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经济范文10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3-08-16 17:33:36

乡镇农业经济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1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优化对策;分析

在我国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乡镇经济在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方面获得巨大改善,在软环境建设中,各种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和普及,大量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获得广泛推广和应用,对提升当代农民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硬环境建设中,水利设施以及其他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和完善,各种农业硬件配套设施更加齐全和完善,为开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当前在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对乡镇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制约,因此,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需要发挥宏观引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和改进,换发基层经济活力。

1当前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观念陈旧,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和基层农户依然抱着“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生产模式依然以人力为主,产销售渠道单一、生产模式固化、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起到增效增收的作用;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水利工程规模较小,并且年久失修,难以为农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最后,农民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较低,对于机械化和信息化农业生产缺乏正确认知,先进的农科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1]。

2新时期下做好乡镇农业经济工作的相关措施分析

2.1转变发展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想要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摒弃以往的陈旧发展观念,以机械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作为开展农业经济工作的思想指导。首先,打破以往以政府为主导的陈旧观念,农业从业者需要树立吸引外资和产品深加工意识,提升产品的经济值和附加值,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农产品特色;其次,加速建设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构建基层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融合、主体融合等方式,提升当地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收益共享;最后,立足于优势农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推动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的稳定发展,打造集餐饮、服务、运输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结构链条[2]。2.2加强基础建设。加强基础建设是做好农业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关键途径,首先,当地政府要给予农业经济发展以高度重视,加大资金和人才资源的投入,完善以及优化农业技术科研体系,推动各种农业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其次,当地政府要积极制定以及出台各项惠民政策,并且采取多样化、多渠道以及多途径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持;最后,重视当地水利设施建设,结合当代农业发展对水利工程的需求建设各种中小型水利设施,加大对水利工程的维护和保养,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3]。2.3注重人才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想要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需要注重农业人才培养。首先,加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提升中小学校的建设水平,将文化教育作为提升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根本路径;其次,定期组织当地农民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设计农业管理、种植知识、机械化操作以及农业发展前景等,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的知识文化以及专业视野,通过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最后,定期组织农科人员、行业专家以及农艺推广人员深入到农业一线生产中,为农民提供针对性生产服务,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2.4深化资金引导。政策扶持和资金辅助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地政府需要明确乡镇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对资金引导政策进行进一步深化。首先,打破以往城乡经济发展分离的局面,促使乡镇农业经济趋于多元化发展,以资金和政策为引导,构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其次,当地政府还要对农业经济进行针对性扶持,加大生产资金投入,为农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最后,在发展实践中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例如打造产业链、创设地区企业合作社等,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以及规模化。2.5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不科学、不合理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农业结构。首先,对农业经营生产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促使农业生产趋于集约化以及规模化发展,消除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对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次,对农业生产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摒弃以往以人力为主的生产组织模式,大量发展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方式,以机械设备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硬件支撑;最后,完善土地审批流程,做好当地征地工作,保证征地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乡镇农业经济工作逐渐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需要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和改进,促使乡镇农业经济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延中.新时期做好乡镇农业经济工作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9,(18):45.

[2]程建娟.新时期做好乡镇农业经济工作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3):202.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乡镇地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乡镇农业经济是组成县域经济的重要部分,对美丽乡村的建设起决定作用。乡镇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充满活力,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获得支持。新形势下,政府应将农业作为研究主体,出台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围绕农业经济展开的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所探究课题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近几年,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正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业经济所取得成就更加突出;原有弊端逐渐暴露,对其进行研究自然很有必要。新形势下,农业经济所带来影响波及诸多领域,如美丽乡村建设、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等。研究结果表明,乡镇农业的发展,所取得成果主要是经济结构更加科学,农本位经济逐渐被非农业经济所取代。首先,收入结构和就业结构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剩余劳动力前往乡镇企业,为除农业外的其他产业贡献力量。其次,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软件和硬件的普及率均有所提升。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能够利用软件获取信息的农民越来越多,农业经济工作自然向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硬件普及所带来的影响,则表现为水利设施被兴建,农田抗旱、防汛能力大幅提升,自然灾害所带来不利影响,被降到了最低。当然,以交通、通信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样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乡镇农业经济创新策略

