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10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3-12-04 17:14:54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心理学理论

高校肩负着培育优质人才的重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教育心理学包括了多种心理内容,个性特征理论、需要理论、气质理论等均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因此,本文探究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分析比较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可知,两者在本质上存在必然关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合理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有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科学有序实施,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及认识得以升华。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教学活动开展中师生互动等环节展现出的多种心理活动和主要规律,将研究重点放在心理活动的层面,以深入研究具有普遍性的教学规律与生理机制,学生和教师便是开展此方面研究的主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将教师基本规律视为研究关键,基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多个层面,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思想等进行细致研究。综合以上内容可知,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均将人这一主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上来说,两者具有共性,且含有相同的地方,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所以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具有可行性。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1.个性特征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个性特征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人所表现出的可以有效区别他人的个体心理特征,抛开部分较为稳定或携带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主要涵盖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倾向性这两大方面内容。教育教学领域推崇的因材施教理论符合这一理论的特点和要求。通过科学运用个性特征理论,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能够让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得以提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在教育活动中,要贯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领域。在个性特征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实施时,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特点,实施分层次教学,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得以提升和发展,以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需要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从人的需求上来看,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位性,以不同分类依据为标准,可以将人的需求进一步细分,呈现为多种形式。若采取二分法方式划分,则人的需求可主要划分为生理需求和社会性需求两大类型。若以重要性程度作为划分标准,则可将人的需求进一步细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等几大类型。综合而言,无论采取何种分类方式,人的需求均是从最低等级逐步向更好层析发展并提升的。就大学生某种行为而言,属于处于直接或间接需要之下的反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时,能够反映以下内容。(1)对学生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对学生的具体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了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及可行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对于在生活、经济上存在困难的特困学生,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助学金、奖学金等,给予这些学生适当的帮助,让学生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适当开展关于基础性知识及技能的教学活动,以提升此类学生的学习能力,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基于不同学生的合理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明确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教师要明确大学生需求具有多样性,在确保学生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还需让学生合理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实际教学环节,要保障学生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设置科学有效的精神激励及奖励措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升。例如,高校要从全体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发展为党员,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适当的表彰,设置公平透明的先进学生评选活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置适宜的表现平台,或采取科学适宜的奖励措施,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3)推动个人需要得以升华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师要注重促进学生需求得以有效升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每个人均处于社会生活之中,个人对社会具有一定需要,而社会对个人也具有一定需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当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实现协调一致时,方能有效实现共赢的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施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人具有安全需要,但当面对国家大义等情况时,为了维护集体、社会及国家的权益免受侵害,适当时候要不惜牺牲个人安全与利益,以确保集体、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念牢记心中。另外,学生不能单纯考虑自身利益得失,还需关注他人感受及体验,在必要时候给予他人帮助。综合而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指导,让整体教学质量及效果得以稳步提升,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3.气质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依据气质理论的内容,气质可被诠释为性情、脾气等,属于个人具有代表性,且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不同的人在气质上具有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气质主要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大类型,拥有不同气质的人所呈现出的特点不尽相同。就多血质这一气质而言,拥有这种气质的人往往性格活泼、反应敏捷,乐于和他们交流沟通,愿意尝试和探索新鲜事物,整体属于外向型,但也存在相对敏感的时候。就胆汁质这一气质而言,拥有这种气质的人往往热情开朗、精力充沛,但又是脾气较为急躁,比较容易冲动。就黏液质这一气质而言,拥有这种气质的人往往安静内敛,情绪较为隐忍,做事十分踏实沉稳。就抑郁质这一气质而言,拥有这种气质的人往往多愁善感、相对孤僻,能够注意到他人未察觉的细微之处。就气质本身而言并无是非对错之分,仅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对学生的气质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根据学生气质的差异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针对胆汁质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在出现情绪对立的情形时,要保持冷静,并妥善处理。针对多血质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精神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针对黏液质学生,教师要多给予这类学生鼓励和支持,要更具耐心。针对抑郁质学生,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为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科学适宜的教学方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并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让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得以提升,让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自身想法和疑问。

三、总结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其中,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促进作用,能够以教育心理学中的有关理论为指导,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以科学有序开展。在具体实施环节,为了保障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准确性和有效性,实现应用价值最优化,必须加大对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强度,深入挖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内容的关联度及联系性,并在实践应用中总结反思、调整更新,以促进相关理论日愈成熟和完善,让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增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有效性,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忠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心理学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

