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学范文10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3-12-06 17:37:52

学校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篇1

1研究对象

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所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大量有关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文献资料,并收集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4所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文件。

2.2比按法

通过对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文件的比较,找到其中的差别和特点,为此次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2.3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使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更加严密、科学。

3结果与分析

3.1传统体育教学思想阻碍了医学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传统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和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学生的练习受到影响,整个过程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其陷入规定的教学模式之中。体育课的形式单一,内容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并且在课堂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固定的模式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其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

3.2体育教师曲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出了各种教学口号,如“快乐体育”,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仍然采用以运动技术的教育为中心的模式,教师讲解、示范成为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只是机械地按教师的要求练习,其智力得不到开发,思维受到限制,创造力更是丧失殆尽。体育教师强调考试项目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了重点练习考试项目的习惯,对其他的教学项目不感兴趣。

3.3学校领导的思想阻碍了医学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学校领导的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领导一般对体育教学不太重视。有的领导没有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对学校、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设施落后,师资配备不够。

3.4学生的思想阻碍了il学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曲霞展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有不同的看法:

(1)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有的学生是被动学习,为了考试去学,甚至只练习考试项目,其他的项目不认真练习。

(2)学习积极性不高。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并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指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教学。

3.5学校的实际情况阻碍了医学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方法比较陈旧落后,在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下,体育课必然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管理、被训练”的被动地位,强调程式化、成人化、专业化、训练化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学情绪,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的发展都受到限制。

4结论与建议

4.1退用跣代般学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发展的观点。通过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且将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统一在教学过程中。(2)主体性观点。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应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将难以发挥其作用。

4.2体育教师自身思想的转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只有教师真正认识了教学中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篇2

(一)农村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固定

现阶段国家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学生在每学年会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检测,这一检测结果会输入到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检测系统中,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相挂钩,这是一件好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关注。但这种制度也存在着缺陷,因为这些需要达标的项目是固定的,同时其测验与检测均由学校单方面来完成。这就造成了有的学校为了达标只让学生学习需要达标的项目,对不需要检测和达标的项目便不让学生进行学习,也不纳入平时的教学中,甚至有的学校在达标检测的时候弄虚作假,虚报、谎报检测数据。这样的后果是把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长期下去,学生的体育素质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障,不但不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二)学校体育器械不足、场地建设不健全

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有器械没有场地,有场地没有器械,或者什么都没有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有全局意识和为学生长远考虑的意识,从思想上提高对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紧迫性的认识。同时,相关部门要从舆论导向、体育课程、师资队伍、督导评估等方面制定更加合理、可具操作的制度,为体育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要自上而下提高对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即把体育教学理念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目的和要求结合起来,把体育放在与其它考试科目同样的地位,让学生、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对它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大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我们要把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作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探索,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较强的专业素养。此外,学校也要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去承担体育教学,把具有体育专业的教师调到体育教学的岗位上来,让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切实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

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农村学校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诸多原因,仍不能跟上农村学校的发展速度,以致于造成了体育教学中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相关部门就要设立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

三、结语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篇3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牢记历史,方能避免扬长避短,重蹈覆辙。自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共经历了8次体育教学改革。

1.1旧体育的改造(1949-1953年)由于建国前长期受日本和欧美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加速旧中国学校体育改造和清除旧思想的影响迫在眉睫。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加速肃清资本主义思想,对旧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和西方体育思想进行批判,学校体育进行了第1次全面的改造,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第1次学校体育改革正式开始。1952年,教育部和中央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此次改革明确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建立了相应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

1.2劳卫制的推广(1954-1956年)为改变青年身体素质极度孱弱的状况,曾两次写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并下达“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实施劳卫制。1954年《关于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运动的联合指示》和《关于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联合指示》的出台,明确了我国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的培养目标。我国第1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的制订,标志第2次改革的开始。新大纲和劳卫制的结合保证了我国学校体育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本次改革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初步实现学校体育制度化。劳卫制的推广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工具性,由于没有结合我国国民的身体状况,加上其标准较高,项目较多,在操作和推广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伤害事故。

1.3体育教学的初步规范(1957-1965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的改造基本完成,学校体育的也开始迈上新的发展道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陆续颁布,有关的教科书也相继出版。《关于1957年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颁布,使我国各类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了依据,体育教学工作逐步规范。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运动中的“浮夸风”影响,学校体育系统出现了“四红运动”,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大大地打击了体育老师积极性,最主要的是破坏了学校体育改革出现的大好形势。三年自然灾害,学生体质大大降低,最后学校体育只能以休息来替代[2]。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恢复发展经济,“八字方针”提出和贯彻,“七千人会议”的召开,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体育得到重生,各级学校的工作条例的制定,学校体育逐步得到恢复,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1.4学校体育的复苏(1966-1979年)的十年浩劫、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冲突,学校体育都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军体课取代体育课,学校体育遭受严重破坏。北京会议的召开肯定了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体育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上来。1978年体育第1次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进我国的《宪法》。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关于在学校中进一步广泛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意见的通知》相继颁布,国家、地方体育管理和组织部门相继建立,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学校体育进入了快速复苏的新阶段。

1.5“三基”目标的提出(1979-1985年)1979年扬州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5次体育改革拉开了序幕。纠正了过分强调体育运动项目成绩的错误思想,确立了学校体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在学校阶段做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思想。会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加大学生用教材比重。本次改革,虽然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但“体质论”在当时学校体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

1.6教学理念的丰富(1986-1993年)1987年《全日制六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正式颁布,这标志着第6次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始。本次改革要求各级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并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理念。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向,这为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制订和实验做了准备[2]。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从此走上了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受终身教育思想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丰富,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但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竞技化”,实质上改变的不多。

1.7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1993-2000年)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标志中国体育事业的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提高师资水平,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级课程体系强调体育教学大纲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强调理论与实践、体育活动与卫生保健相结合;加强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不断弘扬民族文化;除此之外,还注重发展个人的能力,考核多样化。虽然“三级课程体系”似乎做到了灵活性和可供选择性的统一,但教材和教学内容全国统一的情况还是客观存在的。