近几年,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齐头并进,涉及农业经济的研究,逐渐变得深入且具体。事实证明,只有以农业经济所涵盖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为依据,调整并创新工作手段,才能使农业经济达到预期的高度。(一)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新形势下,乡镇农业经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力求通过先进设备和理念,对该项工作进行创新,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目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结构不合理。因此,要想高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乡镇情况为依据,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具有突出的作用。首先,对生产经营的结构进行调整,突出集约化、规模化特征,结合农业结构所展现出的优势和不足,开展可使结构性矛盾得到消除的管理工作,使生产资源分配所具有合理性得到有力保障。其次,以组织化调整为切入点,将农业所依托力量,由人力向机械进行转变,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优势,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为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最后,优化现有的审批流程,对粮食生产、重要农产品生产、畜禽养殖用地情况进行调整,突出审批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使农民主动参与农业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二)重点建设配套设施。不健全的配套设施,给农业发展所带来影响,往往是直观且无法估量的,只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使其更加完善,方能为农业经济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如水利设施建设。除此之外,建设基础设施能够取得突出成效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加工等活动,均无法离开设备而独立完成,这一点应当尤为注意。(三)调整发展农业经济的模式。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乡镇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模式,均局限于农作物种植,该模式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下,调整发展模式,赋予其相应的时代特色,自然很有必要。例如,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强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以农业生产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为依据,对产业链进行制定。上述工作的开展,均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向着更加系统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前进。除此之外,经济发展目标也是需要调整的部分,多元化目标相较于单一目标而言,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应当引起重视。(四)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产业融合。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展和转型的情况可知,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更新,均为农业转型提供了动力,但是,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引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只有将不同产业进行融合,才能避免出现劳动力被浪费的情况。另外,对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而言,要想在新形势下,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转变发展理念是关键。首先,联结现有的利益机制,对多种主体进行培育,增加农业所带来收益;其次,对落后地区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整合产学研的方式,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提高加工业的地位,对农业生产所具有功能进行拓宽,深度融合农业、养生、旅游和教育产业,形成相应的农业形态。例如,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形成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产业链,为农业经济提供转型所需的支持。(五)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具有的引导作用。要想对乡镇农业经济与都市农业经济进行融合,转变生产方式,对现代农业道路加以构建,很有必要,这里的“现代农业道路”,所涉及内容,包括生产体系、结构体系和经营体系。除此之外,乡镇政府应对乡镇的重要性引起重视,为农业经济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使自身作为纽带所具有价值得到应有的实现。(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想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下内容需要引起重视:首先,通过财政扶持的方式,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所依托载体进行构建,实践中可以将班子好、队伍好、机制好、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村,优先纳入扶持范围;其次,从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形式进行探索,如利用集体土地、水面等资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组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发展特色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农业产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盘活闲置房屋或购建房产等发展物业经济,组建服务实体为农业经营主体、本地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再次,将规范运营作为着力点,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进行管理的力度,加强规范管理指导,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最后,将考核结果和薪资挂钩,对工作成效显著、集体经济增收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激发乡村干部能动性,使其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七)全面提高乡镇人口素养。近几年,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潜在问题也逐渐显露了出来。例如,小农意识所带来影响始终未能得到消除,农民素养参差不齐,缺少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城乡二元结构也给乡镇教育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要想避免上述问题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关键是要对乡镇人口素养进行全面提高。事实证明,行之有效的策略如下:其一,增加教育资金在所投入总资金中的比例,对资金用途进行严格审核,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其二,将教育的发展情况视为政府部门进行评估的主要指标,使乡镇政府对教育引起重视;其三,教育主管部门应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来对乡镇教师进行培养,明确乡镇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提高乡镇教育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可能给乡镇农业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逐渐变得清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理念落后、模式固化等,只有以现存问题为切入点,制订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措施。例如,转变理念、提高人口素养等,才能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使乡镇乃至全国的农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延中.新时期做好乡镇农业经济工作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9(18):45.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3

近年来,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其逐渐呈现出以下三点优势:

1.1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优化

乡镇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其农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一,就硬件方面来说,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备支持及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各乡镇大力兴修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备,在某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抗干旱及抗汛能力。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大力改善乡镇人均的用水安全度,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兴办各类娱乐活动,从而使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其二,就软件方面而言,随着国内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均接受并懂得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为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新产品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和号召下,乡镇对农业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整顿及治理,从而为吸引外资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1.2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乡镇人均对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化,使其整个经济建设思路不断朝着更好的方面优化发展着,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农业产品正由传统的普通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特色精品的方面优化,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精品农作物生产种类代替了部分普遍的农业种类,使之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二,随着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深化,尤其是果业生产率及农业再造工程等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可利用率。其三,农业经济的经营方式也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单一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形势发展,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3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发展正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着,尤其是近年来,非农产业的发展有逐步取代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并快速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许多乡镇劳动力进入乡镇农业企业务工,使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以优化。最后,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目前乡镇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软、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农业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十分快,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但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都以快速的建设模式发展着,但少部分偏远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发展模式,甚至有些乡镇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乡镇地区的人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小富则安的阶段,对农业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进取心。同时,部分乡镇人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从而使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地区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人员仍将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产及现有土地的开发中,对以自然条件创造旅游业、餐饮业等完全忽视,大大浪费了诸多资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理念接受能力较差,因此严重地制约着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2乡镇农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对部分乡镇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在乡镇农业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并且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下问题。据该项调查表明,被调查乡镇区域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农业生产人员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学文化的人员却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随着乡镇形势的发展,大多数拥有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乡镇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乡镇农业生产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诸多结构体系因素下,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3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设施不健全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及机械化产业十分落后,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相对缓慢,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初期阶段。另外,一些乡镇地区在农业产品经营时仍采用传统的直接销售原产品的经营模式,而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相对来说在经营中处于劣势地位,使之乡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中仍延用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没有兴修水利设施,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促进全国性经济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速度。