[2]佘双好,张莉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

[3]马树强,张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篇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过程中,吸收、借鉴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仍然存在着学科定位模糊、知识结构及来源不完善、研究效果不佳等问题。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需要基于其核心范畴强化理论建构和实践经验总结,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促进学科研究持续健康发展。

由杨芷英、王希永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一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社会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出的时代课题,并系统性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绪论部分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意义、研究原则与方法;第二章提出了思想与心理的内在关系,并揭露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章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与接收的心理机制;第四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激励、态度转变和情绪调节的心理功能;第五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心理转换等原则;第六章从认知改变、活动体验、行为训练等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第七章分别从个体和群体视角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第八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效应的类型与作用;第九章通过分析心理情境的科学意蕴,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意义、原则和路径选择;第十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和规律;第十一章通过对心理品质的分析,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和提升策略;第十二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时代命题。书中指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学科定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定位并不明确,其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仍然存在诸多有待探索的分歧性认知。教育部于2012年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方哲学史、心理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核心课程,但并末纳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位危机。其二,学科知识结构问题。心理学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完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且衍生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虽然涉及心理学理论,但与心理学体系相比较为薄弱。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试图淡化心理学影响而融入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但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结构不完整问题。其三,学科知识来源问题。现代心理学源自西方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缺乏自主研究,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现象和规律的解释。综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难以进行长程、持续、深入的研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缺乏知识来源,陷人了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恶性循环。为解决上述问题.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能够通过引入心理学理论,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品,而是要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才能通过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理论构建。中国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需要开展本土化理论构建,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需求。应在吸收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根植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开展学科理论研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理论研究成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本土化构建。再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学研究。应倡导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吸收、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方法,从多个研究视角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的复杂性,通过大量科学研究,形成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最后,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教育两个方向,人才培养周期较长。近年来提出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往往存在着学科封闭、缺乏学科间合作的弊端。因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队伍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学科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晶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但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和整个心理科学一样,属于“舶来品”。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更加突出[3]。纵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学习借鉴的多,独立研究的少。

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中国化不足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尤其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笔者以为,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史、理论派别等方面的内容;(2)学习心理,主要探讨学习心理的规律和方法;(3)教学心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策略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4)教与学的制约因素,主要讨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班级、社会、师生关系等影响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在国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问题。如“多方法三角测量(cross-methodtriangulation)”的观点认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matrix)”[4]。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5]。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可采取两个方向:一是以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为主题,以本土文化群体为对象,从事验证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以推论解释文化同质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体代表性的人性特质为主题,从中抽取的样本为对象,从事原创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建构为理论,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6]。总的来说,教肓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应该遵循以下七个字的途径: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4]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

[5]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1)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3)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1)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2)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3)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篇5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来探索一种意志心理、情感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心理、认识心理以及交往心理;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需要以教学标准作为大纲,其涉及的因素有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对象与社会要求,在这门学科中,需要加强对信息接受、信息传递、教育者心理、教育对象心理、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的研究,从这一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1]。

1.2缺乏实证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诞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学科,该门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需要面向教育实践、面向社会大众,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对于实践活动并无较大的指导作用。

1.3理论整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就是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一种相通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尚未实现科学的融合,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依然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分开研究,两者的整合严重的不足,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不科学,此外,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2]。

1.4缺乏人员支持

在现阶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数学者都处在一个个体研究阶段中,整合协作困难重重,在讨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与前景时,也都是各自为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5专业性的教材不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诞生的十余年时间,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育部也针对其编写了教材,但是,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教材一直未得到及时的更新,教育部并未阻止专业的队伍进行编写,导致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处在散乱状态中,缺乏统一的教材。

1.6缺乏完善的业务培训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新型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人员并不多,他们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一类型的人才必须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但是,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员也缺乏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于这一因素,必须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保障这一学科的发展有后背力量[3]。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2.1进行理论整合,完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行为学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具有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以及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些学科共同有机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其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也增加了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学科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庞杂,要想构建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将心理学的理论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从人的思想意识着手来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心理因素。此外,要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就需要在借鉴以上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理论体系。

2.2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动态研究

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要扩展研究领域,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性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4]。

2.3注重操作性研究,突出实践的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在未来阶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操作性研究,研究生活中的课题,做好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即可有效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情绪,让他们可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4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于社会舆论、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的自身整合,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时,必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与个性倾向。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规律的分析,从心理矛盾来着手,深入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与此同时,教育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产生应有的成果,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还要分析其接受心理,注意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篇6

1高等院校教育发展中教育心理学改革的价值分析

1.1促进教育心理学体系完善:

对师范专业学生而言,教育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难发现,教育心理学是汇集了长期教育实践和经验的课程。从整体角度看,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是基于高等院校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来开展的,需要教师对心理学中复杂的内容投入大量精力,为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在高等院校师范专业教学实践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专业特色十分突出的学科,为了全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应有的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要综合考量教学环境、学生等多方面因素,设法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环境、高效的教学模式,并加强教育心理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再者,专业和课程教师应发掘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教育意义,并将两者进行充分结合。只有实现这点,才能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得到稳定、健康发展。此外,对教育心理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高等院校领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进行研究。通过上述方式促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机制得到全面发展[2]。

1.2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等院校是向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培养,能够补足大量一线中小学教师岗位空缺。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教育心理学对其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这门课程能够帮助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中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其开展针对性更强、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拉近中小学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极其突出的特征,不仅要求师范生能掌握复杂的教学理论,更要求师范生具备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心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结合。鉴于此,教师应从时代教育理念和学校实际出发,只有全面了解师范生的实际状况,才能科学地设置和调整理论内容和实践活动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应抓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完善教育心理学内容的同时,让师范生学会将课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而达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高等院校教育中,心理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占据着较大份额。但是,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围绕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处于接收状态,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不能得到尊重,其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难得到调动。在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形势下,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也应进行发展,以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1.3推动评价机制完善: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不仅是培养师范专业人才的基础学科,更是提升其他专业人才素养的课程。其中,高等院校的教育心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使其更清晰地把握自身情况,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心理学评价机制,才能针对性地学习和完善其技能。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强、较为复杂的工作,其中实践课程对学生基本素质、专业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和流程,结合学生实际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理论学习情况、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评估,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在理论知识或实践方面的欠缺。只有在新型、全面的评价体系的支持下,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2教育心理学课程优化和改革的策略

2.1梳理教育心理学知识结构:

从整体视角看,教育心理学的关键就是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趋势与学习特点相结合,对中小涉及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心理发展与特点、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品德心理、课堂管理等多个方面。在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方面,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关注个体差异等。在心理发展与特点教育上,主要是基于关于皮亚杰、维果斯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对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学习心理主要是学习方式、知识体系构建、问题解决手段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迁移、学习动机等内容,要求在兼顾基础知识的情况上,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创新,使得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融入教学活动。简言之,教和学两者间在心理课堂中扮演着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的角色,促使教学活动实现有效发展。

2.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从教育心理学开设的目标来看,主要是为了让师范生能具备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师范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围绕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品质、情感态度、问题解决能力为中心。例如,在带领师范学习知识时,教师应注重综合性、直观性活动的开展,更好地触动师范生内心,让师范生能逐步地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使其主动关注知识点的产生,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在学习动机方面,教师应注重实际案例的引入,激发师范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也可以让师范生们对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不断在自我管理中展现自身价值。在情感态度学习方面,教师要设法关注师范生在品德尤其是师德方面的特点,让师范生结合已掌握知识、经验,对不同个体品质和社会行为进行分析。此外,上述内容需要导入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案例,通过设定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学习,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使其深入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本质,熟练掌握课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3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当前,诸多高等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围绕构建主义和人本主义进行研究,以师范生为教学出发点,构建心理知识体系,使其能够从教材中获得发展。在师范生的品德心理、心理发展和特点、学习心理等方面,教师要增强这三方面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在皮亚杰的心理学说的支持下,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不同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同时,教师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和评价方式的更新,能够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活动[3]。比如,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应树立多元智能化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引入智慧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手段,帮助学生找到契合其实际需求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把握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关系,主动在多个领域中提升对社会的认知,促使其学习水平得到提高。

2.4运用多元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日益更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始终保持自身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符合时代潮流,及时更新和转变,让传授式教学走向学生主体参与式、师生友好互动式,建立起师生间良好友谊关系。针对教育心理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情景式、案例导入式、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去质疑,使得师生间产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主动在融入教育心理学课堂。其次,教师可以围绕某一特定问题,开展师生探究活动,在思想碰撞和交流中交换意见和想法,通过肯定和赞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课堂氛围充满生机和活力[4]。此外,教育信息化的视角下,教师应善于借助翻转课堂模式、混合教学模式、虚拟互动教学法等,让教育心理学案例、课程内容能够以微课、课件形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唤起其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各个课堂教学环节更加生动有趣,便于学生专注地理解掌握重要内容,从而提升其学习技能。在混合运用多元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到知识点的整合,注重精讲力度,强调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顺利地掌握学习内容。

2.5构建全面评价机制:

当前,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教育心理学教学。通过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缺乏科学性,这一评价模式过于关注结果评价,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被忽视。同时,单一的评价机制过于强调知识的识记,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重视。但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向中小学输出一线教师,为确保师范生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使其能够达到教师资格证国考要求,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考核机制应突破传统理念输出,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放在重要地位[5]。例如,除了开展期末考试外,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状态等表现,并将其纳入过程性考核范围,灵活地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激励其主动深入理解知识且加以运用。通过将两种评价进行有效结合,切实发挥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共同作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顺利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优化和改革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仍有很大的完善和发展空间。因此,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教育潮流,立足“国考‘背景,发掘教育心理学改革的价值,通过整合教育心理学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评价机制等方法,促进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走上正轨,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出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向社会和国家培养和输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群.基于泛雅教学平台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5):15-17.

[2]刘海娟,肖博,赫子铭.基于团体动力学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与思考———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0(9):75-78.

[3]慧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论坛,2020,3(8):32-33.

[4]戴可菡,吕晓慧.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3):200-201.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篇7

从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我们知道语言的获得和珲解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探讨二者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上对语言获得进行的定义。行为主义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并非是内在的,而是后天反复的刺激和反应形成的一种结构系统。语言学习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充分的运用大脑机制。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语言学派则认为人类语言的获得首先是人类具有获得语言的天赋。由此可见,语言既是模仿性行为,也是创造性行为。因此,关于语言获得和理解的研究成果如果应用到语言教学的实验和讨论中,将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能够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而对语言达到理解和知晓如何使用才是进行交流的必要前提。stern认为“没有关于语言学习者和语言过程的心理学理论就很难想象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理论离不开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这些心理学的概念,有关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心理学的思考本身就是任何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我们知道心理学和教育理论处在第一层即基础层,而外语教学实践在第三层,也就是说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第二层及外语教学理论传递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的实践也会影响外语教学理论,从而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影响。

2语言获得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获得指的就是孩子在什么时候及其如何开始学说话并且理解他们的母语或第二语言。语言获得研究的目标就是描述孩子如何能够说出并且理解语言,如何选择正确的处理策略,并且达到一个新的语言学习的里程碑。在英语教学中,为什么学生会对长的句子产生畏难和焦虑心理,如果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复杂,字数和生词出现的频率高。那么对于学生掌握及复述会带来难度。从而也影响他对句子的理解。也就无法达到语言获得,即在实践交流中,类似的表达学生难以完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知识结构论和发现法,认为教学目的应该兼顾发展学生智力这一内在目的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外在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要提高学习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对学习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牛自觉的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从而达到语言获得。掌握语言结构。

3语言理解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理解在语言教育心理学中指的就是我们明白如何去读,去写或是做手势语。理解是一个始于对因素的感知能力而以得到整个句子意思为终的复杂的一系列处理过程。它还包括根据发言者讨论的主题来得出推论,以及根据他的手势和他的情绪状态进行分析并且在脑子里形成一定模式。语言教育心理学家对揭示人们如何从文章和言谈中理解发言者或作者的策略并且在什么时侯真正理解这一过程十分感兴趣。他们想知道理解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呢,还是时尚步骤的显露,如果是时尚的显露,它的步骤又是如何的々在语言理解研究这一环节中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词汇的歧义。因此,脱离了语境或者对语义结构不清楚的话就很难确定正确的句意。无论是写作还是口头表达,模棱两可的单词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很多人你会有这种感觉:尽管他们讲出的句子语法正确,但对使用的场合是否合适没有把握。由此得知,语言不只是一种言语系统,而且还是一个交际系统。语言的结构反映人们的认知模式,但仅从结构方面我们是不能充分说明语言交际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按照乔姆斯基的深层理论,一个简单的语言模式可以表达一系列的功能意义。相反,一个简单的功能意义亦可有多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在教学当中所需要考虑到的歧义问题。除了歧义,还应当考虑句子当中的隐喻,考虑是否还含有其他的寓意。另外那也需要搞清楚单词的意思是如何影响理解力的。理解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脑活动过程,因此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更准确的理解第二语言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考虑。加强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习,这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摩擦在当今世界相当普遍,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引进文化教学意义重大。对文化因素的追求会极大的促进语言学习。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就学到了以该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模式,世界观和一整套价值体系。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分析

1引言

2015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即教师资格“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后,师范生毕业后自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特权将一去不复返,而非师范类高校或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教师资格“国考”获取教师资格证。但是无论对于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来说,教育心理学知识都是其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未来教师职业生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改革后的教育心理学考核[1],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要研究探讨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问题,以确保教育心理学课程能帮助学生适应新教师资格“国考”要求,提高高校教学质量[2]。