1.8健康第一的倡导(2000年至今)为改变体育教学内容存在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需求、生活实际相脱节,不利于终身体育形成等现象,“新课改”开始。2001年7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新课改”改变了体育课程内容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以及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建立了新三级课程体系。但是,“新课改”施行以来,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一”,不但没有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还造成体育教师不知体育课“怎么上?上多少?上什么?谁来上?”的困惑。

2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审视

世间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既有成效,亦有不足。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客观审视,既能发现成效,达到扬其长,又能察不足,从而更好地避其短。

2.1体育教学改革之成效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历程,取得成效可谓有目共睹:一是教学理念实现了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由健康一元化的“增强体质”向健康多元化的“健康第一”理念的转变。二是随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国家体育教学自主权的下放,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重复、单一、竞技化等状况大大改观,教学内容生活化、地域化、趣味化的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三是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受益其他学科的发展。随着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技术、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计算机科学的融入,新兴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体育课堂,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系的不断丰富。四是教学评价主体的丰富、功能的改变、内容的补充和依据的科学,体育教学评价彰显人性化、科学化特征。

2.2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之不足

2.2.1健身功能的弱化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在现实中有被弱化的现象。放弃运动技术的传授,不在乎运动量和强度。相反,却在一味地强调学校体育在发展心理健康的作用。运动技术就是体育的外在体现,体育追求的是人类体能的不断超越,体能超越的实现只有借助运动技术才能实现。1952年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体育理论》中体育的概念也强调体育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方面的重要性。杨文轩提出体育具有自然质、结构质和系统质三个层次的功能,学校体育归属自然质功能。可见,增强体质至始至终都作为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而存在,弱化学校体育健身功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2.2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模糊不清建国以来教学内容和课程都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部分。但“”期间的“军体课”和“扁担、莴笋、扫把、南瓜进课堂”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课程内容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的,并严格遵守运动技术形式规律和个体心理发展顺序,把运动技术项目科学规范的组织起来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而体育教学内容,则是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的状况,经过对体育课程深刻理解,并对其加工改造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的具体的身体活动内容,是一种动态的、灵活的情境性内容。课程内容是总领,教学内容是细化。课程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导向,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不管何时都不能脱离课程内容的约束和框架。可见,“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概念的模糊认识,是导致教学内容随意化的主要原因。

2.2.3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随着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日益丰富,新兴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传统的传习式教学方法却有被束之高阁之嫌。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不是彼此取代、彻底推翻前人建立的东西。传习式教学法是体育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和纠错等途径,指导学生领会、模仿、练习最终形成运动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目前体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新兴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未必一定有效。一味的追求时髦,全盘否定或淡化传统教学方法的作法不可取,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先进的技术方法,对传习式教学方法的革新。

2.2.4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弱化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地位经历了由“师道尊严”到期间的“地位丧失殆尽”,再由“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存到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历程。教师的主导地位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众所周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体现的,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水平,直接决定学生主体性体现的好坏。因为求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的阶段,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但仍处于心智不成熟,存在幼稚、片面和盲目等特征。教师的主导性得不到体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健身技能一无所获,他们的终身体育愿景也将黄粱一梦。

2.2.5学校体育“万能论”的错误认识近年来部分专家、学者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误读,学校体育的功能出现浮夸化,几乎可以包治百病,这无意加深了公众对学校体育功能的错误认识。近几年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事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咋舌叹息的同时,对学校体育功能和教学改革的成效产生了很大质惑。学校体育究竟在做什么?改革有什么用?学校体育无疑就成了罪魁祸首,众矢之的。是的,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影响体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运动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12]也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学校体育不是万能的,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合力才有助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3我国学校体育的未来展望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民俗体育;体育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2018年1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通知中明确提出“民族中小学和民族地区的体育学校应该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条件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正式体育课程或乡土教材内容”。民俗体育作为农耕文明积淀的产物,主要存在于民间的祭祀、节庆活动和宗教活动中,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这些价值符合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人类文明成果一般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播,将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利于促进民俗体育学科的发展,进而推动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可以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意义

(一)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是由民众创造,是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中华传统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民俗体育项目的推广尤为重要。通过推广民俗体育项目,让人们理解民俗体育的文化精髓,最终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将民俗体育项目通过挖掘、整理、选择性地引入学校,并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使民俗体育项目得以在学校大力推广,同时通过组织体育比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等形式,将改造后的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与认识民俗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科学化发展和传承。

(二)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主要沿用西方竞技体育教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没有变化,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民俗体育具有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健身性强、简单易学等特点,适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将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纳入国家规定课程的必修范畴,则能充分体现学校课程资源的特色。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引入学校体育,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打破以竞技内容为主体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有益于学生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繁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民俗体育是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民俗体育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的,具有强身娱心的特点。民俗体育包含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等具有教育价值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将民俗体育项目引进校园,并通过课堂、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助于丰富学校体育文化内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民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因项目的特点不同,对参与者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项目体现坚毅、勇猛的特点,如搏击、摔跤、赛龙舟;有些项目提倡合作、互助的特点,如舞龙、舞狮、扭秧歌。民俗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既具有很好的健身功能,又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审美观。在体育教学中教授民俗体育项目的同时,针对性地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学校体育开展民俗体育的现状分析

(一)文化内涵认识不足。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孕育了不同的民俗传统体育,民俗传统体育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只有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内涵才能体会民俗传统体育的精髓,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直接将民俗体育不加甄别地作为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另外,有些体育教师将整理好的民俗体育项目套上竞技体育的竞赛规则直接教授给学生,完全违背了民俗体育的传统特性。民俗传统体育代表着本民族文化特色,在代代相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民族的每一位成员,如果在民俗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缺少文化内涵的教授,民俗体育将会失去自身的特性,失去生命力。