3.1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针对于某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的地区,首先要转变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员的观念。打破农业生产人员经济靠政府的观念,积极引导其利用农产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资,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提高其经济发展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人员要充分利用地区性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农业发展的注意力由农作物的种植及现有土地的开发利用转移到开发自然资源上去,扩大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3.2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在乡镇地区实行扫盲行动。另外,要在现有的农业生产人员中培养出多名优秀且具较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人员,并由这些技术人员带动全体乡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及经营,从而实现乡镇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3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于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及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在农产品销售前,要进行再次的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4结语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4

1.1环境日益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目前,我国依旧是农业大国,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断改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成长的沃土,是目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1.2方式变得多元化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影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单一、传统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与乡镇农业有关的行业也越来越多,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变得多元化,增加了乡镇农业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目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改革的重要方面[1]。

1.3结构越来越合理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是乡镇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乡镇农业经济改革的深入,其经济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合理,各项经济增长点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劣势

2.1农民主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尤其在教育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而且在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也易出现农民对政策不理解、不支持,采取恶意手段阻碍推行地方政策等情况。目前,农民主体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民主体的推动力不强,某些地区因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使乡镇农业经济呈现零发展态势或逆发展态势,这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2.2乡镇农业基础建设不足

农业基础建设不足一直是制约乡镇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虽然在乡镇农业基础建设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与外国农业发展相比,在技术、人员素质、机械设备上都仍有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种植技术落后导致种植率低、人员素质较低导致农业管理水平不高、机械设备落后导致生产率低。此外,由于乡镇规划建设进度较慢,使得乱占耕地、违章建设等情况频频发生,一部分的土地资源在无形中被浪费,严重拉低了地区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

2.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对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变得合理且有序。如今,由于中国各乡镇发展状况不一、农业基础不同,所以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仍面临着不少困难,既要考虑到平衡地区经济,又要考虑土地资源的分配和管理[2]。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也一定会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进一步完善。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3.1以人为本,提升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提升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作为优化乡镇经济发展的第一策略。首先,要加大宣传,有关部门负责人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农村开展各项宣传活动,让老百姓明白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对他们的好处。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知识教育,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接触各类教育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最后,乡镇农业引入新科技、新设备时,要派专人深入农村进行指导。

3.2加强乡镇农业基础建设

首先,国家要加大乡镇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基础建设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其次,相关部门应落实好相关的农业基础建设工作,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再次,积极招商引资,广泛调动社会各类资源,共同推动农业基础建设。最后,要在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做到全民参与。

3.3完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不断完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发挥管理制度的指导和监管作用,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优化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确保管理制度的顺利落实,真正做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谋福利。

3.4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只有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多元化,才能产生多股推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农业经济发展才能更具有活力和创新力。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经济发展方式层出不穷,有些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完全适应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如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管理,加快乡镇的企业机构调整等方式。

4结语

目前我国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具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这取决于国家政府和各乡镇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同时还需要各地方农民的通力配合。

作者:张颖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发展问题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在我国,农业占据着非常大的分量,可以说它是我国的生产力,它可以保证正常的人民生活,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所以怎样加强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甘肃省定西市中药材产业为突破点对乡镇农业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近年来,由于定西市委、市政府依据全市中药材的道地特征和种植规模优势、品种品质优势、规模仓储优势、加工增值优势,提出将定西打造成“中国药都”,并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力促发展,使中药材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发展阶段。定西中药材的产业发展越来越顺利。

1.1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的优化

随着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很多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而这其中的发展也包括两个层面的具体的发展:首先是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水利设施的支持和成立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在农业生产时经常会发生旱情,如果不能及时提供水源会大大降低农业植被的产量,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水利设施的改善能将这个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防止出现旱灾。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必须对乡镇人民使用水资源的安全度进行改进,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个方面就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乡镇群众懂得了如何利用科技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乡镇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对于我们国家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宣传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我们国家也对乡镇农业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严格的整顿,创造了良好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

1.2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对乡镇农业经济具体的发展观念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是农产品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并且精品农作物的生产逐渐将普通农作物的种类进行替代,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况有了改进,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1.3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乡镇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渐朝着多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很多乡镇劳动力开始进入乡镇农业企业进行工作,这样就使的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非常好的优化。同时也使得整个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的良好发展,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企业的经济近年来由于国家的支持,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2.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的重视,使得很多地方的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还是对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认识不足,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还有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够,只是重视自己这个小家庭的经济收入,对于国家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关心甚少。另外,有的乡镇经济文化非常的落后,这样就使得他们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接受理解能力较差,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乡镇农业人员素质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农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过相应的调查我们发现很多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这就大大影响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3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的设施不完善也是直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严重的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由于有些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非常的观念落后的地区,所以想要促进当地的乡镇农业的经济发展,首先就是要将当地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观念进行改变,必须认清当地的经济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

3.2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想要促进经济发展还应该将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还要在这些农业从业人员中进行着重的培养,培养出一部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人员,带动整个乡镇的经济发展。

3.3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要保证供给,并且要在农产品销售前进行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有独特的特色的成品,从而将农产品具有的经济价值提高,将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增强。

4结语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对策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摒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为现代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既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为切入点,浅谈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资金技术短缺

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投入,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农业资金技术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就当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对稳定型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级相关部门在对农业经济基础的投入上并没有做到严谨,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2农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阻碍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在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面临的第1个问题便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例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尚存在很多“木犁牛耕”现象。不要说使用大型的耕种、收割设备,即使小型的收割机、打谷机也没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甚至是没有。水利设施的不健全,导致许多农民依旧“靠天吃饭”。如果不改变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又如何取得良好的发展?

