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10篇-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

时间:2023-12-01 17:21:50

高中声乐课教学

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教学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中的不断推进,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正在面临改革的迫切需求,在高师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方法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更好地改进声乐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和开设,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声乐小组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身具有更很多的优势,在实际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策略的分析,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一、高师声乐课堂中采用小组课教学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高校不断的扩招,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所以高师院校在开展声乐课堂时应当采用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解决师资力量不够、学生学习需求高的问题。将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相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率,让学生在小组范围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并且这种小组学习的方式能够打破原本声乐教学课堂理论教学的枯燥,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能够在声乐学习氛围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教师也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促进声乐教学的效率提高。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也让声乐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学生更能在小组范围中放飞天性,从而喜欢上声乐小组课。

二、当下高师声乐小组课开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高等教育和高中的应试教育不同,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然而在当下的高师声乐小组课中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却较为薄弱,声乐是一种高技能的抽象思维,既摸不到也看不到具有抽象性和特殊性。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对声乐演唱技巧的教授,忽略了让学生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获得提高。一些高师院校开设声乐小组课的最初目的并不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而是改变教学过程中的学科偏见,让小组学习的方式代替生声乐教师大班授课的弊端,从而减轻教学负担。高师声乐小组课虽然具有层层渗透的教学优势,但这仅仅是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在音乐小组课中形成的讨论机制以及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这种两者结合互相促进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高师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效率。同时,在一些高师院校的声乐小组课堂中,虽然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但是教学模式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较为保守,而且教师讲授的内容也非常的单一和枯燥,并没有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此时的小组课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教学优势,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及热情。

三、提高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质量的路径

随着声乐小组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音乐教师首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端正态度,针对当下小组课开展情况分析问题,正确化解声乐小组课教学存在的劣势,从而有效走出困境。其次,要坚持客观评价,认识到声乐小组课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优势以及不足,做到心中有数,第三,积极整合教学内容更新声乐教学理念,走出传统声乐教学的束缚,重新构建声乐小组课教学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方式有以下三点:(一)主动接纳,构建声乐小组课教学的新模式。教师的理念对于高师声乐小组课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声乐教师需要主动适应环境,将声乐小组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下来。开展音乐小组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挖掘出声乐小组课教学的优势所在,而不是仅仅将形式应用于课堂中,让小组成为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在运用声乐小组课的同时,也需要将科学的教学理念作为重要指导,结合教师以往的声乐教学经验,找到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切入点。开展教学之前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声乐小组课的优势所在,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教学模式,并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然后再从传统的大班授课中提炼出优点,结合声乐小组课教学的方法将两者相融合。从实践教学经验上看,我国高师院校当下的声乐教学环境并不利于实现一步到位的声乐小组课教学,需要在集体课教学中提炼优势,然后重构声乐小组课教学的新模式,这种做法更符合实际,也能真正做到提高高师声乐教学的质量。(二)分层教学,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在声乐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掌握程度不同,具有不同的音乐基础以及性格,这些个性化的差异需要教师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做到针对性的提高。传统的声乐教学并没有针对个体的特性因材施教,音乐课堂上采用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方式是对此方面的突破。具体实行差异化教学的策略指的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自身定位有清楚的认识,然后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有的教师在进行声乐小组课分组时,往往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造成了小组内部的矛盾。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和基础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小组分类的时候,教师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学生进行分组,从而有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分层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化解学生个体基础和教学整个目标之间的矛盾,让学生都能够跟着老师的步调前进,获得自身基础上的提高,从而改善教学效率。学生分类的标准可以参考以下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唱法、声部以及自身嗓音条件进行分层,在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小组提出共同的学习目标,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在声乐小组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一些共性的知识点,如理论性内容进行统一的讲授,然后为学生布置声乐实践的任务;在小组内进行声乐实践时,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中存在的典型以及个性化问题,对学生从自身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和解决。此时,教师应当发挥出声乐小组课的核心优势———人数少,通过针对性教学充分利用上课的有限时间,提高教学质量。这对声乐教师来说也是一次理念上的突破,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教学思维,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基本理论讲解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练习和消化课堂中所学的内容。(三)投入实践,在小组课之外借用外力提高教学质量。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模式除了在分组技巧上需要教师下工夫学习之外,在课堂之外教师也应当将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模式和课余时间进行融合。例如到现场去观看音乐会,然后在小组内形成讨论机制,到课堂中反馈或者是模仿,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声音概念非常重要。在激励机制的应用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年轻求胜的心理,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带动力,从而互相激励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但在进行激励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以及专业的特长,避免激励的片面性。这种借用外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声乐小组课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也能够弥补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留给学生练习时间太少的问题。现代影音技术的运用也是提高声乐小组课教学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视频、音像、网络等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教学内容对声乐学习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例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播放录音,并让学生参与音频的录制,通过回放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

四、结语

将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方式引入到高师声乐教学课堂中是对原本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延伸以及补充,声乐小组课能够有效缓解师资力量匮乏以及教学任务过重的问题。在应用声乐小组课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点与面的结合,通过小组课的形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做到为学生针对性的排疑解难,营造互动性更强的声乐学习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总结声乐小组课的实践经验,然后不断调整,以促进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茜.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音乐,2017,(06):14-16.

[2]王维娜.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音乐时空,2016,(07):99.

[3]闫璟玉.乐中施教师生融合———声乐教学探析[j].当代音乐,2018,(01):29-31.

[4]李久云.试析声乐课堂的多样化教学模式[j].当代音乐,2015,(23):25-26.

[5]许天鸣.论当前声乐小组课改革的必要性[j].当代音乐,2016,(07):27-28.

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声乐慕课;教学实践;影响力;推广传播

围绕中国艺术歌曲体裁为研究方向,如何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模式覆盖面,增强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认识与应用,这是每位高校声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2019年笔者参加了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通过这次微课比赛,笔者深深感受到线上微课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产生变化,而慕课教学更加拓展了教学的交互范围与知识点的连续性。围绕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为研究体系,利用学校全媒体影音工作室教学形态为制作平台,项目的研究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研究意义重大。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传播带动的创新实

践教学模式研究显示,当前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研究主要集中于慕课教学、系列讲座、专场音乐会等,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影响力研究甚少。其次,学生的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热情不高涨,虽然开展系列主题讲座或实践活动,但其认识与推广热度不高。而中国艺术歌曲是我国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题材源于生活,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围绕古诗词体裁创作的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如梦令》《越人歌》《静夜思》等,这些作品更好地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编创相融合,推广中国艺术歌曲,使听者沉浸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流连忘返。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教学中,将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相融合,打造慕课制作下的中国艺术歌曲声乐作品,提升中国艺术歌曲品牌影响力。“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教学模式侧重理论构建与技能培养相互结合,两者并重,采用‘1对1’声乐小课或‘1对3’声乐小组课授课形式,每节课的时间约为60分钟。”[1]“而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声乐教学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效率。”[2]拓宽学生的学习中国艺术歌曲的专业视野,与此同时,慕课制作也激发师生创作热情,合理运用网络平台,如网红抖音、注册微信公众号等。开发系列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作品与网络自媒体相互融合的创新形式,达到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音乐专业信息,提高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与专业技巧。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传播呈现的艺术实践项目