(二)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师自身技艺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起到重要作用。当问知体育教师对民俗体育了解程度,很多教师自然会想到武术,因为多数教师只是在大学武术普修课程上学过,没有受到过民族传统体育的正规学习和训练,只是表面上了解民俗体育项目。这些体育教师在毕业后从事民俗体育课程的教学,他们对民俗体育理论知识和项目技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这样的教学影响学生掌握民俗体育项目的技能,同时不利于民俗体育项目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三)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体育,各地的民俗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风格各异,吸引了不同性别、年龄层次的群众参与。然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是机械地按国家制定的标准执行,在教授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时仅限于武术教学、简化太极拳及初级长拳,没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没有挖掘当地的民俗体育项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整堂课单纯以整套动作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缺乏系统完整的教材资料。目前开展民俗体育的中小学校没有一部完整适合教学的民俗体育教材。教师在授课时多采用传统西方体育的教学法进行,造成民俗体育项目水土不服,失去其民族性、地域性。并且由于全国各地的民俗体育项目众多,技术标准不统一,教师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无从下手,这也是造成很多体育教师对于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原因。

(五)体育设施资源的缺乏。体育设施资源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在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的物质准备,体育设施资源的完善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物质保障。现在很多学校所使用的设施资源都是针对竞技体育项目所购买的,沈丽玲通过对江西省中小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调查,江西省开设民俗体育的学校中有专门的民俗体育器材的学校仅占9.5%,占江西省中小学的2.27%。这说明购买和开发民俗体育器材是当前学校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俗体育项目设施资源与竞技运动项目的设施要求有所不同,同时生产民俗体育项目的企业很少。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和自制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器材,由于体育教师长期习惯于购买竞技体育项目器材设施,在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设施资源这一方面还很薄弱,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三、将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民俗体育项目进校园是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项任务的完成不仅依靠体育教师独立完成,而且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在民俗体育项目开发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对民俗体育项目开发制定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可设置民俗体育专项经费,制定相关政策,对民俗体育项目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学校领导应将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纳入到学校课程改革中,并做到责任落实到位。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民俗体育乡土教材的改编,改编后的民俗体育项目符合各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另外,民俗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可以将开发好的民俗体育项目录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宣传,为民俗体育进校园提供舆论支持。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以西方竞技体育内容为主,在毕业进入教学岗位后,体育教师中的大部分人对武术项目有所了解,其余之外的民俗体育项目接触机会很少。民俗体育项目要想真正进入学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学校领导要重视培养民俗体育方面的骨干教师,积极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外出参加民俗体育项目培训,外出培训的教师将学到的新理念再培训给本教研室的其他教师,可以促使教师更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民俗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最终形成传帮带作用;二是现在很多师范院校、体育院校都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培养和输送体育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极大地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地区实际,加强民俗体育内容教材教法研究,培养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既能掌握民俗体育项目也能懂得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同时将这部分人才输送到中小学或者民族地区学校,给学生传授民俗知识与技能,增强民俗体育教学的时效性;三是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源,聘请当地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这些传承人熟悉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他们到学校讲学授艺,可以指导学校的体育教师,也可以传授学生民俗体育项目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将当地的民族学校打造成民俗体育培养基地,为民俗体育进校园及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贡献力量;四是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到校进行讲座,让在校教师接收最新的民俗体育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让民俗体育项目的普及得以延续;五是为了促进民俗体育更好的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民俗体育研究机构,为民俗体育融入课堂提供理论支持。可以借助上级体育研究机构资源,在申报课题方面,相关主管部门对民俗体育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推动民俗体育研究的开展。

(三)加强对项目的改进。1.在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是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形式的民俗体育项目,针对体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恰当地选择民俗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二是在选择民俗体育项目进课堂时,要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去“教材化”,去“教材化”后的民俗体育项目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三是民俗体育进校园考虑到民俗体育项目的地域性、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2.保持某些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体育项目素材的原型。某些民俗体育项目文化内涵丰富,不用进行太大力度改造,保持民俗体育项目素材的原型,如民俗舞蹈类;有些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时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徒手可以完成,如“仡佬族篾鸡蛋、推屎爬、背背战”等民俗体育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又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健身价值,引进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利于这些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四)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设施资源。民俗体育进入学校课堂,学校需要有规范的设施资源,而影响学生参加民俗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缺乏规范的设施资源,这就要求学校的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多途径多功能地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场地器材,如对学校现有的场地适度进行改造,或利用周边社区场地环境等途径来实行;民俗体育器材不规范,体育教师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重量、大小、长短等方面的改造,充分发挥器材的多重功能,做到“一物多用”;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民俗体育项目特点改进器材,使其符合教学要求。

(五)完善评价体系。民俗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考核机制、评价体制均不完善,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可操作的民俗体育项目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民俗体育项目以健身性、体验性、游戏性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参与、体验、过程为主,教学评价难以进行测量。因此,体育教师在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考核评价时要考虑民俗体育项目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技能、态度与行为、同学间的交往与合作等。淡化选拔机制,增加学生自评、师生互评与生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永强.民俗体育资源引入学校体育课堂的意义及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3,8

[3]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体育教师配备;体育教学

“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捧着书本出操”是农村地区部分学校体育教学的真实写照。然而,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这也预示着农村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春天即将来临。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庐江县乐桥、石头两镇15所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其中小学11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等信息资源平台,查阅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面的文献和著作。1.2.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农村学校体育课开设情况调查表》,向庐江县乐桥、石头两镇15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率95.6%。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2.1.1体育课课时基本能够开齐开足从访谈与课程安排情况来看,农村学校基本能克服困难,按1—2年级每周4节、3—9年级每周3节的标准开设体育课,并进行一定量的体育教学。在此基础上,部分学校充分利用大课间、课外活动、少年宫活动等时间段安排体育活动,从而确保农村学生基本能够实现每天进行1小时体育锻炼的目标。2.1.2体育场地和设施基本达标从这次调查的两镇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情况来看,各校基本都有运动场、操场、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体育场地设施以及所需的体育器材,基本能够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需求。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一部分来源于农村学校的校园改造项目,另一部分来源于体育部门的青少年体育活动项目。2.1.3体育教师尽职尽责无论是专职体育教师还是兼职体育教师,都能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并任劳任怨,在平均每天上三四节课的基础上,还要组织管理学校的课间活动。有的学校为了上好体育课,采取专带兼、专辅兼的方法。如乐桥镇小,专职体育教师在每个班级轮流教学,确保每个班级都有专职体育教师开展教学。同时,专职体育教师对兼职体育教师进行辅导培训。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该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2.1.4体育运动开展正常目前,各学校都能积极参加各类县级体育赛事,部分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获得了市级表彰,每年一届的秋季运动会是各学校体育活动的大联欢。与此同时,各学校十分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特别是初级中学,都特别注重九年级体育测试项目,并加强平时训练。2.1.5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加大了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分配比例,社会对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也逐步增强。但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村学校的体育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严重滞后,城乡教学差距明显。