1.3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因素是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基本绝迹,但不可否认“牛耕人种”的情况并不少见。沿用了上千年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规模小、效率低、收入少。一言以蔽之,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存在技术含量不足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农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意识。

2.解决对策

2.1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现阶段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想要得到落实,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实强农惠民的相关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模式,对农业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政府在对农业投资过程中,应遵循“密集化”原则。农业资金如果过于分散,必然导致各地区、各工程“捉襟见肘”,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建造高质量、高性能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量虽少,但是具有长远的使用性、高效性。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携手努力。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实施;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经济投入。

2.2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乡镇领导需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只有农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城镇经济才能取得明显的发展。此外,乡镇领导应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加大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乡镇农业经济想要发展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投资的方式,改变乡镇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将良好的技术水平加以推广利用,我国的农业经济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微型农业企业。政府鼓励、引导农村建立微型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众所周知,加工后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约在“原产品”的3倍以上,利润高且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属一举两得。

2.3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7

一、我国实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我国民生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的必然选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农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农业是我国国民的经济载体,若不积极转变农业经济模式,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实现国民收入,实现农业产值的增加。通过积极改变农业发展模式,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价值,同时能够减少副产品对环境的污染,顺利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我国农业生产现状促使我国必须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化肥、农药、饲料等科技制品在农业中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加重,如果不及时采取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更大的破坏。因此,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

(一)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慢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补偿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策略,使得大量的农业资源流人工业和城市当中,导致城乡二元化结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收入远高于农村人口收入,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进而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迟缓。

(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在结构布局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以农业为主导发展方向的农村经济,在种植结构上还存在不合理现象。种植结构单一化,种植作物科技含量低,缺少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不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培育,丰富作物种类。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缺乏开拓新的产业经济的意识,整体经济布局保守落后,缺少打开局面的勇气。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获取较好的产品附加值,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农业灌溉用水低效率的使用及乡镇企业的粗放式经营管理,导致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空气以及水源的污染十分严重;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候,不合理的使用肥料、化学药剂等,导致土壤的严重污染;第三,为了增加收入,农民不合理的开采土地,导致非农占地的失控,导致大量土地的荒漠化及贫瘠化,促使可耕用地大量的减少,地下矿产资源的破坏日趋严重;第四,严厉的计划生育措施并不能遏制农村社会的高生育倾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均占有的耕地、水、矿产资源等呈现加速减少的趋势,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农业投入不足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不断加大投入,以保证农业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动力,并取得先进技术的支撑,而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资金投入还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农民的年收入偏低现象,致使许多农民选择进城打工,而不愿死守效益低下的土地,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对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另外,农村中一些乡镇企业因得不到足够的扩产资金,整体效益较为低下,员工的工资低难以留住技术人士,阻碍了农村企业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加强我国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第一,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严禁为增加经济收入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第二,采取积极措施整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贫瘠化的环境问题,例如可采取退耕还林、防沙治土的措施等,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第三,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农副产品回收再加工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和附加值,降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进而降低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应加快农村网络的布置尽量让农民有条件通过网络等现代化媒体工具,及时关注和了解当下的农业发展动态,能对农业整体的发展趋向有基本的判断。首先,借助网络信息对外加快农产品的推广力度,避免农产品的大投入、低收益现象,尽量通过减少对外销售运费,以及搜取更好的销售途径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整体收益。

(三)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布局,走集约型发展道路首先,应不断丰富农作物种植种类,引进富有经济效益的作物品种。同时,应尽量种植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型的、高效的农作物,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另外,还应不断挖掘农作物的附加值,尽可能将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后,再行出售,增加农作物的经济收益。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8

2009年,安阳县成立“三资”委托中心,并要求各乡镇对所辖村“三资”进行清理、登记工作,彻底澄清家底。一是要按照“全面覆盖,客观真实”的原则,以现有会计资料为基础,先账内后账外核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对账外实物清查核实、补充登记,有账无物的查明原因,按规定申报处理。二是要摸清债权债务,对相关经济合同、协议进行全面梳理,不规范的合同依法纠正。违反法律、严重损害集体利益的合同进行撤销变更。对资产、资源及经济合同建立台账,一式两份,乡村存档。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有待完善

如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在票据管理、财务公开审批、货币资金管理、集体资产资源清查、经营和处置、财务公开管理、审计监督制度等方面管理上没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导致个别账务处理不规范,如留归村集体的土地补偿费,应纳入“公积公益金”科目进行核算,而个别乡镇计入其他收入科目。