传统的中国艺术歌曲声乐作品艺术实践项目主要集中于展演方面的研究,如舞台演出、课堂教学、作品征集、主题比赛等。而网络传播融合下的中国艺术歌曲声乐作品的艺术实践项目是多种多样的,如微信定制、自媒体传播、音乐沙龙、品牌推广、专家讲解等网络传播形式。慕课网络传播融合下的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形式推动我国声乐教学发展,有效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作品推广与传播呈现。当今,媒体资源丰富,自媒体平台和用户数密集,如何进行慕课网络传播融合下的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制作与传播呈现方式的正确引导,这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作品的推广与传播方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社会应用价值。与此同时,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研究特点、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策略、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呈现的项目应用三大方向。围绕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为研究体系,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模式覆盖面,增强学生的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认识与应用。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传播呈现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歌曲作品相融合,打造传统文化融合下的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制作推广与传播呈现效果,提升中国艺术歌曲的品牌影响力、提高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度,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如选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古诗词声乐作品《静夜思》《幽兰操》《如梦令》等这些与传统古诗词相融合的艺术歌曲,录制与传统古诗词相关的声乐作品。“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中,开发系列传统古诗词与中国艺术歌曲相融合的创新形式。这样,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不再只局限于作品欣赏,也应当更好地将中国古诗词传统文化普及与推广。”[3]

三、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制作与传播带动的教学实践

中国艺术歌曲以时间年代大致可分为近代与现代两个不同时期,其代表人物黄自、赵元任、陆在易等,早期作品创作风格基本以“借古喻今创作理念或源于生活的情感表达为主。”①以艺术歌曲《花非花》为例,这首歌曲的词作者白居易,作曲黄自。歌词“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作品创作于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歌曲融入了中国古诗词的吟诵风格,将诗学和美学完美交融起来,通过温婉优雅和含蓄唯美的风格特征来展示歌曲的魅力。”②是一首声乐方向学习者提升演唱技巧和作品内涵的经典曲目之一,笔者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示范,使声乐学习者能够围绕系列中国艺术歌曲作品,把握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声音控制能力。每期慕课可围绕人物系列、年代系列、声部系列等某主题展开录制。如人物系列以音乐作曲家黄自为例,挑选四首代表作品,分别为歌曲《花非花》作词:白居易{唐}、作曲:黄自,歌曲《春思曲》作词:韦瀚章、作曲:黄自,歌曲《玫瑰三愿》作词:龙七、作曲:黄自,歌曲《点绛唇·赋登楼》作词:王灼、作曲:黄自,按照人物系列主题制作慕课。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围绕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点,一般分为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以及演唱情感把握等。慕课教学的步骤设计与实施可分为课堂导入、重点讲述、课后练习、课后作业。在艺术歌曲慕课教学重点讲述中,重点逐字分析歌词与演唱技巧关系,培养学生对作品歌词吟诵风格的把握。例如艺术歌曲《静夜思》,歌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慕课教学内容上,需要授课教师着重分析歌词的表现内涵以及引导演唱者把握正确的声音状态,更好地表现这首作品歌词的吟诵风格特征,并结合发声技巧,熟练的把握演唱技巧与歌词吟诵风格的表现,注重演唱时中音区与高音区的气息衔接连贯,以及演唱的情感与音色、呼吸与位置、吟诵风格与演唱技巧的相互统一,演唱作品时声音饱满和不失含蓄,音色要统一而优美,情感表达自然等技巧训练要求。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作品情感训练方面,要求演唱者掌握正确的发声状态、了解歌曲大意、声音富有情感。演唱时调整声音的状态与呼吸改变,声音的流畅性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在录制慕课时,重视学生的慕课录制现场演唱的能力,以及学生现场演唱与老师现场示范演唱相互衔接的慕课制作要求。课后需加强演唱音色、音量的控制训练和演唱情感的研究分析,分段练习歌曲,逐字揣摩歌曲内涵。依托网络平台,围绕声乐慕课教学实践特点,每节声乐慕课的时间大致为20分钟左右,这就需要演唱者结合在课上的体会和课后不断的练习,才会让演唱的歌曲更加的动听和感人。通过声乐慕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情感表达,更好地体会演唱时声音强弱、快慢对比,以及气息连贯的技巧训练要求,感知在演唱中除了发声技巧训练以外,作品的情感把握才是提升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作品的重要因素。

四、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中国艺术歌曲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实则是主动构建公开、客观的平台式、讨论型艺术实践型教学体系,强调实践教学内容的结构性划分和交互方式的创新,借助移动网络平台资源的‘第三方’,实现多维时间和开放空间的网络学习方式。”[4]改变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讲授型教学,强调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授者的引导方式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交互方式方面,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目前,围绕手机互联平台推广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有音悦艺道、戴你歌唱、美声之林等订阅模式移动互联平台。其订阅模式基本围绕大师课程、直播回放、小程序三大模块,有的订阅模式移动互联平台围绕系列教学开展研究,如音悦艺道分为声乐课程、乐理课程、钢琴伴奏等联合式教学模式。”[5]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中国艺术歌曲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合理有效利用移动网络平台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受众群覆盖面,形成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和教育信息传播规律的特点,更有利于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黄腾.高校声乐教学新模式探究——以mooc为例[j].艺术评鉴,2019(21):88-89.

[2]王健.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传播分析——评《经典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解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9(04):110-111.

[3]张艺臻.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6):120-134.

[4]方晓青.基于慕课教学模式的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音乐创作,2018(08):153-154.

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声乐课程是重点课程,关乎着中职生的专业素养建设。随着新幼儿指导纲要的提出,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也有所调整,更加侧重于中职生声乐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其更好的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当中。

一、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来讲,中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中职生素质培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过于看重理论基础教学,而对于学生声乐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思想重视[1]。导致声乐课程模块设置不合理,学生所掌握的课程知识、技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并未根据当前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声乐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所组织的教学模式,缺乏一定创新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对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更新,从而保证声乐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二、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生本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在中职声乐教学领域,教师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更新[2]。作为新时期声乐教师,需要顺应人才培养转变要求,树立生本理念,重点关注中职生在声乐课程领域的具体学习需求,合理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纵观当前学前教育市场环境,以及具体的职能要求,对声乐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保证中职生所掌握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技能,更加贴近学前教育职业要求,以便中职生可以更好的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当中。比如说,在设置声乐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中职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新幼儿指导纲要,并且以此为依据合理融入律动课程内容。让中职生有效掌握适合学前教育工作的声乐专业知识、技能。(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中职声乐教学领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具体兴趣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3]。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环境,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声乐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比如说,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合理构建课堂情境,将具体知识点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声乐思维。再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中职生的主观学习体验需求,积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声乐游戏活动、任务驱动等多项教学活动。从而进一步丰富中职生声乐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当中,体会到的声乐学习的兴趣。同时,声乐教师合理创新教学方法,能够为中职生的职业规划和素养建设,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让中职生今后在参与学前教育活动时,可以结合自身以往的学习经验,就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全面提高中职生教育专业水平。(三)引进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渠道。在中职阶段的声乐课程教学领域,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需要重点加强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拓展和丰富课程学习空间,全面提高中职生声乐学习效率和品质。首先,教师可以将声乐课程内容转化成微课视频,之后,构建开放性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声乐课程内容探究活动当中。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网络为载体,自主学习。让中职生可以针对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和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从而丰富声乐课程专业知识储备。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搜集相关的声乐课程资料,并且结合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储备,从而保证自身更好的适应学前教育环境。(四)强化校、园结合,提升专业素养。在中职声乐课程领域,为提高中职生综合素养,从而为学前教育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教师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积极贯彻校、园结合理念,为中职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空间,从而强化中职生声乐专业素养。首先,教师需要重视校内实践活动的组织,模拟学前教育工作环境构建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演唱,从而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同时,教师需要与当地的幼儿园机构建立联系,为中职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让中职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学前教育实习工作当中,深入体会续学前教育工作环境,并且针对幼儿的具体的需求,组织声乐教学活动,从而进一步巩固自身专业知识、技能。让中职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在声乐课程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上,还存在哪些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三、结语

综上,在新时期教育领域,教师需要积极开展声乐课程教学活动,并且根据中职生今后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发展需求,就声乐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更新。树立生本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信息化教学载体,强化校、园结合等,从而保证声乐课程教学环境更加科学、合理,全面提高中职生声乐学习质量,为其今后在学前教育职业领域获得良好的发展,奠定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邬斌娜.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创新思考[j].黄河之声,2019,05.