2.2专职体育教师严重不足

国家规定,体育教师和教学班的比例为:中学5~6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小学5~7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1]。在被调查的15所中小学中,有7所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专职体育教师严重匮乏,除杨岗小学外,其他学校均有兼职体育教师,兼职比例高达69%,专职体育教师仅占31%(详见表1、表2)。兼职体育教师大部分由班主任直接替代,也有部分由爱好体育的教师兼任。因为他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所以他们在课堂教学方面就比较随意。“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大体上成为农村学校体育课的真实写照,教师在体育课上大多采用“放羊式”教学法,且很少向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而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则变成了文化课,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甚至被称为“休息课”。这些现象导致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3体育场地器材标准不高、投入不足

目前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基本达标,但有的建设标准不高、规模较小,有的使用年限较长、毁损严重,这些都成为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如石头中心小学,目前该学校学生数1109人,体育操场只有3510m2,生均运动场地不足3.2m2,远远低于国家16.9m2的标准,且该校操场不是塑胶场地,遇到雨雪天气便无法进行体育活动。此外,部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配套器材品种单一,体育器材室只有少之又少的篮球、跳绳和乒乓球拍等,而且有的学校受经费限制,多年没更新体育教学器材,其他拓展类运动器材更谈不上,教师也只能依靠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进行体育教学。体育场地器材标准不高、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4体育课内容单一

体育课的基本运动项目有跑、跳、投。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当前农村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体育活动单调。从调查情况看,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主要是队列、乒乓球、跳绳等内容,高年级增加篮球、足球、广播体操和跑步等,较高难度的项目很少,有特色的项目更少。大课间一般1—2年级做跳绳运动,3—6年级跑操,很少有其他运动项目。

2.5学生家长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不同于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帮家里做一定量的农活。部分家长认为做农活也就等于上了体育课,觉得学校没有必要开设体育课,孩子只要将文化课学好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学生家长的体育观念有待改变。

3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滞后

农村学校师资配备不齐全,体育教师专职少、兼职多,平时针对兼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十分匮乏,导致其对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知识掌握甚少,有的兼职教师甚至不知道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有哪些,就连一些简单的技能与技巧也无法传授。因为兼职教师在上课时力不从心,所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受到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器材种类单一,且大部分专职教师教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无法进行现代化智慧课堂教学。

3.2受不安全因素限制

近年来,校园伤害事件已成为社会、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关心的重点话题。而体育课上意外伤害事件屡有发生,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教学手段使用不当、动作保护不及时、课堂纪律不严明等因素导致的。这导致体育课成为所有课程中危险性最大、最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的一门课。因此,许多教师从学生安全角度考虑,在面对一些激烈的、高难度的运动项目时,只能望而却步、一切从简,尽量为自己减轻不必要的教学负担。例如,乐桥镇中原先开设了足球课,却因常有一些碰撞刮擦等问题出现,最后不得不取消该课程。

3.3教师认识偏差

“重智育、轻体育”是部分学校及教师对现有体育课的看法,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学生的“娱乐课”。而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时间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文化课学习,文化课教师不得不大量占用体育课。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学生只有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在德、智、美、劳等其他四育方面得到发展。目前,有的教师不仅不重视学生体育,就连自己也不爱参加体育锻炼,有的学校连组织一场教职工篮球比赛都困难。

3.4体育教学视导不够

目前,针对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镇中心学校教研员缺乏常规的教学视导。日常体育教学内容包括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课外活动以及每周的社团活动课,每学期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和评价也属于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面对如此重要的体育教学,镇中心学校在进行教研活动时,缺少对农村学校体育课的推门听课、评课,片面重视文化课。

4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监督,进行全面评估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多加督查、科学评估,消除以升学率来片面评价学校的现象。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估体系,比如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创立的“体育积分银行”评价体系,其对体育教师的品格、体育行为、专业技能以及参与的大课间、社团课进行多元化、动态化和系统化的评价,使体育教学更趋规范化。

4.2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为充分发挥《意见》中强调的新时代学校体育“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功能,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制订3~5年计划,逐步配足配齐农村体育教师,确保每个中小学至少拥有一名专职体育教师来组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应当对在编在岗的专兼职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采取轮训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体育专业技能,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2]。

4.3完善体育教师准入流动机制

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原来的50.2万人增加至59.5万人,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年均增速4.3%。在每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要注重初始专业审核,特别是对于参加体育教师招聘考试的非体育专业教师,要增加报考对象的体育专业素质考核。同时,在选调农村教师进城的考试中,要尽量避免从农村体育教师严重缺编的学校选调体育教师进城。再者,可以吸纳退役运动员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比如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游泳运动员,他们有专业的水平、高超的技术,经过一定的文化素质培训后进入中小学,不但可以填补就业缺口,而且可以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师资紧缺的问题。

4.4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应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规范体育场地,增设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同时,要增加学校体育器材选购、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经费比例,切实解决农村各学校有计划但难以落实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题。同时,体育教师应群策群力,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乡土资源,自制适用于教学的简易器材,这样不但可以节约资金,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让广大学生在运动中快乐成长。

