出猜想与实践。针对此,大学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使其能够尝试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操作[3]。在步入到社会之后,学生的身份会转变为职业人,单纯的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显然不够,实践能力才是一个企业对人才的主要评价指标,为此,大学教育管理中应该尽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给予培养,促使其能够做好应对身份转变的准备工作。(四)帮助大学生进行做出良性选择。大学生都是抱有美好梦想与理想的青年群体,其中梦想是在主观意愿上形成的,不会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而理想则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形成的真实生活的规划。为引导大学生能够对理想或是梦想做出良性的选择,大学教育管理中应该关注到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对人生或是职业规划选择的需求,引导大学生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够对各种切实存在的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理性的做出抉择,从而解决自己当下所存在的困惑,形成自己的原则。

大学教育管理工作围绕大学生开展,其核心目的是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品质、心理健康等给予培养,促使其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大学教育管理应该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总结大学生在步入社会的初期阶段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将此作为基础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促使大学生能够顺利的实现身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莉莉.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4(15):83-85.

[2]郭嫔.大学教育管理对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探讨[j].才智,2016,05(16):187.

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本理念;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人文化;人性化;人文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被管理者唤醒,渗透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践行人本理念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

(一)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高等教育是在基础教育之上进行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化已有的知识理论,并获得某个领域内更为前沿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和思想能力,使学生在个人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提高,毕业后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高等教育是围绕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展开,因此,学生是高等教育的轴心,教育的最终成效需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此外,作为国家人才的集中机构和场所,高等教育聚集着各方面的专家人才,各种前沿理论也都需要通过高校传递出来。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首先需要通过高校实践。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以学生为本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现实情况下,高等教育一切围绕专业技能、高深知识的传递和应用,一切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忽略了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将有碍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只有在人本理念下发展高等教育,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

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高等教育的成效会通过社会各个领域体现出来,高等教育的管理情况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状况又关系着人才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求下高等教育必须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但是由于发展理念及认知等方面的偏差,国际上很多国家非常重视高深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掌握前沿科技或是生活在前沿科技社会中的人,容易造成个性发展缺陷,导致人际关系冷漠、精神障碍等,甚至沦为“科技的奴隶”“智能机器人”,从而影响高等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众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人本管理失衡的教训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必须强调人本理念,养成学生的人本意识。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

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渗透是由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状况所决定的。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人本意识缺失的严重问题,尤其在学生的管理方面和主体地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管理不够人性化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现代学生和以往学生在性格特征、理想追求、表现方式等方面有多种差异,追求个性发展、自主意识强烈、个性色彩鲜明是现代学生的基本特征。虽然现代学生和以往学生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这些变化并未在学生管理中得到更多体现,很多高校管理者把学生看作未完全独立的个体,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上受传统道德理念的影响,管理条款设定太多、内容陈旧、生搬硬套,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缺乏人性化管理。目前,一些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要想在人本理念下做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尽快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设计和学生实际相一致的管理制度〔1〕。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差异化的个性主体,高等教育的学校管理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学生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才能使管理更加人性化。但是在现实高等教育中,大多数学校管理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从学生的差异化实际出发,对学生要求多、命令多,让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教育管理手段的缺失使得学校管理难以使学生对学校建立信赖,难以和教师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性,没有认识到人为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少,感情淡化生疏,关系紧张,直接影响了管理目标的达成。正如魏书生所说:“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管理不是物的管理,不能只强调秩序,只强调行为的统一,而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学和学习两个层面的主体,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两个方面主体作用的共同发挥。但是在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多数学生没有感受到自身在教育中的主体影响。说明在学校的管理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主体边缘化〔2〕。学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因素,必须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从当前多数学校的管理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校都只是强调了学生要向学校所定的制度标准靠拢,而并没有对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管理制度设计中进行特别强调,即便是某些方面有所涉及,也大多是仅仅限于口头或书面上的表述,在实践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释放,使其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二、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