2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

2.1课时有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现阶段,多数高校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往往只集中在一个学期内,为24~32课时。与有限的课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新“国考”标准中,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在《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部分中都有所体现,其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泛,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健康及辅导基础等多个方面。高校现有的课时设置显然无法满足新“国考”标准的教学要求。由于课时紧、教学任务重,导致很多教学内容只能一带而过,难以深入讲解,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成效。

2.2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在新“国考”制度下,很多高校为了应对统考、提升教师资格考试过关率,其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完全被新“国考”标准“框死”,甚至有部分高校直接以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代替系统性学习,导致很多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也不扎实,无法将所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教师职业活动进行有效联系,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3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课程需求

由于课时有限,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讲 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心理学课堂的教学常态。随着电教技术的普及,多媒体设备早已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推广应用,部分教师虽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教学内容仅局限在课件内容上,甚至有少数教师根据课件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3]。

2.4教学评价方式有待完善,难以发挥其促进作用

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评价标准仍相对单一,部分高校仍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指标。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意识到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平时成绩也仅仅是对学生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的考查,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认同的关注。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始终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难以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鞭策作用。

3高校教育心理学改革思路

3.1突出教育内容的价值

在教育心理学内容的构成上,要求学习教师心理、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内容。在教师心理中,从教师角色着手,侧重教师专业发展、心理健康等知识点;在学生心理层面,注重学生心理认知发展,重点讲解皮亚杰、维果斯基、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等理论,强调个性差异化教学;在学习心理学层面,主要强调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技能培养、知识建构和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教学心理层面,要将课堂管理、学习评估和测量等内容进行统筹。总之,教学内容应从全局观念出发,形成系统化、整体性的基本知识框架,重点突出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素养、知识、应用和能力。

3.2突出教学课时的适度性

在“国考”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兼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注重课时安排的科学性、适度性,实现“标准”与教育心理学课时、内容相统一。鉴于此,教师应重点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学情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围绕整体教学内容、人本理念进行课时安排,以增强教学效果。

3.3突出教育形式的前沿性

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日益更新的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形式仍在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更新和发展,诸如智慧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方式未能引入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学科引入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在课程教学形式上引入国内外先进工具,体现课程教学形式的前沿性,确保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能契合时代教育改革需求。

4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路径

4.1根据“国考”标准,适当增加课时数

就当前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传授、轻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的问题。因此,为满足师范生以及想要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生的报考需求,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教育心理学的课时占比,增强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增加研究性学习课时,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理论付诸应用和实践,使其在学科探究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在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安排上,要组织学生以自主、自发的形式建立研究小组,引导各组成员围绕课程领域设定研究课题,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调查和研究课时。在完成历时几周的调查任务后,根据课堂安排引导各组派出代表展现选题计划,由其他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则从旁进行点评,为其提供修正意见,最终确定调查计划。其次,教师可以围绕调查计划组织学生进行教育见习,让各个小组以实地调查的形式完成报告。在具体调查内容上,可以从课堂差异性、学习习惯、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度等问题入手。最后,由各个小组提交研究性调查报告,对其实际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情况、规范进行分析,判断研究性学习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目标。通过增加理论性和研究性学习课时,能够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流程,使其在调查实践和结果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其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更加契合“国考”标准。

4.2重构教材体系,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应以新的“国考”标准为内容模板,重构课程体系,以提升教师资格证过关率为基点,以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重构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首先,精简压缩基础心理学导论部分。导论部分应重点讲述心理学研究方法,但应适当压缩心理实质讲解以及对脑、神经系统相关内容的阐述。同时,应直接引入心理过程中的核心概念,并对其意义与作用进行重点阐述,但对于心理学相关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等,则无须进行细致讲解。其次,整合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应根据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培养青少年积极情绪等相关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相应增加“问题儿童”心理鉴别方法与诊断要点,同时还要增设特殊儿童的融合培养,问题儿童的识别与干预、感统失调儿童的心理辅导办法、积极心理塑造等专业性选修课程。最后,改革课后作业设置方式。教育心理学课后作业应改变以往只注重一般概念性的考查方式,结合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现状、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设部分探究性课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增强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4]。