[2]李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8,07.

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篇4

1误区之:违背声乐教学的规律,急功近利声乐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的发声离不开身体各部的协调配合,涉及呼吸、位置、共鸣等多方面。教师要逐一进行教授,并教会学生协调运用。这是一环接一环的教学,各个阶段的学习都有它的作用。学生的演唱也是从自然阶段到不自然阶段最后回归到新的自然阶段,即演唱时的各部协调将会打破学生原来演唱的自然状态,会使他们对正确的发声方法感到不自然、不协调,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调整,这种不自然才会被学生慢慢适应,形成新的自然阶段,即开口就能协调各部正确发声。这些都不是一句两句,一天两天就能说清楚的,需要大量的发声练习和对各种风格、类型、难度的作品的演唱积累,这是每个声乐学生必须经历的。可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完全丢弃了这些过程。“不是时间短吗?功课忙又没时间练,就直接选择考试作品吧!练一年总能练好的!”这是完全违背教学规律的,没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基础,学生怎么能将作品完整的演唱下来?这样的“死练”只会使学生越练越没信心,越练越没动力,即使通过了考试,对学生今后进入大学的学习也是很不利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而且这种教学“怪象”在键盘教学、舞蹈教学中也有存在,这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

2误区之:只重修“声”不重修“养”,形似神散声乐教学中所有针对声音的训练,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声乐作品,而绝不是为了发声而发声。可是一些老师在教学时就只会围绕声音进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训练科学的呼吸、位置和共鸣是产生好声音的基础,但要真正表现好一首作品,对它的风格和韵味的把握是不可缺少的,这样的演唱才是完整的。演唱的风格韵味从何而来?音乐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多听、多看、多想。了解词曲作家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情况;掌握作品的风格和曲式特点;学习歌唱家的演唱示范、舞台表演。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这也是使他们有信心驾驭歌曲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像一些艺术歌曲《红豆词》、《教我如何不想他》、《阳关三叠》等,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歌曲的思想内容就无法理解,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就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真实、深刻地表现它,才能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和细致的加工,才能使演唱真正打动人心,这样的声乐学习才有可持续发展性。只重修“声”不重修“养”的教学会使学生唱出来的东西形似神散,没有思想,没有发展,对学生今后进入大学的声乐学习也是很不利的。

3误区之:过分强调高考作品的难度,弄巧成拙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表现力最强、最感人,因为歌声最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声乐教学中所有的发声技巧训练、音色控制、情绪带动最终都是为这一目标来服务的。所以,演唱者在选择声乐作品时必须从自身演唱水平出发,结合实际,力所能及。这样的演唱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唱出自己的特色,唱出自己的个性,才能打动人心。如何科学选择考试作品是展现考生自身演唱水平,增强应试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为声乐高考生选择考试曲目时应结合学生音域、演唱风格及演唱能力,使其在考场上能轻松驾驭报考曲目,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展现艺术才能,增强竞争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些老师在选曲时过分强调作品难度,不从学生实际演唱水平出发,以为演唱的曲目越难分数越高,这种想法是很不正确的。即使是一个很小的作品,学生如果能完整、动情、高标准的进行演唱,同样能取得好得成绩。反而一个高难度的作品,学生唱得很勉强、很困难,作品该出彩的地方学生唱得不出彩,反而把自己的缺点全部暴露出来了,这样的演唱怎能让人满意,取得好成绩?过分强调高考声乐作品的难度,不注意演唱的美感和完整性,最终只会弄巧成拙,使平时演唱水平还可以的同学也考不到一个理想的成绩。

4误区之: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输在“怯场”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平时在课上唱得很好,但考试的分数却并不理想。其实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与学生平时演唱时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以嗓音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观众,出现紧张,使演唱与表演变得不自然的现象是很正常的,这也就是我们行话里说的“怯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当然,老话说的好“艺高人胆大”,平时基本功练得好,对作品的理解到位是学生不怯场的基础,但是,多给学生创造观摩和表演的机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不要只停留于单独的小课教学,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演唱,大家相互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适应有观众的演唱;还可以搞一些汇报演出,给学生创造上台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演唱时的心理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只在考前加以辅导是不够的,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如果老师因为学生学习时间短、教学紧张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考试时学生就可能因为“怯场”而没能把自身所学和优点展示出来,考试成绩自然就会使学生和老师大失所望。只有闯过了“怯场”这个难关,学生才能在考试过程中有好的表现,取得好成绩!

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声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多种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共同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借助新媒体改革声乐教学,重建高职课堂教育结构,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构建网络化的教育平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充分激发,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高职院校声乐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育体制的改革,带来了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各学校招生数量逐年增长,因此更造成了校内学生的差异化。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声乐专业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基础,接触声乐时间很短,基本可以说是半业余水平,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较差,没接受过声乐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接受、运用能力都比接触过的学生要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学习接受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我国的高中声乐教学一直跟随教育改革[1]的步伐,但课堂教学一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目前还处于教学的摸索阶段,高职声乐教学大多数模仿的是音乐学院中的声乐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效率,由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逐渐丧失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学无所成。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直都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是在被动学习,只接受来自教师的灌输,总体上为单向的接受式教育模式。教学中缺少课前声乐作品任务的预习和课后演唱技巧的落实,使所学的知识得不到系统的整合,导致课堂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二、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策略

(一)翻转课堂模式在课前的运用。高职声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新媒体[2]融入音乐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高职声乐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良好的课前学习,使其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并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知识产生初步理解,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对课前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提问,由教师帮助解答疑惑,并引出本次课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在翻转课堂的应用中,教师首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3]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学习目标,提前布置课堂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对学生的针对性教学。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课外学习知识内容,使学生思路能够始终跟上教师。对于预习中不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上传到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对平台问题的整合针对性的备课,提高课堂的效率。(二)翻转课堂模式在课堂的运用。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上课前对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反应的问题进行有效整合,备课时对学生问题进行汇总和归纳,将普遍性问题作重点研究。与此同时,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和安排必须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结合当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体会学习乐趣,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深入理解,打牢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组内交流的方式完善对于知识的理解,在探讨中总结学习知识、总结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4]。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更新,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提高翻转课堂教学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效果。(三)翻转课堂模式在课后的运用。声乐专业能力的提升仅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反复的练习,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让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声乐知识进行巩固落实。高职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在教师的弹奏下学生跟唱,学生往往只能学到表面,无法深入理解知识体系,因此很难在声乐演唱中准确把握情感技巧。在课后声乐的练习中,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声乐教学能够结合实际,帮助学生对于声乐知识的完善理解,从而在反复尝试之后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在声乐中表达情感的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将不再受到学习环境的局限,能够在任何时空下完成巩固练习,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声乐知识和应用方法,通过不断模仿的方式,最终促使演奏达到理想效果。学生在课下进行反复实践练习,演奏技巧和水平都得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最后,对于课后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教师提问,达到随时随地学习的效果。

三、结语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颠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起主体地位,声乐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对教学跟踪式的服务,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开志.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ol].黄河之声,2019(16):104.

[2]刘欢.刍议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8(28):210.

[3]李馨瑶.新媒体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声乐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8):154-155.