(一)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

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应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权利充分尊重,将学校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的发展基础之上。其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采取情感激励、讲评激励、成就激励、获奖激励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努力地实现自我价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在制定有关规范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师生的基本权利,一切制度、规定、安排都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了解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实际需求,努力树立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为管理原则。在课程和专业的选择上,不要限制学生的权利,要尊重学生的决定,真正让学生自由选择,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理念其实是指采取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主体,都有特殊的自身内在价值,而人的本性就是自身内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要真正激活人的内在价值,就能在管理体制中体现主体的功能,才能实现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方面,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重要性进行全面认识;二是要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在教学层面的主体意义,使教师在制度管理设计时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当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尊重时,主体意识会促使教师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管理〔3〕。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可以在教育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奖罚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通过制度方面的规范、考核方面的导向,教师的主体性可在教学管理中得到更多的体现。

(二)营造人文化的管理环境

“文化”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化对人有教化作用,文化可以引导个体的思想发展,可以使个体对自我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可以使个体在文化滋养中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制度是文化的一个层面,制度对个体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制度条款对个体进行行为约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制度中的文化熏陶,促使个体的行为转变。因此,学校教育管理一方面要通过制度方面的人文化规定来实施;另一方面还需要创设人文化的管理环境,使学生在这种人文化环境中自觉管理自己的行为,最终用先进的思想营造人文化的管理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通过引领让学校整个环境充满活力,让师生充满激情地学习与工作,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通过思想理念、文化精神等引导,师生把梦想变为现实,实现学生、教师、环境融为一体。譬如,用校长的思想营造人文化管理环境,校长的教育观、人本观等,都会通过其干预管理行为反映到学生身上。如果校长的人本理念本身与社会及教育自身的发展不适应,学生的行为就会相对滞后,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校长能够高瞻远瞩,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本思想理念,那么师生就会不断追求探索,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本思想理念,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开展好人本理念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可以逐渐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思想经过众多学生的不断实践,便会沉积成为学校特有的人文管理理念。人文环境需要校长有意识地去培养,把人本理念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营造人文化的教育环境,才能创建学习型的学生队伍,塑造个性化的人才。学校要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引导他们不仅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勇于拼搏、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只有这样,学校的人文化环境和行为规范才能促进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三)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还是从眼前功利角度出发,忽略了人本理念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对知识的培养也都体现在实用价值上,使学校出现重知识轻人文、重智力轻道德的现象,这与教书育人的功能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由学校僵硬化的制度所造成的,因此,建立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制度需要学校教育管理者制定相关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建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育脱离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要想真正实现人性化管理,在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时应去除行政化管理的弊端,建立“民主管理、学生参与、党委领导”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实现学校由以前的支配型向现代的服务型转变。要建立自由的人性化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以吏为师”“学在官府”的传统思想,使得学校的管理制度越来越像政府,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越来越像官员,不按照人才成长、教育规律办事,用行政的思维解决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行政化”使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缺失,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功能的发挥和精神的传承。因此,要使学校教育管理符合人性化的发展,就要去除官本位思想,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四)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教师既要以自身的言行展现出知识和道德的统一,又要做到做人和育人相统一;既要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人,又要以诚恳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其以育人者的标准要求自己时,便会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关注自身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注重自身的言行自律,提高工作能力和人文精神素养。在其以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便会注重修身养性,最终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重在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塑造自身的人文素养。有了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教书育人,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培养出全面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在开展专业教育时要深挖人文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专业知识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社会价值。学校应在专业课程与教学中体现人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内容,揭示技术创新中的方法启迪和精神品格。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久而久之,教师的人文素养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要加强人文教育,科学确立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人格,提升人性和知识的相互统一,是教育的切入点。教育内容旨在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课程覆盖广泛,涉及多学科如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使教师既了解历史与现实,又了解国情与世界,专业造诣与文艺修养同步提高,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内化的形成需要基础铺垫、需要营造环境、需要氛围、需要激发,而这些又都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新模式支持,即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注入人本理念。学校在开展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同时,使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一体化、系列化,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把感悟内化为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作者:董青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龚友德.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