4.5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教学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是一种更加便捷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熟悉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直播、微课、在线指导和线上评价等“云端”的互动方式开展教学,以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融合。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提升农村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智慧型”教师队伍,创设智慧课堂,多措并举,促进体育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让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学校课堂教学。总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少不了国家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引领,另一方面少不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落实,当然,更少不了广大农村专兼职体育教师的辛勤付出。只有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农村学校体育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占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我省特殊教育工作[j].江西教育,2005(23):4-5.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篇6

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的一个符号和象征,多数起源于古代的劳动生产、军事活动的演变和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演变,满足当时文体娱乐活动的需要,或纪念祖先或民族英雄的需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性。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过程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同时在其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也深深地受到当时地域的传统习俗、传统道德等相关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通过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体能训练和以表述情感为目的的心理再现的文化形式存在于当时的社会,它始终与周围环境、其他文化体系互相促进、互相依存,成为对外界自由进行信息和物质交换的一种文化系统。现代体育运动方式大多来源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就是继承与发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精华。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就是传承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了解和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即健身运动形式,达到强身健体、内修外炼的健身目标,更能深入领会和实践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着伟大的民族传统精神和丰富的哲理。如果将太极拳、武术、八段锦等项目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中,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不仅使他们爱上体育,还可以通过教学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发展下去。当前在校中职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练习少,熟练掌握程度低,缺乏对民族传说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认识。就拿学生比较喜欢的武术项目来说,学生能知道一些防身强体的知识,但是对武术的文化内涵了解却较少。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武术看重神形兼备、内外兼修、身心俱练的内涵。通过开展这些项目的体育教学,既丰富了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又使中职体育教学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同时还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二、发展体育教学的生存教育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强调基础体育的生存价值,为了体现未来教育把“重新学会生存”作为终极目标的观点,强调体育是生存教育的本源。根据恢复原始体力、提高适应能力的宗旨,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与相关训练是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的需要。因为现代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调整自我,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竞争环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势在必行。开展生存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和强健学生的体魄,同时还可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生存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中职学校的社会任务是为社会和企业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业技术工人岗位工作。从企业的角度看,他们迫切希望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上岗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需要,学生只有拥有了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能力,才能被社会和企业认可,最后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中职学生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学生的自身发展水平。如在组织班级间的足球比赛时,最后足球比赛取得好成绩的班集体一定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队,班集体凝聚力越高,该球队的活动能力就越强,每个队员在球队中都投入了感情,他们之间相互吸引,团结合作,为了在足球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而共同努力。凝聚力高的团队也是企业所需要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较多的是以群体的方式来进行,比赛需要学生间团结协作才能获取胜利。团结协作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的过程,在和谐的氛围下,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使其更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手段能够大大提升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为其今后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但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并未将生存技能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教学形式过于陈旧,同时过于注重“达标”的考核机制也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所以,应该对现有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积极渗透生存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生存教育质量。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就必须在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生存教育与训练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体育老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对生存教育的认识与教学能力,开展与生存教育相关的理论以及实践教学研究,将生存教育渗透进体育教育中,以实现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目的。

三、普及体育教学的生活教育

幸福的生活既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有良好的精神支柱。而体育可以为个人、家庭、社会的幸福提供积极的精神保障,体育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人类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强调“教育即生活”的观念。根据追求精神健康与娱乐身心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与日常生活的相关知识,力求使学生在运动中享受生活情趣,在生活重压下获得紧张精神的缓释。作为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体育教师,首先就要确立“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植根于日常生活,将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场景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把握和创造生活。如在开展拓展运动时,将外出旅游的一些场景设计在教学中,让学生发挥集体力量和个人才能完成各环节的任务,这样可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使学生的才能在体育课堂上有了展示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情感,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要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体育教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另外要抓住中职学生追求生活时尚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注入“时尚”元素,充分运用社会时尚元素,将其与体育教学内容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中职学生建立和形成适应社会生活时尚的体育观。这不但对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生活观念起到推动作用,还可以对中职学生的健康阳光发展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四、挖掘体育教学的人格教育

体育教学的人格教育通俗的说就是通过体育教学这种形式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也就是“学会做人”。通过体育教学让中职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意识、善于合作的个体,成为既独立又合群的具有良好品德和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人。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可以在一项体育比赛过程中得到简要浓缩体现,不管在准备比赛阶段还是参赛阶段,都有可能出现运动状态的高潮或者低谷,比赛中有可能出现顺境环境和逆境环境,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经历到人生各种体验。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调节人的情绪和情感,增强意志力,是人格教育的好方式。如学生在比赛场上为了得到好成绩和荣誉,奋力拼搏。之前为此付出较长时间的艰苦训练,考验的是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最后大家在一样的比赛规则中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收获彼此的尊重和友谊,同时完成了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现代教学手段;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教学应用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是技工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优秀技术工人的重要途径。我校体育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工作,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应用、office软件应用、网络通讯工具应用三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三种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工作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加强现代教学手段学习,革新观念,运用新教学手段到体育教学中

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学习,首先教师要熟悉掌握教学工具的使用。每学期基础教研组组织所有体育老师对多媒体一体化讲台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体学习,让体育老师熟练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如视频的播放、投影仪和幻灯片软件的使用。其次加强office软件和网络通讯工具的学习,利用技工学校专业老师多的特点,聘请学校计算机专业老师对体育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老师传帮带的作用,教研组组织体育老师进行多媒体教学、office软件和网络通讯工具使用的微格教学比武。通过对多媒体一体化设备、office软件、网络通讯工具的学习和实践,所有体育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可以将现代的教学技术运用到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三种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2.1多媒体的应用,优化技工学校体育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教授的知识点或技术动作重点和难点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从多方面理解和学习知识点或技术的重点和难点。例如,体育老师编写的多媒体教案和体育视频,在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中知识点比较单调和抽象,而体育实践教学中技术动作复杂模仿吃力。学生理解困难,学习抓不到重点。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体育课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视频中清楚观察到所学的知识点,通过“慢放”、“定格”等方式,逐一讲解每个知识点或技术动作的难点和重点,加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优化教学环境,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使单调的体育课堂变得多样化。