4.3丰富授课方式,培养学生实践素养

在新“国考”形势下,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应改变“填鸭式”“满堂灌式”等传统授课方式。根据新“国考”标准,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第一,创新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师传递 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中,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获得知识主要依靠教师的单向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喜好则有所忽视。因此,新形势下的教育心理学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自学 辅导”“问题 探究”“传递 接受”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原则,体现学生在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各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成效。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新形势下的教育心理学教学应在继续沿用讲授法、谈论法等教学方法的同时,根据新“国考”要求以及教学任务、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第三,创新教学手段。在新形势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应充分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 线下”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家校协作教学,引导学生模拟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引入mooc、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促使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对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意义性构建,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第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大多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新形势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所占的比例,通过实践练习,引导学生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与实习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使他们更好地应对教师资格证“国考”以及未来教师工作中面临的种种挑战。

4.4实行多元化考评方式,发挥学业评价的促进作用

在新“国考”制度下,教育心理学考核评价方式也应积极向多元化方向改革。科学的考评方式,不仅具有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成效的功能,还对学科教学起到引领作用,对师生的教与学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形势下的教育心理学考评方式,不仅要注重对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种种表现的评定,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以真正发挥学业评定对师生教学活动的诊断、反馈、引领、激励、促进作用,从而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此外,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还可有效促使学生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学习过程中都能集中注意力,真正体现学业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切实增强学习成效。

4.5注重资源整合,增强教学成效

在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时代,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这种单一的知识获取渠道。相较于日益更新换代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固有的授课形式难免出现乏味、低效现象。在上述提到的在线平台、网络直播、智慧课堂等形式下,教与学的关系开始出现转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针对部分章节,教师可从慕课、mooc等平台中选取部级优质精品课程,再将这些资源作为学生的预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前以线上听课、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框架的初步构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云平台等方式接收学生的预习反馈,在课堂上直接解决学生的疑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准备说课、教学设计和ppt,组织学生从教学目标、教态、表达等方面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使其能够在智慧化、信息化的条件支持下,掌握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

5结语

总之,在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下,高校作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的主阵地,应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全面审视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厘清其与新“国考”标准不适应的种种表现,通过增加课时数、重构教材体系、丰富授课方式、改革考评方式、加强资源整合等多种改革措施,构建更加合理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以更好地满足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谢园梅,董敏,邵美华.近十年中国高校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教育观察,2020,9(29):97-100.

[2]吴欲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分析[j].智库时代,2019(24):184,281.

[3]张彩琴,沈沛汝.体验式教学模式与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j].广东蚕业,2019,53(1):60-61.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篇9

1注重心理训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不仅有自尊的需要,而且更具有激发自身潜能的需要。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思想意识里,更加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有点,从而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2]。如果教育者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教育决策。因此,作为外科手术学基础课教师,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对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强的意志和丰富的情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便要求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进行备课,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稳重的举止,坚持穿着整洁,用语恰当,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把控每一个操作步骤。同时,还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力、严格谨慎的性格和协调的意识。

2促进成就感与竞争意识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外科操作练习知识点之后,便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动物犬的手术操作练习。其中,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学生轮流安排不同角色,每个学生都可以扮演手术主刀医生、医生助手、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及器械护士的角色[3]。在手术模拟教学过程中,基于手术的不同类型,重点示范和考核学生结扎、缝合、止血、切开等基本操作技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在模拟手术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小组成员;对于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压力。通过采取褒扬的方式,能够较好的完成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3注重教学语言艺术

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语言适应艺术,以此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保障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秩序,有效提升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教师个人素养、为人处世、专业技能等均是通过使用语言表现出来,这便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应用规范化的语言,而且还需要准确把握语言的使用时机[4]。现阶段,培养学生医德是临床教学的重点,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医德语言。只有教师注重语言艺术的使用,才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讲者与听者形成一个统一体,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状态,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总之,教员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接触较为密切,其言语行为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激发学生情绪中正性积极力量

在人的日常情绪中,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5]。这两种因素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时,便可以转化成为人日常思维及行为活动的重要力量,以此来干预人的实际行为。其中,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中,主要强调的是人们情绪中的积极因素,能够充分激发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正能力,从而帮助人们能够更好的克服困难。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手术动作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导致一部分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还会造成学习动力的缺失。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老师在严厉批评学生所犯下的错误,或者冷嘲热讽的挖苦学生,便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从而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6]。因此,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便需要老师尽量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耐心辅导学习动作较慢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及时进行纠正,以便削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决心。同时,老师还可以适当插入一些外科手术学者们在以往艰苦环境中勤学苦练的事迹,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热情。

5师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大幅度提高老师与学生的学习成就感[7]。其中,在以往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老师对学生技术动作的要求较高,但是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细节的完美,从而造成整个外科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紧张,让学生感觉自己不论做什么都是错,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将教育心理学适当引入到外科手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尽量采取赏识性教育和启发性教学方法,尽量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效,全面观察学生在每次操作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自信性。通过启发性教学方法代替老师直接指出学生错误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升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和问题。本文通过合理的将教育心理学引入到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为医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坚持的基础。

作者:魏锦来

参考文献:

[1]董薪,杨喜珍,吕宪玉.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实践[j].医学教育,2012(1):52,21.