(二)对村级财务监督不到位、不完善

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村级监督的主体,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知识严重缺乏。监委会作为村级财务和重大事项的最重要防堤起不到作用,村级监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有个别监委会公章在支书主任手中。

(三)财务收支情况要按时公布

安阳县按照制度要求,一般的财务事项至少每2个月公布1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集体财务往来事项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1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每2个月末或每月结束后15天内公开集体财务,接受村民监督。

(四)基层农经队伍建设基础薄弱

由于河南省整个大环境对农村财务管理薄弱及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基层农经人员严重缺编。“三资”中心人员少,无法满足财务制度上规定的专岗专人的要求。自2003年机构改革撤销农经站,将各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后,部分乡镇“三资”中心人员减少,有的乡镇甚至只有1个人,有的还服务乡镇中心工作,参与包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三资”中心人员面对大量工作,疲于应付各村账务,无暇顾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无法保障高质量开展工作。同时,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机会,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不足于应付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事物。乡村“三资”管理人员没有工作补贴,在待遇等方面更得不到保障。

(五)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

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使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从而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六)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

了解不够专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一些地方政府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事物、新技术。

三、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一)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

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村,走进千家万户,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

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三)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

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便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四、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状况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9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发展生态农业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途径。生态农业是对于我国传统农业的改进,并且结合外国先进的生产经验,基于生态学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农业体系,具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更好的利用农业资源,并且实现高效率的开发,降低农业生产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农业中对于生态资源滥用以及破坏的现象,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再生化,注重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使得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得到了有效的实现,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中劳动效率、土地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等,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有效的实现了物质循环,保护了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更优质、更多的农产品,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遏制现代农业生产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业生态资源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不断突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目的。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大力的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农业生产体系。与此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农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以适应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可以与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结合,并且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更好的培育龙头企业,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生态农业的发展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更好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建立良好的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局面。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又可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农业发展战略性调整的目的。第二,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生态农业的宗旨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重视对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以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型农业很好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进行结合,并且以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一个经济效益高、生态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农业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良好的结合,达到了农业发展的长期追求目标。第三,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发展思路,并且对于生态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要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特点,并且针对于自然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措施,最终达到遏制环境恶化,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在思路上,要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首要目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依托。对于农业地区生产改进上,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对于农产品生产中的污染问题,需要注重改进,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在生态农业布局上,要按照重点突破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规划的生态农业试点,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作。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发展内容,只有从生态的角度,对于我国畜牧业、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多个产业进行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建立以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技术型的保障体系。最后,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创新机制,针对生态农业的特点,强化相关九游会国际的技术支持,并且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真正的使相关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

3、结束语

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仍然偏重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没有真正的面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所不足。现阶段生态农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偏重经济发展,轻视生态发展,不重视农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关部门应该注意到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此类问题做出有效的整改,真正的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鹿丽梅工作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政府

第二篇

1、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改进。第一,思想认识不足,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刻。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转变农业生产的模式,就必须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先进行改革。由于思想认识的不足,产业优化无法得到实现,农业发展得到制约,并且循环经济的原则没有充分的得到利用,农业生产行为与制度相互脱节。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意识不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规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手段的落后,不利于达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层生产中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力度不足,难以达到先打好农业建设的要求。第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使得很多循环经济的理念难以得到实现,不利于新时期循环农业经济的应用。农业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污染进行治理,并且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技术是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限制条件。第三,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难以真正的满足农民的自身需求,相关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要想真正的实现循环农业经济,就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措施的规范性。针对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为基础,并且通过建立良好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对于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在推广循环农业发展的同时,要对于农业生产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对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惠民政策,为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快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立法速度,出台相关的惠民政策与补偿法规。政府与企业要肩负起对农业经济建设的引导责任,对于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并且构建良好的农业经济体系。在对于农村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上,要注重对发展机制长久性的制定,实现对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效果,真正的建设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其次,加强对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农业建设人才相对缺乏,一线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脚步,不利于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围绕废弃资源的利用、净化技术、农田养护等科学技术,从而有效的实现农业发展。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新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等。只有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研究队伍,才能达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力争在短期内满足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最后,加强投资力度,完善投资管理体系,为建设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投入作为基础。相关部门需要对农业发展的投资进行合理的预算,并且适当的进行倾斜,成立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的专管部门,对于投资的使用进行监督与管理。与此同时,对于农民的贷款上,要进行合理的补助,通过合理的经济条件,对于农民自主研究进行引导。各地区的有关部门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推行,引导外来资金的投入,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进行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体系,积极的对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从而使得循环农业经济得到真正的推广与应用。

3、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本产业,只有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长久以来,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对于环境、资源、人口等多方面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粗旷的农业经济发展使得我国面临了严峻的农业发展形式。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由于自身的特点,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循环农业经济是新时期,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并且对以往传统农业造成的问题可以进行良好的解决,缓解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真正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本文作者:乔志军工作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双庙镇政府