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篇6

1如何上好声乐大班课

1.1认真严谨的理论教学

理论基础是学习所有技能的前提,作为声乐技能的基础,声乐理论是学生从事未来事业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声乐理论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利用实物标本、生理解剖图、多媒体等方法,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加强学生对声乐理论的理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示范不同的用嗓或用气的效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发声技巧的掌握,学生根据老师的师范进行发声练习,并由老师亲自指导,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在第一时间内将出现的问题解决,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外的声乐作品,将理论知识穿插入其中,寓教于乐,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无形中得以提高,视野得以开拓!

1.2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对比其他学科,声乐教学具有独特的个性,束缚比较少,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为此在安排声乐大课教学时需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各方面因素,使教学更加全面、系统化。费郎琦斯科•蓝佩尔蒂是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教学上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在学唱初期,应先建立一个悦耳动听的中声区,不要过早的练最高或最低的音,尤其是女高音,在中声区还不稳的时候,就超大限度去追求扩大音域,对嗓音是有害的”。为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由浅入深、由难到易,循序渐进的进行。

1.3因材施教的分组教学

由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性,不确定性,即使再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还是会有千差万别。鉴于此现象,我尝试在班级里(班级人数40人左右)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为五六个学习小组。指定一名水平较高、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同学担任学,督促、纠正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音准问题;吐字咬字不清问题;方言问题;节奏感不稳等等问题。同时教师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轮流由各组演唱,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学习,起到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自身的声音正确与否,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小组演唱中发现优秀学生,鼓励在班级里大胆独唱。教师同时进行准确的点评。起到了学习的引领示范作用。小组分配的主要根据有:根据嗓音条件进行小组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嗓音条件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档,高档学生的噪音条件比较好,在选曲练曲的时候选择比较多,与老师和同学的配合也比较顺畅,但噪音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在选曲的过程中所受的约束就比较多,为此在分配时同档学生一组,不会因为高低差异而产生自卑心理,学习过程交流也比较顺畅;同时也要将没有声乐基础的学生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分开,这样也可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然后根据不同的学生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声乐授课多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小班教学约束比较少,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对声乐的体会进行授课,缺乏一定的逻辑性、系统性,这也是大班授课中亟待解决的地方。大班授课对老师的理论基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比小班授课,大班授课面对更多的学生,课堂氛围是截然不同的,教师给出的师范需更加精确,对知识的讲解需更加详细透彻,对授课内容的讲解需更具逻辑性,为此在进行大班授课,需要老师不断加强业务及教学水平!

作者:李巧珍 张志辉 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04).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7).

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高校声乐;价值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造就的中国艺术歌曲也别具一格,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如今,高校教学理念越发多样性,学生所接触音乐风格与音乐流派也多种多样,高校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艺术歌曲魅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如今,世界音乐与中国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中国艺术歌曲所具有的独特文学性便尤为珍贵。中国艺术歌曲既是中华民族文化象征,又是我国尤为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我国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活动中,中国艺术歌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阶段中国艺术歌曲教学现状

(一)中国艺术歌曲价值认识不足。随着现代网络信息不断发展,中国艺术歌曲受到西方外来音乐文化冲击,造成国内高校在声乐课教学中过于西方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及其声乐教师认为国外声乐教学其优势性与适用性较强,所以导致中国艺术歌曲在初期发展具有浓厚的西方艺术色彩。由于国内高校声乐课教师对中国艺术歌曲缺乏文化内涵理解,导致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演唱方法的改变便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目前,国内各类音乐赛事中原生态唱法与通俗唱法最为常见。国内相关专家对此现象研究后发现,这种形式新颖的演唱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艺术歌曲造成冲击。(二)中国艺术歌曲教学内容不合理。声乐课程教学中对中国艺术歌曲教学内容选编过于随意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与连续性是目前中国艺术歌曲在教学内容选编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由于不同学生学习基础各有不同,教师在声乐教学时并未依据学生个人差异性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中国艺术歌曲时所需要一定历史及文学基础。而高校往往忽略这些因素,并未将其与教学体系相结合。其次,高校在进行声乐课程教学活动时,西方艺术歌曲教学内容所占比例往往高于中国艺术歌曲所占比例;在演唱技巧与实践方面,中国艺术歌曲所占比重也低于西方艺术歌曲。这两点都是造成中国艺术歌曲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的原因。

二、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探讨

(一)艺术歌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古典诗词与现代诗词是我国诗词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大多来源于此。由诗词形式为主的中国艺术歌曲,其歌词大多文学性较强,有些歌词甚至直接引用文学家的经典诗词。所以,在演唱此类歌曲时,既要将文学名家的创作情绪与作品背景进行深入理解,又要将自身情绪与歌曲完美融合,最后通过运用自身演唱技巧对其进行演唱,从而对艺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诠释。对中国艺术歌曲进行完美呈现,需要演唱者具有较高文学素养与专业演唱技巧,这样才能对艺术歌曲所流露的文学情怀进行更深层次的演绎,从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二)艺术歌曲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对中国艺术歌曲进行深层次演绎,演唱者仅通过自身扎实的专业演唱技巧远远不够,演唱者还需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演唱者与伴奏及伴奏者能否在提升艺术歌曲感染力、表现力方面达成一致及乐器演奏者能否通过不同表演角色、表演环境对伴奏旋律进行把控也尤为重要。因此,演唱者本身调整与伴奏者调整能否契合,这将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三)强化艺术歌曲教学内容。中国艺术歌曲教学发展进步与高校是否拥有优质教学资源密不可分。提升艺术歌曲教学质量仅通过声乐教师提升演唱水平远远不够,还需要对中国历史、文学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提高教学者艺术素养与文学素养。高校应提高中国艺术歌曲教育重视程度,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及加强培养力度,将中国艺术歌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除此之外,高校应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增强师资力量并不断强化声乐教师培养力度,将中国艺术歌曲教学体系全面化、立体化。与此同时,高校应将未来发展方向及市场需求等因素与中国艺术歌曲相结合,实现中国艺术歌曲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三、结语

中国艺术歌曲不仅是世界音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体现形式。高校应不断增强学生文学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对促进中国艺术歌曲事业发展尤为重要。高校应不断加大中国艺术歌曲重视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深入发掘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中国艺术歌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进而促进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提升,使中国艺术歌曲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教学模式;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抑或称“教学范式”,是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规范,在西方教学领域盛行了半个多世纪,并形成相对成熟的一种集教学经验与教学理论为一体的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理论。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在形成和推广这一理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1]。诚然,这些教学模式有部分已经在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及大学高等教育教学中实施,而且均属小组班级集体授课形式的教学实践。而音乐教育教学,特别是音乐表演主科教学和室内乐教学等是否适合这种教学模式?抑或在目前现有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基础上,探寻适合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并逐渐形成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音乐表演教学体系,以适应新时代、新理念以及新标杆的要求,这是笔者提出建构音乐表演教学模式之目的所在。