[2]刘洪,曹萍,明英姿,等.积极心理学在外科手术学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3):411-412.

[3]赵静.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9):87-88.

[4]秦竹,马定松.高等中医院校医学心理学综合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4):90-92.

[5]刘琳琳.教育心理学在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4(26):151-152.

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应用

人类对心理现象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能被动地顺应自然。面对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可怕力量以及种种难以解释的神奇现象,人们无奈地将心灵之感归于神灵而加以崇拜。所以,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心理学思想,就是“灵魂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心理学专著。从古代开始,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以至到19世纪中叶,对心理的探索与研究不断继续着,但是,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岁月里,这种探索仅仅是处于无明确的研究目的、无明确的研究目标、无明确的研究思想、无明确的研究方法的混沌状态下进行的,而且夹杂在哲学和神学的研究中。心理学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辩的方法,在那个年代,心理学实际上还是与哲学、神学处于一种没有分化的统一状态中,其内容被包容于哲学和神学的内容体系中。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像其他学科一样被作为一门正式科学而进行研究,他成为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奠基者。从此,心理学从哲学、神学、医学等其他科学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心灵奥秘、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人类自身,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发挥自我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冯特创立心理学的时候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不过,早期以冯特为代表的内容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不存在应用的问题,但是这种观点仅仅持续了三四十年,心理学开始走出实验室,面向大众,服务于社会生活。

一、心理学对健康事业的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直接服务于社会生活,致力于精神病人的治疗。而20世纪以来,心理学更加支持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人类健康事业的主旋律。人们不仅注重到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时也注意到了作为完整人的心理、意识方面和社会行为方面。当今世界,人们更加崇尚预防医学,不仅考虑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包括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疾病,过去一直是指导身体的某一部分、过程、系统在功能或结构上的反常这一纯生物学概念;而健康,则仅意味着没有疾病。新的医学观下,健康指的是:“人不仅仅没有疾病和虚弱,而要有身体、心理社会生活的圆满适宜的状态。”不能达到这一状态,即可称之为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现代健康观认为人类疾苦的发生,有生物、心理、社会、生态诸多方面因素,只有在人类处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的整体平衡协调运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20世纪70年代后期,健康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工作实践与人类健康的各种问题紧密相联,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幸福,建立不久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人们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的问题。现代心理学在矫正影响人类健康或导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和减少社会损失的途径,以及对有关的卫生决策提出建议。健康心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行为理论、程序学习、行为健康和条件反射的原理。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为的矫正、生理功能障碍的康复、意外事故的减少、精神紧张的缓解,以及运动锻炼与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也对降低许多心身疾病,如对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如今在欧洲成立了欧洲健康心理学会,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荷兰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立健康心理学机构。在美国,通过健康心理学家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烟者的比率已明显下降,成人的吸烟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吸烟致病致死的这一尖锐社会问题。实践表明,健康心理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必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造福人类的特殊作用。

二、心理学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

20世纪以来,心理学逐步向着经学领域渗透。首先,大量的心理原理和行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经济学。被称作“心理学的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思想流派,为经济学考察人类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被称作“心理学的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剥去了传统经济学假设理性人光鲜的外衣,主张对行为的分析应以行为的真实心理形成机制为基础,不能以主观的先验假定为依据。

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与传统经济学不同,融入了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包括人的认知、情绪、行为以及人格,而不仅仅是物的经济。行为经济学强调,对行为的分析应以行为的真实心理形成机制为基础,不能以主观的先验假定为依据,而个体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又是一种个体化过程,不能被他人所替代,所以个体化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行为经济学主张用过程理性来代替实质理性,并致力于把被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牵动的经济木偶还原成富有人性的人,使经济学成为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其次,在市场领域,消费者心理研究也被广泛应用。从消费主体出发,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规律;研究消费者的态度、情感、爱好以及决策过程等;研究影响消费行为的一系列社会、个人和体制变量;研究满足消费的产品特点和消费者对产品特点的反应;以及研究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发应需适销产品等。心理学使现代营销活动充满生机,使社会生产目的的实现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心理学在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20世纪末,心理方法就被引入到工业生产活动中,早期如泰勒的工作时间研究,吉尔布雷思和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分析,以及后来关于传送带生产的操作研究等,都是工业心理学中的经典性工作。在心理学发展的百年时间里,许多心理学学派都对工业心理学的理论作出过贡献。从经典的心理物理法、反应时学习心理,到当代的认知心理学、信号觉察论等,都对工业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强调知觉的形与基,在工业心理学的数符辨认、图形识别及服装设计中都是必须考虑的条件。