第三篇

农产品的市场化过程中,价格的制定主要有市场来进行指导,行政部门要进行辅助,避免认为的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干预。农产品的市场价制定,必须要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并且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在市场中,政府要由以往的管理者转变为市场的服务者,并且对市场中信息进行传播与保护。不断的开放市场,可以使得更多的资本融入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而有效的促进农业的生产过程发展。农产品的销售中,市场化可以使得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完成自由选择,总而到达提高市场竞争,促进农业经济体系发展的目的。

农产品的市场化过程是农业经济融入到市场体系的过程,也是整体市场经济的眼神与扩大。农产品市场化需要对农产品市场的本身进行限制与该给,促进有效资本的流入,扩大市场发展。土地是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的第一要素,农业生产地区对于周边地区劳动与资本要素产生吸附,并形成区域限制性。农产品市场化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区域限制,将以往农产品内部流通的封闭状态,转变为开发的流通状态。农产品市场化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投入环节中的市场要素进行市场化,并且逐步开放农业生产所需要设备、农药等物品的供给,使得工业用品得以大量的进入到农业生产当中,提高农业生产工业化水平,实现工业生产企业与农用生产企业的对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市场化需要对其中所有要素进行重视,并且实现信息的充分流通。农业生产环节的市场化需要进行市场化引导,并且利用信息进行知音。信息本身需要开发农业市场,并且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对整体市场体系进行开放,农业生产信息在农业生产链条中良好的流通与传达。农业生产中需要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要素,需要在投入环节中,与工业生产部门进行良好的对接,促进农业生产基础要素的积累。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周期过程的管理,并且对市场进行良好的规划。政府在促进农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公共资源,并且提供相关配套设施服务,以保证农业生产市场化得到有效的执行。

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市场化则主要是指农产品的价格市场化。农产品价格在以往计划经济时期,难以符合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实际情况,由于农产品价格制定不合理,造成了农业生产积极性不足,农业资金与人才流失,农业生产的发展难以得到保证。农产品的市场化必须要注重对农产品价格的制定,避免农产品价格偏离真实的供需水平。农产品市场化中,需要完成供产品销售过程的市场化,使得农产品销售过程开放,直接与农产品的需求方进行对接。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完成职能转换,退出农业生产与销售过程的运作参与,将市场管理交回市场,让市场进行自主的调节。政府在农产品销售过程市场化的工作中,要明确自身的引导职能,防止市场失灵,并且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公共产品的与服务。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较长,并且需求多为刚需为主,农产品与国家基本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政府需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保证农产品销售过程市场化顺利、平稳的进行。

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且减少农民生产负担,提高农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经济的活力。农民的自身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要素得到优化。当市场不断开放与扩大时,农民得到实在的收益,农业部门的劳动投入也会不断增加。优质劳动力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实现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另外,农业生产中相关重要的要素例如土地、资本等等,都会得到高效的利用。以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有较强的限制性,使得农业生产过于封闭,生产规模较为狭窄,难以达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农产品生产环节市场化之后,先进的技术得以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属性得到增加,生产规模与利润水平将得到良好的增长。农产品的市场化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作者:李建国工作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政府

第四篇

一、统筹城乡发展中现行农业经济的现状

1.农业财政

农业财政上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农业财政开源主要上级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农业财政节流主要从税收制度减免征收现状存在的问题。(1)中央财政政府从“索取型”向“扶持”农业转变现状。我国前期为实现工业发展而贯彻的“以农促工”,长期存在工农产品“剪刀差”的现状,以及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工业发展,使得工业得到农业财富的转移和国家外力的大量扶持羽翼不断丰满,农业本身资本的外流又得不到外部的补助发展相对缓慢,这导致工农业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工农业二元发展的现状。至目前我国在财政上已经由“索取型”向“多予型”转变,例如: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转移支付,实行农业生产的直补(农民收入直补、农机具直补、购买良种直补、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直补)提高农民收入、家电下乡等惠农财政投入。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底子薄、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民人口众多,整个农业负担体系比较庞大。再加上财政扶持投入的总量不足、结构分配不合理比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公共福利等投入远远达不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需求,所以目前的农业财政投入还比较匮乏。同时,农业财政资金管理机制也存在许多不足。许多政府机构为了博取政绩,在财政预算上做好对农业投入的财政计划,但也不过是为了使财政预算最大化而获取上级的拨款,等实际拿到农业资金时却变更拨款用途,将其用于能够产生更加显著地政绩的产业上。(2)乡镇企业现行发展阶段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由于工农产品“剪刀差”和国家财政资源分配对工业、城市的倾斜或政策的导向,及农业自身的弱质特征,在这种内外因素作用下使得农业收益低于其他行业的收益,资金基本流入其他行业,即便是农业自身积累的资金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农业自身积累的资金转化成自身发展的能量很少,大部分农业积累的资金都流入城市、工业或者其他产业,成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原始资金积累,却没有很好地转化成自我发展的原始动力。农村在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还要源源不断的向城市输送自我积累的资金。造成目前农业在自我发展的启动资金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上严重“贫血”。(3)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全国取消农业税以后,农业税相应减轻了一些,但是城乡税费的不平衡,农业承担的非税负担种类名目繁多,基层财政不足和县域经济不发达,乡镇管理部门利用相关条例巧设收取税费课目乱收费乱摊销,使农村、乡镇企业、农民承担的税费过多过杂过乱。中央地方利润和税费分配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即中央获得大的利润和大的税收额,地方获取小的税额,甚至得不到税额还要为承担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而消耗经济效益,例如有部分国企占用农业农村资源,但是所缴纳税费和所得利润全部归中央,地方得不到应得的税费,如若还有环境破坏等损害最后还要由地方负责治理。