2.2excel软件数据分析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正处在计算机数据分析变革的时代。将excel软件数据分析应用于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在体育教学中每次课程中每位学生的表现和成绩用excel软件记录。再将数据通过计算机运算、分析得出每位学生在体育素质上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实现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建立每位学生的excel软件电子档案,每学期初进行学生的肺活量、身高、体重,的测量数据,与学期中和学期末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每个学生上课的表现、运动成绩、测试成绩都用数据表示并录入电子档案,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学生的特点和不足。如田径运动成绩、技巧练习、技术动作成绩等,对每次练习或测量的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育素质,从而进行教学的调整和改变。

2.3网络通讯工具的应用,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网络通讯工具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改变教学的方式和学生练习的方法。将体育技能的每个知识点以信息的形式打包,发送给每一个学生,学生通过网络媒介可以将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与老师或同学分享,使学生和老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无距离的交流和学习。老师可以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调整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例如利用微信,建立体育教学班级公众号,利用公众号,方便学生进行查询和交流。首先课前了解学生,课后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或技能的学习情况。其次利用微信公众号将成绩共享。如长距离跑,学生将自己每次练习的成绩和运动感受进行记录分享和比较。通过与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分享和比较,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长距离跑这项体育运动。学生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分享,提高体育技能,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3.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面

多媒体一体化设备、office软件、网络通讯工具,引入体育教学中后,多媒体使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变现出来,改变体育教学单调直观性差的缺点,在实际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office软件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有数据上的了解,使老师和学生对体育有新的认识;网络通讯工具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更亲近老师。在三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体育教师年龄的不同,对计算机技术学习、掌握和应用不够熟练,在实际运用中存在难度。再由于技工学校没有统一的体育课多媒体课件,本校编写的体育课多媒体教案,在水平上存在差异和内容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不同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限制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发展。为促进现代教育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学校应重视对体育教师进行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培训及office软件、微信、qq软件的使用和开发,加强体育教师的交流和信息的共享,鼓励有能力的老师合作开发更多的教学课件,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作者:涂宇波 单位:广东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篇8

1.1技术?还是运动能力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存在着“技术传习是目的还是手段”的争论。“pe”派认为,技术传习是手段。技术传习有增强体质的价值,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选择。显然,这种把技术传习定位在手段上的价值或者意义,弱化和忽视了技术传习的目的及价值,而仅仅把技术传习认做手段。sport派认为,技术传习就是目的。认为技术传习本身的价值或者意义,同样可以看作是价值选择,这是一种第一等的价值,强化、重视技术传习的目的价值。”[2]这两家的争论是把目的和手段作为相互独立的原子,进行对立的二分来看待。按照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目的和手段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转化的整体,目的的实现必然经过手段,反过来运用手段本身就已经是在完成目的了。毋庸置疑,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技术只是手段或是阶段性目的。对此,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往往在于:一方面,单一的体育技术学习容易使学生觉得体育教学枯燥;另一方面,游戏式的、不同体育技术的学习往往导致学生不能够掌握体育技术。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体育教师刻板较真,把竞技体育的内容完全搬到了学校体育教学中来,导致了体育教学的枯燥泛味;还有一些体育教师认为,能够使学生动起来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来教学,它导致了“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这一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把体育置入人的世界、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来认真对待,要求我们把研究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生活’情境中,以人为本地去反思、追问和评价,从中发现新的可能性,进行新的创作。”[3]学校体育最需要的应当是从生活中提炼新体育。一方面要从生活中提炼那些能够使学生身体运动能力得到提升的生活技术,以使其转化为体育;另一方面,还要打破当前单一的、固定的、标准化了的竞技体育技术,使其贴近生活,方便学生在生活中实用或练习。

1.2生活中的技能与体育教学

生活中的技能,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命活动的技术与能力。体育来源于生活中的技能,是众多生活技能的一部分,是生活中人体活动的艺术化提升。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体育是指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身体运动的技术与能力;学校体育教学是指身体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项目的学习发展学生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的各种身体技术和能力,是把身体本能经过提升、升华为身体技能,再转化为身体本能的互动过程。一些学者提出,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项目,以便走出校园能够进行体育运动。但这其实只是在教育身体娱乐,离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挖掘相差甚远,更难以转化为生活中可以运用的身体本能。可以想象经常从事跑步的人,空间运动知觉能力不足;经常踢足球的人,上肢柔韧性欠缺。但如果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那么运动项目的学习只是需要花时间的问题。所以,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育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身体运动能力,还应当包括开发学生生活中不常用但作为人必须掌握的身体运动技术和能力。

2让学校体育还原生活

2.1逐渐远离生活的体育项目

长期以来,体育生活化是许多学者所探讨的问题。他们认为体育生活化是指“伴随现代文明进程中人们建立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生活中重要内容的具体体现”[4]。这里的核心是将体育融入生活,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按照这种逻辑,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体育的一部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以竞技体育作为起点,或以西方的体育项目怎样在中国社会中得到普及为前提,如果这么说的话我们生活中的体育确实很少。但如果体育不只是西方的内容,那么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在生活中所从事的身体活动,就确实有培养人们身体运动能力的生活内容,只是在全盘西化的过程被拒之于了体育的大门之外,而没有以体育项目的形式得以推广。以至于传统理念中“饭后散步以养脾胃”不是体育,竞走才称得上体育;骑行普通自行车锻炼不叫体育,骑上赛车、为比赛而训练才叫体育。这种观念导致不少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徒步去上学、徒步去集市、徒步旅游等都不被作为能够锻炼运动能力的体育内容。只有到运动场地、穿上固定的衣服、拿上规定的体育器材,才是在从事体育。