工业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应用理论,研究如何运用心理方法和成果解决工业或经济领域中产生的问题。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利用心理学研究每一职业的要求;利用测验来选择工人和安排工作;规划利用人力的最佳工作方法;制定培训方案,使人力得到最有效的发展;决定最优良的工作条件;研究最合理的管理组织形式;研究工作动机,调整工人和管理人员间的通力协作。工业心理学强调探究人们在工作时的行为和产生这种行为原因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强调一些已知的人类行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满足工业或经济机构与劳动者的需求。

首先,上世纪中期,工程心理学形成。主张对劳动工具进行改装和设计,使劳动工具的设计适应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以保证最佳的劳动条件,使工程可靠,操作者轻松,效率提高。心理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不仅在记载和积累有科学价值的资料方面功勋卓著,而且在利用心理机制使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在保证一个大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率的前提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被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工业产生一系列的革新,同时科学领域里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等科学的发展,工程心理学进入了系统研究。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使工程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从而提高系统效率、保障人机安全、并使人在系统中能够有效而舒适地工作。认知实验心理学成为现代工程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如今,工程心理学正致力于把人机系统扩大为人—机—环境—社会这样的更全面的系统。

其次,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心理学启蒙阶段,其奠基就是以社会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专家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他们认为,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此外,他们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在群体中的作用。现代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的个体特点,如动机、能力、性向等;人的群体特点,如群体的分类、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等;领导行为特点,如领导风格,领导的评估与培训等;组织理论与组织变革,如组织的模型,组织变革与组织开发研究等;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着重从改善工作环境,工作丰富化、扩大化方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

除此以外,现代工业心理学的分支逐渐增多,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等等。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工作环境是否能适合生理上的需要,工作者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等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利用心理方法实施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和扩大化,减少简单、重复的劳动,提高工作本身对人的意义,增加工作者的满意度,都得到了满意的效果。人事心理学在提高人的激励水平,改善培训方法,对人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选拔任用,以及职业的设计和人事安排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科学地制定有关人事管理的制度提供依据。

四、心理学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

19世纪末心理学进入了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他认为这两方面的教育活动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后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对教育事业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受格式塔学派的影响,教育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教育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同时,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早期教育心理学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规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逐渐转向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的探讨,也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人们高度关注教材、教法改革研究特别是关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手段的改进,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纷纷提出培养创造力的各种建议,开展了许多创造力课题的研究,教学中提倡发现学习,鼓励儿童的幻想、好奇心、个性独立性等,都是着眼于教学的改革。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斯金纳,参照以往别人制作的教学机器设计制成了程序教学机。这种教学机器的特点是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设定步调,确定学习的进度,能够及时从机器中获得反馈信息,机器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度自动调整问题和学习内容的难度。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我教学法就起源于这种程序教学机。程序教学运动对教学方法带来了很大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些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基础而设计的教学课件备受欢迎,斯金纳的及时强化思想仍然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受到大多数教师的欢迎,其程序教学思想也影响了教材的编制。直到现在,无论是在教材编排还是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都能够看到程序教学的影子。教育心理学另一个发展趋势是更加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问题。随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开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把学校和课堂看作是社会情境,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如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学习动机,试图用造成某种外部压力或不平衡状态的方法,来促使学生产生改革行为的欲望。人们开始重视教学组织形式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如心理学者罗杰斯主张,课堂教学中要建立温暖的师生关系,从而他强调采用指导讨论法进行教学。他认为,学习向高级水平发展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移情;二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三是和谐或真诚。心理科学引入教育理论和实践,不仅使教育理论面貌一新,更重要的是向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总之,进入20世纪,心理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向世人证明它不仅是一门年轻的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应用科学。除了上述领域外,几乎在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中,人们都开始注入心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比如环境心理学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运动心理学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研究人们参加各种运动项目时,在性格、能力和气质方面的特点及体育运动对个性特征的影响;研究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等。

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人类的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而且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一个多世纪以来,应用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心理学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之一,有人认为“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新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主要原因是它应用范围广泛涉及人类活动各个领域,心理学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心理学对不同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标志着它逐渐成为一门与现代前沿科学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以及对于人类现代生活工作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