一、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的特殊性

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秉持的办学方向和教学理念,就是培养未来出类拔萃、勇于攀登艺术高峰且具备综合素质的音乐表演人才。对于这样一种教学目标,人才的筛选无疑至关重要,但是,科学的教学体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就更为重要。因为,音乐表演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音乐表演教学的特殊性。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与普通义务教育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音乐表演教学,不但在教学理念与义务教育有所不同,而且在教学方式方面与义务教育更有较大差异。以音乐表演主科教学为例,其方式是一对一授课模式,普通义务教育是集体授课模式。也就是说,一个是个性化教学为主旨,另一个是非个性化集体授教为主导。同时普通义务教育是教师课前准备教案,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事前设计安排后进行施教,而音乐表演教学是教师依据现场施教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的解决方案。这两种形式迥异、授教方式不同的教学模式,相对应的情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特殊,在传授知识与接受教育方面也很不一样。因此,形成一种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的个性化教学摸式,即集引导性、模仿性、启发性以及散发性四种教学方式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是音乐表演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毋庸置疑,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引导性和模仿性教学模式是必须的,也是很有成效的。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音乐表演中的每种技巧技能都是通过实际操作、具体实践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也就是形成动作或智力活动的自动化模式。例如,小提琴演奏技术中的运弓、换把和揉弦;钢琴演奏技术中的连奏、断奏和转指等;声乐演唱技术中的发声、呼吸和咬字等。这些技能都是依据教师口传心授,学生内心领会,直接模仿学习,再经日积月累,不断磨练,逐渐形成演奏、演唱和指挥技术或技能。这是引导性和模仿式教学模式成就的结果。然而,当学生进入中、高级学习阶段,这两种模式又不利于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口传”容易让学生下意识走上模仿的学习之路,而且教师很容易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让学生不容置喙地接受哪怕是错误的方法和理念。这种传统的引导性和模仿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就不再适合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学要求。特别是在创感时代的今天,会让刚萌生自主意识的学生无所适从,在未来遇见具独创性和挑战性的事情就更显其平庸而无从置喙。当然,不否认学生在初学阶段和在演奏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但是,启发性和散发性教学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在学生处于中、高级学习阶段时,如何调整和改变过去陈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主动的学习和启发性的教学,以及具有现代意识且相对独立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将成为重中之重,这是21世纪新时代、新思维给予我们的新挑战。当然,这只是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的一个侧面,其他音乐基础学科或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因时代变迁而适时调整或转变,这是历史使然。由此看来,构建新的音乐表演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调整和转换,以及其他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重奏、室内乐和音乐理论课等)的重新建构,这些都是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况且,这些不同学科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是音乐表演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应该是建立在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基础上的教育实践。

二、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类别

从传统的意义来看,音乐表演教学包括主科教学,室内乐教学,合奏、合唱教学,音乐基础理论教学(视唱练耳和乐理),音乐技术理论教学(音乐欣赏、和声和作品分析)等[3]。这些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基本形成常态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各大音乐院校附中及部分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基本上都实施这些教学模式。笔者在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领域从事教育实践多年,深深感悟到,在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在掌握演奏技能和学习音乐基础理论、提高人文素养和音乐修养等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瓶颈和短板,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总的说来,全面而有效的基础教育是学生未来成才和成功的关键;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成才和成功的前提条件;高素质有爱心的教师队伍以及高标准高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成才和成功的决定因素。当然,有些方面应该从课程设置和课程更新方面着手。下面是笔者尝试调适和增设的教学课程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几个方向:主科教学,室内乐教学,合奏、合唱教学,音乐基础理论教学,音乐技术理论教学(和声、作品分析和音乐赏析),乐器艺术史教学(钢琴艺术史、西洋乐器史、民族乐器史、声乐艺术史)等人文学科课程。

(一)主科教学

首先,音乐表演主科教学,是指教师给学生传授声乐演唱技巧、乐器演奏技能、指挥动作技术以及演绎音乐内涵进行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实践。这是音乐表演教学的主要部分,是音乐表演教学的核心,其他教学均围绕主科教学的需求而存在,是其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和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是培养音乐表演人才的摇篮,音乐表演主科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具体实践,音乐表演人才的基础教育是在这样一种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中完成的。主科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主科教学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六种方式,分别是:初级阶段的引导性和示范性方式,中级阶段的巩固性和拓展性方式,高级阶段的启发性和发散性方式。这六种方式适用于器乐教学、声乐教学和指挥教学实践中。1.初级阶段在教师的指导和敦促下,通过引导性和示范性方式,让学生不断反复练习基本动作,逐渐形成集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为一体的基本演奏、演唱和指挥动作系统。例如,西洋弦乐器和民族弓弦乐器演奏的坐姿、持琴、夹琴,右手的握弓、运弓、换弓、分弓,左手的按弦、击弦、活指、把位等;钢琴和其他键盘乐器演奏的坐姿、手指支撑、放松、站立,以及走动训练,手指起落、触键、发音(五指均匀)、连奏、断奏、音阶、琶音、双音、和弦、转指、简单复调等;西洋管乐和民族吹奏乐的持管/号、口型、呼吸、舌动、按键等。这些动作系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和规范下,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示范性动作,让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学习,强化肌肉记忆训练,逐渐形成下意识程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音乐表演技能。2.中级阶段在形成技能动作系统以及掌握基本演唱、演奏和指挥表演技能的基础上,巩固和强化所取得的成果,向纵深方向拓展,包括扩大演奏、演唱音域和难度,为步入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西洋弦乐器和民族弓弦乐器演奏右手的快速分弓、顿弓、连顿弓、跳弓、抛弓等各种复杂弓法;左手的高难度换把、换弦、揉弦、双音、和弦等。钢琴和其他键盘乐器演奏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跳音、音色、综合技巧训练(连奏和断奏相结合),八度练习、属七和弦、作品篇幅、音乐风格、音乐结构、复杂多声部等。西洋管乐和民族吹奏乐的良好气息(运气、换气)、断奏吐音、声音概念、音域扩展、内心听觉等。这些表演技能学生均在初级阶段已掌握且在中级阶段得以强化,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动作系统,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表演技能以外的音乐表现、情感表达、风格把握、表演意蕴等阐释音乐的诸多要素或称“软实力”,在此阶段需列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与表演技能一起共同承担主科教学的重任。简言之,音乐表演中的表演技能与音乐表现应该在教学中交相辉映、并肩前行,共同创造完美的教学效果。3.高级阶段掌握全面的表演技能,并达到相当的高度,每种技能只在谱上标示相对的符号或提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启发性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精准地把握技能,有创造性地阐释音乐,前提条件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此外,发散性思维可以作为教学的方向标。在高级阶段学习中发挥作用,“发散性”是心理学概念,意指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在音乐表演中表现为演绎音乐的多种渠道和多种可能性。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在未来的道路上自主前行,逐渐形成独具个性的表演风格。

(二)室内乐教学

室内乐是指两件乐器以上组合的演奏形式和两个声部以上组合的演唱形式,是相对于大型交响乐队演奏和合唱队演唱而言的小型器乐表演和重唱表演形式。这些重奏、重唱组合可能是纯管乐器组合、纯弦乐器组合、管乐器和弦乐器组合、纯声乐组合、乐器和声乐组合[4];也可能是某一件乐器组成的室内乐演奏形式等。室内乐教学是建立在不同乐器组合基础上,由学生重奏/重唱组演奏或演唱。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均属小组课教学模式,是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外音乐院校、艺术院校附属中学以及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实施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时代的变迁,室内乐组合形式和演奏、演唱样式的更迭和转型,寻求一种新的、适应新时代、新理念和新标杆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例如,风靡全球的大提琴重奏组合,流行甚广的长笛重奏组合、单簧管重奏组合,还有正在兴起的双钢琴重奏组合等。这些重奏/合奏(ensemble)组合逐渐形成新的表演态势,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且颇受不同受众的欢迎。而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是不是也要紧跟而上、顺势而为呢?从中西音乐文化视野来看,近年来中外作曲家依据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乐器组合,创作了许多现代、当代的室内乐作品。这些作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的载体,且成为国际作曲比赛的风向标。这是21世纪文化碰撞、艺术相融、音乐相通的结晶,是时代使然。面对新趋势、新理念和新形势,应该从室内乐基础教学着手,依据乐器组合和作品特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室内乐创作形态来看,传统的西方室内乐创作趋于饱和,新颖的东方室内乐创作正在崛起,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民族室内乐”一词应运而生。新时代提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重视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的语境下,民族室内乐演奏形式应运而生,形势喜人。大量民族室内乐作品问世,音乐表演形态出现前所未有的民族风趋势,民族器乐话语得到重视,华夏器乐文化得以重塑。相对而言,新语境下的民族室内乐教学显得滞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势必以作品为导向,以乐器组合为基点,适时调配受教人员,调整教学方案、教学要求和演奏水准,这是笔者提出构建新的室内乐教学模式之原因所在。简言之,新的室内乐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在传统室内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伴随着年代的更迭、艺术思潮的衍变、音乐创作的发展、乐器组合的演变、表演形式的创新,教学模式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怎样改变,室内乐教学作为音乐表演专业之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基础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合奏、合唱教学