2.2从生活中提炼新体育

学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运动技能必须符合竞技体育的标准。一些教师认为,如果不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就不是体育教学。在他们看来如果学生掌握的非标准化、专业化的运动技能都是体育,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要专业的体育教师。但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师所受体育教育是西方竞技体育,他们思维中的体育教学依然还竞技体育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从生活中提炼新体育,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提炼符合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新体育。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技能,但并不是所有生活中的技能都可以拿来进行体育教学。这是因为一方面有些身体活动没有必要进入体育课堂;另一方面有些身体活动需要经过提升才能称得上体育。另外,从生活中提炼新体育不仅要提炼生活中常用的技能,还包括那些不常用、但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因而把那些能够使学生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等身体运动能力得到锻炼的生活技能搬到体育课堂上来,通过程式化提升传授给学生。

2.3贴近生活的体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理念一直跟着学校教育理念走。有学者指出,“体育学界对教育整体的改革动向关注有加,大至意识形态,中至价值理念,小至模式方法,教育范畴中有什么,体育理念中就有什么。”[5]于是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学生主体等理念就成为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指导。虽然这种教育理念是学校体育必须所应当坚持的,但是反过来问,哪个领域或部门可以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呢?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只是教学活动的共性表现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共性教学理念的同时,还必须针对当前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有体育个性的教学理念。让学校体育教学理念贴近生活,在向学生传达体育科学理论的同时,更进一步向学生传达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向学生讲解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的具体差异,对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同样紧急情况下的反应与结果。比如网上流传“体操哥、三轮哥、火车哥、奔跑哥个个是传说”[6]的视频,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化险为夷,偶然事件中有没有必然因素,是不是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绝对的关系,由此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2.4贴近生活的体育器材

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以西方特色和方式为主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就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推广到世界各国。这种体育垄断使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今在大中小学,学校体育器材统一按照竞技体育的规则和标准而定,导致了学校体育器材中排球网的高度、篮球架的高低、足球场的大小、单双杠的设置等项目器材都是整齐划的,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现状、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的个体差异,直接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这种标准还造成在学校体育比赛中,篮球、排球参加的机会永远被给予了高个子,扣篮、排球扣球的精彩技术与低个子无缘。这种现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讲就是体育推广的歧视。所以,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消除这种弊端,让体育器材贴近日常生活,使体育公平于每一个学生。

3百年“体育”的反思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新机遇

3.1全球化进程的无奈选择

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竞争观念的变革,造成了全球性的贸易往来和殖民战争,许多地区的土著人被大量杀害,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其实就是西方移民的后代国家。这种竞争观念与战争,使得非西方国家,如果不想挨打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文化。另外,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主的两极世界对抗,使体育作为一种彰显意识形态的代表,开始在各个国家广泛推广。各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几乎都是以西方的学校体育制度为蓝本,这也造成了对西方体育体制、体育项目的模仿与照搬,这种体育文化移植的异体反应,造成了我们对体育概念的片面理解。

3.2西化的“赶超型”体育模式

首先需要认识到“西化”不是一个绝对意义的贬义词。它既包含着西化部分的合理内容,也包含着西化中的许多不科学成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力争要走上一条“赶超型”的发展道路,体育在奥林匹克全球参与中表现得更甚。在奥运争光计划中证明中国人不是弱者和懦夫,而是强者和勇者。这使中国政府能够更好更平等地参与世界外交事务。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在面对全球化趋势为了不落后挨打中国体育的一种无奈选择,但它的实际结果造成了中国人身体运动方式的西化模式,助推了西方的文化中心主义,使中国文化“脱中入欧”。可以肯定在这种“赶超型”路线下,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坛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这些项目本身不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育,而是其他民族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存技能。这种“赶超型”体育的快速西化,导致了我们长期推行的体育项目和我们的民族生活不相符。它不适应农耕文明生活的社会背景的特征,造成了中国人对“体育”的低度认同。

3.3文化寻根:学校体育教学还原生活的新机遇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篇9

1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任务落实不彻底

在进行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体育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使教师无法顺利进行教学,大多数时间都浪费在维持秩序以及防止学生逃课方面。这种情况耽误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无法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使教学任务不断延后,最后导致学期末大量课程内容无法完成。

1.2体育教材与实际教学不符

目前,很多幼儿师范学校的体育教材实效性不高。作为幼师,应注意加强运动,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体育教学课程中大量内容以竞技为主,脱离了幼师的专业性,无法与职业教育互相融合。这种不贴合实际的教材使学生更加不愿意花费时间进行体育学习,更愿意进行专业知识的自习。

1.3体育教学方式陈旧

长久以来的体育教学都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示范,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教学过程中缺乏趣味性与多样性,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不愿意主动加入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质量的提升。

1.4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缺失

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大多以身体素质考核为主,这种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缺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都有所差异,采用同一个考核体系、同一个标准,容易造成评价结果不公平。

2优化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的策略

2.1有序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对幼师专业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运动取向,一般学习幼师专业的学生为女生居多,不喜欢大消耗的运动。体育教师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教材,将教材中的教学任务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教授,如:在进行耐力素质、心肺功能方面的课程时,体育教师应考虑到女生的身体状况,进行阶梯式教学。一般在进行耐力以及心肺功能方面课程时,大多数体育教师要求学生进行800米长跑,但这种方式因体力消耗过大而导致许多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愿进行。体育教师可以展开阶梯式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短距离的慢跑,使学生习惯于跑步。随后,教师提升学生的跑步速度、增长学生的跑步路程,在学生再次适应后,要求学生进行800米跑步。这种阶梯式的方式使学生一点点的突破自己的极限,不会因直接进行八百米跑步而产生抵触心理。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不再抵触,教师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纪律维护以及防止学生逃课,一节课的学习时间能将课程内容完整的上完,避免了学习任务完成不了,拖延堆积课程内容。

2.2完善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要求,课堂的中心应是学生。当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体育教师应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如:进行学生腹肌耐力与上肢肌肉力量教学时,课程规定内容是男生进行引体向上,女生进行仰卧起坐,一分钟内根据学生做运动的个数进行评判。整堂课中再无其他内容,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中插入一些能够锻炼腹肌以及上肢肌肉的游戏,丰满了课程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受到了锻炼,学中玩、玩中学,不仅完成了课程内容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