2.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足,管理不善,人才匮乏,生产技术水平低

农业经济规模较小,农村融资制度发展落后,使乡镇企业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科技水平落后,大部分的乡镇企业因为资金和技术欠缺等缘故在农机械设备的配置上总是不能和市场同步发展,而使用淘汰或者二手的设备;由于大部分的乡镇企业都是本土化的中小型家族式企业,在聘用上多是熟人亲戚为主,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鼓励奖励机制欠佳,在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决策上也大多是经验为主,欠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核心的竞争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科技欠发达、网络建设不完善,专业的技术人才匮乏、信息的不对称和滞后,使得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和农业经济规模扩大的后备力量不足。农业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的发展严重"营养不良",多为初级产品出售,农产品深加工少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不足,经济效益低,又反过来制约农业经济规模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小,农业生产率低,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农村环境污染浪费严重和资源短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扩张。

3.农业劳动力流动性差,素质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农业经济中农业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业劳动力流动转移,以及户籍制所牵连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制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自我发展,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1)二元户籍制度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著。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分割管理制度主要是用来限制城乡之间人口盲目的流动和迁徙。随着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量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规模扩大。赋予户籍制度背后的不公平利益分配和权利界定越来越明显,户籍承载着就业、教育、养老、住房、安置、人身事故损害赔偿、政治等各方面的权力和福利保障的不同,且不同发展区域的这些又有所不同。城市居民享有比较健全的公共设施服务、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收入、更好的教育条件,这种二元户籍制度将社会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配置大幅度向城市“非农业户口”团体倾斜,给农村和城市发展造成了深陷的横沟。同时,现行的“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的管理体制还在继续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严重的阻碍,农业户口享受不了的城市的社会福利和待遇,同时农民进城务工为城市创造财富时还需缴纳各种税费和忍受着各种不公平的机会和处境,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向城市转移的成本。农民涌入城市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把自身的利益留在了城市,而享受到的却只能是农村匮乏的利益资源,这种"劫贫济富"制度使得城市越来越发达而农业、农村、农民越来越落后。户籍制度的不平衡分配不仅使农民难以进入城市,也阻碍社会高效的劳动力向农业、农村流入。(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落后。阻碍农业经济劳动力发展的另一因素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的医疗设施差、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福利少、灾害预防机制比较窄。社会保险制度和种类多是针对城市居民设置,只有国家支持推广的一些项目中拥有专门针对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品种层次开发的社保,与农村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未统一,农村社会保险随农民流动的迁徙能力差,农民所能享受的保险大部分只能在缴纳社保的所在区域,农民所缴纳的社会保险程序繁琐、农民不定期的外出务工不能及时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和相关手续办理,影响农民参保效率。最低生活社会保险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收入不稳定,因此靠农民自身投资难以维持社会保险保障资金的投入;农村乡镇府财政收入少,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小;乡镇企业规模小,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低,集体补助少;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先天不足后天畸形”。(3)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九年义务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贫乏,辍学率高。在农村的人群大部分都只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原因是在城市和农村大部分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都带有歧视性的偏差认识,即使是农民本身也不例外,农民也期盼能甩掉农业、农村的符号和农民身份,如果自己摆脱不了也希望自己的后代可以脱离农业、农村、农民。所以许多农村培养出来的人才几乎不会再回到农村,在农村对于教育的普遍观点是"跳农门"而不是回馈农业、农村、农民的途径。农村优秀人才流入城市不愿返回农村,城市的人才也不远转向农村发展,导致留守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和就业能力较差。农民电脑技能水平低、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职业技能潜力有待挖掘等,使得农民向城市转移时没有就业优势,在农业上也是粗放型的劳动力供给,农业劳动力素质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拟合度数值较低。

4.现行的农业经济市场中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现行的发展模式是科技含量低、耗能高、污染大、高碳排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一系列不安全食品事件的曝光,国内外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多,兴起了有机食品、健康食品、养生食品等多元化的食品结构需求,要求农业市场经济对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上近几年有大力呼吁征收碳关税声音,即对高碳排放的产品包括农产品征收的关税来制约碳排放量。该政策对我国农产品对外出口将会带来很大的制约,减少农业收入、削弱农村经济。虽然这一举措还未实施,但可以预测将来的农产品是向绿色有机低碳发展。

二、实现城乡统筹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扩大外部扶持资金转入,建立有利于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财政