合奏、合唱教学分为西洋管弦乐合奏和民族管弦乐合奏以及男女声合唱三部分。这种纯器乐组合的合奏和纯声乐组合的合唱表演实践在国内艺术院校已成为常态化课程出现,这是一种教师为主导(指挥),众多学生共同参与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的集体授课教学模式。就西洋管弦乐队授课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典的合奏作品、合格的演奏人员,这些都是实施乐队教学的前提条件。当然,所演奏的作品均是流行于18、19和20世纪的经典作品,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德彪西等。民族管弦乐队也不例外,除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外,作品来源渠道相对比较狭小,传统传承下来的器乐作品有限,改编和创作的合奏作品居多,特别是现代、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应该作为主要教材在合奏课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内容来看,合奏、合唱课教学应该是仅次于室内乐教学的教学实践,是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训练未来西洋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演奏人才以及合唱队演唱人才的基础阶段,以培养学生相互聆听、共同合作为目的,与室内乐教学模式相类似。合奏、合唱课教学模式不同于主科教学,与主科教学强调自主性、个性化教学有很大差异。合奏、合唱课教学要求一切规范、统一和标准化,如弓法、指法和音色等。简言之,必须遵循统一性、规范性和团队合作的原则。然而,在传统的合奏、合唱课教学实践中,最常出现的情况是:合奏、合唱课教学等同于职业乐团、合唱团排练。当然,对大学或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排练模式是无可非议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不是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稍加调适和转换?也就是说,教师(指挥)在主导教学的同时,可以采用共同研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事先布置案头工作,让学生课前准备,上课时有备而来,如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特点、风格特征、演奏版本、音乐感悟等。当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在考虑之内。简言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激活思维、滤清思路、活跃气氛、尽情演绎。做到理论与实践互动,理性与感性交融,形成相对活跃、充满生机的乐队合奏教学实践。从教学的目标看,就是将合奏、合唱课以各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具体的教学中,不但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案,而且在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历史、人文、艺术等),使之相互结合、共融共通,使合奏、合唱课教学活动,既有实践性和互动性,又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四)音乐基础理论教学

主修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要经过多年系统专业的基础乐理和视唱练耳训练,因为这两门课程是专业音乐教育基础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我国现阶段音乐院校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基本上延续苏联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音乐基础理论从综合性基础理论课程拆分为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两门课程,而视唱练耳又被细分为“视唱”和“练耳”两大类别。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一直持续至今。当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略有改变,如上世纪90年代后期,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内容增加了中国调式音阶、传统乐理以及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但是,总体而言,仍然是受欧美影响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应对艺术院校高考、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等音乐基础理论考试方面仍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在新时期、新标杆和新理念的大环境下,重拾传统音乐文化,回归传统音乐文明,重视“音乐母语”基础教育,对传统音乐理论的回溯与重构应该是当下音乐理论界、音乐教育界,特别是音乐基础理论教学领域当务之急的要事。与此同时,有选择地吸纳西方现代技法基础理论,将西方现代技法基本知识纳入教学之中。也就是说,从音乐基础理论着手,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加大传统基础理论部分的比重,适量介绍西方现代先锋派基本乐理知识,在具体的教材编订和教学中付诸实践,尝试以篇、章和节篇幅将这些内容嵌入理论教科书中,内容包括传统曲调曲式、传统旋宫转调、传统记谱法以及传统乐律等;西方现代音乐的不规则、非对称性节奏和节拍运用;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和声等新技法、新思维和新理念。尽可能做到既能应对院校高考又能兼顾当下发展,既可回望传统又可面向未来,民族性与世界性双向前行,本土化与多元化双轨并进。所有这些均从基础的基础开始,为培养未来全面发展的音乐表演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音乐技术理论教学

音乐技术理论是西方音乐理论形态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实用性的领域,是针对作曲系学生必修的技术理论课程,其中包括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以及复调四大件。所有这些均属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中技术理论范畴,在国内外音乐院校、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等均属大学生主修的课程,特别是作曲系学生必修的实用性理论课。这些技术理论内容包括旋律走向、节奏组合、和声序进、曲式结构、乐器配置、多声复调等,其中曲式结构、节奏组合以及和声序进是构成音乐的主要方面。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的形式范畴,专门讲述音乐的结构规律,是理解音乐作品基本框架的切入口。和声和配器是构成音乐作品音响效果的有效方式,和声序进是讲述和弦与调性的逻辑关系,是深入理解音乐内部结构的密钥。所有这些在音乐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古典音乐基本上是在这些技术理论的框架内完成的。因此,在创作或演绎这些经典作品同时,要对这些技术理论有所了解,而且是越早越好。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在高中学习阶段接触这些技术理论应该是最佳时间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对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有所了解,而且专业学习进入中高级阶段,所演奏的作品是西方古典、浪漫时期以及中国民族传统经典作品。除了解决演奏技术问题外,对作品从宏观到微观的把控,比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也是势在必得的要务。因此,建议在学生高中阶段开设作品分析与和声课程,以每周两个学时,两个学期一年为好。由于这两门课程理论性偏低,思辨性较强,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面向表演专业学生的特点,从教材编订、教案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尽可能与学生所能企及的理论水平相当。从具体分析音乐作品入手,特别是作品分析课程,多从作品的结构、作品的风格和作品的内容着手,具体到乐句、乐段、高潮的划分以及全曲的结构布局等。和声课程对表演专业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注重和弦功能序进以及调性逻辑分析,与作品分析课程相结合,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理论分析过程。此外,在教材甄选方面也要有针对性,多选择18、19世纪的器乐作品。以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管乐以及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为代表,尽可能剖析作品的结构形式,理解作品的逻辑内核,阐释作品的音乐内涵。对表演专业学生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且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素养。因此,在高中学习阶段开设和声与作品分析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六)乐器艺术史教学

在音乐表演专业领域,分别有西洋乐器表演、民族乐器表演和声乐艺术表演等。西洋乐器表演包括管乐器、弦乐器、键盘(古钢琴、手风琴和钢琴)以及打击乐器。管乐器又分为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以及大管;铜管乐器有小号、圆号、长号以及大号;弦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当然还有各种样式的打击乐器等。民族乐器分为弓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以及打击乐器。弓弦乐器有板胡、高胡、二胡;弹拨乐器有扬琴、柳琴、琵琶、中阮;吹管乐器有笛子、喉管、箫、笙、唢呐;还有大小不同、样式各异的鼓等打击乐器。这些乐器表演都是目前音乐院校附中、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所涵盖的专业范围。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演奏技巧技能同时,应该对自己从的事专业器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所了解。因此,可以通过开设乐器艺术史课程,让学生深入系统了解乐器起源、乐器特性、历史沿革、作品文献以及表演风格等。课程可分为弦乐艺术史、管乐艺术史、钢琴艺术史以及民族乐器史。必修课或选修课均可,每周两个学时,两个学期,一个学年为好。教学模式以授课、视频、声频以及现场演示方式呈现。其实,乐器艺术史课程目前在国内艺术院校均有开设,是专为大学本科学生设立的。而在中学阶段开设乐器艺术史课程,旨在让学生早点接触乐器文化的历史沿革、乐器演奏的基本特性,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的认知、发展与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三、新时代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体系的确立措施