2.3改革教学方式

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对于体育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应进行自我反省,充分认识自己教学方式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如:进行球类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几种球类进行分开教学,教学时不贪多只求精,以排球来说,教师进行排球课程教授时,应首先进行排球打法的演示,接着,开展几个排球游戏,使学生熟悉排球的同时,产生学习兴趣。随后,教师正式开始教导排球打法,将学生进行分组,一个小组的同学互相进行排球的发球练习以及基本操作。最后,在学生熟悉了排球的各种基础动作后,教师再次插入游戏,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难的排球动作学习。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演练,同学看完后再练习的模式。同学跟着教师的指导边听边练习,同学直接也可以互相学习,使学生更快接受了课程内容,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2.4完善评价体系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且具有个体差异性,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首先,同年级的体育教师进行会议,将自己所带学生的基本素质情况作出总结,并互相交流,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情况进行评价体系的划分,避免所有学生使用一个标准。随后,进行多方面考核内容的制定,部分学生存在身高过低,体重过重的现象,多种考核内容使这些学生也受到了相应的考核,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最后,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的素质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健康也应有积极的心态,体育教师集思广益,开发出可以测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小游戏,通过学生的游戏完成度判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这种方式不仅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保障每位同学都经过了科学合理的考核。与此同时,不仅考核了学生的生理素质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核,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语

优化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形成了新的体育教学方式,提升了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学质量,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的动力。

作者:贺语 单位: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杨秀军.浅谈提高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的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21):55-56.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篇10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属性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

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是在教学系统中,构成体育教学内容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方式及状态。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德国体操体系、英国绅士户外体系及我国民间传统运动体系衍生而来。[1]三大体系稳定的存在,共同构成了现代体育教学的立体结构。三大体系虽然来源于不同母体,但却彰显出了体育运动独特的文化特质,它们在内容方面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丰富了现代体育的教学内容。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属性

体育教学内容的属性是指体育教学本身固有的规定性。他隐含在体育教学之中,由体育教学内部的各个要素的矛盾运动所决定教学内容的产生及其发展的规律。体育教学内容的属性决定于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其基本性质的外在表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属性包括科学的虚拟性、多维度的教育性、体育文化的承载性、教学可评价性以及教学对象的适宜性。

二、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基本问题

针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存在的基本问题,笔者调查了部分专家及学生,并总结了以下的缺陷及不足。

(二)体育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体育教学内容既要包括基础知识,也要包括运动技术。如同基本学科知识的教授一样,要想使学生更易理解,教学安排就必须系统化、程序化。然而,运动技术的教授缺乏知识的逻辑递进关系。[2]例如篮球和足球两项运动,何为基础,何为提高?撑杆跳与标枪、高尔夫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至今为止,我们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科学逻辑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体育教学内容理论及运动技术的编排依然模糊。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目标定位不准

体育教学内容的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由于目标定位不准,造成教授内容产生偏差是目前选择教学内容时所遭遇的困难所在。20世纪70年代后以“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体育课程的第一目标。[3]21世纪初将“健康第一”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目前研究者对于体育课程目标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以学习体育知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目标。第二种思想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陶冶学生情操为主要目标。第一种目标虽重视学校教育和体育知识的运用,却忽略了教育的多样性及学生的灵活性。第二种目标太过宽泛,具体分解可衍生出十余种目标,缺乏实际意义。故目前的体育教学目标并未定位准确,致使教学内容出现偏差和困难性。

(四)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难度问题

为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改善体育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在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关心学生兴趣爱好”“一切以学生需求和爱好为出发点”“降低运动技术难度”等要求。这就使得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难易程度对立起来。[4]有些体育教育工作者把“关注学生兴趣”发挥到了极端,完全以学生兴趣为核心,避重就轻,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减少教学内容,弱化动作要求。致使学生的体育素质有所下降。而有些教师注重技能训练与学生的意志品质锻炼,只是学生练习负荷过大,腰酸腿疼,难免会喊累喊苦,对上体育课产生抵触的负面心理。所以,趣味性与难度的协调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确立方面很难权衡的问题。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改革

(一)教学内容安排系统化

教师在传授时,教学内容安排必须程序化,知识系统化,传授有先后顺序。各要素之间有明确的分类及逻辑关系。这就需要以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分类。通过系统的分类整理,使在教授学生时,有一定的逻辑性及整体性。不会存在理论知识编排混乱,运动技能教授模糊不清,更不会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这样会使学生更易理解及运用。

(二)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目标的视角

体育教学目标并未定位准确,还存在很多意见,最具代表性的是“体育课程该增强体质,还是陶冶情操”的讨论。所以在研究这一问题是,应以辩证的态度,用科学的理论思考,故应具有以下视角。1.严格区分体育教学内容的形式;2.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学习阶段,注意体育课程目标的层次性;3.根据体育的多功能性质,考虑教学内容的价值性;4.以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兼顾学生的现在与未来。

(三)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

为解决趣味性与难易度的矛盾关系,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层次的划分。如图3,将趣味性与难易程度分成四个不同区域,使得每一项教学内容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这样教师可对学生做一个测试性调查,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能承受的运动技能难易程度以及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度,来给学生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举例子说明,对于不是很感兴趣体育运动,身体素质差只能接受简单的训练项目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选择铅球、耐力跑、太极拳等项目;对于想掌握高级运动技能,并且趣味性强的学生,教师科维奇选择体育舞蹈、形体练习、轮滑等高难度的训练项目。

(四)教学内容开放性

不管哪一学科的教学,都强调以学生为本。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将强制性变为主动性,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改革,要调查学生的需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解学生的不同兴趣及爱好。可适当调节部分课时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行安排。学生通过自选的体育内容,领略体育的魅力,即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体育的枯燥性,扭转了在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的“厌学”心理。

四、结论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体能素质教育及身心健康教育。本文基于学校体育教学的结构与功能性,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了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优化的方法。此后,笔者还会继续调查研究,找出教育改革状态下体育教学的创新点。

作者:马书良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体育中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内容选编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