(1)中央财政支持继续扩大,实现真正的惠农财政。调整国家财政支农分配结构,加大国家收入分配对农业财政转移的支付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囊括农业农村的范围,把国家重要基础建设重心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转移,使其真正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加快一体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加强支农资金的监管体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变对乡镇府单一的政绩考核机制,防止乡政府"挂羊头卖狗"的变更拨款用途。坚决纠正和防止对乡镇企业及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不当管理。建立含有生态效益、绿色gdp等多元的政绩考核机制。不得以弥补收支失衡向金融机构或者乡镇企业申请贷款或垫支,不铺张浪费兴建形象工程。加强农业财源建设,根据地方经济现状和产业结构,以地方特色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私营企业,鼓励扩大发展和龙头企业形成,积极向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2)加快农业资金建设,促进农业企业产业升级。突破农业金融抑制制度,优化金融资源在农业的配置。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力,呼吁农业融资制度的改革。建立有利于农业金融制度发展、农村资金市场流通的财政环境,例如:利用银行贷款利率调整市场资金转向农业投资建设领域。鼓励民间资本的流入,对于民间资本的进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或者奖励的财政政策等。开发针对农业类型的贷款品种和贷款方式,打开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房产等抵押的权利,提高农民贷款的能力,建立农户的联保贷款业务,增强农民信贷的信誉,提升乡镇企业及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的质量,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获取更多的资金。(3)建立公平合理的税费制。规范农村相关税费的征收管理,协调城乡税收公平,因地制宜的建立惠农税制,改善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和税费分配上公平,对地方和乡镇的税收上尽量向扶持农业靠拢,中央对地方乡镇税收上适当减免,减轻基层负担,使地方乡镇留有资金,不至于为了维持地方乡镇财政乱摊派税费用。为防止片面强调发展农业经济而忽略环境和生态效益,我们已经因为发展工业而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前车之鉴应谨记历史的教训,对农业经济征收环境税(针对环境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征收的专门税种),引导农业经济向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化、高效益型发展。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投入,积极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高效农业转变

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资金和信息在农业市场的流通,为乡镇企业的扩大创造有力的资金环境和政策技术环境。加快建立乡镇企业的信用贷款制度,建设专门针对乡镇企业贷款的抵押、融资渠道。培养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引进科学管理机制和现代企业的人才聘用制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水平,完善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根据农村本土特色发展优势产业,深化产业加工,形成有助于农业经济规模扩张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积极把二三产业与农业经济结合,把工业先进技术运用到农机具设备的改进,把第三产业的与农业经济融合创造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等,使农业经济及时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加深对产品的开发等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的同时,要发挥乡镇龙头企业主导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生产加工模式的进程。同时,应注意建立生态友好型的农村经济,关注将科技应用于农业的创新,提高对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率,走可持续的节约型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3.提高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业劳动力培训

(1)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农业人口庞大,地域差异明显,把二元户籍制度直接向一元户籍制度转变,首先城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承担不起这么庞大的人口压力;其次放开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没有相匹配的制度管理容易造成城市的混乱和社会局势波动,反倒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在户籍制度的改革上切忌"一刀切"和强制性的户籍制度变迁,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仿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由点到面,先试点再因地制宜的推行,由基层城镇和小城市开始实施推广至大中型城市。同时也要防止只是形式意义上的改变了户籍制而没有改变户籍制下的不平衡的利益分配。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力的流动的管理机制、配套设施建设,规范相关税费的收取,创造公平的聘用机制和就业环境。(2)完善农村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公共财政上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建设,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调整财政补贴标准和缴费档次。深化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种类开发,使农村社会保险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各自的承受能力及需求相适应。积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迁徙能力,各级地方政府做好不同区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建立全国社保制度的联网信息系统,简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程序,建立合理的弹性的缴纳方式,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同时,还要处理好新旧社会保障制度的程序,防止新旧社会保障制度重叠,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加强病虫害等灾害预防体系的建设,增强农民防疫各种风险的能力,提升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转变集体补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式,将乡镇企业所缴纳的营业税的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3)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管理的建设,在财政和资源分配上加大投入,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设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学校可以兼备提供职业培训和岗位实习的功能,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同时增加农民实习就业的机会,为农民再就业创造公平的平台。在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的时候要根据市场发展和技术变化对农民不定期的技能更新培训。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同时应该转变农村对教育的观点和人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

4.把握农业经济市场发展方向,建设绿色、可持续、高品质的农业

应加快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科技创新,降低农业生产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深化农产品加工技术革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种层次分类;优化农产品结构,使农产品向多元化发展满足市场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向高端农产品发展,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农业企业应该挖掘农业市场经济的投资商机,抓住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环节的关联性,扩大农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和营运范围。建立健全农产品品质安全认证体系,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农业经济市场质量安全管理。

三、结语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发展思路

我国农业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农业经济发展制度不够完善、农村基础相对薄弱、从业者劳动素质底下等问题,只有针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采用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让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政府管理对于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十分的重要,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不仅能够促使干群之间关系更加紧密和谐,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不过就我国当前情况来看,很多政府管理工作人员只求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服务意识不强,竞争意识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巨大。1.2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前我国农村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也无法引进应用,政策性资金不足,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影响农业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3农业从业者劳动效率较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业劳动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劳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农业从业者的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