通过上述六种教学模式的探讨可以了解到,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是一个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的教育过程,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它有别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和教学实践,是培养未来全面发展、勇于创新、敢攀高峰的音乐表演人才的基础进程,是演奏、演唱技术与演奏、演唱技能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践行传承音乐文化使命的良好开端。所有这些均通过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得以实现,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的先决条件,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教学体系的确立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音乐表演教学体系中,主科教学是核心,是主导,其他教学仅仅是其补充和支撑。主科教学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过程。教是以生为本,学是以师为导,而且教与学的方法和渠道也是多样化的。可以说,没有一个定律说明,某一位教师的教学是无可挑剔的;某一位演奏家的演绎是权威的;某一位大师的阐释是无懈可击的。他们教授的演绎方法和对音乐作品的解释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权威性和普遍性,只代表某一时期某一风格的教学方法和演绎方式。因此,教学应该是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因为,音乐表演实践是二度创作的艺术化再创造行为,音乐作品的教与学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性。室内乐教学、合奏和合唱课教学是主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主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可以通过室内乐演奏和集体大合奏体现出来。当然,主科教学更关注独奏和个性的培养,室内乐、合奏和合唱更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强调集体的团队精神。无论是声音的协调和谐,还是节奏节拍的规范统一,抑或组合搭配和整体团队的默契等,都需要大家的配合与协作。因此,两者是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仅次于主科教学的教学内容,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是专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而且应该是与主科教学并轨前行的教学实践,主科教学中的乐理知识和练耳训练均以掌握这两门课程的情况为基础,主科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而音乐技术理论教学是更深层次、更高端的理论教学,是触及音乐本体内核的前提条件。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而言,既是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结构、阐释音乐作品内涵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素养。至于乐器艺术史教学,可以归属于人文学科教学范畴,是音乐修养和人文素养相互交融的基础性学科,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而言,也是应该尽早涉猎的基础性理论。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表演教学体系应该是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育教学重点实施的教学范畴,而且在长期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相对成熟且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论,在未来的音乐表演教育教学中起着引领和方向标的作用。当然,教与学关系到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问题,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持开放的思想、敏锐的目光、包容的心态,鼓励学生“眼看四方,耳听八方”,带着质疑的眼光去学习、去努力、去思考,而不是无条件去盲从、去接纳、去行动。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培养的是有素养、有个性,且有自己想法和独特见解的音乐表演人才。

参考文献:

[1]布鲁斯·乔伊斯,玛莎·韦尔,米莉·卡尔霍恩.教学模式[m].兰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戴维·埃利奥斯.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谢嘉辛、李小莹,校.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华伦·安德生,伊恩·芬朗,n·c·卡彭特等.音乐教育学:音乐词典条目汇辑(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m].邹爱民、马东风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微课程;音乐教学;优势;实践

微课程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中职音乐教学不同,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通过小视频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音乐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并能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一、优势分析

(一)能够丰富教学方式。由于中职学生的音乐水平差异比较大,许多学生基本没有音乐基础,所以教师难以制定出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目标,音乐课堂教学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顺利开展。在传统的中职音乐教学中,基本是先讲解理论知识,再以具体的歌曲为例进行分析,对于没有音乐基础或者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讲解很枯燥,甚至听不懂。而微课程是以视频为载体,将相关知识进行碎片化,不仅可以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还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吸收音乐知识。比如,在中职音乐《音的高低》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微课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五线谱及其线和间、谱号和谱表、半音、全音等进行讲解。在视频中,可用实际的音效来表达音的高低,也可用实际的操作为学生讲解音的高低,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时都可反复播放微课,从而帮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利用微课开展中职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能力,合理选择相应的视频内容进行学习,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在课堂上,学生主要利用微课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自主性。比如,在《流行歌曲》这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微课为学生讲解流行歌曲的相关知识,包括流行歌曲的元素、流行音乐的特点、流行音乐的分类等,再播放教材中的《童年》。学生利用微课学习的同时,可以自行上网搜索与流行歌曲有关的知识,结合教材和微课中的内容进行学习,还可以多听当下最流行的歌曲,并与教材中收录的歌曲进行对比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流行歌曲有关的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三)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在传统的中职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基本局限于教材中,教师很少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点,就只能反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讲解。微课教学则不同,它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微课中的内容不仅包含课本内容,还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课外音乐书刊知识,还可包括教师的音乐经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其内容丰富多彩,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比如,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楼台会”的学习中,由于教材中只节选了这个故事的“楼台会”这一部分,整个故事情节并不完整,教师就可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其他故事情节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到这个故事完整的越剧表演。

二、实践策略

(一)利用微课讲解理论知识。音乐理论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将微课充分的利用起来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牢固的音乐理论知识。由于微课的播放时间不宜过长,所以在利用微课讲解音乐理论知识时,教师可截取相关歌曲的片段进行讲解。比如,在《声乐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在微课中先为学生讲解声乐艺术在五六十年代处于发展最好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主要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曲《洪湖赤卫队》等为代表,教师可播放其中的片段。随着被粉碎,我国的声乐艺术表现出的情感是欣喜的,代表作品是《祝酒歌》。在后期的发展中,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再见吧妈妈》《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而“年歌赛”“全国艺术院校学生声乐比赛”则使美声唱法开始发展起来;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星则用细腻、贴近生活的歌曲推动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的时候,可将文字、歌手图片、歌曲片段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在学习相关歌曲时,能结合其创作背景来学习。(二)利用微课进行器乐教学。乐器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音乐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利用微课教学,可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乐器的演奏关键点,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在学习“琵琶”这一乐器时,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弹奏琵琶的指法,教师可将琵琶弹奏中的基本动作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并对每个动作进行特写,制作成微课。在讲解到每个动作时,再配以相应的声音,让学生能够将动作与声音结合起来,对琵琶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在讲解完琵琶相关知识后,教师还可播放用琵琶演奏的音乐,让学生区分其属于琵琶文曲还是琵琶武曲,是用哪种演奏技法演奏的,并让学生进行模拟。然后,再分别播放琵琶文曲《塞上曲》和琵琶武曲《十面埋伏》。而学生在课外自学琵琶演奏时,也可将微课充分地利用起来,遇到不熟悉的地方可反复播放视频,也可暂停视频,通过对视频进行分解,对琵琶这种乐器有更充分的理解。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本中对乐器的讲解也不是很全面,教师可分别制作与古筝、二胡、笛子等乐器有关的视频,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可让教师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也可相互讨论,通过掌握更多的乐器知识,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以便学生在后续的音乐学习中能够更加轻松。(三)利用微课提升节奏感。节奏训练是中职音乐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而学生的节奏感是通过不断的训练培养出来的。提升学生的节奏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如果学生把握不好音乐的节奏,就很难学好音乐。而在传统的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基本是以反复的练习同一节奏来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这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还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利用微课进行节奏训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还能让学生跟着视频中的节奏去体会节奏特点,提高学生对不同歌曲节奏的分析能力。比如,教师可先利用《光辉岁月》《义勇军进行曲》等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先播放歌曲的一小段,然后让学生对节奏进行模仿。在学生能够大体把握好节奏以后,再通过《送别》《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节奏感稍弱的歌曲对学生展开训练。学生在能够把握视频中歌曲的节奏后,掌握节奏的要点,再多加训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同时,把握音乐节奏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要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鉴赏,音乐的节奏是鉴赏内容之一。因此,利用微课提升学生的节奏感,还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微课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中职音乐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微课对乐器、音乐理论知识等进行讲解,并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全面改善中职音乐教学效果。

作者:齐婷婷 单位:长兴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吉喆.高中音乐课程微课教学实践探索[d].扬州大学,2016,(4).

[2]张子婧.微课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2).

[3]钟燕.微课在中职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6,(12).

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枉凝眉;作品分析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问题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要事业,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数量,在“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的同时,要“着力提升学前教育教师、保育员素质。”《规划》有关学前教育事业的总体思路为现阶段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也让负责教学的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计划、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环节中更加具有针对性,但同时对待学前教育生源的教学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基于不同的学校将学前教育专业安排在不同的院系,文章中所分析与研究的有关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声乐演唱是特指将这一专业设置在音乐学院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安排声乐课的院校。[1]上述挑战来自两类生源,每类生源有着各自不同的挑战内容。一类是通过对口招生进入高校的学前教育生源,另一类是参与高考进入这一专业领域的生源。由于作者的教学对象为对口招生的学前教育生源,因此,本文仅分析第一类学生带给老师的教学挑战,对于第二类则暂时不做讨论。以声乐教学为例,这种挑战有两点,首先,对口招收的学生一般是从中职中专直接进入大学,没有经历过高考,对于高中的文化学习缺乏历练,这种文化课缺失的局限在大学学习中表现明显,在声乐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学历能力、知识储备稍显欠缺。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对古典诗词的背诵相对来说都有些薄弱,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讲解,辅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容,以便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因此,教学对象的基础薄弱,导致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和实践需要从基础开始,主要是打基础,而不能做提升训练。其次,技能训练,同文化课一样,他们的专业技能也比较薄弱。与音乐学院其它专业的学生不同,学前教育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艺考,通常情况下没有参加过高考之前漫长的刻苦训练。有的学生可能在考试之前上过几节声乐课,但对器乐和乐理等知识了解不够,甚至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才第一次上声乐课、钢琴课。基于这种现状,对于相关任课教师而言,在培养的过程中都是艰难和充满挑战的。但无论如何,接受这份挑战和将他们培养成祖国需要的,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学龄前儿童的教师是高校相关专业教师的职责和本分。以下选取声乐作品《枉凝眉》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对这首歌曲大致背景和音乐结构做一分析,其次,将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带入,以呈现在声乐课堂中如何将文化知识和声乐技能同时传递给学生做一个示范。

二、《枉凝眉》曲目分析

在当代中国的小说里,《红楼梦》的地位可谓是重中之重,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有百科全书的称谓。这部向来受到重视的小说,在中国于1920年代早已成为一门显学,被称之为“红学”。“红学”的发展,使得有关《红楼梦》的著述、论文数不胜数,似乎连“汗牛充栋”也不能够形容它的研究成果之丰。作为普通的《红楼梦》爱好者,除了看《红楼梦》的著作之外,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则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与经典的古典文学直面接触的机会,使得《红楼梦》在“红学”专家的书斋之外,另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受众园地,那就是广大的老百姓。而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就像一双羽翼一样,带着这部经典飞到了千家万户的心坎上,它简明扼要的凝练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使之旋律化,将剧中人物在言说中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的话语诉诸于旋律,更显细腻、温婉与灵性。《红楼梦》中的音乐个个都堪称经典,除了主题曲《枉凝眉》之外,还有《葬花吟》、《红豆曲》、《叹香菱》、《秋窗风雨夕》、《晴雯歌》等,全剧的音乐以“惆怅”“哀婉”为基调,兼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色彩,全剧共十三首乐曲,随着剧情的展开而徐徐进入,时而宛转悠扬,时而感慨万千,如泣如诉,优美动人,为《红楼梦》故事的展开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枉凝眉》首次出现在《红楼梦》中的第五回,它在“戚序本”中又作“枉凝眸”。之所以把《枉凝眉》定为《红楼梦》全剧的主题曲是因为:“一是《枉凝眉》能勾勒出宝、黛、钗的爱情主线;二是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三是这首词可唱、可叹、可入乐。”[2]这首曲子是个复乐段,由4/4拍构成,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比较适合婉转优美的曲风,调式是#c羽调式,全曲的旋律表现即明亮又哀怨,兼有百转千回,余音绕梁的中国古典声乐美学思想。全曲由两小节引子开头,是个复乐段的曲式结构,结束部分由四小节尾声构成,在调式上从#c羽调式起中间转到b徵调随后又回到从#c羽调式,其中组成复乐段的a和b两部分是由不规则的两组乐句构成,简单的标出其曲式便是:引子 复乐段(a b) 尾声。前奏中装饰音的运用使得旋律显得流动,富于灵性,音区的运用上大多在中音区徘徊,有娓娓道来的韵律感,乐曲的第二部分重复时用了模进的写法,给人一种语气上的加强与质问之感,更加彰显了无奈的悲剧之美。本曲采用了移宫的调性转换,即以#c羽调式开始,中间转换到b徵调,在这两个调交互游移之后,在乐曲结尾后又回到#c羽调式,这种极富特点的旋律写作广泛存在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如江苏民间小调套曲《姑苏风光》中的《湘江娘》等,也是这种五声音阶调式的特点。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专业声乐曲目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对口工作是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对他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唱歌跳舞,弹琴绘画都懂一些。就唱歌课而言,他们在幼儿园教小朋友唱歌时的曲目选择极为重要。根据小班、中班和大班的不同教学群体,通常有以下儿歌经常用在幼儿园的唱歌课上。比如,小班有《小老鼠上灯台》《捉泥鳅》《小星星》等;中班有《数鸭子》《小小牵牛花》《小乌鸦找妈妈》等;大班有《把舞儿跳起来》《蜗牛与黄鹂鸟》《幸福的花朵》等。通过这些曲目可以看出文中第二部分例举的教学案例《枉凝眉》并不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教学和演唱。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不适合学龄前儿童唱歌课使用的曲目,就不应该用在高校学前教育的声乐课教学中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高校声乐课的教学中,老师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就是说不仅要教他们学习新的曲目,帮助他们储备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声乐作品,还要教他们在日后的唱歌课当中怎样当一名歌唱老师,即如何教学。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之所以会选择《枉凝眉》这种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就是为了让学生产生文化共鸣与兴趣,在体会古典文化的同时,揣摩演唱技艺。进一步说,我们之所以通过《枉凝眉》这首歌曲来分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还是从培养他们学会审美、表达美和传播美的角度来考量的。像《枉凝眉》这种具有古典美学气质的歌曲对培养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五声调式特点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将这种曲目以及表现中国文化不同面向的不同作品介绍给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边进行文化解读,边进行演唱技艺的提升。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大学阶段对他们进行整体文化的熏陶似乎更为重要。因为给学龄前儿童培养老师,基础文化的加强与提升是第一位的。当然并没有否认艺术技能的重要性,这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具体分析。

四、结语

他们同音乐学声乐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作为声乐老师,不能因为他们以后面对的教学群体是学龄前儿童,就一味的根据实际情况而在课堂上仅教他们演唱儿歌,这不符合教学规律,也不符合教学标准和规范。因此,对于这种曲目的选择,通过第一阶段对《枉凝眉》创作背景的介绍,对《红楼梦》这部著作的大致解读;到第二阶段,对作品音乐分析的指导,结合它在整部著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强调它的演唱特点;到第三阶段,具体演唱中的示范、练习、指导等,在这种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带领下,对他们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他们文化素养、审美品位等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要求他们对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双重掌握也是高校培育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黎黎.安徽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与教学标准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12.